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8 05.11.2025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相傳潮汕草粿製作源於宋代,在 18世紀已較為成熟,清代乾隆 年間的《潮州府志》已有潮汕人食用 草粿的記載。據胡偉煜介紹,草粿 主要原料是草粿草、食用堿、薯粉 等。草粿甘甜、脆爽的口感不僅俘 獲本地食客,也隨著潮汕人漂洋過 海的足跡和各種美食交流活動走向 世界,成為傳播潮汕飲食文化的一 張「名片」。 「這幾天生意特別好,一天下來 能賣出草粿200來碗。」胡偉煜說, 在保留經典口味的同時,他們店的 草粿也不斷「出新」,推出芋泥、蓮 子、紅豆等創新口味,同時也通過 網絡平台提供外賣服務。 「新西蘭的朋友剛來,我就帶 她來捧場!草粿我喜歡吃最傳統味 道的!」顧客欣曉表示,小時候夏 天最期盼聽到「咚咚咚咚」草粿流動 攤檔沿街叫賣時鐵勺敲打瓷碗的聲 音,格外清脆,經常隔幾條巷都能 聽到,居民一聽知道是賣草粿的來 了,就趕緊出來買。「小時候吃草粿 是0.5元一碗。」定居香港的林姨說, 傳統的家鄉美食最懂遊子的胃與心。 「草粿」已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 代走街串巷的流動攤檔,走進獨具 僑鄉特色的店面,產業呈規範化、 規模化、多元化發展。「老胡甜湯」 也開了分店,唯獨不變的是家鄉風 味。 目前傳統草粿一碗5元,僅汕頭 龍眼南路美食街就有3家銷售草粿的 甜品店,汕頭東方街道相關負責人 表示,希望通過平台,讓更多人瞭 解汕頭,讓龍眼南路美食街成為展 示潮汕文化的「視窗」和「會客廳」。 在福建漳州市天下廣場的一棟 商住樓裏,68歲的非遺代表性傳承 人李贊成常俯身於18層頂樓的工作 室,手持刻刀在綠檀木上潛心製作 漳梳,這是他的漳梳工作室之一, 這方「寂靜之地」每年可制出幾百把 手工梳子。 「貝殼製成的小螺鈿,呈現流 光溢彩,嵌在梳子上好看又靈動。」 螺鈿製作商方旭金帶來嵌著螺鈿的 木梳給李贊成驗收,他兩眼放光, 非常滿意,「豐富了樣式,又不影 響實用,一定更受消費者青睞。」兩 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設計 更多螺鈿款式,為老手藝煥新顏。 李贊成從事木梳製作已五十多 年,今年以來開始在包裝和設計上 下功夫。他介紹,現代人生活水準 提高,更加追求精緻和質感的物 品,傳統木梳逐漸迎來新商機,他 希望抓住機遇,讓更多人認識漳梳 之美。制梳要經歷畫樣、開齒、劃 梳鋒、磨齒、開形、拋光等多道工 序,李贊成很享受制梳過程,「手 工梳線條柔和,拿起來很有厚重 感,機械做不出的。」 李贊成出生於制梳世家,1861 年祖上由甘肅隴西遷至河南,後輾 轉抵達福建福州後分支,一支跨海 遷往台灣,一支來到漳州落地生 根,他家族屬後者,並在漳州創建 「合和牌」字型大小,生產的木梳、 錫紙等憑藉獨特工藝,還曾遠銷東 南亞一帶。 「當時手工藝品在海外很受歡 迎,家族嗅到商機,『合和牌』產品 在東南亞一帶銷量挺好。」李贊成介 紹,他堅持制梳,並註冊「官園」等 商標,注重品牌打造。幾年前,他 結合現代人肩頸易勞損的情況,研 發「小蠻腰」系列木梳,可按摩和刮 痧,一梳兩用,一經上市就受到歡 迎,「梳子的前部是正常梳齒,梳 子背部向內凹,整體呈現中間凹、 兩邊凸,類似女性腰部,故名『小 蠻腰』」。此外,漳州南靖土樓給予 他創作靈感,製成圓形旅遊木梳, 小巧靈動,易於攜帶,在景區售賣 時吸引不少遊客購買,「寓意福氣 的蝙蝠木梳、傳統的篦子梳、現代 工藝木梳等,如今也越來越多人購 買和收藏。」 