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20_2024星島日報

C12 02.20.2024 星期二 中國時事雜誌 張恒榮感受到林林內心的焦慮和不安,長 期分隔兩地,導致林林和父母之間產生 了生疏與隔離感,「她其實很在乎自己的爸爸 媽媽,但又不知道如何靠近,不知道以怎樣 的方式面對父母。她很希望在面對父母時, 心理壓力不要那麼大,說話之前不用有那麼 多糾結,能和他們聊聊家常、開開玩笑,正 常表達自己的希望。」而在各地,和林林類 似的留守兒童並不少見。貴州心理專家趙晉 表示,貴州的留守兒童數量較多。他們大多 由老人隔代撫養,父母基本外出務工,比如 去福建、浙江等地捕魚,進入工廠打工。而 老年人的養育理念比較傳統,他們會覺得能 吃、能穿、有學上就行,忽略了對孩子心理 上的關注,「許多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情緒管 理上相對較弱,除此之外,還存在孤單、自 卑、社交關係脆弱等問題。」 在趙晉看來,留守是一個客觀現象,這 一現象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問題。例如,當孩 子沒有機會和父母溝通、不知道怎麼和父母 溝通時,也會存在和別人溝通的問題。「人們 會從與養育者的關係中去發展和別人的關係 模型。當孩子看到父母如何與自己交往,就 會去習得這一部分,從而和別人相處。當缺 失了和父母相處的這一部分時,孩子沒有辦 法學得怎麼和別人社交,必然會在這方面出 現一些問題,包括和父母的關係。」 當孩子和父母長期不在一起,不確定父 母是否愛著他、接納他,會擔心自己說的話 引起父母的不好看法,「這些情況都會造成孩 子與父母不敢溝通、不會溝通、不願溝通」。 除此之外,孩子也不確定父母是否願意 和他交流。趙晉認為,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 並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交流,日常對話中除了 問孩子的吃穿與學習成績,也沒有別的話 題,甚至可能不聞不問,時隔很久才打一次 電話,「父母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也造成 了孩子不知道怎麼和父母交流,兩者出現了 很大的心理隔閡。」 「在留守兒童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中,重 要的還是父母。」趙晉認為,如果孩子嘗試過 卻沒有獲得父母回應,依然會退縮,因此, 父母的意願和意識非常重要,「當父母願意去 和孩子交流,並掌握方式方法,孩子就會被 帶動起來。」 如何更好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困境?趙 晉建議,父母要提高對孩子情緒與心理健康 的關注,不能光顧著叫孩子聽話、只討論成 績、無端指責。她推薦了一些可操作的詢 問句式:「遠在外地的父母要多打電話,頻 繁溝通本身就很重要。打電話時不要問太多 為甚麼,可以嘗試問孩子,你今天感受怎麼 樣,你今天去玩了甚麼,你的聲音好像不開 心,你是不是有甚麼跟爸爸媽媽講的。」趙晉 建議,父母可以把自己做了甚麼事情告訴孩 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了這個家更好而 出去打工,不是不要他了。 而張恒榮則建議,留守兒童的家長要更 主動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學校也可以為留守 兒童提供更多關愛,讓他們勇於表達自己, 知道其實自己是一直在被愛的。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過年永遠是365天 中最期盼的節日,因為不管多忙,外地打工 的父母都會回家。 農曆臘月二十八,輾轉乘坐火車、客車 和的士後,在北京打工的婷婷和丈夫終於回 到了吉林農村老家。剛進院子,4歲的小團 子就趴在窗前興奮地喊爸爸媽媽。等兩人進 了屋,小團子更是衝上去又抱又親,然後開 始朝媽媽要玩具。 婷婷和丈夫相識於北京,小團子出生後 先後在黑龍江的爺爺奶奶和吉林的姥姥姥爺 家長大。因為北京生活和教育成本都高,孩 子一直沒法帶在身邊,兩人只能在相對空閒 時盡量請假回來,一年不超過3次。 「媽媽回來開心!」窩在媽媽懷裏,小團 子一邊玩著剛拆封的恐龍玩具,一邊笑得見 牙不見眼。婷婷表示,這幾年大人孩子都盼 過年,「團聚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恨不得掰 成兩分鐘過」。今年過年她能在家裏待上12 天,除了幫家裏多幹點活,就想寸步不離守 著孩子。 與小團子相似,長春市農安縣華家鎮已 上小學六年級的鄭鑫淼,也是從1歲左右就 開始單獨跟奶奶一起生活。小姑娘的爸媽一 直在天津打工,一年頂多回來兩次,過年一 直是全家人最期盼的日子。「平時回家,請 假、路費等成本很高,而且離崗時間長,工 作機會和客戶都可能被別人搶去。可長時間 不回家,孩子老是打電話哭,我們的心都要 被揉碎了。」鑫淼媽媽陳德君說。 不過,今年全家人的年很不同,鑫淼爸 爸從朋友那借了一輛私家車,把在農村的女 兒和老媽一起接到了天津。