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01.13.2025 星期一 港聞 立法會上周討論香港教育未來規劃時,有 議員認為高才子女入讀資助大學的學費 需相應調整,並關注整體非本地生學費是否 有調整空間。本報翻查8大的網站及向各大學 查詢,統計各大學在2025/26學年的非本地生 學費,發現皆上調學費,至約16萬至近22萬 元,對比本學年的增長介乎約6%至近23%不 等(見附表)。 其中,以中大增幅最多,由本學年的14.5 萬元急增22.8%至17.8萬元,中大回覆表示, 大學7年來首次調整非本地生學費,以應對通 脹壓力。其次為教育大學,下學年的非本地 生學費上調15.2%至16.7萬元,教大表示,加 幅主要考慮全球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下學年 起將大幅增加本科課程非本地生入學獎學金 名額,吸引更多成績優秀的非本地生報名。 整體加幅最少的是城市大學,除獸醫學 學士課程的非本地生學費為每年35萬元外, 其餘課程學費為17萬元,對比本學年增加 6.3%。城大表示,大學定期檢討和在有需要 時調整收費結構,以保持競爭力及吸引力, 確保費用與課程價值相符並滿足市場所需, 學費調整後與其他大學大致相若,此外,大 學每年非本地生申請人數遠超取錄人數,會 設立不同獎學金計劃,吸引和鼓勵優秀學生 入學。綜觀8大,港大下學年的非本地生學費 最高,其中牙醫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等6 個與STEM相關的學院,學費為21.8萬元;而 文學院、教育學院、法學 院等6個非STEM相關的學 院,學費則為19.8萬元。港 大表示,由於部分STEM相 關學科需要使用實驗室等設 備並投放更多人手及資源, 成本高昂,故需收取部分成 本費用,而大學根據通脹率 上升等因素而增加學費,同 時每年均會審視學費金額並 按需要進行調整。 至於學費調整後能否收回成本,根據教 資會最新數字,2022/23年度學士學位課程學 生人均開支,包括教學及研究開支,合計平 均達28.8萬元;人均成本最低的語言及相關科 目,人均成本仍達22.6萬元。 港大亦透露,截至本月初,非本 地生的報名人數已較去年同期錄得增 長,大學亦設有入學獎學金,其中最 高入學獎學金更涵蓋學生在港大就讀 期間的學費及生活費。 面對龐大財政困局,香港急謀新發展路 向開拓收入。袁國勇教授夥同多位知名學者 以「科學家及普通市民」身份,向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建言獻策,談及香港正面對「開埠170 年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倡應主動出擊利用香 港醫療品牌優勢,集中發展高端醫療服務, 做到「延壽」及「提高生活質素」以吸引高淨值 客流;同時結合旅遊、保險及財富管理行業 以產生「連鎖效應」增加稅收。另政府要把握 「最後機會」,投資有戰略需要的藥物及醫療 器材產業,以免日後陷入持續財困或面臨國 際封鎖時,會面對較沙士、新冠等疫情更「有 過之而無不及」的困境。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下月26日公 布,袁國勇12日與龍振邦、陳福和、薛達、 孔繁毅、金冬雁等知名學者,就《預算案》作 出草擬建議。文中提及,袁等人在2018年已 預測國際局勢轉變,將導致香港的土地銷 售、房地產、金融貿易等面臨挑戰,且恐動 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如今已「不幸言中」。 且地緣政治升溫使香港經濟未恢復至疫前水 平,形勢與「2018年剛好相反」,香港在過去6 年中已有5年出現赤字,除非東西方領袖能達 成共識,否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經濟波動 情況恐再持續10至20年。故建議政府與其韜 光養晦,「不如主動出擊」,迅速發展具長遠 回報項目,在變得「負債纍纍和影響信用評級 前」轉型。 文章指出,香港醫療保健行業高度發 達,服務質素在東亞地區享負盛名,應發展 達「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級數的國 際醫療中心,吸引高淨值客戶、區內知名人 士、機構首席執行官等級人士到港治療。 另香港應定位在「高端檢查」及「治理奇難雜 症」,突出健康檢測及治療早期病變的醫療服 務,以與東南亞區內的醫療旅遊作出區別。 袁指,香港除深層體檢、壓力應對諮詢、綜 合一站式生活方式調整、幹細胞治療和人工 智能等尖端療法,亦可包括實證中醫藥針灸 學、重建性醫學美容、提供只在內地及香港 認證審批的生物製劑及標靶藥等。同時,香 港也可配合「盛事」,如借助大型運動賽事、 世界級音樂會帶來的高端客流,並與保險、 財富管理行業產生連鎖反應,提升本地整體 醫療水平之餘,亦可增加稅收,並將盈利撥 歸醫管局服務,做到「以戰養戰」,長遠減輕 政府負擔。為此,政府在高等教育、人才培 訓和科研投資上的預算不宜削減,反而應作 長期投資,考慮撥款及預留土地以支持其發 展。 