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10 01.20.2025 星期一 中國時事雜誌 很多人過去對短劇的印象並不好,一方 面是因為經常刷到一些粗製濫造甚至低俗劣 質的劇集,嚴重影響了觀看慾望,另一方面 是優質的短劇沒有被更多人看到。這些都是 阻礙短劇行業發展最大的攔路虎。 自2024年以來,多項政策推出,對短劇 產業進行監管和規範,推動短劇的質量提 升,從而改善了許多人對短劇的固有印象。 其中就包括自2024年6月1日起,展開對微短 劇分類分層審核管理,具體來說就是投資額 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歸廣電 總局管理;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 短劇」,歸省級廣電部門管理;30萬元以下 的「其他微短劇」歸平台管理,且未經審核且 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業內認為,分類分層審核管理,使得短 劇的創作者和製作者更加注重質量,杜絕粗 製濫造現象的產生,同時規範了行業秩序和 保護版權,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提升 了整個短劇行業的水平。另外,廣電總局還 推出一系列政策和舉措,讓優質作品有更大 影響力和更廣的傳播面,其中就包括推動微 短劇上大屏,從而提升了許多人對短劇的好 感度。 除政策推動外,資本也湧入短劇領域。 某短劇行業人士表示,很多機構帶著資金加 入,有的短劇APP上線不足一個月就獲3000 萬投資,果派影視融資直接過億。這些資本 一方面是看到了政策利多,另一方面是因為 短劇的商業化在加速,能夠看到實際的收 益。 短劇除自帶的龐大流量,在商業化上也 具備充足的想像力。目前短劇的盈利模式主 要有使用者充值、品牌/產品植入、人設打 造等。公開信息顯示,某美妝品牌的品牌短 劇上線3天抖音話題度破10億,品牌人群資 產數據回流1個億。上線第7天,全網話題度 破12億,充值金額直奔1500萬。 過去,短劇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序到規 範、從粗糙到精品、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 未來內容依然是該行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從 業者、製作機構和長視頻平台只有推出精品 化、高質量的內容,才會獲得政策扶持和用 戶的青睞,才能在行業格局的洗牌中穩住陣 腳,佔據一方天地。 短劇屬於影視行業範疇,它的出現逐漸 影響電影行業。DataEye研究院日前發布的 白皮書提到,2024年微短劇市場的規模已經 達到了504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1000億 元。與此同時,2024年電影總票房是425億 元,這也是微短劇的市場規模首次超過電影 票房規模。 短劇市場2021年開始持續醞釀,到了 2022年行業全面發力,傳統影視市場卻出現 不振。微信公眾號「源Sight」報道,除短劇 帶來的衝擊外,電影市場的另一半則是被視 頻平台的內容內捲所波及,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觀眾的流失。2024年電影總票房為425 億元,相比2023年下滑了23%,失去了超過 120億元的票房收入。作為在整個票房分賬 收入中佔據50%以上份額的電影院,在去年 的損失超過60億元,其受到的衝擊甚至要高 於疫情三年。 《第一財經》報道指,2023年的550億元 高票房,曾讓不少行業人士一度對電影市場 抱有期望。天美影業總經理程永泰直言,根 據2023年大盤票房的規劃,影投公司五年內 可以完成回本。但歷經去年一整年的衝擊之 後,已鮮有樂觀情緒。「但按照今年,就完 全沒必要去看開影院了。」程永泰還提到, 據其觀察影投公司今年虧蝕幾個億的大有人 在。 將影院業務列為業務重點的萬達電 影,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歸母淨利潤下滑 84.87%,博納影業則虧蝕了3.54億元。倍感 焦慮之下,發行方和影院就迅速行動起來。 隨著影片發行方讓利,影院也開始根據實際 經營情況調整票價,從1月2日起,超七成、 近8000家影院降低了電影票價,但降價幅度 有限,降價5元以上的只佔45%。 從短期來看,發行端降低票價或許是一 個好方式,但長期來看,只要沒有成規模地 推出19.9元的「成本價」,大部分觀眾的對於 票價貴的體感並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從影 院角度看,要求電影票的單價持續下降是無 法實現的,只能依賴個別影片在非熱門檔期 降價。