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C7 06.23.2025星期一 副刊 翻開近代中國抗爭史,太 平天國運動如驚雷般炸響在歷 史長卷之上,洪秀全、天京、 聖庫制度等符號早已深入人 心。然而,當我們目光稍稍北 移,聚焦於那廣袤而苦難的華 北平原與黃泛區時,另一場規 模宏大、歷時漫長、深刻影響 區域格局的民眾抗爭——撚軍 起義,卻如同一個沉默的幽靈,在 主流歷史記述中長久地徘徊於邊緣 的陰影地帶。 1851年,金田起義的烽火燃遍 華南;僅僅一年後,千里之外的皖 北渦河邊,張樂行聚眾「裝旗」,撚 軍起義的序幕悄然拉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 悲歌落幕;而此刻的撚軍,卻迎來 新統帥賴文光,在北方平原縱橫馳 騁,掀起更猛烈風暴。 直至1868年,西撚軍最終覆滅 于山東茌平徒駭河畔,這場持續16 載、波及8省的抗爭才徹底沉寂。 同一時代,相近規模,為何歷 史記憶如此厚此薄彼?當太平天國 的故事被反復講述時,撚軍的足跡 為何在時光長河中被沖刷得如此模 糊?這場被遺忘的戰爭背後,究竟 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歷史舞台的聚光燈,天然偏愛 那些建立起鮮明政權實體、擁有清 晰政治符號的運動。 太平天國正是如此。從永安建 制,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建立起一 套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頒布《天 朝田畝制度》勾勒理想圖景,甚至 發行貨幣、制定曆法。這些舉措, 無論其最終成效如何,都清晰地 為其打上了「政權」的烙印。天京城 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忽視的 巨大地標,一個凝聚歷史目光的焦 點。 反觀撚軍,其鬥爭形態則呈現 出鮮明的流動性與分散性。他們植 根於廣袤的華北平原與飽受黃河氾 濫之苦的廣袤區域,採取「居則為 民,出則為撚」的獨特模式。核心 力量由無數分散的「撚股」組成,每 股數十至數百人不等,平日在家耕 作,遇事則快速聚集「裝旗」出征。 這種「聚散無常,飄忽如風」的 作戰方式,使得撚軍始終未能建立 起一個穩固、持久的政權中心。他 們沒有定都,沒有頒布覆蓋全域的 綱領性檔,沒有統一的官僚架構, 更沒有如天京那樣具有象徵意義的 核心堡壘。 當他們的馬蹄踏過之後,除了 戰爭的痕跡,缺乏一個長久矗立 的、可供後人憑弔和史書記載的實 體政權符號。 這種流動的生存狀態,極大地 削弱了他們在宏大歷史中的「能見 度」,仿佛一陣狂風,雖然猛烈, 卻難以在史冊上留下如同堅固城池 般清晰的輪廓。 清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六 日,閩浙總督馬新貽應慈禧 太后的召喚進入紫禁城養心 殿,而他的兒子馬毓楨則在 殿外等候。父子之間似乎有 些隱秘的商討,而當馬毓楨 見到父親從殿中走出時,目 瞪口呆,心中震驚不已。眼 前的父親臉色蒼白,汗如雨 下,神情恍若失魂,完全不像先前 意氣風發、信心滿滿的模樣。 兩個月後,即清同治九年七月 二十日,紫禁城內傳出一道上諭, 速度異常迅速地被送往南京,內容 是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而兩江 總督則由馬新貽接替。此舉原本旨 在改變清朝的危局,卻最終只有馬 新貽的命運被徹底改變。 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在 江寧府的校場上,馬新貽如常親自 閱射,進行每月一次的例行閱射。 由於昨日的雨水,閱射被推遲了一 天,但最終順利結束。 當天,馬新貽獨自步行返回府 邸,突然,一個高喊著「給大帥伸 冤」的聲音打破了安靜,擋住了他 的去路。馬新貽停下腳步,準備詢 問緣由,然而,一切發生得太過突 然,那人猛地抽出一把短刀向馬新 貽刺去。護衛們驚慌中反應過來, 迅速奪刀,但馬新貽卻已經倒在了 血泊中。刺客被當場擒獲,然而第 二天中午,馬新貽仍然死於非命。 