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24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10 06.10.2024 星期一 特別策劃 端 午 在 古 人印象中是 一年裏陽氣 最 旺 的 一 天, 人 們 普遍認為這 天草藥的藥 性最好,所以 便有了採藥的習 俗,同時又衍生出掛草藥、 鬥草和沐蘭湯的習俗。 在莆田、泉州等地漁港漁 村,端午有「燒王船」民 俗,通過祭海神、悼海上遇難的 英靈,祈求海上靖安和漁發利 市。「王船」是一艘10米長、3米 高的古船,船身是精美的圖案和 浮雕,漆紅描金,美輪美奐。所 謂「燒王船」就是把瘟神請到船 上,然後拖到海邊燒光,寓意帶 走壞運氣、祈求平安。 閩南地區端午有「水上捉鴨」 民俗,所謂「水上看捉鴨,陸上 看採蓮」,抓鴨者需赤腳通過一 根長長的竹竿後,打開懸掛於竿 頂端的籠子放出鴨子,再跳到水 裏擒鴨。據了解,相傳該習俗是 鄭成功在福建晉江安海港操練水 師的史俗演變,極具挑戰性和趣 味性。 在龍岩地區,大人們會給小 孩做「四腳狗」,掛在脖子上以祈 求平安。所謂「四腳狗」其實就是 布老虎,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在寧化石壁一帶,家家戶戶門口 都會掛上葛藤。相傳唐末黃巢起 義,行軍途中遇一婦人,只見她 背一個十多歲孩子,手裏卻牽著 一個三四歲小孩,黃巢便問其緣 由。婦人答道:「年長的孩子是 我的侄子,父母雙亡,我擔心他 發生意外,斷了哥哥的香火。年 幼的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測 可以再生有後。」黃巢聽了很受 感動,並順手從路邊拔了一根葛 藤給她,告訴她把葛藤掛門上可 以避免戰亂和殺戮。 後來婦女跟隨著逃難的人群 到石壁,熱心好客的石壁人收 留了他們。為了報恩,婦女便將 黃巢贈葛藤的事告訴了村民,村 名們紛紛上山採葛藤,掛滿了整 個村子,使得整個村子都避免了 戰亂,得以安寧。村民為慶倖此 舉,便把村名改叫「葛藤坑」,葛 藤也成了石壁的吉祥物。 武夷山鄉村則有做鳳凰蛋的 習俗,鳳凰蛋比雞蛋小,黑褐 色,其貌不揚,卻是當地農家必 備常用土藥,對頭疼腦熱、兒童 積食等尋常病有一定效果。其做 法是採集二三十種草藥風乾後混 合搗爛,捏成蛋形後再風乾,而 採集草藥的時間集中在農曆三月 初一或三月十五。 在寧德,新嫁女的娘家在端 午節前要給女兒送肚兜、巾、 扇、香袋等物,由新媳婦分贈 家中老小,連續三年,俗稱「送 節」。女婿則要給岳父母送「節 魚」,一般為黃花魚,越大禮越 重,意為「黃金有餘」。左鄰右舍 的小孩,在端午節這天會簇擁到 新娶親人家,由新媳婦將五色索 系到手腕上,俗稱「記節」。 在周寧,女兒出嫁的第一個 端午節,女方父母要送兩斤豬 肉、至少20個粽子,還要備青 絛、紅頭繩、避邪丹等禮物。 全村男女在端午節這天上午 去新媳婦家「絞假」,青年 人去用青絛,兒童則 用紅頭繩纏住手 腳,意為將來 會心靈手巧, 會攀高會「高 升」。 老北京端午節有吃五毒餅、 喝雄黃酒、「扔災」等民俗。五毒 餅是人們為端午節特製的一種圓 形糕點,上面印著蛇、蜈蚣、蠍 子、蜘蛛、蟾蜍圖案。據說吃了 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喝 雄黃酒則是因為人們認為蛇、蠍 子等害蟲可由雄黃酒破解。 「扔災」也是老北京重要的民 俗,五月初五這天,婦女要佩戴 紅絨花,到正午時分要把紅絨花 摘掉,扔在路邊,據說這樣就可 以扔掉身上的晦氣。孩子們則要 祈求神靈庇護,女孩通常要在胸 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 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 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 掛一個葫蘆,裏面裝著五毒,意 思是「收」了五毒。 從五月初一開始,老北京人 都要在大門上貼上鬼王鍾馗、祛 瘟之神孫天師的畫像。等到初 五,人們要用毛筆蘸著硃砂給他 們點上紅色的眼睛,稱作「硃 砂判兒」。 端午節還有一個叫法 是女兒節,這天出嫁的 女人要回娘家探親。五 月初正是櫻桃、桑葚等 水果成熟的時節,因此 老北京人還有吃「五月 鮮」的說法,據說吃了 「五月鮮」整個夏天都不 會有蚊蟲叮咬。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是傳統四大節日 之一,吃粽子、划龍舟、佩香囊,是多地最普遍的習俗。在東 南沿海福建,端午節還有許多獨特風俗。在龍岩地區,大人要給小孩做「四腳狗」祈求平安。在 寧化一帶,家家戶戶都會掛上葛藤,寧德則有「送節」習俗,新嫁女娘家要給女兒送肚兜、巾、 扇等物,女婿則要給岳父母送黃花魚。 南京人端午節要吃「五紅」, 包括莧菜、紅油鴨蛋、烤鴨、河 蝦和紅燒黃魚。同時還有「吃五 黃」的說話,包括黃鱔、黃瓜、鹹 鴨蛋、雄黃酒、雄黃豆。而一些 講究的老南京人還要吃「五毒菜」。 蠍子、蜈蚣、毒蛇、蟾蜍、 壁虎被稱為「五毒」,為了趨 避「五毒」,老南京人發明了 「五毒菜」,一般是取銀魚、 蝦米、菱兒菜、韭菜、黑乾雜 炒。這些原料都是端午前 後的時鮮,既鮮嫩又富 有生命力。其他食俗 還有雄黃豆、麻 油綠豆糕 等 。 雄 黃 豆是用蠶豆 和雄黃炒製。 麻油綠豆糕則 是用綠豆粉、 白棉糖、麻油、豆沙、糖玫瑰 花、糕粉等做成,甘甜細膩。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 節」,諸多習俗都表達著對生命的 關愛之情。此時節天氣炎熱,暑 毒盛行,蚊蟲出沒,瘟疫多發, 身處其中的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 生活,就要想方設法應對大自然 帶來的難題,渡過難關。 把艾草、艾葉掛在門上,是 端午節起源之初就有的一個習 俗,流傳至今。過去南京人門上 掛的不止這些,「明朝時,南京人 用彩帛、通草製五毒蟲形狀,盤 綴在大艾葉上,插掛門上,叫作 『五毒牌』。」此外還有獨特的風俗 「破火眼」,即防治紅眼病。人們 在端午的正午時分,在清水中放 入少許雄黃和鵝眼錢(六朝時的小 銅錢)兩枚,用野花束洗眼,全家 人洗過後把水潑出門外,寓意著 祈禱能一年不生眼疾。 