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9 05.11.2025 星期日 廣東風情 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華南理工大 學教授吳哲銘,十分迷戀經典詩詞。 1997年,剛從星海音樂學院畢業的吳哲 銘,嘗試用音樂演繹詩詞。2010年,他 與著名女歌唱家鄧韻一起,創立廣州鱒 魚歌劇團。吳哲銘說,要做好現代創 作,必須尋根探源,中國民族音樂的 母語與根就是《詩經》。為此,他給作 品取名《詩經.樂圖》,一語雙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4 年底,渾圓沉厚的歌劇聲腔在國家大 劇院響起時,觀眾的心頭泛起難以形 容的奇妙感受。第二年,《詩經.樂 圖》又登上美國卡耐基音樂廳的舞台,讓 世界聽到來自廣州詩詞的聲音和力量。 目前,吳哲銘正創作受眾面更廣的詩劇。 「政府很重視,民間有活力,才有了 今天這種繁花似錦的詩詞文化。」吳哲銘 說,有一次去爬越秀山,突然發現台階 兩旁的燈箱,都變成一幅幅嶺南美畫和 一首首木棉詩詞。「木棉樹下,品讀木棉 詩詞,這種意境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近年來,廣州順勢而為,創建「詩意 花城」。詩詞年會、詩詞大會、詩詞競賽 等活動轟轟烈烈,詩歌走進社區、走進 公園。吳哲銘所說的木棉詩詞,就是越 秀公園的紅棉詩道;還有白雲山摩星嶺 「東坡詩詞小徑」、荔灣區揚韜廣場的「詩 詞廣場」等詩詞之境。在廣州,詩詞也正 成為校園文化中熠熠生輝的明珠。天河 區中海康城小學連續舉辦19屆校園詩書 節,詩意校園煥發著勃勃生機。 如今,廣州已形成全民參與的詩詞 文化熱潮。今年4月1日,「書香羊城」 2025廣州全民閱讀活動現場,廣州正式 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詞之城」的 榮譽,成為中國首個獲得此榮譽的城 市。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表示,廣州 詩歌歷史源遠流長,詩歌改革意識也走 在前列,詩詞創作更厚植於民間。 詩詞文化融入廣州城市肌理,詩詞 之美,滲入人們的生活。詩詞之城,久 久為功。 廣州下渡村東約一巷的楊孚井,相 傳是楊宅後花園的水井,靜靜訴說著嶺 南詩脈的起源。《廣州日報》報道,公元 77年,楊孚入朝參與「賢良對策」,被授 予議郎,成為皇帝近臣。其時,番禺(今 廣州)作為南方商品集散地,海外珍寶雲 集,中原人卻誤認這些珍寶產自嶺南。 楊孚撰寫《南裔異物誌》(《異物誌》),系 統介紹嶺南動植物,以正本清源。 《異物誌》採用四言「讚」體,有《詩 經》遺風。屈大均稱「讚亦詩之流」,尊楊 孚為「粵詩之祖」。在漢代,嶺南語音與 中原差距較大,楊孚成功將中原雅言與 嶺南風物融合。 廣州詩詞在南北文化交融中漸成氣 象。楊孚之後,中原南下的吳隱之,為 廣州留下名傳千古的《酌貪泉》:「古人云 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 不易心。」寓意貪與廉取決於人的精神境 界,與是否飲用貪泉無關。 南朝陳時,廣州才子劉刪被南遷名 士徐伯陽譽為「嶺左奇才」。徐伯陽力薦 劉刪,劉刪走進中原,與江南名士切磋 詩藝,賦詩水平大大提高。 劉刪隨徐伯陽遊覽廬山時,登高賦 詩,「野煙出爐上,山花落鏡前。危梁取 大壑,瀑布掛中天」,成為歷史上首個詩 詠廬山瀑布的佳作,比李白「飛流直下三 千尺」早160餘年。 唐玄宗初年,粵北山區的張九齡官 至丞相。他的詩歌創作繼承漢、魏風 骨,倡導革新,其《感遇》系列格調清新 淡遠,情致深長,開清淡一派,一掃六 朝浮華之風。「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 潔」詠物寄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時」寫盡人間相思。張九齡深遠影響了王 維、孟浩然、韋應物等詩詞大家,堪稱 嶺南詩派的開山鼻祖。 