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 11.13.2024 星期三 中國時事雜誌 照顧失能老人,需要長時間的人力、物 力、耐心與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經濟負擔 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家庭 面臨的難題。 究竟一個失能老人可能給家庭造成多大 負擔?安徽宿州的王芳深有體會,「我們兄 妹6人照顧患有老年癡獃的父親,還是沒堅 持下來。」 父親剛神志不清時,王芳因為沒有工 作,照顧重任主要落到她頭上,其他兄弟姐 妹每月各給她800元,白天她負責父親吃喝 拉撒,晚上其餘5個人一人一晚陪老人,半 年過後,「我們6個人實在撐不住了」。 「就跟嬰兒一樣,聽不懂你說的話,也 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不懂自己吃飯,餵飯 全靠哄,不注意就會全吐出來;正換成人紙 尿褲的時候他尿你一手,剛洗完屁股又會拉 你一身,然後又得把衣服脫掉重新洗。」王 芳說,日常生活中的不便還有很多。這樣的 失能老人,24小時離不開人,煩心事每時每 刻都有,晚上陪護的人,幾乎通宵無法睡 覺。 「長期這樣下來,精力根本不夠用。其 他兄妹白天要上班,晚上這麼折騰也影響工 作。萬般無奈下,只得找了個上門服務的養 老護理員,一個月要6000元。又擔心護理員 對老人不好,所以我們幾個誰只要有空,還 是會盡量在老人身邊看著。」王芳說,算上 平時看病、買菜等各種費用,每月支出太高 了,讓本不富裕的一家人又有些撐不住,兩 個月後,兄妹6人又回到了之前照顧老人的 模式。 「護理員離開家的那天,父親居然拉著 他的手不讓他走,那個渴望的眼神到現在 想起來我還會心疼。」王芳歎口氣說,「沒辦 法,慢慢熬吧!」 中國老齡委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60歲 以上失能老人超過4200萬,約佔老年總人口 比例的16.6%。《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預計,到2030年,失能老人總人口還 將大幅上升。調查發現,因傳統觀念、費用 高昂、對養老院和護工不放心等原因,選擇 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佔絕大多數,其中不少 人只願讓親屬照料。對不少子女而言,不上 班就沒收入、沒錢請人照顧老人,上班又擔 心老人得不到好照顧,成為無法迴避的矛 盾。 湖北荊州80歲的李大爺在家人勸說下去 養老院住過兩個月,之後強烈要求回家,不 管子女怎樣勸說都不管用。「一日三餐固定 時間,沒到活動時間不讓隨便出屋,到了鍛 煉時間不管你願不願意必須起來,稍微惹護 理員不滿意,對方輕則罵幾句,重則可能動 手掐一下、擰一下,威脅要打你。」李大爺 認為,這樣的生活和坐牢沒甚麼兩樣,「犯 不著去受這個『罪』。」 河北邯鄲的李楊只是去幾家養老院轉了 一圈,便決定再苦再難,都要在家給父親養 老。「只有家才是最熟悉、最放鬆、最舒適 的地方」。李楊說,那裏的飯菜統一配製, 少油少鹽適合老年人吃,但除了子女外,誰 知道父母的口味、愛吃甚麼?雖然很多養老 院有棋牌室等娛樂室,但那裏基本上沒有老 人,同屋住的老人也少有交流和說話的。 「無男女之分,不管有沒有外人,只要 想解手就搖響床頭櫃上的感應器,讓護工協 助在坐便器上脫褲子,屁股露在外面。這還 算是好的,很多直接拉在紙尿褲裏,護工 清洗時,直接光著下半身。」李楊說,在那 裏,沒有生活質量和尊嚴,只是活著罷了, 「我不想我父親也這樣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整天孤零零躺著」。 李楊知道,失能的父親在家養老,必然 牽涉到其乃至整個家庭的大量精力。他有所 準備,但依然感到不安。 「千萬別逞強照顧失能老人,他們能把 子女『熬走』。」北京海澱區居民張梅有感而 發。多年前,她的爺爺奶奶年紀大又生病, 成為失能老人,當時張梅家和姑姑家商量共 同承擔費用將老人送去養老院,或請護工上 門照顧。 但不管怎麼勸說,老人就是不同意,認 為別人照料不會盡心,甚至可能虐待他們, 堅持「養兒防老」,「結果現在60多歲患有高 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我爸媽和患有腰椎 病的我姑,仨人輪流買菜做飯洗衣服,值夜 班照顧,爺爺還不願穿成人紙尿褲,指揮我 爸幹這幹那,整宿整宿不睡覺,弄得我爸快 崩潰了。」張梅說道。 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 「住養老院如同坐牢 犯不著去受罪」 ■照護老人,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新華社資料圖片 早上5點起床幫老人 洗漱穿衣,接下來嚴格 按時間協助老人吃飯、 餵藥、收拾房間,安排康復娛樂活動、洗浴 等,還要應對突發情況等;繁瑣而日常的照 護工作持續到晚上9點,夜間每隔2小時起來 查看老人情況;養老院雖然規定月休4天,但 因照護工作的長期性連續性,護理人員不足 等原因,每月休假需要申請,許多護工半年 沒回家還得不到准假⋯⋯這是52歲的劉曼在 東北某養老機構工作時的常態,在這家養老 機構中,因腦梗、心梗而導致偏癱的老人佔 了一半。