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03.22.2025 星期六 中國時事雜誌 晚婚晚育已經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早婚早育的大學生顯得有些特立獨行。然而 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取消了大學生結婚需經 過學校同意的規定。這意味著,在校大學生 結婚生子,合法合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 四新進而鼓勵大學生不應放棄戀愛甚至成家 的機會。 根據2022年公布的《中國大學生婚育觀 報告》,6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會結婚。報 告的抽樣來自30所大學,包括4所「雙一流」 高校、18所普通高校、8所專科學校,覆蓋 22省的26個城市,獲得有效問卷9775份,其 中女性佔比50.95%,平均年齡20.29歲。 調查發現,對大學生夫妻,部分高校提 供了一些便利條件。武漢大學曾發布消息, 「武大學生夫妻能申請合宿」;2023年的「520」 前夕,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通知,決定在5 月20日和21日兩天,聯合民政局為全體在校 適齡學生開闢領取結婚證的綠色通道。 「結婚是否加學分」、「結婚能否享有婚 假」、「結婚會不會影響學業」……「大學結 婚」近年來一直是大眾熱議的焦點話題。社 交平台上相關話題的流覽量超過700萬,近2 萬網友參與討論。帖子中既有大學生曬結婚 照,分享經歷與感悟;也有人將婚後日常剪 成vlog發布,引發關注和討論。評論區裏, 有人送祝福:「蠻羡慕的,感覺找到合適的 伴侶,這樣也挺好的,相較同齡人,可早幾 年開啟安穩生活。」有人不解:「好奇你們談 了幾年,敢在這個時候堅定地嫁給他」「大 學結婚能保證以後的生活質量嗎」、「怎麼確 定兩人未來的發展方向一致呢」。 「大四」、「帶娃」、「班級第一」、「獎學 金拿到手軟」……這是屬於24歲博主「學生媽 媽小黎」的標籤,也是她一度走紅網絡並遭 遇「網暴」的原因。她的帳號內容僅有二十幾 條,多是分享自己在大學期間結婚生娃的經 歷,而幾乎每一條的評論區都有質疑和爭 論。有人認為,在法定年齡結婚懷孕沒有任 何問題,但也有人表示接受不了未完成學業 就結婚生子。 「每個人人生軌跡不同,感情經歷各 異,隨心而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節奏 才最重要。」早早品嚐到婚姻甜蜜的李然表 示。對大學生夫妻而言,早婚看似是一時 衝動的選擇,實則他/她們的婚戀觀早已成 型,無論是對方的品格,還是兩人的感情基 礎,甚至是物質保障,都被納入考量之中。 婚後,李然「自覺」將結婚「官宣」置頂朋 友圈。她說,自己讀研後可能會新加很多人 的微信,此舉意在向異性表明一種邊界感。 洋洋選擇阿坤的原因很純粹:對方的人 品和責任感都過了關。遇見阿坤前,洋洋的 結婚意願並不高,特別在與前男友分手後, 她對愛情更是小心謹慎,但現在覺得,「如 果遇到一個站在正確方向等你的人,那你對 待結婚的態度一定會有所不同。」 對昔日大學室友中至今仍有未婚之人, 貓貓表示:「人生規劃不一樣,每種選擇的 背後都有權衡和考量。」Sappho也說:「每個 人情況不一樣。我結婚可能是遇到了對的 人,是比較幸運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 到。不要強求,一個人時也要過得快樂。」 在早婚學生們看來,婚姻不只是法律上 的一段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規劃、經 營與付出:首先需要愛自己也愛別人,這是 婚姻的情感支撐;其次,要有足夠的經濟基 礎,這是婚姻的物質支持。 「在宣導樹立正確婚戀觀、生育觀和家 庭觀的背景下,討論大學生的早婚甚至早育 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段鑫 星認為,沒有正確的人生,只有適合自己的 人生。他直言,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試 錯,同一個結婚對象,你在二十幾歲會選,但 到了三十幾歲就不一定了,因為人的觀念認 知會發生變化,「如果有這樣的條件,比如 兩人相愛,人格相對成熟,那麼在大學期間 結婚生子未嘗不可;如果心智不成熟,或者 自己也不確定,就不要盲目跟風。」 