袁國勇補充,創科投資至少要10至20年 才能開始見效,而製造檢測試劑、抗生素、 抗病毒藥物、疫苗的廠房因平日利潤較低, 一般投資者未必感興趣,必須靠政府才能踏 出第一步。唯一旦到了危急關頭,各地政府 均會爭相購買相關戰略物資,提醒政府現在 若不把握最後機會,日後面對持續經濟不 景、或受海外封鎖時,可能「再也負擔不起這 類設備」。他又形容,地緣政治不穩對經濟、 人口驟降和人才流失等影響深遠,猶如「傳 染病之破壞力」,較香港曾面對的鼠疫、禽 流感、沙士及新冠疫情挑戰更嚴峻,告誡政 府若現時不作準備,未來再遇大型自然災害 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本報記者脫芷晴香港報道 8大非本地生加費中大增約23%最多 港大STEM學院學費21.8萬元「最貴」 袁國勇向財爺獻策 倡拓高端醫療建產業鏈引資 學者認同需創新產業 內地人料成主要客源 對拓展高端醫療 服務以擺脫財赤,經 濟學者表示贊同。港 大經管學院副教授(管 理及策略學)、亞洲 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文(見圖)向《星島》 指,學院早前分析政 府財赤大部分屬「結構性問題」,且與20多年 前相比,香港過去依賴的優勢已變得不太明 顯,有必要創造新價值,「香港最大優勢是背 靠中國,但隨著中國發展,很多事已可自己 做,毋須再靠香港。故確實應發展與中國相 關,但中國未有的產業。」 周文指,近年香港庫房收入大減,唯住 屋、教育及醫療等開支巨大,瞄準高端醫療 產業是出路之一。唯香港若與西方處於對抗 關係,國際客源應傾向赴新加坡等競爭地 區,故主要對象仍是內地人。他指,醫療人 手也是產業發展關鍵,否則難同時應付本地 和外來需求,觀察所得,香港設第三間醫學 院似乎仍有「很大阻力」,「語言是一大問題, 香港醫療人員也要學習國內醫學術語,才能 更貼合市場需求。」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 才指,香港不乏科研人才,可是人口太少對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有一定限制,故首要條件 是須有中央支持才有出路,「香港最大阻礙是 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若能獲國內標準及 東盟認證,已可有不俗發展。」對涉及投資會 否過於龐大,麥認為「平有平做」,尤其香港 不少行業規管條例沿用「上個世紀標準」,早 不合時宜,若能理順,已可吸引私人注資投 入研發。麥萃才坦言,在財赤下要政府加大 投入必有困難,而研究開發亦屬很長期的投 資,但不等於不應去做,「若項目有商機,政 府只要有基本協助,已可吸引私人投資,如 自體幹細胞移植,在歐美地區動輒要花費數 十萬元,若香港能結合大灣區做到產業化, 花銷會在10萬元以內,在全球也有競爭力。」 港府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 育樞紐,早前有立法會議員關注是否有 空間調整非本地生學費。本報統計香港 8間資助大學在2025/26學年的非本地生 學費,發現全數上調學費,當中中文大 學增幅最多,由本學年14.5萬元急增近 23%至17.8萬元,中大回覆指,是7年 來首次加學費,以應對通脹壓力;香港 大學則學費最高,介乎19.8萬至21.8萬 元。另外,教資會最新數字顯示,本科 課程人均開支平均為28.8萬元。 8大非本地生學費 資料來源:上述大學 ■袁國勇與多位知名學 者就《預算案》建議,倡 主動出擊發展高端醫療 服務。 資料圖片 ■香港醫療服務質素備受讚賞。 ■高等教育、人才培訓和科研投資上的預算 應視作長期投資,政府宜加大投入。 ▍本報記者盧嘉潁香港報道 ▍ 2025/26 學年 增幅 (%) 2024/25 學年 增幅 (%) 2023/24 學年 178000元 22.8 145000元 0.0 145000元 中文大學 2025/26 學年 增幅 (%) 2024/25 學年 增幅 (%) 2023/24 學年 198000元 (非STEM學院) 8.8 182000元 0.0 182000元 218000元 (STEM學院) / 未有數據 / 未有數據 香港大學 2025/26 學年 增幅 (%) 2024/25 學年 增幅 (%) 2023/24 學年 185000元 8.8 170000元 9.7 155000元 科技大學 本報統計發現,下學年中 大的非本地生學費加幅最高, 達近23%,而城大加幅最少。 2025/26 學年 增幅 (%) 2024/25 學年 增幅 (%) 2023/24 學年 浸會大學 175000元 9.4 160000元 10.3 145000元 城市大學 170000元 6.3 160000元 10.3 145000元 教育大學 167000元 15.2 145000元 3.6 140000元 理工大學 175000元 9.4 160000元 10.3 145000元 嶺南大學 160000元 10.3 145000元 0.0 145000元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