與工作對應的是基本薪資2500元, 護理一位老人的績效是500元,月休4天,不 休滿勤一天多80元,日常食宿扣掉每日7元。 「薪水低,活又累,很多人幹了半年就辭職 了。」劉曼透露。 「幹好幹壞一個樣,沒啥發展前途。」晉 陞路徑受限是護理員不願長期堅持的另一個 原因。44歲的張楠是東北某地級市養老機構 內最年輕護理員,前兩年為安置病重母親而 來到機構,一邊打工。他曾在省級養老護理 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亞軍,卻也多次想過辭 職:「機構內沒有完善的晉陞渠道,護理員 上面就是護理班長,再上頭是護理主任,再 往上是總經理。全院100多名護工1個護理主 任,我做到護理班長也就到頭了。護理班長 一個月比普通護工多500元,責任卻很大,哪 個新來的你不幫襯一把?」 工作中產生的心理壓力對護理員來說也 是很大挑戰。「照顧老人和照顧小孩不一樣, 孩子朝氣蓬勃,讓人看到希望,而老年人體 弱多病。在機構裏照顧老人,就要看著他們 走向人生的終點,很悲涼。」鄒霞在一線工作 了14年,深知其中滋味,「當你看到老人躺在 床上因病痛無法進食、生活不能自理時,或 深夜聽到病弱老人發出難受的呻吟時,怎會 不跟著難過呢?」 專家指出,專業護理院是照護失能老年 人的根本支撐,專業且相對集中的機構照護 能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根據中國 社會科學院的資料,在專業機構接受照護的 失能老年人生存時間平均為44個月,而在家 接受照護的老年人平均生存時間僅為27個月。 梳理公開資料,目前各省(市、區)公立的 專業護理院不多,民營專業護理院數量也偏 少。除江蘇、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市)情 況較好外,其他省份均不同程度存在專業醫 療健康服務床位不足的問題。 「護理員實在不夠!」這是眾多養老機構 在拒收失能老者或相關護理收費比較高時給 出的普遍原因。 「天津地區一家養老機構有70多位老人, 但僅6名護工,連班次都沒法安排。即便一些 護工在工作中偷懶或技能不精,也不敢輕易 開除,否則很難招到合適的人。」一位在北京 門頭溝從事養老行業的人員介紹說,特別是 在照護力量方面,服務人員需求缺口較大, 雖然有很多院校開設醫療護理專業,但畢業 生不容易留在這個行業,「為老人端屎端尿讓 很大一部分年輕人打『退堂鼓』。加上薪資待 遇差、勞動強度大、工作風險高等,養老護 理員的『招』和『留』都很難,不少人寧願做居 家清潔,也不願照顧老人。」 鄒霞發現,不少護工在到養老機構之前 並未接觸過護理行業,屬於農閒時期被同鄉 介紹來的,只經過簡單短期培訓,甚至未經 過培訓便上崗,並不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護 理工作僅依靠生活經驗,許多護理方式不適 合失能老年人,導致機構護理水平參差不齊。 「在護理員緊缺的環境下,養老機構很 難進行嚴格篩選把控護理人員質量,不少養 老院是『來一人緊忙抓著你就上崗』。培訓時 間只能佔用護工的休息時間,這讓許多護工 都心存怨氣,有苦難言,導致培訓的質量和 效果相比脫產培訓大幅下降。」鄒霞在調研期 間,經常聽到護工說對失智老人的異常行為 感到害怕,這明顯是缺乏對失能老年人的相 關認知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 工時長待遇低晉陞難 護理員苦不堪言 「高不成低不就」對養老機構望而卻步 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許多老年 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其中一部分人因 疾病、事故等原因而失能,不僅自身陷 入養老困境,也給整個家庭帶來沉重負 擔。調查發現,收費高、服務質量和硬 件設施跟不上是一些失能老年人家庭對 養老機構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本報訊 ▍ 住在河北燕郊的劉敏最近苦於給失能的母 親尋找一家合適的養老機構。《法治日 報》報道,劉敏的母親需24小時看護,前一陣 感冒了,劉敏在手機上設置了8個鬧鐘提醒, 生怕忘了餵養藥、拍背,還有換尿不濕、餵 水、查看大小便和翻身。 照顧老人的重任和生活的負擔壓得劉敏 喘不過氣來。和家人商量後,她決定將母親 送到養老機構進行看護,「我也要掙錢照顧 她」。可諮詢了多家機構後,因為母親完全失 能,還有各種基礎疾病,都被拒之門外。好 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接收的機構,卻因為費 用極高,讓劉敏打了退堂鼓,「想給老人找以 個合適的養老機構太難了!」 根據《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品質發展 研究報告》,過去10年,養老機構作為集中 解決失能失智老年人專業照護服務需求的場 所,照護功能不足,僅1/5的失能老人入住接 受專業護理。針對北京朝陽區、海澱區、豐 台區、石景山區、順義區、大興區等地16家 養老機構的查訪顯示,其中7家表示接收失能 老年人,另外9家未標明。