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24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B12 06.10.2024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一頭銀髮的孫醫生,說話嫻靜, 舉止溫雅,談到當初加入牙科 義診服務,亦與她出生自基督教家庭 有密切關係。多年來,她一直跟隨 教會探訪無家者,發現「街友」普遍出 現不同程度的牙齒毛病,有的滿口蛀 牙、有的長滿牙石、有的因牙肉萎縮 致整副牙齒脫落,亦有人因無牙需細 嚼慢嚥。她指,交談中留意到「街友」 往往因牙患引致欠缺信心,最常見是 不敢面對別人,亦害怕滿嘴爛牙曝露 於人前,不敢結交新朋友,或為此不 開心。 當時的她,於被稱為「醫生大 廈」、有不少名醫進駐的中環甲級商 廈太子大廈開診,工作繁忙,唯仍暗 暗惦記著「街友」的牙患問題。其牙科 診所1名女護士,於「基督教關懷無家 者協會」的牙科診所擔任義工,孫醫 生對有志願機構為基層家庭及無家者 提供牙科義診服務感興趣,經了解後 加入其中,「當時加入的牙醫不多, 當值次數較頻密,基本上每名牙醫每 月需當值1次,每次需當值2晚。」 尊重6旬街友習慣「無牙」 早於1993年,基督教關懷無家者 協會已為無家者提供義務牙科保健服 務,孫醫生的加入既增加團隊人手, 亦讓她實踐協助無家者解決牙患的心 願。她不諱言,遺憾的是未必能解決 每位無家者的牙患。她稱,曾建議兩 位完全無牙的60多歲「街友」去鑲牙, 卻被斷言拒絕,對方揚言「免費都不 鑲牙」,因為2人早已習慣於無牙情況 下進食,亦不想重新學習和適應。 她指,若牙齒脫落一段時間,牙 骨可能已萎縮下沉,無法「鑲牙」,即 使配上假牙,亦預期2人不會戴上, 故尊重對方決定。她指,大部分街友 的牙患可透過佩戴假牙解決,第一步 是進行詳細的牙齒檢查,「了解哪些 牙可以保留、哪些牙齒需要脫掉」, 之後決定是安裝假牙,還是進行鑲牙 手術。眼見不少無家者及「街友」重建 牙齒後拾回自信,她坦言是無價的喜 樂,亦是牙科義診的最大得著,但 「整牙」後需養成刷牙習慣,才能延長 牙齒壽命,對無家者而言是另一難 題。 過去13年,孫醫生維持自發探訪 無家者的習慣,足跡包括曾發生火警 及已拆卸的北角糖水道行人天橋。無 家者備受社會忽視,亦對陌生人充滿 戒心,她坦言,對待無家者須尊重對 方,最初欠缺互信,難免被冷待,亦 在預計之內。她會識趣放下食物,遠 遠觀察,然後離去,待對方習慣她的 「出現」,才攀談慰問,「慢慢破冰, 慢慢建立友誼。」無家者背後各有故 事,基於尊重,她絕不輕易提問,免 觸及禁忌。 最欣慰無家者跟隨上教會 多年下來,孫醫生跟不少無家者 交上朋友,她說最欣慰是有無家者願 意跟她上教會,參加崇拜,亦有人決 志信主。作為基督徒,她會於傾談中 跟對方傳福音,說聖經故事。早前, 曾有無家者提早到達教會,卻發現未 到聚會時間而不敢上樓,一直在樓下 等著。看到「街友」的轉變,她認為是 神的旨意,然而沒有她的努力和鍥而 不捨地探望,讓無家者感受被愛及尊 重,改變不易出現。 近年超級颱風及極端天氣下的大 暴雨,為無家者帶來極大威脅。當風 雨到臨前,她會帶食物前去探望。她 指,無家者的街頭經驗豐富,有時會 去社區中心避風,有時會放紙皮或紅 白藍膠袋保護家當。 除在香港參與義務工作,由2008 年起,她亦參加志願團體前往老撾提 供牙科義診活動,「最初1年去1次, 其後1年去2次,因為需求太大。」老 撾全國劃分17省,有49個民族,不少 部落居於偏遠及貧瘠山區,多年來她 與澳洲、英國、韓國及台灣的醫療團 隊,走遍該國提供牙科義診,最令她 難忘是置身惡劣環境,各部落仍樂觀 及努力生活。 老撾義診幼童蛀牙嚴重 提到異地的義診經歷,她翻開 手機相冊,展示1張又1張的相片耐心 解說。她稱,每次行程約1星期,每 天都爭取於最短時間為最多村民檢查 牙齒,甚至剝牙。山區野嶺落後又荒 僻,團隊將學校校舍闢作臨時牙科診 所,搬來長枱放置工具後便立刻「開 診」。長期欠缺護牙知識,令蛀牙成 為當地幼童的常見問題,她指,若乳 齒嚴重蛀蝕便要拔掉,又安排幼童短 暫時間戴上注有氟化物啫喱的牙套, 保護牙齒,並提示他們養成睡前刷牙 的習慣。 面對爛牙、蛀牙,孫醫生處變 不驚,但某年參觀當地1間小型醫院 時,卻遇上懷孕女村民胎動趕赴醫院 途中,於機動三輪車上產子的經歷。 