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B10 國家記憶 05.04.2025 星期日 F7 星期天周報 4 27 2025年春日,舊金山迎來了一批特 殊的客人——十幾位飛虎隊後 裔從美國各地齊聚一堂,他們帶著祖輩的照片、 信件與榮耀,出現在「中美友好——飛虎隊在廣 西」圖片展的開幕現場。 這次展覽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團帶來, 由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韋江副廳長親自率隊,展 出內容圍繞飛虎隊在桂林、柳州、南寧等地的抗 戰史跡。展覽精心梳理了飛虎隊在廣西的作戰路 線、基地建設、空中戰鬥與犧牲細節,更首次向 美國觀眾全面呈現出一幅「中美並肩、共抗法西 斯」的真實畫卷。 更為特別的是,展覽現場迎來了飛虎隊第 555服務中隊的百歲老兵Wing Yoke Lai先生。他 曾在抗戰時期駐守中國,如今以一位親歷者的身 份,與後人共赴這場跨越時空的記憶重逢。他的 身影,在展板上飛翔的鯊魚嘴戰機下,成為歷史 與現實最具溫度的連接。 從桂林起飛的吼聲——「虎嘯八桂」背後的 中美空戰記憶 那一年在中國南方的壯美山河間,曾有一 批年輕人和他們的盟友,從簡陋機場起飛,用生 命書寫空戰史詩。 這一切,要從廣西說起。 廣西,位於中國 西南邊陲,北接內陸,南臨中南半島,自古就是 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在抗戰時期,這裡更成 為戰略要地。日軍切斷滇緬公路後,唯一連接中 國戰場的補給線——駝峰航線,從印度翻越喜馬 拉雅直抵雲南、廣西。美國飛虎隊正是在這一背 景下飛入中國,在桂林、柳州、南寧等地設立基 地,與中國飛行員並肩作戰。 桂林秧塘機場,是當年飛虎隊在華南最大的 軍事基地之一。1937年,陳納德將軍初到中國, 在考察多地後,將目光投向了桂林東郊。這裡 山環水抱,便於防御,卻又有開闊的地形利於起 降。三年間,桂林秧塘機場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擴 建,動員超過三萬人參與修建,成為抗戰期間南 方天空的咽喉。 陳納德本人指揮作戰的地方,就設在臨近 的疊彩山「十二層岩」,至今仍可見「KEEP OUT」的美軍標誌。這座指揮所掩映在山體之 間,是中美空軍並肩抗戰的秘密心臟。 1 9 4 3 年 1 1 月 1 日,中美空軍混合聯隊 (CACW)在桂林正式組建。這是中美兩國飛 行員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單位。初期中美比例 為3:1,到1944年底,絕大部分任務已由中國飛 行員獨立執行。飛行員們駕駛塗有鯊魚嘴圖案的 P-40戰機,頻繁出擊廣州、香港、海南等地,打 擊日軍港口和補給線。 1945年4月5日,飛虎隊從桂林起飛,擊沉了 一艘日軍護衛艦,成為聯合空軍作戰的經典戰 例。這一幕,如今通過珍貴老照片,定格在我們 展覽的板面上,也印刻在每一位走過展廳觀眾的 心中。 展覽中有一張合照,記錄了一群中美混合聯 隊的年輕飛行員,站在鯊魚嘴戰機上,有笑容, 有疲憊,也有堅毅。他們中很多人再沒能回家, 而他們的中國戰友,也有無數犧牲在桂林與柳州 上空。 他們不是孤軍作戰,而是彼此托付生命的戰 友。在那個槍林彈雨的時代,是「希望在人民, 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 1941年12月26日,香港淪陷。曾經燈火輝煌 的東方之珠,被日軍變為戰時後勤的集散地。港 口成了運輸軍火的樞紐,船廠被擴建為戰艦修理 中心,整個城市淪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短短十 幾天內,六萬日軍橫掃新界、防線失守、九龍潰 退、港島登陸,英軍在聖誕節當天宣布投降。