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 11.13.2024 星期三 香港時事雜誌 香港藝術品交易市場一直蓬勃發 展,參考政府統計處數據,過 去5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 每年貿易總額,介乎約336億至1.055 兆港元不等,成績驕人 (見表) 。 資深藝術收藏家、藝術家及建 築師林偉而(William Lim)形容,過 去10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圈處於「黃 金時期」。他憶述,千禧年前後已有 很多大型拍賣行落戶香港,初期以 買賣古董和水墨畫為主,後來引入 及拍賣當代藝術,更有多間國際畫 廊進駐。近年,許多世界級拍賣行 把亞洲總部設於香港,藝術展覽亦 漸趨流行,他形容,藝術圈交流全 年不間斷,香港的藝術氛圍更是亞 洲「一哥」。 另一收藏家也說,以往藝術品 融資尚未普及,若然要以貴價藏品 做抵押,該藏品必定要有妥善的藝 術品倉儲,但時至今日,他聽聞有 外資銀行已允許收藏家把藏品放在 家中作抵押,「其他亞洲地區都較難 做到藝術品融資,香港做得到,足 證做得不錯。」 「其他亞洲地區難做到融資」 許多東南亞地區盼跟香港爭奪 藝術界話語權。最新一份《施政報 告》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 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生態圈,以及 建立高端私人藝術藏品儲存、修復 和展覽設施。有業界人士直言,香 港藝術圈存有隱憂,如稅務優惠是 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卻無法帶動 企業收藏,長遠必須拆局。 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創辦 人及總監黑國強指,很多名人喜歡 把藝術品收藏在瑞士,除了因該國 有稅務優惠,更有免稅倉作展示, 但香港本身已經免稅,「還有甚麼 比免稅更吸引的政策和法律?」據 他留意,西方博物館和企業收藏興 盛,正因該些國家徵收重稅,但 參與藝術文化活動都可以扣稅, 「比低稅還要吸引。」 此外,政府稱會聯同機管 局擴大「機場城市」規模,當中 新項目包括構建藝術產業生態 圈。黑國強直言,官方事前或未 徹底諮詢業界,因世界知名的拍 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德,春秋兩季都 固定在會展做拍賣,並長年做私人 洽購,兩者今年先後落戶中環,而 另一拍賣行富藝斯則位於西九文化 區。據他所知,以上拍賣行已簽訂 10年或以上的長約,如何吸引他們 在5年後移師機場,將是難題。 吸引拍賣行移師機場成難題 他又指,藝術文化市場有固定 模式,現時中上環有悠久的藝術文 化氣氛,當代藝術界更延伸至西 環、西營盤及黃竹坑一帶,但機場 位置偏遠,亦欠藝術形象和氛圍, 「在偏遠地方多開一個生態圈,該如 何保持它的效益?」他補充,現時市 場環境不佳,難以說服藝術家去新 的生態圈。 此外,瀚明藝廊總監劉旆杝認 為,「完整」生態圈應包括很多範 疇,如儲存、保險、法律、策展、 藝術空間、物流與交易等,背後更 要有學術支援。她假設,香港博物 館日後有機會跟外國博物館作藝術 品合展,除了保險、儲存和物流等 安排,必須有學術團隊支持,研究 如何使兩地館藏一同展出,「生態就 是環環相扣。」 林偉而指,現時藝術圈的前期生 態已頗完善,政府應多著墨後期的配 套,例如建設專門替外國收藏家妥善 保存藝術品的地方,「較少有完全為 藝術品而設的倉庫,不止需要空間, 保安和消防上也要達到國際級標準。」 他相信,屆時收藏家會恆常訪港,故 倉庫要建設得更高品質,「可以做鑑 賞,甚至可以邀請朋友來參觀。」 然而,「藝非凡」藝術投資及發展 創辦人余一樂擔心,藝術品收藏某程 度上是「高度保密」,收藏家不會刻意 公開藏品數目和交易額,或不想把藝 術品收藏在官方設立的倉庫中。他又 指,收藏藝術品的地方有高度要求, 不建議政府把儲存的重任「揹上身」。 有收藏家同意指,現時藝術品交易圈 運作暢順,傾向業界自由發展,「不 干涉或也是一個好策略。」 多辦展覽助小型畫廊向上流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 持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 中心。林偉而建議,香港可以爭取 舉辦學術性展覽,如仿效意大利威 尼斯舉辦香港藝術雙年展,「如果香 港都有一個國際轟動的展覽,整個 生態好完美。」但他直言,策展團隊 必定要是專業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譚 偉平同意指,若然香港舉辦到重要 藝術展覽,能帶動商業發展,提高 藝術地位和話語權,「不同國家的 藝術家、策展人和旅客都會來港交 流,長遠地建立香港的藝術地位。」 齊亮畫廊創辦人鍾臻智亦言,舉辦 更多展覽及拍賣會,能助新晉藝術 家及小型畫廊向上流動。 劉旆杝認為,政府應牽頭領 導,在政策上支持整個行業,成為 聯繫人,「如果政府支持藝術發展, 業界也會慢慢發現商機,屆時世界 各地的企業家,就會願意來港。」