過去有的南京人還有「躲午」 之俗,即要在節前把小兒送到外 婆家去,待節後再接回來,以躲 過「毒日」。這其實是對遠古用隔 離的方式躲避瘟疫的民俗記憶, 儘管這種防疫措施顯得十分簡單 樸素,卻表達了人們寄希望於心 理慰藉的家族發展觀。作為節 俗,則增加了溝通親情的積極意 義,表達了祈望幼兒健康成長的 心願。 額頭畫王 喝雄黃酒 採藥鬥草 端午節很多習俗都與兒 童有關,畫額也是如此。所 謂畫額,便是用雄 黃酒在兒童的 額頭上寫一個 「王」字。 大人們將其 看 作 驅 除 邪祟的吉祥 物,孩童們則 視作一場遊戲。 《清嘉錄》中記載:「研 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 謂之雄黃酒。」喝雄黃酒不 僅是為了驅除毒 蟲,還為了紀 念屈原。相 傳屈原投江 後,有一老 者擔心水中 雜蟲會啃食 屈 原 屍 身, 便往江中倒了 一壺雄黃酒,此後 人們便爭相效仿。 吃 「五紅」 還要吃 「五毒菜」 ■在安徽黃山市歙縣許村,長輩 給孩子們送虎頭鞋是世代相傳的 習俗。 資料圖片 佩正 戴午 紅時 絨分 花 「扔災」 燒王船驅壞運 捉鴨趣味十足 家家掛葛藤祈求平安 山東過端午有吃艾葉煮雞 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便將 新鮮的艾草放在鍋裏煮雞蛋。 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 帶著微微的艾草香。此外,端 午節的節令食品還有涼糕、五 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在膠東一帶,家家戶戶起 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 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 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 耳朵,據說可以耳聰目明,一 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 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 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 病。 當地還有採藥習俗,南朝 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 「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 百病。」人們往往在太陽出 來前到田裏、地裏採摘車 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 蒿等,裝到籮筐裏帶回家,放 在院子裏曬乾後掛起來,留著 以後做藥材用。 小孩子這天要帶「五毒 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 蠍、蜈蚣、壁虎、蟾蜍),寓 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大人 們會在兜裏放一個溫熱的雞 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 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 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 愛。」給孩子戴香包,是濟南 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 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 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 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 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也是濟南地區的習 俗,採摘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 葉盛酒,將葉心捅 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後從莖 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 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 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 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 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 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 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 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 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 香冷勝於水」。 ■安徽合肥小朋友參與民俗「射五 毒」活動。 資料圖片 別樣傳統習俗 ■廣西南寧那良村民眾體驗搶花砲 民俗文化活動。 資料圖片 露水擦臉 耳聰目明 ■福建泉州端午舉行水 上捉鴨大賽。 資料圖片 ■浙江湖州村民舉行龍 舟比賽。 資料圖片 ■在湖北秭歸,小孩子們 端午洗艾葉浴。 資料圖片 大陸篇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