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事雜誌 A10 04.25.2025 星期五 春日的鳥兒在林間水邊棲息 嬉戲,吸引眾多觀鳥愛好者駐足 拍照,大家使用長焦裝備拍鳥被 戲稱為「打鳥」。河姆渡的先民也 愛鳥崇鳥,沒有照相機的他們, 把日常用具做成鳥的造型。 綜合中央電視台網及搜狐報 道,距今大約7000年到5000年 前,長江下游地區有一支古老的 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人 將日常使用的陶豆,巧妙地塑造 成展翅欲飛的雄鷹模樣。這種既 寫實又抽象的藝術形式,不僅體 現了他們高超的手工藝,也反映 了他們對鳥類的崇拜和對天空的 嚮往。在河姆渡文化發展演變過 程中,鳥的圖符始終處於,原始 藝術創作的核心位置。 鷹形陶豆不僅是實用的生活 用品,更是一件藝術品。它的盤 口兩端分別塑造了鷹頭和鷹尾, 兩邊各有一隻翅膀,整體看起來 就像是即將起飛的雄鷹。一件牙 雕殘部,上面雕刻著放大的鷹頭 特徵,勾喙、眼睛、羽毛等細節 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河姆渡人對於鳥類的喜愛, 並不僅僅停留在模仿其外形上, 他們還賦予了這些動物以特別的 意義。比如說,「雙鳥朝陽」的象 牙蝶形器,兩隻鳥昂首望天,仿 佛正引吭高歌,周圍環繞著流暢 的羽狀紋飾,整個畫面生動而富 有詩意。 世界上 愛看鳥的人 很多。美國 奧杜邦協會于1905年成立,成為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觀鳥組 織之一。從此,鳥類觀察不再只 是閒暇時的散步,而是一門有著 嚴謹記錄和熱衷分享的「學問」。 英國70%的國民都有看鳥的 習慣,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 會員數量已超過一百萬。在美 國,觀鳥文化更是深入人心, 2022年,約9600萬美國人參與觀 鳥,佔16歲及以上人口的37%。 在西方鳥圈,發燒友叫做「推 車兒」(twitcher),《牛津英語詞 典》對這個詞有很具體的解釋: 花大量時間長途跋涉去看珍稀鳥 類的人。twitcher以看到/拍到所 有的鳥作為人生重要目標,他們 會逐一記錄下自己看到的鳥的種 類,以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涯鳥 單」。美國前總統卡特就是一名 twitcher,他總共去了25個國家, 看了1155種鳥,在他90歲高齡 時,還特地去尼泊爾看鳥。 以觀鳥/攝鳥為核心的相關 產業鏈在西方已經非常成熟了, 而且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23 年全球觀鳥旅遊市場規模已達到 627.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 到897.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 6.1%。就連科技公司也盯上了鳥 圈經濟,美國公司Bird Buddy推 出了AI智能喂鳥器,它號稱可以 讓後院變成觀鳥人的天堂——能 自動放滿飼料,利用AI相機為到 訪進食的「流浪鳥」拍照,用戶在 手機上就能收到可愛小鳥的照片。 自1990年代後期觀鳥活動在 中國大陸初現端倪以來,各地觀 鳥組織層出不窮,相關愛好者數 量迅速膨脹。 7000年前河姆渡人 用陶器記錄鳥之美 觀全 鳥球 人都 群有 龐發 大燒友 ■河姆渡人盛放食物的陶豆。 網上圖片 一位鳥友在小紅書上記錄了自 己的觀鳥經歷,八年以來,他一共 看到了1114種鳥,幾乎看完了中國 收錄鳥種的3/4(2022年版的中國鳥 類名錄總共收錄了1501種鳥類)。 很多鳥友從全國各地專門飛來 村子裏拍鳥,熱門的機位需要提前 好幾天預訂。還有不少專業公司專 門組織觀鳥團活動,並依據不同季 節和區域特色設計線路,去不同的 地方拍鳥。 領隊在招募時會寫下此行的目 標拍攝鳥種,吸引感興趣的鳥友參 加,這種跨地域的「集郵式」觀鳥, 讓人有種解鎖新地圖的成就感。 許多人把拍鳥比做現實版的寶 可夢捕捉遊戲——在發現寶可夢之 前,圖鑒裏只有輪廓和黑色的影 子,在真正相遇時,才能解鎖完整 的形象和資訊。而拍鳥,就像是在 現實生活中收集寶可夢,每拍到一 個新的鳥種,都是解鎖一個新的成 就。 