一路上,看著外 面匆匆而過的風景,鑫淼幾乎目不轉睛,心 裏面裝滿了開心和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 「其實早就想把孩子接到天津上學了, 可這邊學校的手續兩年都沒辦下來,這回總 算有了眉目。」陳德君知道,沒有爸媽的陪 伴肯定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能到天津上學一直是小鑫淼特別期盼的 事,在天津度過的這個春節,也是她記憶中 最快樂的日子。除了做作業,媽媽一有時間 就會帶她出去玩玩轉轉,看看當地的風土人 情、歷史古跡。「以前沒見她這麼高興過, 總是圍著我們轉,天天蹦蹦跳跳的。」陳德 君說,小鑫淼總愛纏著她問「天津的動物園 裏有獅子老虎嗎」「能不能帶我去北京的故 宮、圓明園」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陳德君知道別人眼中一直很開朗的小鑫 淼,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心思一直很重,有 甚麼事都愛憋在心裏。她希望以後留在天津 上學生活,孩子能一直這麼快樂。 與母 四親 歲珍 女惜 兒每 團一 聚分鐘 隨著春節長假結束,不少打工者返回工 作崗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我正月 初八來到西安,初七晚上我9歲的女兒就開 始哭鬧了,她捨不得我和她爸走。一個勁地 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最後對我說,過年的時 候,她是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過完年,她 就像根草⋯⋯我當時哭了,給她承諾,今年 打工賺了錢,明年把她接到西安上學。」來 自西安商南的吳女士心酸地說。 像她這樣的還有很多,春節後,大批打 工者陸續返城,而他們的子女留守兒童一下 子變得不適應,變得孤獨、鬱悶、自卑,這 種現象很普遍。 有專家認為,目前,留守兒童現狀是無 法避免的社會問題,全社會都應該來關注。 作為父母,應多關心、鼓勵孩子。抽空儘量 多回去陪陪孩子。如果有條件的話,外出務 工時最好把孩子帶出來。「也呼籲教育等相 關部門,降低這些孩子們入學的門檻,與城 裏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唱童謠、採野花、在田埂上瘋跑。9歲 女孩黃詩韻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之一,她的 父母背井離鄉,輾轉沿海多地打工,留下兩 個女兒給年邁的奶奶照顧。今年,奶奶帶著 孩子到福州和父母一起過年。 黃詩韻最大的心願,是一家人一直生活 在一起。每年與父母短暫的相聚,是她最珍 惜的時光。 春節 「像塊寶」 節後 「像根草」 ■一名女童帶著凍傷的手進城與父母團聚。 短暫的團聚一方面讓父母子女都感受到 了溫馨和甜蜜,但另一方面,由於平時溝通 不夠,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容易在 這個時候激化。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的矛盾 都是緣於學習成績。 剛參加工作的曉輝說,小時候的春節總 是先甜後苦。當時父親在外地工作,過年 前,父親回來的第一天對曉輝來說就像天 堂,「不僅有新衣服還有很多新奇的零食」。 但很快就「從天堂掉到了地獄」:爸爸看了成績 單以後,就會「一頓胖揍」。 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十分重視孩子的學 習成績。「我們倆連小學三年級都沒有念完, 基本就算文盲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走我們的 老路。」李小剛的父親李雲虎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顯示, 留守兒童父親、母親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 的分別為72.8%和67.9%,受自身文化程度的 限制,他們大多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他們努 力掙錢,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求學這條路上能 「走得更遠」。 但現實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 慣,日常學習也無人督促和輔導,再加上農 村教育整體品質薄弱,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 成績並不理想。李小剛現在上高一,留過兩 次級,和他同齡的孩子已經要參加高考了。 「我媽給我打電話,第一句話肯定問『在 哪呢?』第二句話一定是『考試多少分?」留守 兒童小田說。 調查顯示,六成留守兒童與父母至少一 周通話一次,這其中,81.9%的留守兒童認為 父母關心的是自己的成績,只有5.8%認為父 母關心自己的情緒。 小田跟媽媽在春節期間爆發的矛盾,還 是跟學習有關。