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24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11 06.10.2024 星期一 特別策劃 又稱為「粄粽」,傳統 客家粽多會混合在來米漿與 糯米槳製作,再包入餡料、 包裹粽葉後炊煮。口感香 Q 帶勁的粿粽,包裹肉 末鹹香滋味,搭 配猶如麻糬口 感讓人難忘其 滋 味。 還 有 甜粿粽做法, 內餡花生香甜 鹹香好吃; 顧名思義是將糯米浸泡 於鹼水而得名,口味上大致 可分為無包餡或紅豆沙兩 種,熟透的糯米會呈現半透 明,口感清爽、不黏牙,沾 蜂蜜、果糖都是經典的口味。 近年才發展出的新式粽 子,以吉利丁等明膠類材料 包覆內餡做成的粽子,為 清涼小點類型。 相傳端午節當天的正中午, 是一年之中陽氣最重的時 刻,只要在當天中午能成功將蛋 立起來,吸收了天地精華能量的 蛋,便會為成功立蛋之人招來一 整年的好運氣,因此每年端午節 便會有許多人在正中午立蛋,希 望接下來一整年鴻運當頭。 立蛋是一個老少皆宜的項 目,每年端午節,台灣幾乎家家 戶戶男女老少都會饒有興致地拿 出一顆雞蛋,隨後各色各樣「立 蛋打卡」的照片就會分享在網絡 上。「這就像一個必須完成的流 程,立了蛋,吃了粽子,下午就 有自己的時間做別的事情了。」 來自台中的張小姐笑著說。 關於端午節容易立蛋成功的 原因,有一說法是因為端午節太 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 引力會相互拉扯,一正一反的拉 扯力量就能作用在蛋上,讓立蛋 更容易成功。不過也有科學家指 出,一年之中太陽引力和地心引 力隨時都在相互拉扯,立蛋成功 與否與引力較無特定關係。 端午節立蛋成功其實是有秘 訣的,只要透過「兩個小技巧」就 能夠輕鬆又快速立蛋成功。一、 選擇一顆表面較粗糙的常溫蛋, 冷藏過的蛋流動性低、而氣室較 大,蛋黃難以維持在正中間,而 常溫蛋的蛋黃多數都維持在正中 心,下方的氣室小又穩定,較容 易立蛋成功,可在立蛋前先把蛋 朝底部輕甩,讓蛋黃下移,成功 率較高。二、雞蛋接觸面越粗糙 越好,可撒一些鹽巴,讓接觸點 變多就能更容易立蛋。 納福除穢午時水 在台灣,端午節還有一項 「固定流程」,就是取「午時水」。 「午時水」在台灣也稱「純陽水」、 「龍目水」,就是取端午節正午時 分的水,儲存起來或飲用或洗 用,人們認為有驅邪、轉運、納 福除穢之效。有諺語道:「午時 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 又說「午時水喝一口,卡贏補藥 吃三年」,所以很多人每年端午 節都在各地宮廟排隊領「午時 水」。 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媽祖 廟旁,有一口300餘年歷史的龍 井,相傳井水可除瘴淨身、驅邪 避凶,每年端午節開放各方人士 取水。這口龍井位於朝天宮旁 「北港龍井餐廳」內,餐廳老闆表 示,由於龍井出水緩慢,呼籲民 眾不要拿10公升以上的容器裝 水,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台中大甲鐵砧山則有一口 聞名的「劍井」,端午節此地會 湧現前來取午時水的人潮,限 量的午時水紀念瓶更是一瓶難 求;「鹽水橋南老街」一帶共有 13口古井,當地有200年歷史的 打鐵鋪,每年端午節也都固定 取午時水來打鐵;「新園烏龍古 井」約有180年歷史,相傳是 治癒村民怪病有功的神奇井 水。「馬公四眼井」是澎 湖的三級古蹟,又名 「四眼井」,在同一口 井設置 有4個 取 水 口,因 而得名, 至 今 已 是 著 名 觀 光景點。 端午節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 節日之一,相傳划龍舟起源與屈 原有關,身於戰國時期的屈原因 不受楚懷王的重用,毅然決然投 身汨羅江自盡,當時他身上繫著 大石投河。為了拯救賢臣屈原, 百姓們划船追趕拯救,但最終仍 尋人不果。這段努力營救屈原的 故事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傳統。 而另一派說法則是相信龍舟 競渡的傳統早於屈原的故事就發 生,為向海龍王祈求雨水充足、 遠離瘟疫等,古人舉辦龍舟競渡 儀式,參與者若在競渡中遇溺或 翻舟,都視為對海龍王的獻祭。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至今流 傳千年,成為中華重要文化的一 部分,甚至已成為一項新興體育 運動。在台灣,每逢端午節,北 中南各縣市也有龍舟競賽邀請民 眾齊來觀賞。各地主要河川在端 午節當天都會舉行龍舟競賽,選 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整齊且動 作一致的划著龍舟,在精彩熱鬧 的賽程中,合作的精神使得這傳 統習俗得以不斷延續。河面戰鼓 急鳴,選手坐在龍舟划槳競速, 岸邊加油聲不斷。 「五月五,慶端午!」又是一年端午時,在台灣,各地民 眾延續傳統節日習俗,賽龍舟、吃粽子、立蛋⋯⋯傳承與守 望中皆是滿滿的儀式感。要說端午哪項活動老少皆宜,立蛋必是其一。坊間相信,端午節正午 時分「陽氣」最盛,此時將一顆雞蛋立起來,會帶來一年好運氣。 一顆小小的粽子在台灣,樣 式可謂是五花八門,至少有七八 種不同的流行做法。雖然話說粽 子一開始是用來投江,避免魚蝦 吃掉屈原投江的屍體,不知道從 甚麼時候開始,端午的粽子就不 再是用來投江,而是用來投在自 己肚子裏祭五臟廟了。 台灣地方不大, 可是有許多不同種類 的粽子,例如北部粽、南部粽、 客家米粽、客家粿粽、鹼粽、野 薑花粽、小米粽等。北部粽的餡 料做法其實跟油飯很像,因此又 被戲稱為「立體油飯」,糯米會先 用紅蔥頭、醬油、鹽等調味料炒 過入味,所以顏色偏向褐色,香 氣也比較濃鬱。內餡部分則會用 豬肉、豆乾、竹筍、滷蛋、香 菇、蝦米、蘿蔔乾等,最後再使 用乾竹葉或新鮮青竹葉包好,放 置蒸籠蒸熟。 跟重口味的北部粽相比,南 部粽的口味就顯得清淡許多。南 部粽的內餡常會加上較大塊的豬 肉、紅蔥頭、栗子、豆乾、芋 頭、花生、綠豆,用生糯米直接 包,再放到滾水裏煮熟,所以南 部粽的顏色淡、常配醬料一起吃。 野薑花粽是在新竹縣橫山 鄉山地聚落內灣的特產。取用 野薑花的莖曬乾研磨成粉末, 加上當地山胡椒、山地香菇、 黑豬豬肉、糯米一起蒸成香氣 逼人的油飯,再以野薑花葉包 粽再來蒸煮,就成了特別的地區 代表-野薑花粽。