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向外探 索,尋找白腹錦雞需掌握其晨昏活 動規律,拍攝花冠皺盔犀鳥需破解 漿果顏色偏好,這種收集不僅是影 像積累,更是對鳥類食性、遷徙路 線、求偶行為的立體認知拼合—— 比起拍到,更像認識了一種鳥。 除了收集的快樂,拍鳥本身的 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樂趣,觀鳥者需 要耐心地在野外尋找目標鳥種,長 時間的等待和觀察,你不知道今天 能拍到的是鵜鶘求偶、紅嘴鷗掠過 水面還是麻雀梳理羽毛。 當然也可能一天下來甚麼也拍 不到,一無所獲是常態,因此拍到 就像中了大獎。耐心是拍鳥最珍貴 的裝備,在一個機位下動輒蹲守四 五個小時,這個過程中既要抵禦蚊 蟲叮咬,又要克制肢體動作防止驚 擾鳥類,每一次快門聲都是與自然 博弈的見證。 鳥類攝影師陳建平曾為拍攝黃 腿漁鴞守候九小時未果,卻在返程 途中收到監控提示,再趕去已經來 不及了。這種錯過的遺憾與偶得的 狂喜交織,恰是拍鳥最誘人的戲劇 張力。「遺憾與隨機是鳥類拍攝的常 態,但我喜歡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 狀態,因為它可能帶來驚喜。」 各地方文旅局整整齊齊@李現 打鳥只是一個縮影,背後是越來越 多地方政府開始向生態文旅方向發 力。比如江西鄱陽湖就搞了一個觀 鳥+旅遊,策劃了環鄱陽湖8條精品 觀鳥線路,推出20處觀鳥點,帶動 超200萬人次來鄱陽湖觀鳥,旅遊綜 合收入逾5億元。 抬頭看看公園裏的鳥不要錢, 但追鳥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氪金遊 戲。例如,國內的雲南、西藏等地 因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熱門的觀 鳥目的地,相關旅行團的費用從幾 千元到上萬元不等。而對於有條件 的愛好者,海外觀鳥之旅更是選擇 豐富,如非洲的肯尼亞、南美洲的 哥倫比亞等地,都是觀鳥的天堂, 但相應的旅行費用也更為高昂。 鳥導發出的招募資訊中,6900 元可以去雲南,拍黑頂蟆口鴟和大 紫胸鸚鵡,30000塊可以參加肯尼亞 精品拍鳥小團,一口氣拍到100種 鳥。 攝 影 窮 三 代 , 尤 其 是 拍 鳥,入門級的裝備是奧林巴斯 om1+75300,二手買下來也差不多 要一萬元左右。 隨著對拍攝品質要求的提高, 許多愛好者會選擇升級至更高端的 設備,例如佳能、尼康的專業級相 機和長焦鏡頭,這些裝備的價格往 往在數萬元以上。此外,穩定的三 腳架、專業的雲台、防雨罩等配件 也是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這些額 外的投入進一步增加了觀鳥的成本。 但這也阻擋不了打鳥人的熱 情,2013年中國鳥類攝影特寫鏡行 業的市場規模僅約2億元人民幣,到 了2018年已達10億元,年均複合增 長率約35%,2023年,這一數字擴 大到約25億元人民幣。 《北京商報》報道,「電商平台 上,在售的長焦鏡頭動輒上萬元。 目前『打鳥』方面較為熱門的款式是 600mm和800mm的定焦鏡頭,市場 價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在 「打鳥」資深愛好者王響看來,長焦 鏡頭的高昂「身價」是近些年帶動租 賃市場走俏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某攝影器材租賃鋪老闆王 先生進一步解釋道:「雖然長期以來 『打鳥』的主力群體為銀髮一族,但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加 入其中。但相比銀髮一族的消費力 和時間,租賃設備對於年輕人而言 明顯更具性價比。」 跨地域 「集郵」 成就 滿滿 最近,各地文旅局最近很 忙,忙著研究自家有甚麼好 鳥。各地文旅局都放出了大 招:貴陽文旅說它有紅腹錦雞 和紅嘴相思鳥;無錫文旅說它 有小黃腳鷸和紅嘴鷗;阿裏文 旅說它有斑頭雁和棕頭鷗。背 後的原因是因為這屆年輕人熱 衷於「打鳥」,不惜在這上面, 花大錢耗費大量時間。 ▍本報訊 ▍ 據「酷玩實驗室」報道,這場曬鳥 大會,起因是李現的「打鳥」 vlog上了熱搜,評論區瞬間沸騰: 興趣愛好跟我大舅一模一樣;裝備 不如我大爺。各地文旅局紛紛@李 現來自家打鳥。這背後,是一場觀 鳥文化的變遷:越來越多年輕人加 入了老大爺陣營,扛著長焦鏡頭, 在公園裏等鳥來。