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13_2025星島日報_UD

C12 01.13.2025 星期一 中國時事雜誌 為了綜測加分,著作權、專利權也成為 了買賣對象。李子木本科畢業後發現,有不 少想要保研的同學在網上花300元購買軟件 著作權,「我們學校在保研時,為了激勵學 生多搞創新,有軟件著作權、專利權、外觀 設計等權利的學生可以加5分綜測成績,所 以有些同學就開始到處找『捷徑』。」 在不少購物、社交軟件中,都有類似 「××專利申請助手」的廣告。機構方表示, 不少學生在他們那兒購買專利後,加上了學 分。學生只需告知所學專業,他們就會擬定 幾個可供選擇的名稱,付款後全權由機構負 責,學生無需做其他事情。 「我給不少想加學分的學生都辦過軟件 著作權,放心吧,沒有任何風險。」陝西一 資訊諮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極力推薦購買 「軟件著作權」。 上海某高校一名老師在研究生面試時看 到不少學生身背多項不相關的論文、專利以 及課題,「大學時間僅幾年,如何跨界完成 這麼多?許多課題與學生專業並不相關,學 生卻有這類成果,這可能會對學生產生反作 用,也讓人懷疑這些榮譽來源的正當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受訪時表 示,大學生參與五花八門的「水賽」,是一種 功利導向的使然。一方面為了評獎評優,在 升學保研、出國留學等階段使用;另一方面 可能是出於美化簡歷、包裝自己的考慮,讓 自己看起來更有競爭力。 專利權成買賣對象 課題與專業不相關 「水賽」氾濫,有大學生打響「反擊第一 戰」——上海某藝術類院校學生陳高遠與同 學一起,僅用200多元完成了「水賽盃國際當 代藝術大獎賽(以下簡稱「水賽盃」)」的假比 賽,結果收效和反響出乎意料得大,還吸引 到了真贊助商。 從宣傳海報設計,到徵集報名、比賽流 程和專家評審,再到獲獎公布和頒獎禮, 「水賽盃」都巧妙模仿了許多藝術競賽的專業 化、國際化和正規化特徵。文案設計細節經 過精心打磨,顯得嚴肅而正式,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承辦單位一應俱全,只是「水賽 盃國際當代藝術大獎賽組委會」「紐約當代 藝術與設計協會」「倫敦當代超媒體藝術協 會」「迪克.賽柏格研究所」「南方與控制論 文化中心」等看似高端的協會、機構名稱全 是陳高遠自擬;評審團隊由來自11個國家的 45位行業專家構成,包括藝術家、導演、舞 者、哲學家、人類學家、設計師、遊戲製作 人⋯⋯海報上呈現的20名評委照片,或由AI 生成,或是無版權的肖像,也包括陳高遠本 人和其同學的照片,評委個人介紹也是陳高 遠虛構的;設置其他獎項,包括入圍獎、銀 盃提名獎⋯⋯獎品則有電子證書、電子透明 水杯、行政夾克。 憑藉前衛而大膽的策劃理念和滿滿的諷 刺性意味,「水賽盃」活動一經發布就收穫了 一大波流量與關注度,宣傳視頻在B站上的 播放量超過37萬,兩個月裏收到70多件參賽 作品。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場「假比賽」居 然吸引到一家賽事贊助公司主動聯繫陳高 遠,表示希望與他合作。 為了將這場參與式藝術進行到底,陳高 遠召集評委同學們建立工作群,與贊助公司 的負責人進行了一次半小時的正式商務視頻 會議。只不過為了維護比賽的非營利性質, 陳高遠最終拒絕了這次合作。 公布獲獎名單前,「水賽盃」設置了2小 時全明星陣容學術會議直播,評委們根據自 己的人設風格,對部分作品進行表演性的點 評和討論。最終,全場最水大獎的得主由陳 高遠的老師黃煒內定拿下,陳高遠特地在紐 約時代廣場為其舉辦了一場15秒的個人投屏 展覽。 整場行為藝術中最戲劇性一幕在於,當 一位同學帶著列印的此次「水賽盃」證書到老 師辦公室試圖為自己的綜測加分時,一名老 師僅翻看了幾眼,便說:「打2分」 在社交平台上,關於「水綜測」的討論十 分熱烈,甚至有許多專門總結羅列「水賽」目 錄的帖子。一條網友的相關評論同樣爆火: 「很喜歡這種認真去做荒唐事的人。」陳高遠 的回應是:「現實遠比藝術更加荒謬。」他 稱,「水賽盃」的舉辦是以一種前衛而嬉皮的 方式嘲諷了一些真實「水賽」的莊重形式,並 以幽默的方式挑戰了藝術評價的標準。 辦吸 假引 比來 賽真 諷贊 刺助商 ■陳高遠在紐約時代廣場為「水賽盃」舉辦了 一場15秒的個人投屏展覽。 網上圖片 「5分鐘2張國家級 證書」、「2 2個水獎, 幫我拿下1 . 