她憶述,看著醫護人員抱著初生幼 嬰,驚覺生命可貴,因為若孕婦未能 及時送院,或出現難產,後果不堪設 想,才發現香港的醫療服務相當先 進。 歷年的義務工作,讓孫醫生成為 去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謙遜的她仍 秉持初心,她說,「施比受更有福, 應當尊重每個人,並以緩解別人痛 苦為己任」,未來仍繼續牙科義診服 務,但亦希望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 務,緩解老弱基層市民的需要。 張孫俐俐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義務牙科醫生 牙科服務近月成為熱門話題, 唯公營牙科「街症」輪候需時的老問 題仍未解決,令基層牙科服務再受 關注。過去13年,女牙醫張孫俐 俐為無家者、基層家庭提供牙科義 診,又到老撾,為當地少數民族診 治。這位虔誠的基督徒,更風雨不 改地探訪無家者,默默送上心靈慰 問,令她欣慰的是有「街友」跟她上 教會、聽福音。謙遜的她,將一切 歸功於神,但眼見一些被視為理所 當然的服務,卻非人人可享,她願 未來續以緩解別人苦痛為己任,亦 盼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讓更多 市民受惠。 記者關英傑 ■張孫俐俐醫生盼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讓老弱基層市民受惠。 ■老撾醫療落後,孫醫生指,幼童 蛀牙情況十分普遍。 ■醫療團隊安排老撾幼童短暫戴上 注有氟化物啫喱的牙套,保護牙 齒。 ■孫醫生憶述於老撾進行義診時,將小學校舍改 建為臨時診所。 ■孫醫生是去年香 港人道年獎得主。 ■自1993年,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 會為無家者及基層市民,提供義務 牙科服務。 施比受更有福,應當尊重每個人, 並以緩解別人痛苦為己任。 張孫俐俐 ■孫醫生現時身在美國,與 子女樂聚天倫。 盼年輕人加入 義診薪火相傳 近年多了年輕牙醫加入基 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牙科義 診工作,孫醫生為此感到高 興,亦希望更多青年加入其他 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讓扶助 弱勢的薪火可以相傳。 已屬外婆級的孫醫生,笑 言平日喜歡跟年輕人交往,無 論是於教會聚會的敬拜小組, 或前線探訪「街友」活動,她都 喜歡跟年輕人為伍,了解他們 的想法。義務工作無酬無償, 她指更需要有心的後輩加入接 棒,讓義務工作延續下去。 孫醫生現時身在美國,探 望一對外孫,並出席兒子的婚 禮。對今次旅程,她期待已 久,因為對上一次到當地探親 已是7年前的事,預期下月才 返港,屆時將重投為無家者提 供的義診工作。7年前,她曾 到美國探望剛出生的外孫,之 後因事務纏身未能起行,其後 3年疫情令計劃一拖再拖,因 此她對這次假期十分期待,盼 留下美好回憶。 探望「無牙」無家者 帶麻婆豆腐做手信 孫醫生每次探望無家者朋友, 都會帶上食物給「老友記」,當中以 麻婆豆腐等軟腍飯菜為首選。 對「無牙」的無家者而言,進食 吸收營養十分重要。她提到,不少 無家者早習慣「無牙」,或「剩下幾 隻牙」的進食方法,但為免鯁喉, 會選擇無骨的餸菜細嚼慢嚥,「煮 腍了的肉,難不倒他們。」經多年觀 察及與無家者交流所得,她指,最 適合的餸菜首推麻婆豆腐、番茄煮 蛋、梅菜扣肉及蒸肉餅。不過高手 在民間,個別「老友記」早練就高超 技巧,「即使沒牙齒,吃魚時亦懂 去除魚骨,不會鯁喉。」 至於孫醫生每星期日參加教會 崇拜後,亦跟其他教友留下吃午 飯,而餸菜則由她及其他教友預 備。她笑言,最擅長咕嚕肉及麻婆 豆腐等家常菜,廚藝甚獲教友好 評。 ■孫醫生加入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 會13年,圖為她與其他成員聚會。 人 誌 物 冀政府加強公營牙科緩基層之急 牙醫義診 讓無家者重拾口福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