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經 報料熱線: 626-956-8200 C7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香港銀行瘋搶定存,港元定期存款息率愈加 愈高,其中南洋商業銀行為吸長錢,近日針對大 碼存款推出的338日定存息率優惠高達3.38厘,屬 市場最高。 大新(2356)則著重吸中短期資金,連3個月定存息 亦上調至突破3厘水平,達3.05厘,其6個月定存息更可達 3.2厘,唯要享此高息均需200萬元入場。 南商於上周五(19日)新推高息「快閃定期存款」計劃,若存 款額為300萬至3000萬元,338天存期的定存息為3.38厘,168 天的定存息為3.08厘;若存款額少至5萬,338天定存息也有 3.08厘,168天的定存息則為2.88厘,優惠期至9月13日止。 大新銀行亦相當進取,連番上調定存息,最新將其3個月 定存息加到2.85厘至3.05厘,6個月定存息則調升到3厘至3.2 厘不等,兩個期限的存息均高於同業,起存額介乎新資金 20萬至200萬元不等。 大新3.05厘吸中短期資金 上商財資業務處研究部主管林俊泓指出,本來市場 預期美國明年將會減息,但近日美國聯儲局官員表示沒 此打算,美元拆息及美國國債息率隨即掉頭回升,料 香港銀行未來會繼續上調定存息,明年1至3個月定存 息或有機會上升至3.5厘至3.75厘。 23日與樓按相關的1個月港元拆息四連跌,微跌 至1.781厘;3個月拆息升至2.541厘;6個月及12個 月拆息分別升至3.128厘及3.614厘。 另外,在美元呈強下,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 (CNY)23日收報6.8510,下跌126點子,創近兩 年新低;離岸價(CNH)曾跌破6.88,最多跌171 點子,低見6.8849,截至晚上9時半報6.8632, 升46點子。 今批銀債的聯席牽頭行中銀香港(2388)及 匯豐(005)均表示首日認購反應熱烈,中 銀香港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表 示,該行認購人數創首日新高,每人平均認購 超過20手,經手機銀行認購的客戶亦大幅上升 超過5成,估計今年整體認購人數及金額均有機 會創新高,預計每人將可分派到15至20手。匯 豐發言人表示,匯豐接獲認購宗數創出銀債開 售首日新高,透過流動理財認購比率持續上升。 恒生(011)首日認購銀債的人數較去年增加 超過2成,渣打(2888)首日接獲的銀債申請宗 數,較上一批多近2成。中小行方面,工銀亞 洲透露,銀債首日總認購金額及人數與去年相 若,每人平均認購約30手,最高認購金額為200 萬元,而透過網上渠道認購佔比約7成。 招商永隆銀行及中信銀行(國際)均表示, 有客戶認購金額達100萬元。招商永隆銀行指, 首日每名客戶平均認購金額約為25萬元,而經 電子渠道認購的客戶人數約為58%。中信銀行 (國際)稱,首日客戶平均認購金額超過25萬 元,又指首日認購人數較上一批銀債增加超過3 成;認購總金額亦較上一批有雙位數增長。中 信銀行(國際)個人及商務銀行業務財富管理執 行總經理梁淑怡預計,今批銀債會錄得 超額認購。華僑永亨銀行零售銀行主 管陳紹樂表示,該行客戶多傾向認購 20至30手,首日認購反應符合預期, 整體認購金額較過往顯著提升。 上海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總監 陳志偉表示,首天開售客戶反應理 想,認購人數以及金額均較去年同 期有顯著增幅,平均認購額約為20 萬元。他表示,鑒於近日市況波 動,加上4厘保底息率吸引,相 信市場參與度會較以往高,申購 人數及金額有機會創新高,建 議有意投資者可每人申請約25 手。 證券商方面,耀才證券 表示,首日銀債認購反應跟 上次相若,截至23日晚6時, 每人平均認購10手,認購金 額約4000萬元。輝立證券亦 指,截至23日晚6時,銀債認 購人數超過200人,涉資3500 萬元,符合預期。 恒基地產(012)公布截至今年6 月底止中期業績,基礎盈利51.37億 元,按年減少34%,主因去年同期 將美麗華酒店(071)納入附屬公司錄 得近19億元收益,今年度則沒有該 收益,期內計及物業價值變動純利 為47.8億元,按年跌27%。中期息維 持0.5元,現價股息率6.6厘。