8萬元獎學 金」⋯⋯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分享拿國家獎學 金、保送研究生的「經驗帖」,「核心秘訣」就 在於付費參加「水賽」。某社交軟件上搜索「加 綜測」相關帖子,其中一篇「出××比賽參賽 證書」的帖子下方有700多條評論,不少網友 稱願意付費收參賽證書、獲獎證書。 某App上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同一主 辦單位卻舉辦了許多方向並不相關的「高大 上」國際比賽。其中某一場競賽的工作人員介 紹,這場比賽獲獎率達75%以上,報名網站 中有考前專屬題庫,原題在60%以上,「不僅 辦賽級別高,獲獎還非常容易」。 該主辦單位舉辦的另一場貿易挑戰賽上 標註了「隨報隨考,快速拿證」的字樣,並稱 「報完名就可以參加考試,時間自由度較高, 考完後在線聯繫工作人員,即可獲得電子版 證書,紙質版統一郵寄」。 業內人士透露,這類競賽是給突擊獲得 綜測加分的學生量身定製的,除獎項、獲獎 人姓名外,還會註明:「茲證明××同學參加 了××英語競賽」等信息。 一些競賽搞起模仿秀,舉辦的賽事與正 規比賽僅一字之差,如果不仔細鑒別,很有 可能認錯。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某教育文化 有限公司就曾被教育部通報,其與著名賽事 極為相似的系列賽事均為違規競賽。 樊秀娣認為,一些競賽舉辦方缺乏學術 道德和行為規範,在舉辦學科競賽過程中, 不能保證競賽的公平公正,目的只是為了賺 錢。有許多同學是被動參加這類「水賽」的, 自己不捲就可能在學校評優評先中被淘汰。 如果把主要精力用在尋找增加自己綜測成績 的方式上,學生就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 「比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水賽』背離了教育的目的,弄虛作假、學術 不端並非學科競賽的本意。這會導致劣幣驅 逐良幣,還會有學術不端的風險,也會令一 些學生失去對科研的敬畏心。」樊秀娣說。 部分受訪學生認為,一些機構虛張聲 勢,舉辦一些看起來規模很大,實則很「水」 的比賽幫助學生加分,目的是為了自己營 利,對學生的成長並無益處,反而搶佔了一 部分學生應得的評獎資格。 專門量身定製 隨報隨考快速拿證 可助考研拿獎學金 大學生趨之若鶩 「隨手拍張照,參加就有獎」、「春 節前投稿就有獎」⋯⋯寒假前夕,許多 大學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滿屏 「競賽通知」,其中還有不少不限專業的 「競賽」延期一個月,等他們放假後交作 品。這類動不動就是「國家級」「世界級」 的所謂「高大上」競賽,實則組織渙散, 沒公正性可言,只要掏錢,幾乎人人能 獲獎,在業內被稱作「水賽」。 ▍本報訊 ▍ 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許多高校採用綜 合素質測評(下稱綜測)排名作為評優評 先、獎助學金甚至保研資格的評判依據。綜 合《法治日報》、《潮新聞》報道,綜測成績在 學業評價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些機構從 中看到商機,以低門檻、高獲獎率為噱頭, 通過收費的方式舉辦一批含金量低、組織鬆 散的競賽,吸引學生參賽以獲取綜測加分。 「沒見過不拿獎的」 武漢某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大三學生張 莉(化名)對「水賽」感受頗深。她參加過某全 國廣告大賽,而其所在學院每年都有幾十名 同學參賽,就沒見過不拿獎的,「我用平時 課堂的作業投稿,都能獲得湖北省賽區優秀 獎。湖北賽區獲獎名單有1000多行,感覺獲 獎證書是批發的。」 因為能用獲獎證書換綜測分,張莉和同 學們已兩次報名,兩次拿獎。「按學院規定, 這個廣告賽屬於文藝類省級賽事,我們拿了 優秀獎,綜測上就能額外加10分。」張莉介 紹,綜測分是評選獎學金和保研的參考分數 之一,如要拿獎學金,綜測分佔40%,所以 衝獎的同學每年都會報幾個競賽加分,這些 賽事成了不可或缺的「競爭力」。 讀研二的寧萌感覺自己「被捲著參加各類 競賽」。她介紹,學校依據綜測評優評先,班 上不少同學參加了一些號稱國際、全國性質 的比賽,取得了很高名次。實際上是在網上 花五六十元參加了一場線上考試,試題很簡 單、獲獎率很高,「這在我們學院成了一種風 氣,大家爭先恐後地去參加這類比賽。」 「大家的基本成績相差不大,想增加綜測 分數就要多參加各種競賽。」大三學生張同被 綜測排名搞得焦頭爛額過。