慈禧下令嚴查此案,甚至派遣 漕運總督張之萬前往江寧會審。然 而,儘管朝廷多次催促,五個月過 去了,案件依然沒有取得任何突 破,唯一提交的奏摺充滿了疑點, 案件依舊籠罩在迷霧之中。 為了不傷及國體,慈禧決定派 刑部尚書鄭敦謹作為欽差大臣,前 往江寧繼續審理此案。鄭敦謹不顧 疲勞,剛一抵達南京,便緊急召集 當地官員,開始了對案件的初步調 查。令所有人震驚的是,曾國藩竟 然也參與了這場審訊,他在馬新貽 死後重新接任兩江總督,一位曾有 著赫赫聲望的重臣。 案件審理進展緩慢,刺客張汶 祥明確承認行刺馬新貽,卻對動機 始終語焉不詳,審訊沒有實質性成 果。 鄭敦謹意識到,案件背後定有 更深層的陰謀。他不僅從卷宗中得 知了張汶祥的個人背景,還親自對 嫌疑人進行了審問。儘管表面上 看,張汶祥似乎是個亡命徒,但面 對鄭敦謹的追問,他始終表現得冷 靜理智,仿佛在刻意隱藏甚麼。 而在刺殺發生後,張汶祥並未逃 走,反而自信地宣稱:「刺客就是 我張汶祥,養兵千日,便是用在 一朝。」這一行為讓鄭敦謹更加堅 信,幕後必有更大勢力在操控。 在審理過程中,鄭敦謹漸漸將 疑點鎖定在了馬新貽的家族身上。 通過對馬毓楨的詢問,他得知了一 個讓人震驚的事實:馬新貽之所以 接任兩江總督,不僅是為了削弱湘 軍的勢力,更隱秘地承擔了追查天 國聖庫的任務。太平天國的聖庫, 曾一度為清廷震動無數,金銀財寶 之多,堪比國庫百倍,而在天京被 攻陷後,這些財富的去向始終成 謎。馬新貽的上任,便是為了查清 這些失落的財富。然而,這個真相 的揭示,無疑將觸動清朝宮廷中的 許多敏感利益,甚至可能導致政權 動盪,慈禧對這一切心有顧忌,因 此才會暗中策劃馬新貽的死。 此時的鄭敦謹意識到,案件背 後牽扯的並不僅僅是個人仇怨,更 多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涉及 到朝廷權力的深層鬥爭和不為人知 的利益博弈。 丁奉是三國時期少數幾位 「敢於逆流而行」用兵並出奇制 勝的名將之一。丁奉名列「江 表十二虎臣」之一,或許是其 中最年輕的一位。儘管他在年 輕時並不顯赫,甚至外貌平 凡,但他後期的表現卻極為出 色,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且一 生基本上平安度過。 丁奉的軍事生涯開始時並不顯 赫,他年少時跟隨甘甯、潘璋、陸 遜等名將學習,在基層軍官中積累 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憑藉屢次立下 戰功逐步升遷,最終成為一位有影 響力的將領。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魏國 的實際掌權者司馬師開始策劃對東 吳的進攻。魏國派遣了鎮東將軍、 揚州都督諸葛誕與胡遵等將領聯合 進軍東吳,兵鋒直指東興郡。 丁奉率領自己所部三千士兵, 繞道走水路。那時正值寒冬,天寒 地凍,還下著大雪。丁奉指揮部隊 乘風破浪,在兩天之內便成功抵達 徐塘。魏軍猝不及防,頓時亂作一 團,吳兵如猛虎下山,所到之處砍 殺不止,魏軍士兵四散逃命,屍橫 遍地,血流成河。最終,魏國伐 吳大軍的前陣在一夜之間被徹底擊 潰。 「丁奉雪中奮短兵」這一戰,確 立了丁奉在歷史上的不朽地位。 而丁奉之所以能在這場戰鬥中 大獲全勝,關鍵在於他精確掌握了 「快」字訣,出奇制勝。 面對敵軍的防線,他沒有按照 常規行事,而是大膽地命令士兵放 下重甲,輕裝上陣,用極快的速度 突破敵人防線。 這一出其不意的戰術成功麻痹 了敵人,使得敵軍毫無防備,從而 輕鬆取得了勝利。 《三國志》中提到:「丁奉使兵 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笑其不 備,不做防範。奉縱兵斫之,遂大 破敵前屯。」 丁奉的一生十分傳奇,他是三 國時期少數幾位經歷了四位帝王統 治的元老之一。他在東吳的四位帝 王孫權、孫亮、孫休、孫皓手下都 擔任過重要職務。 雖然丁奉並不熟悉文法,但他 極具軍事天賦,善於決策大事,屢 次展現出超凡的軍事謀略。 在東吳丞相孫綝權勢日盛、威 脅帝位時,丁奉受孫休的重用,成 功地建議利用臘月祭祀的機會除掉 了孫綝,幫助孫休穩固了政權。