那 一天,和平的火光在南中國海消失。 但正如黑夜之後終有黎明,空中的轟鳴終將 打破這沉寂。 1942年10月25日,一支特殊的中美空軍聯合 部隊悄然從昆明起飛。由11架B-25轟炸機組成的 編隊,從桂林補給後繞道廣州,突然襲擊香港維 多利亞港。他們炸毀了日軍儲備彈藥的船塢,引 燃碼頭設施,擊沉了一艘軍艦,擊斃日軍士兵。 這場突襲,不僅是一次勝利,更是中美聯合空襲 的首次南方出擊。 這只是開始。1943年11月、1944年10月,飛 虎隊又兩度空襲香港,拍攝下空中戰況。照片中 的九龍與維港,被炸彈劃過的航跡清晰可見。這 些照片,今天靜靜地掛在展館的展板上,卻曾是 硝煙與爆炸下的證據。 而這些出擊的基地,正是遠在廣西的桂林與 柳州。柳州,這座廣西重鎮,在1941至1943年間 動員了2.4萬勞工修建機場。修復後的機場足以 容納B-25重型轟炸機,是西南少數具備長程轟炸 能力的基地之一。它不僅是後勤補給點,更是飛 虎隊飛往香港、廣州、海南等地執行任務的重要 起飛點。 1945年7月,在勝利曙光到來前的最後階 段,中國民眾仍在酷暑中拉動石碾,搶修柳州 跑道,希望早日迎來空中反攻的終章。1945年8 月,飛虎隊員在B-24上合影留念——飛機上的微 笑,是勝利前夜的堅定,是中美空軍合作的見 證。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廣西柳州不僅是飛虎 隊的起飛跑道,更是一座運轉不停的戰爭中樞。 柳州機場曾是中國西南最忙碌的軍事運輸樞紐, 一頭連著駝峰航線,一頭通向戰火前線。 擴建後的柳州機場幾乎可以容納任何型號的 戰機起降。從昆明、成都飛來的飛機常常在此加 油,再飛赴戰場。第14航空隊的大部分物資—— 炸彈、機油、汽油、備件、補給糧食——都是在 這裡完成最後一段鐵路、河運與卡車的接力運 輸。 1945年秋,第十航空隊將物資從印度的皮爾 多巴空運至柳州,再由C-47貨機飛越駝峰航線, 緊急送達前線。這一運輸系統,像血液般維持著 抗戰最後階段的空軍生命線。 照片中,士兵們在泥地上、草屋旁肩扛物 資,搬運重物,沒有抱怨,沒有休息。他們中有 些人並不是飛行員,卻也是戰爭的「機翼」—— 他們運的是希望,是支撐整個空軍作戰系統的鋼 筋骨架。 到了1945年,飛虎隊第74、75、76、118中 隊和第23戰鬥大隊總部齊聚柳州機場,使這裡成 為中美空軍最繁忙的交彙點。美國軍方稱它為 「中國的航空中心」,而中國老百姓,則記住了 他們日夜推車、送油、送水、送希望的身影。 1944年8月31日,一架編號40783的B-24遠程 轟炸機從柳州機場起飛,目標直指台灣高雄港。 這次任務極為艱險,但戰果輝煌:兩艘日本貨輪 被炸沉,一艘油輪重創。可惜的是,這架戰機 未能返航,其殘骸直到1996年才在廣西興安被發 現。 同年夏天,日軍發動「湘桂作戰計劃」,桂 林、柳州首當其衝。柳州機場被指揮部賦予關鍵 任務:常駐美軍戰機超過50架,晝夜備戰。它 不只是空軍跑道,更成了守護廣西內陸的重要堡 壘。 今天我們回望這些影像,不是為了炫耀勝 利,而是為了銘記付出。柳州不眠夜中,那些卸 下彈藥、加滿油箱、轉身奔赴戰場的身影,是我 們真正該講述的英雄故事。 26歲的青春永遠停在桂北山林:尋找B-24墜 機與飛行員遺骸的故事 他們曾從柳州機場起飛,駕駛著重型的B-24 遠程轟炸機,飛向戰爭的最前線;他們未能歸 來,長眠在山林與泥土中。直到半個世紀之後, 他們的故事才重新被世人記起。 1996年10月,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山中,一支 地質隊在例行勘查中發現了幾塊金屬殘片,上面 隱約可見英文字母與編號「40783」。在當年參 與抗戰的老兵協助下,終於確認:這是1944年失 蹤的飛虎隊B-24轟炸機。 這架戰機的任務是從柳州起飛,轟炸台灣高 雄的日軍補給港口。