她 直言,政府第一步要與業界溝通, 瞭解當中的挑戰,才能對症下藥。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回覆指,文 化區內擁有兩間世界級博物館和表 演藝術設施,在策展、文物保護、 修復和運送等範疇,均有經驗豐富 的團隊;西九可充分發揮優越地理 位置、國際網絡和綜合發展模式的 獨特優勢,吸引海內外具規模的拍 賣行、藝廊、投資及保險等專業機 構進駐,「為香港建立全方位的藝術 品交易產業鏈。」局方亦注重藝術人 才培訓,並促進公眾參與和文化藝 術交流,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 藝術交流中心。 不同國家的藝術 家、策展人和旅客都會 來港交流,長遠地建立 香港的藝術地位。 譚偉平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港府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生態圈。 市場複雜多變 傳承藝術有壓力 成立交易鑑定系統 需學術支援運作 藝術傳承並不容易,有古玩店 繼承人坦言甚有壓力,正努力不斷 求變。 黑氏古玩第二代繼承人黑國強 直言,現時講求傳統文化與傳承, 壓力頗大,「眼見有傳承的同業當 中,大多到第二代或第三代已經開 始沒落。」他指,上一代做生意十分 簡單,一買一賣,客人上門,合眼 緣就會買走,甚至連辦展覽會的概 念都沒有,如今市場複雜多變,同 業結業背後原因眾多,如沒有足夠 的收藏做買賣,或者沒有用現代手 法宣傳及作市場推廣,「全都是我 們這一代繼承者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黑國強分身經營藝術博 覽會,與時並進。他指,除要瞭解 藏品、做資料搜集及深入研究,賣 出重要藏品前更要做展覽和推廣, 甚至要辦講座,「有好多工夫。」 有業內人士指,香港有足夠的 鑑定專家,有條件成立交易鑑定系 統或平台,但背後需要學術支援及 討論後續運作。 有藝術品收藏家分享,由於拍 賣行不會確證藏品的真偽,一眾買 家都要靠自己的眼光,甚或聘請鑑 定專家「帶路」,「中港都有很多專 家,以鑑定古董為多,部分更是教 授級數;如果真的要買藝術品,便 邀請他們跟你一起去。」他直言, 有些藏家不喜歡曝露身份,便委託 專家代其到拍賣會買貨和鑑定, 「這批專家一直存在,部分更開辦 畫廊或古玩小店,不會『打開門 口』做生意,但行內人一定認識他 們。」 香港有足夠鑑定專家 瀚明藝廊總監劉旆杝亦說,香 港有一班「老行尊」,絕對有資源成 立鑑定平台。她指,專家除有豐富 實戰經驗,也要有市場觸覺,以明 式家具為例,在上世紀80年代追捧 紫檀家具,但現時市民的認知和審 美有所改變,認為黃花梨家具才是 潮流,「黃花梨的色澤較紫檀淺,更 易融入現代室內設計。」她又說,每 次拍賣會都有數百件珍品,顧問需 緊貼市場,「選擇到買家想要,且受 大眾追捧和認同的藝術品。」 劉強調,顧問工作難以獨立實 行,若然成立平台,背後需要學術 支援支撐,也要討論後續運作,才 能可持續發展,「鑑定許多時充滿爭 議,如何化解爭議,都是操作上要 考慮的問題。」 ■黑氏古玩第二代繼承人黑國強指, 藝術傳承並不容易,正努力求變。 ■資名藝術收藏家林偉而形容,過去10 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圈處於「黃金時期」。 ■近年M+博物館和故官博物館相繼落成,帶動 香港藝術生態。 ■香港每年皆舉辦多個藝術展覽,如上月初的典 亞藝博(Fine Art Asia)。 香港穩守全球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港府提出進 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的交易生態 圈。有收藏家指,本地藝術品交易市場一直蓬勃,過去10 年更處「黃金時期」,國際藝術展覽頻繁,吸引全球知名 拍賣行落戶,藝術品融資亦見普及。要錦上添花,有專家 認為,政府應多著墨後期的配套,如做好藏品倉儲、物流 及學術支援,更要成為聯繫人,進一步與業界溝通,並可 考慮舉辦雙年展,向外界展示本地藝術新高度。 記者仇凱瑭 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 古董貿易數據 年份 貿易總額 (港元) 佔貨品整體貿易總額的百分比 2019年 約585億 0.7% 2020年 約336億 0.4% 2021年 約666億 0.6% 2022年 約884億 0.9% 2023年 約1.05兆 1.2%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繼瑞士、 美 國 和 香 港後,巴黎 今年首次舉 行 巴 塞 爾 藝術展(Art Basel)。 專家倡多著墨後期配套 辦雙年展提供地位話語權 擴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 建完整生態圈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