根據老人的失能程 度,每月護理費為3000元至1.3萬元不等。 數家養老機構表示可根據失能老人的具 體身體狀況和需求,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 但與這些貼心服務相伴的是高昂的護理費 用,如提供單人住宿環境和一對一全天候護 理服務,每月費用高達萬元以上。 一些中低端養老機構雖然價格相對較 低,但服務質量和硬件設施條件可能跟不 上。有機構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通常採取多 人間住宿和輪流護理的方式,雖然能滿足失 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舒適度方面 有所欠缺,價格每月4000元左右。 劉敏深有感觸。考察完那家能接收完全 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後,她用了一個形容 詞——落荒而逃。在這家機構,她看到護理 員正給一位中度失能的老人餵飯,挖一勺子 「哐哐哐」往嘴巴裏塞。「失能老年人能跟正常 人一樣嗎?他們的吞咽功能下降了,而且屋 內充斥著老年人排洩物的味道,我無法忍受 母親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劉敏說,「三四千元 的不敢去,上萬元的供不起。像我們這樣家 庭月收入2萬元左右的雙職工,很容易陷入低 不成高不就的尷尬境地。」 在山西運城多家養老機構中,有一家明 確表示沒能力接收重度失能的老人,其餘稱 可根據具體失能情況進行房間、護工安排。 有個別養老機構可以提供單人間住宿、護工 一對一護理服務,但價格相對較高。按照 2023年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3505 元,平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一些養老機構 收費是這一數值的兩三倍還多。 鄒霞在安徽、上海等地從事多年養老機 構管理工作。她發現,多數家庭面對高昂護 理費用時感到壓力重重,尤其是對那些需長 期護理的重度失能老人家庭來說,護理費往 往佔月支出的極大比例,給家庭財務帶來 嚴峻挑戰。一些家庭因為無法承擔高昂的費 用,只能無奈地將失能老年人留在家中照顧。 一些機構能推就推 「對雙職工獨生子女家庭來說,親自在家 照護失能父母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北京大學 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說,如工作壓力使子 女缺少時間隨時侍奉父母;人口流動也讓子 女很難與父母生活在照護可及範圍內;子女 缺乏專業技能,家庭缺乏專業的照護設備等。 「年邁和失能的老人多有自己是『麻煩』 『累贅』之感,於是到擁有專業護理人員和專 業護理設備的養老機構成為他們度過晚年的 選擇之一。」穆光宗說,但養老機構對是否接 納失能老年人的態度截然相反。他注意到, 一些養老機構因怕麻煩或怕承擔風險責任, 排斥失能老年人入住;還有一些機構希望失 能老年人入住,因為收費更高利潤更多,而 且失能老人因不能隨意走動對機構位置等要 求較低,更有利於機構管理。 上海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坦言,很多 養老機構的護工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且一 個護工往往要同時照料數個老人,而失能老 人需要更加專注、貼心、專業的照護,養老 機構的護理資源難以滿足其要求。萬一老人 發生意外,養老機構難辭其咎,「性價比不 高,所以不少養老機構『能推就推』」。 失能老人陷尷尬困境 照護員缺口大 水平參差不齊 ■在浙江寧波一家養老院,護理員陪著失能老人在休閒區玩益智遊戲。 新華社資料圖片 ■養老院護理員為老人穿褲子。 新華社資料圖片 想給老人找以個合適的養老機 構太難了! 劉敏 特別觀察 何謂「失能老人」 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者。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 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 指標:1到2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 度失能」;3到4項「做不了」的,定義為 「中度失能」;5到6項「做不了」的,定義 為「重度失能」。 主要照護需求 洗澡 穿衣 上廁所 室內活動 吃飯 52.8% 35.1% 34.6% 30.7% 21.8% 0 2015年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2020年 2030年 2050年 (預測) (預測) 4063萬 4200萬 6290萬 9600萬 人口數量及預測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