「打鳥」不是字面 意義上的「打」,而是攝影圈的黑 話——用長焦鏡頭捕捉鳥類動態, 追求「數毛級」清晰度的硬核拍攝。 因為拍攝陣仗動輒長槍短砲,酷似 要「狙擊」鳥類,才有了這個戲稱。 北京的玉淵潭湖畔,一位身披 迷彩衝鋒衣的00後女孩正匍匐在蘆 葦叢中,她的相機鏡頭對準了正在 梳理羽毛的綠頭鴨。三十米外的涼 亭裏,幾位銀髮大爺調試著價值數 萬的600mm定焦鏡頭,與這群裝備 簡樸卻熱情高漲的年輕人形成奇妙 共生。 這是2025年春天中國城市公園 的日常圖景——打鳥,曾經專屬退 休族的「老頭樂」活動,現在已經演 變為跨越代際的社交貨幣。 過去,這是退休老大爺們的專 屬愛好。他們裝備齊全、自帶望遠 鏡、折疊凳、保溫杯,在公園裏一 蹲就是一整天。對他們來說,拍鳥 既是消磨時間,也是廣結「攝友」的 江湖。現在,北京玉淵潭、成都青 龍湖、深圳灣、南京玄武湖⋯⋯這 些城市公園裏,年輕人越來越多。 他們與大爺們肩並肩,為了抓拍一 隻翠鳥捕魚的瞬間,可以蹲守整整 五小時。有網友調侃說:「當你二十 幾歲就開始打鳥,那你起碼少走三 十年彎路。」 攝鳥圈有自己的文化和行話, 設備黨叫「老法師」,剛入圈叫「新 手鳥人」,拍糊了叫「樹枝如刀鋒般 銳利,鳥兒如奶油般化開」。大家甚 至用鳥類表情包鬥圖——一隻翻白 眼的麻雀配文:「今天又沒拍到,煩 了!」當然還有大家最喜歡的祝福: 祝您鳥運亨通! 在小紅書上搜索「拍鳥裝備推 薦」,你會發現32萬+篇筆記;在抖 音,鳥攝博主「鳥王--艾雅康」吸引 了256.1萬粉絲。評論區裏,人們曬 出自己拍到的鳥,熱烈討論:「這鳥 銳嗎?」「銳!」「銳」——鳥攝圈專 用形容詞,指羽毛根根分明,放大 可數,也是衡量鳥片是否成功的重 要標準之一。「鳥人」這個詞,在這 個語境下並不是罵人,而是一種新 身分。他們有裝備等級、有行為準 則、還有資訊情報網絡。 比如,每個城市的「鳥點」資訊 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得飛快:奧森有 超過230種鳥,沙河能看到候鳥遷 徙......每個公園每個季節有甚麼鳥, 互通有無之後,鳥人朋友門兒清。 還有很多學院派,為了看到/拍 到更多鳥,鳥人朋友反反復複學習 《中國鳥類觀察手冊》《鳥類行為圖 鑒》,研究鳥的習性。 有鳥人朋友專門為鳥開發了一 個APP,裏面收錄了全球11271種 鳥,每種都有詳細的外形特徵、生 活習性介紹,還有一個叫做「懂鳥 罕見指數」的評分,基於eBird的資 料,通過觀察記錄的數量來計算鳥 類的罕見程度,0分最容易見到,10 分最罕見。 對於鳥人來說,發現一隻稀有 鳥是里程碑般的成就,將拍到的鳥 的照片上傳到ebird,如果是稀有鳥 種,就會很快觸發提醒,吸引來大 批鳥友觀賞。 拍鳥是個辛苦活,想拍到鳥就 得比鳥起得更早,有網友為此連續 一周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有的時候 想跪下來求自己別看鳥了,後來發 現跪著拍視角更好。」這種苦澀伴隨 甜蜜的複雜心情只有鳥人才懂。 有人為了不驚擾鳥類,嘗試把 自己偽裝成草叢、樹樁、甚至是一 隻真正的鳥人,「穿上它,鳥就不跑 了吧......」。為了拍到完美鏡頭,各 種奇怪的姿勢都是可以出現的—— 褲子髒了、胳膊酸了、脖子曬傷 了,但照片「銳」就值了。 「攝影窮三代」 金無止盡 ■春季是候鳥遷徙活躍的季節,也是觀鳥黃金期,在武漢,手持「長槍短砲」的攝影愛好者天蒙蒙亮時就會聚集在 湖泊濕地邊,佔據有利機位,靜候鳥兒們出現。 中新社 ■觀鳥愛好者在儋州灣濕地拍攝黑 臉琵鷺。 新華社資料圖片 年輕人熱衷 「打鳥」 00後怒砸兩萬混入公園中老年陣營 當你二十幾歲就開始打 鳥,那你起碼少走三十年彎 路。 網友 新聞鏈接 解碼「打鳥」 定義 「打鳥」並不是字面意思, 射鳥或抓鳥,而是攝影愛好者 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彙。多 指利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 類,以精准對焦拍出完美鳥類 照片。 沉迷原因: 生態環境變好,野生鳥類 種類增多; 春季正值鳥類求偶、繁衍 之季,有自然之野趣; 攝影是極好的一項文娛活 動,越玩越專業。 注意事項: 保持距離、避免干擾; 抵制誘拍、棚拍行為; 不干擾自然生態的繁衍行 為; 不去未開放區域蹲點; 不破壞環境、做個文明的 觀鳥人。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