恒地聯 席主席李家傑及李家誠表示,市場 憂慮全球將陷入衰退,但香港目前 經濟基調保持良好,希望早日恢復 免檢通關,帶動香港樓市以至整體 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李家傑及李家誠指出,政府推 動與大灣區加強融合,長遠有助提 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他 們稱,恒地下半年將推售9個發展項 目,連同存貨在香港有約1.08萬個 住宅單位,或291萬方呎自佔住宅樓 面面積,於下半年可供銷售;另有 可售辦公及工業樓面面積約18萬方 呎。他們指,位於核心商業區的商 廈The Henderson,以及中環新海濱 三號商業用地項目進展順利,料長 遠可增加穩定收益。 恒地期內再增添23萬方呎新界 土地,至約4510萬方呎,繼續是全 港最多新界土地的發展商,土地儲 備自佔面積約2500萬方呎,擁有8 成以上強拍門檻的市區舊樓重建項 目有27個,自佔樓面面積共390萬 方呎,當中20萬方呎撥作下半年開 售。恒地指,在中港的土地儲備, 足以應付未來數年發展所需。 期內恒地收入95億元,按年增 8%,連同聯營及合營企業收入共 326.7億元,增20%。按業務及地域 劃分,香港物業銷售合併收入40.8億 元,增長10%;內地物業銷售合併 收入44.2億元,增91.4%;期末未入 帳中港物業合約銷售總額約279.8億 元,其中約122億元料於下半年入帳。 物業租賃業務租金總收入為42.9 億元,幾乎持平,其中香港應佔租金 收入32.1億元,下跌2%,主要受第 五波疫情打擊,但4月已回復增長; 內地應佔租金收入10.8億元,增加 6%,主要是新建成物業貢獻增長。 恒地旗下恒基發展(097)中期收 入為9.3億元,增3.7%,純利2400萬 元,跌20%,千色及Unicorn兩大百 貨業務大受疫情影響,但獲政府「保 就業計劃」及部分業主租金寬免抵銷 部分衝擊。 恒地基礎盈利減34% 維持中期息0.5元 Google報告:港金融科技遇人才荒 第7批銀色債券23日開售,發行額最多450億元,保證 息率上調到4厘,為歷來最高,有大型銀行表示認購反應熱 烈,首日認購人數創歷來新高。部分中小型行首日客戶平均 認購20至30手,個別客戶認購金額達100萬元或以上。 據2家券商透露,截至23日晚6時,其銀債認購金額分別 約3500萬元及4000萬元。雖然認購反應熱烈,認購人 數及金額有機會創新高,因發行額增加,中銀香港估 計每人有機會獲派15至20手。 銀債開售反應熾熱 大行:首日認購創新高 中銀料每人最多獲發20手 ■第七批銀色債券23日開售,有大型銀行 表示反應熱烈,首日認購人數創歷來新高。 第7批銀色債券 首日認購反應 銀行 / 券商 首日認購反應 中銀香港 每人平均認購逾 20 手 匯豐 認購宗數創首日新高 恒生銀行 認購人數按年增逾 2 成 渣打銀行 申請宗數增近 2 成 招商永隆銀行 客戶平均認購約 25 萬元 華僑永亨銀行 客戶傾向認購 20 至 30 手 工銀亞洲 每人平均認購約 30 手 信銀國際 客戶平均認購逾 25 萬元 上海商業銀行 客戶平均認購約 20 萬元 耀才證券 每人平均認購 10 手,認 購金額約 4000 萬元 輝立證券 逾 200 人 認 購, 涉 資 3500 萬元 南商增大額定存息 3.38厘市場最高 Google發布一份關於香港金融科 技行業數碼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在本 地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亦遭遇 「人才荒」問題。 倡公私營合作培育人才 數據顯示,2020年金融服務已 佔香港GDP的23%;而金融科技在 銀行應用中已佔86%。報告預計,在 2022年至2025年間,銀行將提升4成 投資於金融科技範疇。但報告顯示, 79%受訪公司在持續尋找具備銷售技 能的人才,而產品設計(68%)、編程 (62%)和數碼營銷(62%)方面的人才 也為本地金融科技公司所需。 Google香港銷售及營運總經理余 名德建議,公私營合作培育人才,他 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當下普遍都在全 球區域化的環境中運作,企業可盡量 接受靈活且多樣的辦公形式,拓寬招 聘渠道,使用各類協作工具,加強流 程自動化進程,令各國人才互流互 通,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他強調,企 業管理者有責任打破數據孤島情況, 令公司在發展期間各部門數據能互通。 該報告亦顯示,香港逾五成企業 未能善用科技推動業務。