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 01.13.2025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周志偉 遺照攝影師 在華人社會,死亡議題常被視 為禁忌。社工出身的遺照攝影師周 志偉,卻選擇以鏡頭直面生命的終 點。從汶川地震的輔導經歷,他見 證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決心結合攝 影與哀傷輔導,用影像探討生死, 陪伴被拍攝者梳理人生、解開心 結。他不僅為末期癌症病人拍攝家 庭照,更走訪公屋、屋邨等地,為 鮮少踏足社福中心的長者免費拍 攝。每張照片背後,皆承載著溫度 與意義。他期盼,告別不再是遺 憾,而是愛的延續,讓每段離別化 為祝福,讓每份情感永存記憶。 記者 林家希 ■周志偉結合攝影與輔導,陪伴被拍攝者梳理人生、解開心結。 周志偉偶然接觸到醫院的寧養病 房,為走向生命盡頭的病人, 拍攝人生最後的照片。起初,他不 知從何下手,但漸漸發現,許多病 人渴望在生命之終,與家人留下回 憶。有次,護士緊急請求他為一位 奄奄一息的男病人拍攝全家福。他 借來梯子,調整病床,從高處拍攝 一家三口緊靠的瞬間,「那位父親笑 了,但其太太和女兒卻淚流滿面。」 隔天病人離世,但照片留下了永恆 的紀念。 回應社會填補主流服務缺口 那刻,周志偉深感攝影的力 量,不僅是紀錄,更是一種陪伴與 慰藉,促使他萌生創辦「百人遺照」 的想法,盼以攝影陪伴被拍攝者回 顧生命、審視當下,並規劃未來, 「我們希望回應社會的服務缺口,填 補主流服務未能觸及的角落。」 一場場關於生命的對話就此展 開,層層沉澱。有八旬婆婆與六旬 女兒一同拍攝「人生畢業照」,笑容 燦爛,坦然面對死亡。另有女士希 望拍一張「回眸一笑」的全身遺照, 她說不願前來送別的親友太難過, 「我希望回頭對他們說聲『再見』,然 後大家各自前行。」 有因交通事故需長期臥床的父 親,錯過了兒子的出生與成長,與 兒子關係疏離。周志偉為其家庭拍 攝全家福,父親、母親和兒子緊緊 依偎。那位父親感動地說:「我會把 這張照片放大,排在電視機上。每 天看著它,對我來說是一種安慰。」 他清晰記得,初次在喪禮上看 見自己拍攝的遺照時,心裏百感交 集。一位百歲人瑞的家人邀其到安 老院拍攝,婆婆當時親自挑選了一 張笑容溫暖的個人照。婆婆離世 後,其家人邀請周志偉出席喪禮, 感謝他為婆婆留下珍貴回憶。 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他默默 坐在靈堂,凝視眼前的照片,婆婆 的笑容依舊慈祥。他悄悄抹去眼角 的淚水,既感恩能為婆婆留下最後 的倩影,為其家人帶來慰藉,同時 深刻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正是 為了減少人們生命中的遺憾。 由社工輾轉加入攝影界 回顧周志偉的社工路,1998年 畢業後,先後加入不同社福機構, 試過到球場「執仔」,也曾投身助學 扶貧的工作。做社工近10年,他自 認輔導經驗豐富,足以應對挑戰, 唯真正踏足災區、接觸災民,始覺 自身所為微如一粟,難撼生死之重。 那年是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 大地震後,失去家園的災民於臨時 安置區安頓。周志偉首次為倖存者 提供輔導,對象是一位北川中學三 年級男生。男孩憶起地震一刻, 學校化為瓦礫,他被掩埋其中,難 忍痛苦,漆黑中與一位同學互相 勉勵,期待獲救。然而同學漸沒 回音,隱約傳來一聲囑咐,「我很 累⋯⋯如果你能出去,告訴我媽 媽⋯⋯」。男孩著同學堅持下去,唯 四周只餘下沉默,那位同窗終留在 廢墟中。 他也曾伴隨軍人,與一位失去 至親的中二級女孩重返災區。層層 交織的鐵絲網,包圍倒塌的建築, 遮蔽昔日平和澄靜的樂土,只有親 歷現場,才能聽見生命底層的陣陣 呼嘯。女孩在滿目瘡痍中一眼認出 家園,鑽進縫隙尋覓,沒多久便激 動地說:「找到了!」周志偉一瞥, 女孩手拿數本相冊,「她只說要回家 取物,那時才知道是相冊,寄託了 她對家人的思念。」 