唐宋時期,韓愈、王昌齡、周敦 頤、蘇軾等文豪都曾到過嶺南,留下眾 多詩篇。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被 貶潮州,剛出京城,在藍關與侄兒韓湘 揮淚訣別,寫下千古絕唱「一封朝奏九重 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途經廣州時,他 在增江舟渡上又以「茫然失所詣,無路何 能還」,寫出了當時彷徨悲壯的心情。但 在廣州南海神廟,韓愈留下的《南海神廣 利王廟碑》,以雄健文風鐫刻嶺南文脈, 被譽為「廣州第一唐碑」。與韓愈的沉鬱 不同,蘇軾晚年兩度與廣州結緣,遊覽 白雲山、南海神廟、六榕寺等名勝古 蹟,創作了《發廣州》《廣州蒲澗寺》《南 海浴日亭》等名作。 嶺南風土催生了宋代余靖、崔與之 等嶺南名家,以及明清陳獻章、屈大均 等雄直詩風代表人物。他們筆觸蒼勁, 詩情澎湃,終使嶺南詩派自成一派。特 別是明代孫蕡,承張九齡遺風,開創南 園詩社,為後世開創新局。 至明代,嶺南詩歌異軍突起。以孫 蕡為首的「南園五子」於廣州創立南園詩 社,力矯萎靡文風,開嶺南詩派新風。 自「南園五子」開始,越山詩社、浮 丘詩社、訶林詩社、西園詩社等眾多詩 社相繼湧現,聲名遠揚。歷經明代「南園 後五先生」「南園十二子」至清代「嶺南三 大家」「粵東七才子」等代代傳承,「嶺南 詩派」繁盛時期達數百年。 清末民初,嶺南詩詞在中西文化融 合中轉型。黃節、廖仲愷、蘇曼殊等詩 人,或為維新思想家,或為民族革命 家,大多有海外生活經歷,他們的詩 歌充滿變革激情與戰鬥精神,在中國 詩壇佔據重要地位。 詩詞文化厚植民間 融入廣州發展 雲雄 山直 珠氣 水韻 入傳 詩千 懷載 東漢楊孚創粵詩先河 唐代張九齡開詩派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4月20日,2025廣州詩詞大會詩詞競技決賽現場圖。 ■吳哲銘演出照。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城市建設 熱火朝天,人民生活水平、社會精神面 貌變化巨大。1959年,時任廣州市長的 朱光寫下《廣州好》詩組共50首,「廣州 好,夜泛荔枝灣。擊楫飛觴驚鷺宿,啖 蝦啜粥樂餘閒。月冷放歌還。」張永枚以 《雪白的哈達》譜寫民族團結,李士非用 長詩《向秀麗》禮贊英雄,關振東的《五嶺 笙歌》讓嶺南詩韻傳遍大江南北。這些詩 作延續了「雄直氣」的嶺南詩風,又開啟 傳統詩詞的現代表達。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州成為改革 開放的前沿,詩詞文化風生水起。1982 年深秋,荔灣湖畔一間老屋裏,教師張 采庵將補鞋匠、商販、工人郵寄來的詩 稿疊成冊,嶺南首家民間詩社——荔苑 詩社就此誕生。荔苑詩社成立之初, 成員達70多人。詩社最早的刊物《群聲 集》,不公開徵稿,但「桃李不言,下自 成蹊」,臧克家、容庚、啟功等全國知名 詩人紛紛投稿。1984年至1986年,每期 《群聲集》都被送入哈佛大學圖書館,讓 世界學子讀到廣州的聲音。 這時期,羊城詩社、海幢詩社、廣 州詩社等頗具影響力的詩社相繼成立。 走出余藻華、劉斯奮、陳永正、楊克、 雍平等影響至今的廣州詩人。 20世紀90年代,外地務工人員、教 授、企業家、工程師、學生⋯⋯都用詩 歌表達自己,記錄時代的聲音。1998 年,出生於廣東湛江徐聞縣的黃禮孩, 寫了一首《誰跑得比閃電還快》,「人生像 一次閃電一樣短/我還沒有來得及悲傷/ 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寫出了一代年輕 人的心聲,並入選《大學語文》教材。 黃禮孩2005年創辦了「詩歌與人.國 際詩歌獎」,搭建廣州與世界詩詞交流的 橋樑。2011年4月,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 姆獲得「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半年 後,特朗斯特羅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2018年,「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 獲得者阿多尼斯,在廣州種下一棵以「阿 多尼斯」命名的桂花樹。