根據數據, 雖然98%受訪公司認為產品創新是業 務發展最重要一環,應用程序界面 (簡稱APIs)、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及 機器學習更被視為加快創新的關鍵工 具,但只有少於一半的受訪者善用上 述數據分析及視覺化工具。 此外,報告指雖然網絡安全是發 展金融科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只有 不足三分之一受訪公司重視網絡安 全,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在發展後期才 注意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或願意投 放相關資源。 京東(9618)第二季收入2676億元 (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5.4%,期 內多賺4.5倍,至43.8億元。非公認會 計準則(Non-GAAP)淨利潤為64.9億 元,增40.2%,遠勝市場預期。京東首 席執行官徐雷表示,其發展戰略在未 來數年都不會調整,繼續擴大用戶規 模及加強供應鏈,並透露將攻銀髮族 謀求增長。 徐雷23日在業績分析員會議上表 示,上季是京東上市以來挑戰最大 的一季,主要是疫情影響整體消費能 力,表現較弱的種類包括服裝、酒 類、手機等。相反民生、健康、家電 產品等較受歡迎,而京東憑藉其供應 鏈能力較佳,業務所受影響低於同 行。他認為,短期負面因素仍有很大 挑戰,但對長遠的中國經濟及消費市 道仍有信心。 首席財務官許冉預計,京東的核 心零售業務將可持續錄得按季增長, 而新業務投資則已在今年初起,加強 關注現金流及盈利能力,整體而言對 全年盈利增長有信心,並繼續擴大市 佔率。 對於近期不少科技企業都減慢步 伐,徐雷則揚言,京東的發展戰略「在 若干年都不會發生調整和變化的」,包 括仍會關注用戶體驗、供應鏈及降本 增效,認為未來發展空間依然龐大, 將在技術及創新方面不斷投入。 徐雷又表示,會持續加強供應鏈發 展投入,包括由以往只關注自身需求, 改為考慮跟夥伴合作,例如在工業市場 加強線上與線下給合。他續指,京東在 供應鏈發展超過20年,未來依然會建立 自己一套模式,「我們不會追隨於任何 一個競爭對手或者同行。」 另外,徐雷認為,同城零售已成 為一種新消費方式,並正快速增長, 在次季按年以倍數增長,未來會在這 領域加強投入,舉例指增加針對寵 物、汽車等服務,以及建立新型供應 鏈等。但他強調,同城零售發展仍有 不少整合工作,行業卻競爭激烈,籲 同行不應以犧牲利潤方式搶佔市場。 期內京東收入2 6 7 6億元,增加 5.4%,當中貢獻最大的零售業務收入 2416億元,多3.9%。期末年度活躍用戶 數5.808億戶,僅較首季多30萬戶,徐 雷解釋,主要是疫情及一些業務進行調 整,但核心業務用戶增長仍穩健。他又 指出,除了如常在下沉市場發掘用戶, 亦因應中國人口結構改變,未來會針對 銀髮族作出服務。至於京東旗下京東物 流(2618)次季收入312.7億元,按年增 長20%,並錄得Non-GAAP盈利2.13億 元,成功扭虧為盈。 ■余名德(左二)建議,金融科技公 司拓寬招聘渠道,有助解決人才短 缺問題。 陳極彰攝 京東經調整利潤增40%勝預期 續擴用戶規模 擬攻銀髮族谷增長 ■京東第二季Non-GAAP淨利潤64.9億元人民幣,增40.2%。 京東健康(6618)上半年收入 202.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 增48.3%,經調整盈利增82%,至 12.1億元,期內虧轉盈賺2.24億元。 按兩大業務劃分,銷售醫藥 和健康產品收入174.8億元,增加 48.6%,從而帶動業績,主要由於 活躍用戶數量增加,以及用戶額外 購買、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的線上 滲透率提高。至於平台、廣告及其 他服務收入27.4億元,增46.2%, 主要是廣告主持數量及佣金及平台 使用費增加所致。 期末年度活躍用戶數量為1.31 億戶,較上季多800萬戶,而醫療 健康服務日均諮詢量超過25萬,較 上季增逾31%。 京東健康表示,零售藥房業務 增長潛力還遠未被充分挖掘,將進 一步完善數碼化醫藥健康供應鏈體 系,並與醫藥健康領域夥伴合作探 索新機會;至於醫療健康服務將進 一步改良產品組合,建設線上線下 一體化醫療健康服務生態。 京東健康收入增48% 虧轉盈賺2.24億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