青年的言詞赤裸而直接,周志 偉承載了難以承受的悲傷,「有人問 我可否把家人還給他,讓他的家人 活著。我開始思考,社工到底是甚 麼,又可以做些甚麼?」種種解不 開的結,幾欲將他壓垮。他硬著頭 皮,沒讓負面情緒停在心裏太久, 唯那些被抑壓的情感,隨時間侵蝕 心靈,「我的價值觀崩潰了!當社工 是為了幫助別人,但如何助人?」 返港後,他輾轉加入攝影界。 負擔已卸,但無盡的思緒仍縈繞心 頭,商業世界的虛與委蛇,讓他重 新尋覓生命的深意。他對社福工作 依然熱誠,渴望回應那些未被聽見 的呼聲,自此做起結合輔導和攝影 的「小實驗」,不僅記錄影像,亦發 掘人們深藏的情感。 辦免費拍攝解銀髮族心結 他和團隊時常走訪公屋、屋邨 和商場,接觸鮮少踏足長者中心的 銀髮族。有次,朋友借出商場店 舖,他便舉辦免費的拍攝活動。他 回憶,有位伯伯於店外徘徊三天, 至第四天才進店,伯伯寡言,拍照 時總展示側臉。他留意到伯伯另一 側有傷痕,耐心引導其轉換角度拍 攝。對話中,伯伯透露疤痕是為保 護年幼兒子,被熱水燙傷留下的。 周志偉輕聲說:「這道疤痕承 載著你對兒子的愛。」伯伯沉默後點 頭,終選了一張稍側但能看到疤痕 的照片。數日後,伯伯帶妻子再來 拍攝,數十年的心結彷彿已釋懷。 以鏡頭為鑰,打開深鎖的心 扉;用影像定格生命,傳遞溫暖的 情感。周志偉認為,活著不僅在於 如何度過每一天,更在於如何面對 生命的終點,與所愛之人告別。他 直言,「助人」太沉重,但即使只是 短暫陪伴,也有價值,「我可以與他 並肩走過哀傷,直至他重拾前行的 力量。」 從心而行,行之所至,他感悟 生命的意義,盼告別不再是遺憾, 而是愛的延續,永存記憶中。 ■周志偉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拍攝照 片。 ■團隊盼陪伴被拍攝者回顧人生。 ■每張照片背後皆承載溫度與意 義。 ■周志偉到機構和院校演講分享經 歷。 活著不僅在於如何度過每一天,更在於如何 面對生命的終點,與所愛之人告別。 周志偉 ■周志偉多年前參與災後輔導服務。 創辦「百人遺照」 盼帶生死議題入社區 周志偉和Cherry創辦「百人 遺照」,走進長者及殘疾人士 中心、醫院,乃至上門為有需 要人士拍攝,兩人強調「五道人 生」的重要性。 周說,針對每一位被拍攝 者,從前期準備到後期跟進, 約需一個月時間,希望被拍攝 者能參與每一細節,從選擇服 裝、照片的色彩,到模擬喪 禮、思考希望留給世人的面貌 等。他舉例,有人穿單車服來 拍攝,亦有教師帶書籍合影, 每件物品背後都承載生命故事。 強調「五道人生」理念 團隊將「五道人生」理念融入 其中,鼓勵參與者及時道愛、道 謝、道歉、道諒及道別。Cherry 提到,以「攝影」為媒介,被拍攝 者有機會審視自我,珍惜與身邊 人的關係,「有時因恩怨或缺少 溝通產生隔閡,拍照時會自然相 繫,逐漸靠近。」 拍攝完成後,團隊會再跟 進數周,助參與者梳理思緒, 亦鼓勵他們寫信給自己或所愛 的人。兩人坦言,沒為項目申 請資助,在公餘時間抽空拍 攝,近乎義務工作,但從未動 搖。周志偉說,「我們做的不僅 是攝影,更是一場哀傷輔導, 過程中我們也有成長。」他續 說,兩人之力有限,故有訓練 義工參與,盼將生死議題帶入 社區。 拍檔社工「助人自助」幫服務對象找力量走下去 周志偉的拍檔Cherry是資深社 工,致力於復康服務,服務對象涵 蓋各年齡層,多年來見證生離死別。 Cherry指,其工作離不開生死 議題,曾陪伴家長接回子女遺體, 又與服務對象一起坐靈車。她舉 例,曾有家長害怕觸摸遺體,「我 會握著她的手,一起觸摸孩子的臉 龐,告訴她孩子睡得很安詳,化完 妝就像睡著了一樣,這種陪伴對父 母來說是極大安慰。」 Che r r y透露,自己曾罹患癌 症,並將該段經歷,分享給服務對 象,「我告訴她,我相信你可以走出 來,因為我也走過了。」 她認為,社工的工作是「助人自 助」,助服務對象找到走下去的力 量,「當看見他們重新站起來,你會 發現人的韌性如此強大,愛的力量 如此深厚。每個故事都讓我們打開 眼界,也讓我們活得更好。」 人 誌 物 從汶川地震輔導經歷 決心結合影像探討生死 遺照攝影師令離別不再遺憾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