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 06.13.2024 星期四 香港時事雜誌 「湊仔」工作不簡單 年初不幸事件添壓力 現時全港有1700多名社區保母, 當中不乏祖母級人馬,她們指這份 半義工工作,絕非「餵奶、湊仔」般簡 單,而是肩負照顧別人孩子的重任, 但年初的不幸事件卻給她們帶來無形 壓力。 家住沙田的翁女士3年前起加入社 區保母行列,每星期當值2至3天,主 要負責家庭託管,每次照顧兩名區內 小學生。為營造家的感覺,她為各人 準備拖鞋及杯碗,又提供下午茶點, 讓他們安心溫習做功課。她說理解時 下雙職家長為口奔馳,難以照料孩子 的困境,作為過來人盼出一分力,而 且當社區保母亦讓她重溫昔日照顧3名 兒子的時光。至今她已照顧了近20名 孩童,她笑言視孩童如兒孫,照顧過 程中由孩子處認識到很多潮流事物, 可以跟3名孫兒更好地溝通。 今年年初發生涉及社區保母懷疑 虐兒事件,翁女士稱對此感到無形壓 力,她形容社區保母責任重大,因家 長選擇信任她,將孩子交予她照顧, 她希望穩妥地照料孩子,除起居生 活,亦會與他們傾談了解其個性, 盼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暑假她會帶他 們到公園玩及上博物館參觀,增進知 識。外間以為社區保母只是「餵奶、 湊仔」般簡單,她指受訓時需學習家 居安全及急救意識,而孩童難免頑皮 搗蛋,她會與他們約法三章,訂立不 可入廚房等規條,每次當值都小心翼 翼,外出接放學必拖緊孩童,唯意外 難料,只能做足預防工作。 另一名社區保母梅姨則指,理解 家長對子女牽腸掛肚,會自製工作紀 錄,詳細列明孩童在她家吃了甚麼、 睡午覺時間及如廁次數,並拍照傳給 家長,讓對方放心。曾在特殊學校任 教的英姨,亦留意到接受託管的孩童 中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的情況。 她憶述,該孩童做功課時不太專注, 她利用專業知識安撫孩童和作功課輔 導,其後發現該童有所改善,感到安 慰。翁女士亦正進修有關照顧特殊學 習需要兒童的課程,希望未來可照顧 更多孩童,幫助更多雙職家長。 事件中疑遭虐待的女童「小雪兒」, 現已1歲多,上周剛完成重置頭 骨手術,仍須留醫治理。據知,「小雪 兒」父母早前透過仁愛堂社區中心尋 求暫託服務,聘用案中保母,而仁愛 堂是屯門區社區保母服務隊的營辦機 構,涉案保母已完成培訓,並於今年1 月提供服務,小雪兒是她首名照顧的 兒童。 在發生懷疑虐兒事件後,社署提 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於今年第4季推 出「14+4兩層架構培訓」,所有保母須 接受14小時基礎培訓,內容由社署制 訂,而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孩童的保 母,須額外接受4小時的進階培訓,並 接受評估;以及要求營辦機構須定期 為社區保母提供加強訓練等。 保母多為銀髮族未能定時當值 為支援市民因工作或突發事故未 能照顧年幼子女,社署自2011年開辦 俗稱「社區保母」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 計劃」,分家居照顧及中心託管,照顧 9歲以下兒童。現時全港18區各設1隊 社區保母服務隊,約有1770名社區保 母。「社區保母」計劃甚有成效,去年 《施政報告》宣布今年4月起增加社區保 母的服務獎勵金,並於今年第4季起, 增加名額至2千個,令受惠兒童增 至2萬人。 資深社工Sam指,時下保 母多是銀髮族,也有年輕人及 新手媽媽,有新手媽媽曾同時 照顧自己子女及別人子女,「就 像在家做兼職」,最終因照顧工 作太繁忙而請辭。而不少銀髮族 本身亦事忙,往往未能定時當值, 機構為達致社署規定的最低保母人 數要求,及安排後備保母,需定期 招募及培訓,增添工作壓力。 他指,13年來各營運機構就培 訓內容及時數各師各法,有的只提 供4小時培訓,有的培訓14小時,寬 鬆不一下,保母質素參差。他認同 社署制訂培訓內容屬好事,唯有營 運機構稱仍未獲社署安排介紹新措施 的細節。現時好保母難求,他指大部 分機構只要求應徵者「有愛心、富責任 感」,更顯篩選及培訓的重要。部分託 管孩童有特殊教育需要,唯現時機構 普遍未聘用接受過相關訓練的人員, 早前便發生有特殊需要學童於託管中 心,激動倒地掙扎,演變成保母倒地 受傷意外。 保護兒童意識講座出席率低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執行幹事黃 惠玉指,有營運機構反映,年初發生 不幸事故後,曾舉辦保護兒童意識的 講座,但出席保母不多,令人失望。 她認為,當局未來應強制要求保母必 須參加後續的在職培訓,以提高質 素。另一名社工Dora則指,社會上普 遍輕視保母的工作,從社署一直無制 訂培訓內容及時數可見一斑,就連個 別保母亦視作臨時工,當找到待遇較 好的工作便「失蹤」,希望應徵者不要 抱「騎牛搵馬」心態。 