另外新竹地區 還有以紅麴、傳統客家梅乾菜、 高鈣米、內灣野薑花製成的酒釀 美人粽,不僅美味又養身。 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 而是吃煎堆(又叫煎錘)。此習俗 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 率軍入台之初,軍糧匱乏,端午 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台民 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 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 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 度端午節。此後,台南人年年過 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北部粽 南部粽 客家粿粽 鹼粽/甜粽 冰粽 通常會選用黏性較低的 長糯米,北部粽米粒猶如油 飯,油黃棕色搭配 鹹蛋黃、香菇與 肉塊等,使用 黃褐色的麻竹 葉將其包裹蒸 煮出混合葉子 的天然香味; 多採用圓糯米,粽葉主 要以耐煮的麻竹葉及月桃葉 居多。南部粽在糯米中加上 大量的油蔥酥、蛋黃、豬肉、 香菇、花生、栗 子等等,並直 接水煮食用, 口感較為黏稠 Q 軟,風味相 比北部粽相對 清淡; 五花八門 與「粽」不同 ■苗栗民眾在端午節午時立蛋添 好運。 中央社資料圖片 戰鼓急鳴吶喊不斷 龍舟競渡熱鬧非凡 滿滿儀式感 招來一年好運氣 立蛋取午時水多樂趣 端午節為甚麼要戴五彩 繩?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 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 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 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繫臂, 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端 午節繫五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 代,坊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 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 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 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 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 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 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 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 來一年的好運。 古代人崇拜五色,以五色 為吉祥色。端午節佩戴五色 繩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它 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 在端午節的清晨,大人起床後 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 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 線。繫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 口說話,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 逼著戴上彩繩,很多男子擔心 被別人看到笑話,就悄悄系在 腳踝上。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 製成的,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 用哪五種顏色就行,必須是 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 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 分別代表木、金、火、水、 土,也象徵東、西、南、北、 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 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 長壽。 端午節佩戴五色繩以「男 左女右」為主,既可以繫在手 脖 上 , 也可以繫在腳脖上,可以避五 毒,令人不生瘟疫。民俗約定 端午節第一場雨,要將五色繩 摘下扔到雨水中飄走,以象徵 遠離邪惡、煩惱和疾病,憂 愁。端午節除了帶五彩繩的習 俗外,還有掛小辣椒、老虎 鞋,孩子頭上寫上王字,這樣 孩子不鬧,也是為了驅除 災害、瘟疫。 ■端午節前夕,各大飯店推出不 同口味粽子。 中央社 台灣常見粽子種類 ■每逢端午節,台中市大甲鐵 砧山的劍井旁都有許多各地前 來等著取午時水的民眾,相傳 可以消災避瘴疫,源源不絕湧 出的泉水增添了過節的氣氛。 中央社資料圖片 配戴五彩繩 辟邪除災 ■端午節佩戴五色繩是重 要習俗之一,它有祈福納 吉的美好寓意。 網上圖片 ■圖為在去年高雄愛河舉辦的龍舟 嘉年華,各隊全力以赴在水上競 技。 中央社資料圖片 ■端午節大小朋友齊聚立蛋,祈 求好運氣。 中央社資料圖片 台灣篇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