他所在學校的保 研資格評比以學生綜測成績為依據,綜測評 分標準中有一項是「參加國家型學科競賽或國 際型學科競賽並獲獎,可以加3分至6分」。 為了讓自己的排名盡量靠前,張同決定 多參加一些競賽以獲取加分。在網上尋找這 類競賽的參賽途徑時,他發現有人靠參加一 些獲獎率很高的比賽提高了綜測分數,私信 詢問後,對方發來一款App,上面會發布各種 類型的競賽考試。 交了60元報名費後,張同參加了一個寫 著「國際競賽」的英語辭彙比賽,網上答題, 考完5天後就出成績。很快,他就收到了一張 國際英語辭彙比賽三等獎證書,並憑藉這次 參賽獲獎經歷,順利實現綜測加分。 其實,這類「競賽」在高校並不少見。一 些大學生透露,還在備戰期末考試的他們已 經收到多個「競賽」邀請,宣稱「拿獎拿到手 軟」。部分機構特地整理出了中獎率高的「力 推競賽」,涉及傳統文化、志願服務知識競賽 等;有的競賽會標明「國獎證書,綜測加分」 等;有的直接寫明「線上參加考試,50道選擇 題,65分以上就能拿到等級獎」。 浙江一名視覺類專業大學生陳軒逸介 紹:「有個叫『國文獎』的競賽,報名費80元, 機構說參加就有獎,加綜測分,有獎金,國 家級證書。」陳軒逸在競賽獎項設置裏看到, 60%的參賽選手能獲得三等獎以上獎項,提 交有效作品即可獲得優秀獎,下載電子版獲 獎證書。 舉辦方巧立名目收費 在社交平台上,同樣充斥著各類競賽宣 傳帖。一些「水賽」帶有「全國」或「國際」字 樣,有某仲介機構工作人員力推某國際大學 生文化設計大賽,「這是屬於國際設計競賽, 報名費60元,獲獎率65%以上。」較為熱門 的賽事顯示,報名者達千人。在大學生群體 中,多個集結眾多「水賽」的平台都具有一定 知名度。 這類「水賽」衍生成「競賽生意」,想參加 就需先繳納報名費,有的賽事報名費高達千 元。一旦打著「國際」名頭的賽事,報名費會 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賽」衍生出了二次消 費,如學生獲獎後,如需紙質版證書還需額 外支付15元,成本不高的「硬殼」證書需花50 元購買,帶「硬殼」的證書+獎牌需支付70元。 業內人士指出,這類「水賽」,參與者往 往只需花幾十元報名費、提交簡單作品「走個 過場」,即可輕鬆獲獎,「還打著『學科競賽』 的名義,看似專業,實則含金量很低。」 給錢就有獎 「水賽」 氾濫 ■社交平台上充斥著各類「水賽」宣傳,有大學 生展示自己的獲獎證書。 網上圖片 ■正規比賽才有含金量。圖為高校生參加智 能汽車競賽。 新華社 (水賽)打著「學科競賽」的名 義,看似專業,實則含金量很低。 業內人士 根源探究 高校綜測排名機制 存在漏洞,競賽獲獎能為學生帶來 額外的加分,誘使學生參與「水賽」。 不良機構利益驅動 為了賺取利潤,推出低門檻、高獲 獎率的「水賽」,吸引學生報名。 學生內捲與焦慮 為了提升綜測排名,不得不參與「水 賽」,形成內捲現象,同時加劇了焦慮情 緒。 新聞特寫 「不少賽事名稱聽上去『高大上』,實 際上『掛羊頭賣狗肉』。」同濟大學教育評估 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說,「水賽」其實是大 學生學科競賽異化,主要表現為賽事獎項 氾濫,組織隨意,活動存在不規範派發現 象,賽事項目名不副實等。 樊秀娣調研發現,大學生學科競賽異 化是一種普遍現象:有些學生學科競賽獎 項比例高達參賽總人數的50%以上,甚至 有的賽事所有參賽者都能得獎;部分賽事 主辦方對賽事組織不夠上心,相關規則不 齊全或形同虛設;有的賽事對參賽者資 格、參賽作品規格等無具體要求,相關人 員對參賽作品也不做任何形式的誠信審 核,導致獎項署名虛假情況時有發生等。 她舉例,某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 看名稱應該是某國主辦的國際大賽,但賽 事各環節實際操辦者多是中國人,參賽者 絕大部分為本土學生,只要向本土相關機 構交納了各種規格的套餐費(包括報名費、 資料費、培訓費等),都能參賽,且大多數 人能得到名次不等的獎項。 在讀大學生李林對此深有感觸。他曾 花50元報名參加了一場「水賽」,結果發現 該競賽從報名到考試結束,都缺乏相應 的規則要求,隨意填寫電話號碼、身分證 號碼後仍能報名成功。考試題目也異常簡 單,宣稱是大學生英語競賽,難度卻是小 學、初中的水平。參賽不做誠信審核,監 考中隨意打開流覽器也不會提示違規,考 試結束後很快就出結果。 「感覺是花錢買證書。考試結束後,競 賽主辦方還希望學員做『推廣』來獲取志願 者證書。李林說。 組織隨意 「掛羊頭賣狗肉」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