2025年市場對短劇的規模預計已達到 了680億元,壓力給到了2025年的電影市場。 部分劇集粗製濫造 嚴重影響觀看慾望 電影行業受到衝擊 影院降價吸引觀眾 ■微短劇市場規模已超過電影票房規模。圖 為觀眾在影城選購電影票。 資料圖片 雖然短劇很難再賺取暴利,但小威和許 多短劇製片人當下仍然不能放棄這個市場, 「我們公司已經擠進短劇領域了,現在放棄肯 定是不行的。」 一方面是公司當下並沒有新的業務可以 拓展,另一方面是短劇內容的崛起確實改變 了劇集、電影等影視內容的市場格局。對於 像小威這樣的短劇製片人來說,短劇的紅利 退去了,但這不意味著短劇這個領域已經走 向窮途末路了。事實上,在資本的推動下, 短劇相關的初創企業仍在不斷冒出。企查查 的數據顯示,2020年短劇相關企業註冊量同 比大幅增加96.8%至1.20萬家,2023年註冊量 首次突破2萬家,全年註冊量同比增加20.6% 至2.27萬家。截至2024年11月7日,新增註冊 的短劇企業已達1.61萬家。 當下長視頻平台也紛紛入局,加大對短 劇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試圖在這一新興市場 中分得一杯羹。小威表示,「短劇平台多了, 意味著合作方多了,合作方多了意味著項目 多了。」而在這場激烈的市場角逐中,短劇領 域正從多個維度重塑行業格局。比如從平台 的角度來看,各個平台愈發注重自身短劇內 容生態的構建,積極探尋差異化競爭策略。 「抖音、快手今年布局諸多三農及中老年 短劇,麥芽等平台僅上線改編短劇。新入場 的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雖尚無明確內容 布局,但隨著短劇用戶增多、接受度提升, 未來各平台或許會像布局劇集、綜藝、動漫 那樣布局短劇內容。」 漸行漸遠的紅利期、越來越縮水的利潤 空間,並沒有讓小威對短劇喪失信心,反而 讓他覺得只要堅持住,未來他們公司一定能 成為短劇賽道的頭部製作公司。有觀點認 為,或許短劇的未來真的會像小威預料的那 樣,製作方淪為代工廠,寡頭壟斷的平台方 拆解內容題材與類型,規劃布局打法也說不 定。畢竟短劇領域要想發展好,平台和製片 方都得捲起來。 製片人小威表示,經業內深入剖析,製 作方利潤受限主要源於三個關鍵因素。 一是平台在與製作方的合作中佔據主 導。憑藉流量與發行優勢,平台在收益分成 上傾向自身。現有分成模式下,平台拿走大 部分收益,製作方分成比例低。即便短劇因 優質內容獲得高播放量與收益,製作方實際 利潤仍難達預期,從收益分配源頭壓縮了獲 利淡間。 二是短劇市場因獨特優勢吸引大量參與 者,製作方數量激增,供需失衡,僧多粥 少。激烈競爭下,製作方為獲平台合作機 會,常壓低價格。中小製作公司尤為突出, 為拿下項目,不惜以低於合理成本報價競 爭。這種無序低價競爭擾亂市場價格體系, 進一步擠壓製作方利潤空間,過度競爭導致 的價格扭曲對利潤影響顯著。 三是平台對短劇內容審核趨嚴,製作方 若想獲取更高製作費用,需全方位提升短劇 質量,成本因而大幅增加。一方面,短劇市 場發展,行業對演員、場地、設備等資源需 求攀升,推動基礎製作成本上漲,優質演員 片酬、場地租賃費用提高都加大了成本投 入。「現在好一點的男主演和女主演日薪都已 經在一萬元左右了。」小威介紹,2023年短劇 行業剛剛起步,很多主演都是按照一個周期5 萬或10萬的費用結算的,但是從去年開始, 一些外貌有特點、演技較好且有一定知名度 的短劇演員,都是按照日薪計算的。 另一方面平台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越來越 嚴苛,製作方在後期的製作環節需投入更多 人力、物力與財力。「不管是現代短劇、年 代短劇還是古裝短劇,都要帶上點玄幻、奇 幻、異能才有人看。」小威表示,特效鏡頭也 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前年剛入局的時候,我們公司確實賺 到了幾千萬的純利潤。」小威介紹,此前他們 公司和平台平分成本拍攝短劇,每部票房超 5000萬的短劇都能分到1000萬左右的票房。 但是隨著票房的不斷縮水,他們能夠分到的 票房也從千萬跌至幾萬元。在小威看來,平 台最初願意拿出大額收益分給製作方,不過 就是為了把短劇的場子炒熱,而定制模式和 承制模式則是平台出於對成本、收益以及長 期發展的考量,最終的洗牌手段罷了,「未來 短劇市場必然會走向寡頭壟斷、製作方淪為 代工廠的結局。」 長視頻平台紛紛入局 競爭更激烈 收入顯著下滑 平台迎來洗牌 進入2025年,短劇生意不再像表面 那般順利。日前,有不少短劇平台推會 員制付費模式謀新路,而這背後是自去 年下半年起,短劇票房收入顯著下滑, 付費破億的短劇難覓蹤跡,8000萬、 5000萬票房的短劇也極為稀少,而當下 票房要想過千萬都殊為不易。票房收益 下滑、合作模式轉變,背後潛藏著短劇 市場的深層變化,也意味著短劇平台或 將迎來深度洗牌。 ▍本報訊 ▍ 製片人小威2023年就入局做短劇,起初他 們和平台合作都是選擇對投模式,但是 去年下半年開始分賬情況越發不理想後,他 們公司想過要放棄短劇業務。微信公眾號「骨 朵網絡影視」報道,小威他們公司2023年做的 十幾個項目確實賺到了錢,但2024年下半年 的項目就只是回本,連盈利都沒有。小威認 為當下短劇市場呈現出一種矛盾態勢:許多 平台給予製作方的利潤空間極為有限,可對 短劇內容的要求卻愈發嚴苛。 「短劇分成千萬,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 製作方,而是平台。」小威認為短劇平台們從 2023年開始創造短劇財富神話,就是為了吸 引大量的用戶、從業者、投資者入局。憑藉 新穎的形式和碎片化的觀看體驗,短劇確實 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行業新寵,「當錢 和人都進來了,短劇平台們又開始建立新的 玩法了。」小威所說的新玩法正是定制模式和 承制模式,兩種模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對 製作方來說,在結款方式和後續的收益上, 卻有著天壤之別。「只有先進來的人才能嚐 到甜頭。」小威透露,最開始和平台對投的時 候,能夠拿到五分之一的票房分賬。「平台方 的說法是我們對投的只是製作費用,投流的 費用和運營的費用是他們承擔的,以及劇本 也是他們提供的,所以只能給到五分之一的 票房分成。」 但實際上,小威從未拿到過五分之一的 票房分成。一方面,平台扣除手續費等小額 費用,看似合理卻侵蝕製作方分成。另一方 面,平台以「提前預支,保障項目連貫性」為 由,從前一個項目分成中扣下一次項目資 金,導致製作方資金流轉受限,實際到手的 分成遠低於預期。而聊到新的合作模式的時 候,小威也覺得平台有「店大欺客」之嫌。先 說定制模式,「目前極少數製作公司能夠拿到 定制短劇,主要是因為這需要使用平台的演 員,對製作公司來說利潤的空間更小了。」 雖然與長劇動輒演員費用佔比高達50% 左右的情況不同,短劇演員的費用一般佔整 個項目的5%左右,但成熟的短劇製作公司還 是能夠通過談判技巧、項目排期等不同方式 縮減演員費用。對演員而言,集中拍攝免去 轉場車馬費,與熟悉劇組合作,既減少奔波 勞累及開支,又降低溝通成本。對製片方來 說,從日結改月結,資金流轉更靈活,可將 日結資金暫投其他環節,如優化場景、提升 後期品質,合理調配資金以提升效益。 「大家都不想和平台做定制生意,一是定 制生意基本上是一口價,平台出本子、出30 萬至50萬的製作費,根本沒有利潤空間。二 是平台還會在拍攝、製作、剪輯等環節干預 我們,增加項目周期和工作負擔。」承制模式 最大的弊端是分批結款,製作方需要先墊付 一部分製作費,但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因為 演員、場景、道具和妝造甚至是特效我們都 一手包辦了,所以能夠賺到一部分辛苦錢。」 小威公司接下來即將啟動的五個項目都 是承制短劇,但是目前只有三個收到了平台 打來的第一筆資金。「一般情況都是分三次付 款的,開機前一次、拍攝完一次、上線後一 次。」小威透露,平台的最後一筆資金並沒有 準確的日期,有時候一等就是幾個月。「其實 風險還是蠻大的,看起來每個項目我們只需 要墊付30萬左右,但我們一年也有幾十個項 目,如果按照一年20個項目來算,也需要600 萬。」這種墊款和平台付尾款的模式,給製作 方帶來諸多影響。一旦資金周轉不靈,可能 導致拍攝進度受阻,影響演員檔期、場地租 賃等,甚至使公司面臨危機。 短 生意暴利不再 演員片酬漸高 加大成本投入 ■短劇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票房收入出現顯著下滑。圖為各大平台推出的短劇。 視頻截圖 ■短劇即使獲得高播放量與收益,製作方實 際利潤仍難達預期。圖為平台收取的觀劇 費。 視頻截圖 許多平台給予製作方的利潤空間 極為有限,可對短劇內容的要求卻愈 發嚴苛。 製片人 小威 行業發展歷程 萌芽階段(2013年至2018年) 優酷土豆2013年推出迷你劇《萬萬 沒想到》拉開了行業序幕,同時期各平 台陸續推出不同短劇,風格多以搞笑為 主,數量較少,質量良莠不齊。 成長階段(2019年至2020年) 快手2019年推出「快手小劇場」及 「光合計劃」開始嘗試探索整合短劇領 域;2020年末,廣電總局在備案系統新 增「網絡微短劇」板塊,從而將微短劇正 式納入視頻劇集領域。 競爭階段(2021年至2022年) 各大長視頻和短視頻平台開始進入 微短劇領域,這一時期內微短劇激增。 2022年12月,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通 知,正式明確了短劇的定義。 爆發階段(2023年至今) 網絡微短劇加速進入主流視野,大 量不同題材的短劇不斷湧現,多部劇集 爆發。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