關極少有人從感情方面質疑大學生結婚 現象,大家似乎都默認學生時代的愛情更 純粹,「工作以後,大家都要考慮你掙多少 錢,有房嗎,有車嗎?物質部分考慮多了, 難免磨損感情。」正如一名網友的評論:「早 婚,並非單純的感情衝動,而是在仔細評估 和權衡後,增加一份勇氣,抓住那個屬於他 們的合適時機。」 話坊 題間 引反 爆應 熱不 議一 人幸 生福 軌才 跡最 不重 同要 ■圖為一對大學生情侶在新年燈飾前拍照。 中新社資料圖片 現實生活中,大學早婚夫妻會引來不小 的關注與討論。不太熟悉的朋友得知李然已 婚,會忍不住刨根問底。李然逐漸意識到, 自己的婚姻成了一部分人眼中的「觀察樣 本」,同時引發了一些同齡人對自身情感狀況 的思考。 好友小齊稱,李然將「同齡人的婚姻」具 象化了。她說,以往大家對婚姻的認知,或 參照父輩,或源於影視劇、小說,同時還會 被網上的一些有關不幸婚姻的言論影響。不 過看了李然婚後朋友圈發的動態後,她覺得 結婚也不似原本想像的那般可怕,「影視劇中 關於婚姻的情節都略帶誇張,其實身邊已婚 朋友的婚後生活還是很溫馨的。」 同樣以「獨特方式」影響著身邊人婚姻觀 的還有小吳。同學小趙在朋友圈看到小吳的 結婚「官宣」後驚愕不已,因為在她的認知 裏,大二結婚太早了。 小趙直言,身邊許多同學和她的想法一 樣,覺得大學應該只戀愛,畢業工作後再考 慮結婚,「因為會擔心過早結婚限制自身發 展,婚後還要處理家庭關係之類的瑣事,心 理上還沒準備好。」 但近距離觀察了小吳這種邊上大學邊過 婚姻生活的狀態後,小趙覺得「他們看起來很 幸福,小吳能這麼早尋覓到理想的另一半, 也是一件美事」。她認為,結不結婚、何時結 婚都是個人選擇,也都值得被尊重。 「他/她們對未來的婚戀關係既看重雙方 是否真心相愛,也關注經濟考量。」武漢大學 心理學系教授喻豐談及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 時曾表示,這既有理想化憧憬,又基於現實 化情境,二者存在明顯衝突。 矛盾或許不可避免,但是早婚的小夫妻 們都自有獨特的「破解之法」。領證4個月之 後,小井赴英國留學,李然也即將讀研。校 園情侶變成異國夫妻,如何在學業與婚姻間 尋得平衡,成了兩人面臨的棘手問題。尤其 是去年籌備婚禮期間,小井正緊張準備畢業 論文。每當需要討論婚禮的相關細節時,他 經常一整天無暇看手機,也不回信,這讓獨 自面對眾多繁瑣準備工作的李然難免心生埋 怨,進而引發爭吵。 好在兩人能相互體諒。李然發完牢騷 後,會繼續全力籌備婚禮;小井也會提前報 備學習安排,避免再生誤會。小井留學期 間,又多了8小時時差,想吵架都得「精心」挑 時間。為妥善處理這類狀況,兩人探索出了 一套相處模式:小井會更多地遷就李然,例 如推遲睡覺時間,待李然起床後再共同解決 問題。 去年8月,小井回國。同年10月,兩人 在老家辦婚禮,隨即卻又開啟了異地「分居」 的生活。目前,小井在滄州找到了正式的工 作,李然則還在讀研二。每逢周末,李然都 會趕回河北家中,與愛人相聚。 洋洋和阿坤至今也未開啟正式夫妻生 活。阿坤因為工作而常住單位,洋洋也因學 校規定住在宿舍。不過對小倆口而言,是否 住一起並不緊要。從戀愛伊始,阿坤的休假 便不固定,洋洋早已適應了這種相處模式, 兩人至今未曾產生過任何實質性矛盾,「最 多就是微信聊天時,有些許象徵性的『唇槍舌 劍』。」 洋洋覺得,這算一種獨特的「感情交 流」,被迫「分居」反倒有助於維持新鮮感。兩 人每日電話、視頻聊天不斷,始終處於熱戀 中,而阿坤總會主動報備,甚至連做過的夢 都會分享。 小吳也是在20歲讀大二時遇到了大2歲的 伴侶。相戀半年後,兩人閃婚。現在,小吳 仍在北京求學,丈夫已參加工作。「我們的情 感觀念較契合,最關鍵的是我們都願意為對 方讓步或調整。」小吳說,自己婚前原本很憧 憬留學,但現在她想留在國內讀研讀博,「這 樣小家能更穩固。」 成為 「觀察樣本」 引發身邊人思考 學業尚未完成 她/他們已結婚生子 當一些年輕人為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而苦惱,為逃避催婚和長輩鬥智鬥勇 時,象牙塔裏的一部分人已經完成了婚 姻這件人生大事,尚未完成學業的他/她 們,有的甚至在這個「一無所有」的階段 為人父母。 ▍本報訊 ▍ 女孩洋洋在21歲那天發了一條朋友圈,那 是她婚後的首個生日:「遇到良人先成 家,遇到貴人先立業,很高興遇到了你,我 的良人!」《北京青年報》報道,2022年5月, 消防員阿坤逛商場時對還正讀大二的洋洋一 見鍾情,隨後展開熱烈追求。相戀兩年多 後,洋洋和大3歲的阿坤登記結婚。兩人原本 計劃在洋洋畢業後再領證,但因洋洋家遇上 特殊情況,家人又非常支持盡早結婚,領證 一事便提前完成了。