2022年漳梳被漳州市列入第九 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名錄,李贊成也被授予漳州市工藝 美術名人稱號,欣喜之餘,他深感 責任更大,「希望在高校建非遺工 坊,期待年輕人把傳統文化玩出新 花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儺面具製作傳承人汪儒斌近 期正忙著手工雕刻、繪製一批面具,為一場儺文化研學活動作 準備。作為當地儺面具製作師之一,汪儒斌用近30年時間潛心 研究其製作,由於技藝精湛,面具造型生動,被人們稱為「儺面 王」,恩施方言中,「王」和「汪」音近,他便結合自己的姓,改 成「儺面汪」。如今,他通過互聯網平台銷售、組織現場研學制 作、研發儺面具文創產品等方式,讓儺面具產品與市場對接, 走出儺文化傳承的新路子。 在廣東汕頭龍眼南路美食街的老胡甜湯店坐滿了各方顧客,只 為嚐一口傳承千年潮汕草粿的甘甜滋味。老胡甜湯店第三代傳人胡 偉煜透露,「為了保持草粿的傳統口感,目前我們仍堅持採用古法 燒柴火來熬制,即使熬制每一鍋草粿都需要花上5到6個小時。」 端硯因產於廣東肇慶端州得 名,石質溫潤,已有1300多年的 積澱,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 不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 優點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眾硯之 首,曾是朝廷貢品,文人墨客趨 之若鶩。 在端硯製作的發祥地廣東肇 慶端州區白石村,村民們世代傳 承端硯製作技藝,石料開採、雕 刻打磨,每一刀一刻都承載著對 傳統的敬畏與熱愛,2006年,端 硯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文房四 寶制硯藝術大師蔡三洪是土生土 長的白石村人,祖上曾是當地四 大制硯家族之一。 蔡三洪介紹道,從選料、開 料,製作毛坯、雕刻、打磨,配 盒、上蠟等,端硯製作的每一道 工序均由手工製作,環環相扣, 缺一不可,「就拿打磨來說,這 道工序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緻。」 蔡三洪稱,打磨時需先用粗砂紙 初步打磨,再換用中粗砂紙細細 雕琢,尤其要注意保護硯台的線 條,「一旦打磨失誤,即便硯台材 質再好,也會前功盡棄。」 「好的端硯研出的墨汁如油 般潤澤,書寫流暢,且能長久保 存字跡顏色。」在蔡三洪看來, 坑口、石品是端硯重要的衡量標 準。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是 端硯的優質坑口,其中老坑是較 好的石料產地之一,老坑硯台若 帶有「魚腦凍」、「天青」、「蕉葉 白」等花紋的石品,更是價值非 凡。如今蔡三洪與端硯相伴近50 年,他不斷追求進步,「一方硯台 要比一方做得更好」。 潮汕草粿備受顧客青睞 ■圖為李贊成製作的各種款式漳 梳。 中新社 ■蔡三洪在觀賞自己雕刻的端硯 作品。 中新社 ■草粿甘甜、脆爽的口感俘獲不少食客。 網上圖片 ■汪儒斌在用彩漆繪製一張儺面 具。 ■製作儺面具所需的刻刀。 ■汪儒斌繪製的一批儺面具。 ■汪儒斌在查看一張儺面具草圖。 ■汪儒斌在查看儺面具文創產品的網上訂 單。 ■通過儺戲面具下看到的汪儒斌。 ■汪儒斌研究其製作技藝。 ■汪儒斌在雕刻儺面具。 本組圖片來源新華社 千年端硯韻 匠手心相傳 閩南老匠人讓非遺 「漳梳」 煥新顏 一鍋需熬製6小時 口感甘甜脆爽 雕刀不离手 儺面具造型多樣生動 守藝30年 ▍本報訊 ▍ ▍本報訊 ▍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