03_18_2023星島日報

特別策劃 C8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可能是深受父輩不怕艱苦、勇於 拚搏的精神影響,我們村的後輩外出打 拚的不在少數,而且在外不忘本,依舊 心繫家鄉。」陳輔漢表示,父親跟隨海 浪環遊世界,他則用腳步丈量土地。年 輕時,他對父親描述的世界非常好奇, 幾乎走遍神州大地,50歲時開始學習電 腦打字,70歲時使用微信支付和閱讀電 子報,一直保持著不斷學習、不怕困難 的勁頭。他的兒女,現在也回到村裹辦 企業,帶動鄉親們就業致富。 與陳輔漢一家類似,「過番」創業的 葛洲先民逐夢逐浪,也依舊情繫桑梓, 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回報家鄉,為葛洲村 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以葛洲僑胞張氏兄弟張恭良、張恭 榮為例,他們對葛洲村的建設發展貢 獻了很多力量。據葛洲僑文化館講解 員介紹,張 恭良當年回到葛洲村,看 到700多名學生分散在6 處祠堂上課,且只能讀 半日制,便倡議並帶 頭捐資興辦葛洲 學校,這是改 革開放後濠江 區首宗上規模 的捐資興學事 例。後來,他 們還為葛洲村 建起幼兒園、 敬老院、康復 中心、便民診 所、潮光廣場等。同時,張恭良、張恭 榮兄弟設立葛洲福利基金會,成為葛洲 村慈善救濟的中堅力量。 如今,張家後代接過接力棒,繼續 資助葛洲村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生活和 學習。在海外鄉親的大力支持下,當 地教育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慈善事業得 到長足發展。這個經歷了百年風雨的古 村落,既保存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 景觀,又承載著海外華僑綿長的情思鄉 愁。 據悉,2011年,葛洲社區被國務 院僑辦評為首批全國5個「僑愛新村」之 一。當年,國務院僑辦共授予廣東兩個 「僑愛新村」牌匾,葛洲社區就是其中之 一,至今仍是粵東地區唯一獲得該項殊 榮的鄉村。 「今年春節,回葛洲尋根探訪的僑 胞絡繹不絕,來打卡古村落和僑文化館 的遊客更是數不勝數。」正如陳輔漢感 慨的那樣,葛洲村是潮汕歷史文化、汕 頭僑文化的典型縮影。 「在我們葛洲村,最不缺 的就是國際船員。 我父親就有著40多年的航 行生涯,全世界幾乎所 有港口都去過。在物資匱 乏的年代,家有船員,意味著 全家都不用餓肚子了。」春日 午後,七旬僑眷陳輔漢老先生 聊起自己的父親,仍然十分激 動。自他幼年記事起,父親就 遠航於世界各大港口之間,每次 行船最少半年,不僅為家裹寄回各 種食物和生活用品,也給他帶來時尚 的「洋貨」。 事實上,像陳輔漢父親這樣的國際船 員,在葛洲村很常見。 穿梭於灰牆屋瓦間,一種獨屬於古村落 的閒情逸致撲面而來。日前,記者探訪葛洲 村看到,寬大的柏油路兩邊聳立著百年古 樹,放學的學生在僑愛新村的牌匾旁嬉鬧, 遊客圍著葛洲先民「過番」情景的雕塑合影留 念⋯⋯無不展示這座古村落的濃濃僑味。 「葛洲的僑鄉特色別有來歷,與汕頭開 埠史息息相關。」據葛洲社區副書記黃惠君 介紹,早在汕頭開埠前,半島東方輪船公司 的小輪船曾在香港、汕頭、廈門和福州之間 試航。汕頭開埠後,頻繁進出汕頭港的外國 船隻,需要招聘大量熟悉本土情況的海員。 葛洲村地處東南沿海,與汕頭港隔海相望, 當地不少漁民就是附近海域的「浪裹白條」, 正好符合外國船隻的招聘要求。在這樣的背 景下,很多村民離開漁船,登上船隻成為海 員,翻開了葛洲海員的歷史篇章。 其中,奔赴香港的人數是最多的,很多 船務公司都有葛洲口音海員。他們當中有船 長、輪機長、駕駛員(大副、二副、三副)、 輪機員(大管、二管、三管)、電機員、水 手、機工、廚師、服務生等。「香港西營盤 就有葛洲同鄉會,在街上也很容易聽到葛洲 鄉音。」黃惠君說道。 正是有鄉親當海員、打前陣,帶動了更 多葛洲村民當海員或「過番」。葛洲村統計的 數據顯示,目前,全村戶籍人口8300多人, 海外和港澳台鄉親多達上萬人。 