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在2023年結婚 登記人口中,20歲至24歲結婚的人數為212.5 萬人,佔比13.8%,其中有的人還沒有畢業, 便順暢地啣接上了婚姻。 命中注定 殊途同歸 「因為愛情,我們英年早婚了。」李然2023 年2月讀大四時與剛滿22歲的男友小井領證結 婚。談及結婚念頭何時升起,她提到電視劇 裏的對她觸動很大的一句台詞:「既然你遲早 都要做我的丈夫,那我為甚麼不早點行使我 的權利。」那一刻,李然的人生願望變得更清 晰,除了一路求學、馳騁職場,她也渴望與 愛人長相廝守,於是提出結婚。彼時的小井 正打算出國讀書,小情侶面臨異國分離,但 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一滿法定結婚年 齡就領證。 兩人相識於高中,經歷了高中分校、大 學異地,但感情卻在一次次聚散中不斷升 溫。雙方父母的支持與認可也為這段婚姻注 入強大底氣。二人決定結婚後,父母們便給 他們購置了新房,還精心裝修了一番。 高中相戀,讀大學結婚,擁有相似人生 軌跡的不在少數。阿健和妻子讀高中時抗住 了來自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一路相戀到大 學。異地生活的並未影響感情,他們大三結 婚,大四生子。有人問阿健,為甚麼在20歲 出頭結婚?他回答:「結婚應該是相愛的兩個 人給彼此的最好承諾,我希望異地的我們都 能讓對方心安。」 河海大學的Sappho和老公相識於高中自 習室,在一起半年後告訴了家長。父母以為 他們鬧著玩,沒有干涉。Sappho曾遭受校園 霸凌,父母覺得有人在學校陪著女兒挺好。 大學期間,Sappho和男友一直異地生活,平 均一個月見一次面。大三結束後,Sappho順 利保研,男友準備出國,於是登記結婚。 汐汐的老公是大她兩屆的學長,打著「輔 導英語」的旗號加了微信,之後展開追求。「算 是做好事,老天爺送對象。」這麼想著,兩人 建立了戀愛關係。汐汐大四時,男友已工作 了一兩年,各方面很穩定,兩人決定結婚, 「我們一直都是以結婚為目的在談戀愛,當時 覺得時間合適就結了。」 同樣產生「天上掉對象」之感的還有曉 東。他讀軍校時在火車上認識了現在的妻 子,「挺神奇的,屬於一見鍾情。」更神奇的 是,相戀時間越久,曉東越覺得對方就是自 己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在他看來,相愛的人 遲早要結婚,不如就在當下,於是登記結 婚,成了同學朋友間的「英年早婚」第一人。 和自由戀愛的早婚族不同,阿亮和妻子 因相親相識。受當地風俗影響,父母希望阿 亮早點成家立業,更好地發展家庭事業。父 母在阿亮讀大學期間給他安排了相親。見面 後,雙方都覺得不錯,門當戶對又合眼緣, 阿亮便早早結了婚。 如果說在大學階段結婚成家是在人生進 度條上遠超了大部分同齡人,那麼早婚的貓 貓則在此基礎上又按下了「倍速鍵」:領證後不 久,還在畢業論文答辯階段的她發現自己懷 孕了。 「早婚」以前並未在貓貓的計劃內,在她 看來,結婚不僅需要感情基礎,經濟基礎也 很重要。她一直認為,讓自己變得獨立且優 秀,才能遇見棋逢對手的人。 但當大學期間遇到了各方面條件都不錯 的愛人時,貓貓選擇果斷抓住,「我當時想, 如果畢業後忙於工作,(可能)更無暇尋覓合 適的對象了。」 「我和男友都到了法定結婚年齡,而且都 沒耽誤學業。」貓貓身邊絕大多數人對她的婚 姻高度讚賞,覺得他們小小年紀就完成了人 生大事,很厲害。 小紅書博主「銘銘好乖呀」在大三那年登 記結婚,原因同樣是懷孕。雖然也有親友陰 陽怪氣:「呀,你這麼早就結婚了啊」「還是 個孩子就當媽了」……但她絲毫不受影響, 「當媽媽跟你是不是孩子沒有關係。即使當了 媽媽,也可以保持孩子心態。這是自己的人 生,不要因為別人的話而覺得自己不對。」 讀書遇良人 先成家 愛情和麵包都要 婚後摸索相處模式 ■在北京理工大學的一場集體婚禮中,研究生新人拍照留念。 新華社資料圖片 ■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一名男子手捧鮮花, 單膝跪地向含羞的畢業生女友求婚。 中新社資料圖片 哪些因素影響婚育觀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 66.77% 55.16% 54.84% 44.68% 34.19% 32.42% 當代社會思潮 父母親婚戀觀 身邊同學朋友 傳統思想觀念 學校相關教育 媒體網絡報道 我當時想,如果畢業後忙於工 作,(可能)更無暇尋覓合適的對象 了。 已婚人士 貓貓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