據了解,社署未來提供的14小時 基礎訓練,包括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 展、成長需要、照顧和溝通技巧、家 居安全、意外處理等。曾任港府兒 童政策的諮詢機構「兒童事務委員會」 委員的雷張慎佳關注,「14小時的培 訓,是否足以讓家長有信心將孩子生 命交到保母手中?」她認為,可以的 話應延長培訓時數,同時要加強在職 培訓及監察評核,以提高保母質素。 現時保母的培訓是一次性,由營運機 構邀請相關專家授課,雷太建議當局 考慮為社區保母設立求助熱線及同 行導師,當保母遇到疑難,可求助有 門。 今年第4季起,社署於沙田、觀 塘、深水埗、屯門及元朗區,各增加 1隊服務隊。現時沙田社區保母服務 隊由香港單親協會營運,該會總幹事 余秀珠指,沙田區面積廣闊,曾有居 於馬鞍山的家長申請託管,但當時只 有家住大圍的保母可以照顧,最終家 長「嫌遠」取消申請。她指上述資源錯 配情況不理想,而且社區保母流失率 高,需定期辦活動維繫感情,加上未 來將增加5隊服務隊,意味需培訓更多 社區保母。 借鏡澳洲 設小型「家庭託兒服務」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講座教授 李輝建議當局借鏡澳洲,鼓勵退休或 離職幼兒教育人士,於社區提供小型 「家庭託兒服務」,每個單位最多只可 照顧5名孩童,好處是化整為零,託 管時間較彈性,亦靠近孩童寓所及學 校,方便家長接送。 隨著雙職家庭越趨普及,余秀珠 預期社區保母需求激增,未來應朝專 業化發展,於保留社區保母服務隊 下,另設「發牌」監管機制,提供專業 培訓課程,將之成為職業,「像家務助 理專業課程」,讓市民報讀及通過考核 後「入行」,家長則按居住地點及需要 聘用,有助提高水平。 資深社工Sam補充,現時有個別 機構對保母要求非常嚴格,應徵者須 申報同住家人人數及健康狀況、照顧 幼童的經驗、參加原因及期望,更 重要是申報是否曾干犯虐兒及性罪行 等罪行,獲取錄後須接受幼兒照顧、 意外處理等培訓,出席率80%才可考 試,通過考試才可託管,此外又要通 過30小時實習,評核保母溝通及照顧 幼兒能力,和義務工作應有態度等。 他認為嚴格規條有助挑選真心愛護兒 童的保母,建議當局參考引用。現任 兒童事務委員會成員劉仲恒亦認為, 需實施嚴密監控防止虐待案,包括背 景調查和定期檢核問責。 曾任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的雷 太指,近年香港發生多宗嚴重虐兒事 故,當局於每宗事故後都作出針對性 改善,就如現時就「強制舉報虐兒」立 法,唯皆屬「小修小補」,若要治本, 長遠應制訂及落實執行守護兒童權利 政策及法例。她認為由政府牽頭去做 可顯示決心,社會各界亦會響應,特 別是近年出生率下降,政府「派錢」鼓 勵生育,證明兒童是得來不易的寶貴 資產,促當局盡早制訂守護兒童政策 及法例,好好守護未來的主人翁。 13年來各營運機構就 培訓內容及時數各師各 法,有的只提供4小時培 訓,有的培訓14小時,寬 鬆不一下,保母質素參差。 Sam 資深社工 ■今年初屯門發生女嬰疑被社區保母虐待案件,社署其後提出多項改善措施。 今年初發生女嬰疑被社 區保母虐待事件後,社署 亡羊補牢提出多項改善措 施,包括「14+4兩層架構 培訓」,由社署制訂培訓內 容及增加5隊服務隊。社福 界盼可改善現時培訓內容不 一的流弊,並設監察系統評 核制度。業界則認為,屬半 義工性質的社區保母備受忽 略,未來應朝專業化發展, 提升保母形象及士氣。面對 低出生率,政府正積極推出 政策鼓勵生育,有兒童政策 倡議者敦促,當局長遠應制 訂守護兒童政策及法例,讓 保護兒童意識深入社區,才 能好好守護社會未來的主人 翁。 記者關英傑 ■社福界指,13年來社署未制訂社區 保母培訓內容及時數,致質素參差。 ■遭虐待女童,上周完成重置頭骨 手術,仍須留醫治理。 社福機構設約章 盼全民齊守護兒童 守護兒童是每個人的責任,有 社福機構制訂「守護兒童約章」,供不 同學校、企業及團體參考,盼有助推 廣,達致全民守護兒童的目標。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數年前訂立 「守護兒童約章」,以推動企業、學校 及機構制訂守護兒童政策,協助機構 制訂從事兒童相關工作人士的行為守 則,確保員工、機構運作及所辦活動 不會傷害兒童。該會執行幹事黃惠玉 指,已將約章上載互聯網,至今有約 130多間機構簽訂,當中包括補習社、 設計公司、中小學、教育和體育團體。 過去有虐待兒童或戀童傾向人士 會藉入職教育機構,滿足私欲,但外 國研究發現,當機構要求員工簽訂守 護兒童約章,上述人士知道無法乘虛 而入,往往知難而退。 ■社福界指,屬半義工性質的社區 保母備受忽略,未來應朝專業化發 展。 ■現時全港18區,各設1隊社區保 母服務隊,全港共有1770名社區保 母。 ■雷張慎佳促當局盡快制訂守護兒 童政策及法例。 ■余秀珠指,社區保母流失率高, 需定期舉辦活動維繫感情。 業界籲改善培訓內容不一 設監察評核制 守護兒童要緊 社區保母須邁向專業化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