這種跨文化的對 話,讓廣州與世界詩人再次相遇。 《群聲集》 入哈佛圖書館 獲詩歌獎者奪諾獎 蘇軾揮毫洗衰顏 湯顯祖盛讚商都 南北朝至隋代的詩人江總曾官至宰 相,流寓廣州十幾年,留下100多首讚頌 嶺南山水的詩作。公元555年,江總沿北 江一路南下廣州,途經貞女峽時,寫下 了有史以來第一首吟詠北江流域的詩賦 《貞女峽賦》:「倦辛苦於嶺表,遂沈淪於 海外。跡飄搖於轉蓬,情繚繞於懸旆。」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謫惠 州的蘇軾南行之前心情低落,曾給浙江 名士陳舜俞寫了一封信,「萬里飄蓬未 得歸,目斷滄浪淚如洗。」但翻越大庾 嶺進入嶺南後,鬱悶也一掃而空。蘇東 坡揮毫寫下《南海浴日亭》:「劍氣崢嶸 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 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已覺蒼涼蘇病 骨,更煩沆瀣洗衰顏。忽驚鳥動行人 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崖山戰敗後,被 帶至廣州,看到沿路山水風物,寫下《南 海》一首,表達了從剛開始「朅來南海 上,人死亂如麻」到「男子千年志,吾生 未有涯」的心情轉變。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秋,被貶徐 聞的湯顯祖從江南動身下嶺南,一路悲 戚。但行至梅嶺後,突然被南國的蓬勃 生機震撼,留下30多首詩作。他特意繞 道廣州逗留20多天。其間正值廣州「定期 市」,湯顯祖目睹了「洋商夷舶,商賈雲 集」的盛景,揮毫寫下「臨江喧萬井,立 地湧千艘」的絕句,氣勢雄渾。 明末清初廣東著名詩人屈大均就在 《廣州竹枝詞》中寫道:「五絲八絲廣緞 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些帶著海風 鹹味的詩句,將全球商品流轉廣州的軌 跡,凝練成不褪色的文化財富。 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村民自發抗 擊外敵,這一場面被出生於廣州書香家 庭的張維屏激昂的寫下《三元里》:「三元 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 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19世紀末,黃遵憲、康有為、梁啟 超等一批著名詩人,延續雄直陽剛之 美,主張變革,成為維新派提倡「詩界革 命」的一面旗幟。特別是梁啟超以散文化 句式打破格律樊籬,讓廣州成為後來中 國新舊詩學交替的實驗場。 1918年,《廣東省會學生聯合會月 報》發表了《暴風歌》、《雪裏行軍》等6首 實驗性的新詩,如春雷初動。隨後《南 風》、《光明》等詩刊如雨後春筍,湧現出 蘇曼殊、汪兆鏞、陳少白、陳樹人等著 名詩人,十年間發表新詩300餘首,為廣 州詩詞文化留下最鮮活的時代注腳。 ■「楊孚井」相傳是楊宅後花園的水井。 ■黃禮孩(右)與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 廣州詩詞自漢而始,唐宋而 勃,明清為興,當代為盛,佳作迭 出、人才璀璨,見證了廣州城市發 展,書寫了南北文化融合歷程。歷 經數千年傳承發展,廣州詩詞文化 融入城市肌理,厚植民間。2025年 4月,廣州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首 個「中國詩詞之城」榮譽。 詩劇還原《詩經》 圖景 詩韻融市民生活 165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