20世紀70年代末期,思鄉心切的葛洲籍 香港船員出入頻繁,每當航程結束便會歸鄉 探望親友。這些船員回家逗留的時間往往較 短,有的家中只有老屋,家裹也只有老人, 不宜住宿,因此,建造一座供這些海員回鄉 歇息的住所,便成為迫切需求。「籌建葛洲 海員俱樂部的計劃,得到了香港同鄉會和葛 洲籍海員們的熱烈響應,捐款達幾十萬元, 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黃惠君說 道。 1979年,一座南洋風格設計、明黃色的 建築落成,成為國內鄉村罕見的海員俱樂 部。由此,大部分葛洲 籍海員假期回鄉探親, 都在這裹生活、休息, 如同倦鳥歸林,歇一歇腳 再開啟新 的 征 程。 潮汕有「過番先去安南」的說 法。為求生計,潮人漂洋過海移居 東南亞等地,相當一部分人就移居 到越南。 在越南有這樣一個地方:鄰里 之間彼此多是鄉親,很多人還講一 口流利的葛洲話。這個地方就是胡 志明市的浸石,素有「小葛洲」之 稱,葛洲鄉親有近萬人。 據悉,葛洲人初到越南,多經 浸石上岸。早年,不少人漂洋過 海,先在船上當「侍者」,到達越南 後在碼頭就地當起碼頭工人,投靠 鄉親與族親,抱團生存。多數人仍 然選擇與船有關的行業發展。 僑胞張美蘭的祖先張盛著是較 早走出去的「過番人」,他攜族人到 浸石謀生,後在西貢堤岸設立「和順 行」,以勞工行、水上運輸、造船、 修船、火礱等為生。僑胞張祥耀、 陳訓庭等都是曾「過番」到越南,經 過一番奮鬥而事業有成。 1891年,一座供奉海神媽祖、 保佑海事平安的中國特色天后宮在 浸石落成。它與葛洲天后宮一脈相 承,成為海外鄉親遙寄鄉愁的地方。 越南「小葛洲」 有近萬葛洲人 粵東唯一「僑愛新村」 擁「海員俱樂部」 汕頭濠江葛洲村 古村落濃濃僑味 葛洲村,這個「廣東省古村落」坐落在汕頭濠江區的達濠街 道,幾乎家家都有一個船員親屬,僑眷及港澳同胞家屬佔總人口 88%,曾獲評全國僑愛新村稱號。葛洲村依海而生,漁民外出打 拚,多應聘海員,故鄉的潮水伴著他們一路前行。多少年來,他們 星夜起航、踏浪而歸,譜寫葛洲村一段又一段特別的海上僑事。 據葛洲村考究的材料顯示,當年該 村從事國際航行的船員就有兩三百人, 涉及的航線分布世界各地。在那個物資 匱乏的年代,身處他鄉的他們除了會給 家裹寄書信、金錢和生活用品外,還會 帶回一些新潮的「洋貨」。 「在60年代,我家裹就用上加拿大 的高壓鍋和意大利的鐵鍋;在校學生普 遍背著藤織書包的時候,我已經背上了 新款的布書包⋯⋯」回憶起父親寄回的 那些潮物,陳輔漢表示,當時半數小學 同班同學的父親都在香港務工,大多數 都是船員,所以在葛洲村,進口商品著 實不是稀奇玩意。 「1963年,葛洲村有17個中學生升 上初一,全都來自於船員家庭,我就是 其中一員。父親當船員的收入,足以養 活我們家裹十幾口人。」談及過往,陳 輔漢深感自豪。 不過,船員並不是一份容易勝任的 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陳輔漢表 示,首先是暈船,與漁船相比,遠洋貨 船經受的風浪更大,對船員來說是極大 的挑戰;其次是船上的飲食條件,船上 長期儲存以備食用的食物,對於習慣新 鮮海貨的葛洲漁民來說,又是一大難 關。 最難克服的,還是船員們的思鄉之 愁。一輪明月圓又缺,漫漫長夜倍思 親。「我父親告訴我們,只要有船員收 到親人來信,他們便興奮地圍在一起 看,從不考慮隱私,因為這是故鄉的來 信,他們會共享字裹行間的故鄉消息, 以解鄉愁。」陳輔漢回憶道。 後來,隨著資深海員的退休、離 世,年輕人又不太願意選擇海員這個職 業,葛洲村的海員逐漸少了,海員俱樂 部一度成為村裹老人的活動場地。2013 年,海員俱樂部開始原址修繕、修舊如 舊。2021年,當地又啟動了葛洲僑文化 館的改造項目,展出僑批書信、僑匯供 應證、竹編市籃、老式電器等,吸引了 許多返鄉華僑、來汕遊客前來參觀。 物資寄親情 僑鄉文化得傳承 赤誠報桑梓 僑胞不忘故土情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圖 蟻璐雅 林子宜 葛洲村 僑愛新村 ■葛洲村中的「過番」情景雕塑。 ■葛洲僑文化館。 ■海員俱樂部改造成的 葛洲僑文化館。 鏈接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