知道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 所以小田學習一直很努力。但上了高中後, 他在學習上越來越吃力,期末考試成績竟然 是全班最後一名。 整個寒假,小田都沉浸在懊惱、沮喪 中。而他的媽媽除了懊惱之外還著急,但又 找不到好的辦法,就取消了兒子所有的娛樂 項目,每天催促小田寫作業、學習。 「其實,我之前是做好計劃的,但是被她 這麼一催,心裏更煩了。甚麼也不想學了。」 小田說。 長期分離 過年見面不知道如何交流 貴州心理諮詢師張恒榮接到一通這 樣的來電:18歲的女孩林林(化名)打電 話求助,自己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正常地 講話。林林是一名留守兒童,從小不在 父母身邊長大,一年只有過年這一次見 面機會。由於和父母長期分開,林林覺 得,只有把父母當作陌生人時,自己才 能正常地和他們交流;把他們當作親人 嘗試親密接觸時,總會感到很彆扭,卻 又不知如何溝通。 ▍本報訊 ▍ 留守童與父母漸成陌生人 頻生爭吵 多與學習成績有關 ■不少留守兒童由於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 長期分離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圖為在鄉間 路上,一名婦人帶著一群孩子。 資料圖片 對於很多留守兒童來說,和父母見上一 面都是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在這些留守 兒童中,很多人因和父母長期分離、缺少關 愛出現心理問題。 心理諮詢師陳鳳娟就接待了這樣一名男 孩,孩子名叫小雨(化名),正在上初中。陳 鳳娟說:「孩子是爺爺帶著來的,進門後並不 說話,全程都是爺爺在說。」爺爺表示,小雨 學業壓力大,與自己溝通不暢,還暴躁易怒。 陳鳳娟與小雨單獨溝通時,她讓小雨從 面前的人偶中選出3個,分別代表小雨自己和 他的父母,並進行擺放。小雨的擺放呈三角 形,代表小雨的人偶盯著父母的方向,代表 父母的人偶則望向別處。「代表他父母的人偶 處於不能正視小雨,但用餘光也能看到他的 位置。」陳鳳娟說,通過擺放可以看出,小雨 的內心是很渴望父母的陪伴的,同時對父母 不在身邊又有一些不理解和怨恨。小雨擺好 後,便開始流淚,哭了約5分鐘。 諮詢過程中,小雨表示已有近一年的時 間沒有見過父母了。在他看來,父母外出工 作和拋棄自己無異,因此內心缺乏安全感, 易躁易怒;同時面對有父母陪伴的朋友,產 生自卑心理。陳鳳娟說,由於自卑,小雨越 來越封閉自己,和外界接觸變少,不願意表 達內心真實的需求。 陳鳳娟首先從心態上幫助小雨轉變,她 通過引導,讓小雨意識到父母外出工作並不 是拋棄他,而是為了讓他有更好的生活。同 時,陳鳳娟建議小雨,「當你遇到事情,發現 自己有不好的情緒時,可以閉上眼睛和自己 說:『雖然我現在很憤怒,但我依然深愛和接 納自己。』待心情平復後,再去回看這件事」。 小雨前後共參加了5次心理諮詢,狀況 也漸漸好轉。和父母溝通次數增多後,心理 壓力變小了,上課時候也更容易集中精力聽 講,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和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繫,小雨只是 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個小小縮影。根據諮詢 經驗,陳鳳娟將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大 體分為3類:一是和小雨相似,內心自卑, 缺乏安全感;二是產生叛逆心理;三是墮落 消極、沉迷遊戲。面對以上情況,除了增加 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外,陳鳳娟表示「先跟後 帶」也是一種合適的方法。例如,當孩子堅持 認為自己的想法絕對正確時,可以先和他展 開討論,找出孩子想法中積極的地方進行肯 定,並適時進行方向上的引導。 覺得父母拋棄自己 男孩暴躁易怒 ■留守兒童變得孤獨、自卑等現象普遍,圖 為一名社區工作站人員在與女童談心。 新華社資料圖片 36.4%兒童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居住 82.4%即8922萬是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 農村 留守兒童 城鎮 留守兒童 因為流動不能和父母 雙方一起居住的兒童 4177萬 2516萬 974萬 937萬 2229萬 9.0%單親家庭兒童 其他原因 來源:2023 年 4 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 與母親居住 8.4% 11.0% 與父親居住 與祖父母或 其他成年人居住 11.2% 63.6% 與父母雙方 居住 5.8% 單獨或與其他兒 童居住 許多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情緒管 理上相對較弱,除此之外,還存在孤 單、自卑、社交關係脆弱等問題。 心理專家趙晉 共計 1.08億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