在成功擊沉兩艘敵船後,返 航途中因燃油耗盡或被擊中,失聯。直到這次意 外發現,才揭示了它最終的歸宿——在興安靜默 地沉睡了52年。 當工作人員整理殘骸報告時,一位美國飛行 員的兒子寄來一張泛黃的合影。照片中,十幾位 年輕飛行員坐在P-40戰機前,笑容燦爛。其中最 年長者,年僅26歲——那是他的父親。 他寫道:「我從未見過他,只有這張照片與 媽媽講述的故事。但我知道,他把一生最後的飛 行獻給了中國的天空。」這張合影如今陳列在展 館,提醒我們:戰爭的犧牲不僅是一架飛機的墜 毀,更是一群家庭的破碎。 在另一處殘骸報告中,工作組與當地村民進 入鹿寨縣山盤溝山區,冒雨尋找一架當年緊急迫 降的飛虎戰機殘片。村民回憶,當年曾聽父輩說 過「空中掉下來一個大鐵鳥」,幾名外國人拚命 逃生,隨後被當地人悄悄安葬。 搜尋隊在山林間扒開泥土,找到部分機身部 件、螺旋槳殘骸,甚至還有飛行夾克碎片。一切 都在訴說:他們來過,他們沒有離開。 每一次殘骸的發現,都是一場對歷史的深情 回望。飛虎隊飛行員沒有在新聞裡留下名字,卻 用身體守住了一條抗戰的空中線。 今天的我們,走進展館看到這些照片、編 號、地點與泥濘山路,不只是為了紀念失蹤的飛 機,更是為了銘記那些「從未回家的人」。 鳴鑼聲響,展覽拉開帷幕;紅綢飄落,歷史 再次被莊重地揭開。 十幾位飛虎隊後裔站在台上,講述著父輩們 從太平洋彼岸飛向中國上空的故事。他們有的至 今仍保留著父親寫給母親的信、有的珍藏著祖父 駕駛戰機的照片。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們看見的 不僅是歷史的輪廓,更是血脈中的忠誠、傳承中 的榮光。 當百歲老兵Wing Yoke Lai先生緩緩步入展 廳,全場肅然。他親手接過那張印有自己年輕時 英姿的「飛虎英雄紀念證書」,久久凝視。他的 眼中,是歲月的沉澱,更是記憶的重量。他說: 「我們當年做的事,今天還有人記得,我很感 動。」 那一刻,掌聲中沒有口號,只有感動;沒有 悲壯,只有敬意。 這次展覽展出兩周,但記憶不會落幕。飛虎 隊的精神,將隨著這張張展板,這一個個故事, 這一代又一代人的講述,繼續飛翔在歷史與和平 之間。 本文內容參考自「中美友好——飛虎隊在廣 西」圖片展,展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 廳組織策劃,系統呈現了飛虎隊在中國南方抗 戰時期的重要史實。展覽所用珍貴圖像與檔案資 料,均由廣西方面與歷史研究團隊精心收集與整 理,深刻展現了中美人民在戰火中並肩奮戰的歷 史情誼。 感謝李竟芬、袁文、劉亞偉參與策劃並邀請 了就近的飛虎隊後裔,感謝陳燦培博士慷慨捐贈 個人藏品、歷史照片與回憶資料,使這段跨越 八十年的中美友誼得以在本展中鮮活重現。 同時,謹向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全體志願者 致以最誠摯的謝意。他們在展覽籌備、布展執 行、接待講解、翻譯整理等多個環節中傾注了極 大熱情與專業精神。他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卻 用共同的信念——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凝聚 在一起。正是這些默默奉獻的身影,構築起展覽 背後最堅實的精神支撐。 特別感謝董旭東帶領的硅谷攝影師聯盟、感 謝謝為人、Lora King、Ned等攝影錄像。 ■ 董旭東攝影 【本文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 https://www.sfpacificwar.org提供】 追尋飛虎隊的足跡 作者:趙湘君 山河未忘 雲霄有證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