因 其立下赫赫戰功,丁奉被任命為大 將軍,並加封為左右都護,開始掌 握吳國的軍政大權。 然而,丁奉的結局雖然平安, 但卻不完全幸福。由於他功高震 主,成為了許多人嫉妒的對象。丁 奉死後,吳帝孫皓疑心重重,聽信 小人的讒言,最終以丁奉出征無功 之事為藉口,誅殺了丁奉的兒子, 並將丁奉的家族逐出京城,流放至 臨川。 雖然丁奉家族未遭滿門抄斬, 但在暴君孫皓的壓迫下,也未能享 有應有的榮光。 太平天國光芒遮住撚軍「黃泛區幽靈」被遺忘 刺馬案讓慈禧太后深感恐懼 東吳名將丁奉晚年表現出色 ■中國歷代名畫選── 作者:王岳崗 作品:松濤 不跑馬拉松的日子, 48歲的羅書堅是浙江省金 華市一個工業小鎮裏的快 遞員。十多年來,他每早7 點出門,開著車去15公里 外的倉庫裝貨,再去工業 區送貨,在50多個樓宇間穿梭 派件、攬件,每天工作12個小 時。 為了能多送快遞,羅書堅 甚至不等電梯,在樓梯間奔跑 著送貨。 快遞員工作每周只休息一 天,為了參加馬拉松賽,羅書 堅常常需要跟同事調班。 2019年,他帶小柏參加鐵 人三項,距離終點還有最後五 公里時,單車爆胎了,他推著 車和小柏走完了全程。 「雖然後五公里單車爆 胎,赤腳跑出了血泡,儘管陽 光熱烈,但我們父子依然堅強 完賽。愛你我的小柏!」羅書 堅記錄著。 照顧一位有缺陷的孩子, 和跑完一場馬拉松,都需要強 大的意志。跑者在賽事後半程 通常會遇到「撞牆期」,小柏的 狀態也一樣,有剛出發的興奮 期,也有精力消耗很大的瓶頸 期。「如果跑得太慢,小柏體能 耗盡,情緒就會變差,所以我 必須盡快到達終點……」羅書 堅說,小柏是他加速的理由。 「推著車子和小柏,雙手 不能擺臂,會影響跑步的節奏 和平衡,跑起來會很費力,但 我也會盡力嘗試從人群中穿 插。」他感到小柏有追逐上去的 欲望。 羅書堅注意到,每次跑步 結束回到家,小柏的心情和狀 態都會更好,見到人會笑。與 此同時,自己的身體狀態也變 得更好,這樣就能帶小柏跑更 多場馬拉松。 迄今為止,羅書堅從來沒 有獨自參加過比賽。陪小柏玩 的時候,他總是和兒子發出同 樣的哼哼聲,小柏也能跟著爸 爸的頻率一起拍手。 因為腦癱「LGS綜合症」,16歲的小柏身高只有一米三,體重 三十多斤,智商和1歲的嬰兒差不多。為了讓兒子看到外面廣闊的 世界,爸爸羅書堅從2015年開始,推著小柏參加中國各地的馬拉 松比賽。《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小柏每年的藥費在三萬元左右, 加上女兒上學的費用,都靠夫妻倆打工的收入維繫。48歲的羅書 堅是浙江省金華市的快遞員,每天工作12個小時。為了能多送快 遞,他甚至不等電梯,在樓梯間奔跑著送貨…… 推著兒子跑馬拉松 羅書堅起跑前,在心裏醞釀了5 年。2010年,他在病友康復群 裏看到一部介紹美國迪克父子的紀 錄片。迪克.霍伊特推著他腦癱的 兒子參加了一千多場馬拉松、鐵人 三項賽,並持續奔跑32年。迪克父 子的傳奇故事成為埋在羅書堅心裏 的種子,又隨著康復訓練中小柏不 斷的進步逐漸被淡忘。 直到小柏癲癇發作,對羅書堅 的打擊曾讓他一度消沉,也曾想過 逃避。「我必須做些甚麼,再這樣下 去我就要爛掉了。」羅書堅回憶道。 他又想起迪克父子的故事。 2015年,小柏的癲癇得到控制,羅 書堅決定「兩個人」共同跑步,這不 斷是對體力的考驗,還包括外界未 知的評價和眼光。 2015年5月,在位於浙江省金華 市婺城區羅店鎮的三甲山村,羅書 堅開啟了訓練。每天四點半起床, 五點上山晨跑,沿路跑到山腳再折 返。晚上小柏睡著後,他在家裏的 騎行台和單車上再做核心訓練,夏 天就去附近的水庫游泳。最初他只 能跑三四公里,逐漸地,跑程達到 15至20公里,相當於繞山一整圈。 2015年11月1日,父子倆的第一 跑算不上順利。杭州迷你馬拉松賽 場上,天下著小雨,推著孩子的羅 書堅跑起來還不適應,7公里的賽程 跑了一個多小時。 雨水穿過推車打在小柏的臉 上,羅書堅看到6歲的小柏在推車裏 呼叫、拍手,口水從上揚的嘴角流 出來。他感受到,小柏享受在人群 裏飛快穿梭的感覺。 自此,羅書堅將跑馬拉松視為 工作之餘的頭等大事。查資料自 學、保持規律訓練,他一心想要跑 得更快更遠。從迷你馬拉松,到半 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羅書堅帶 著小柏循序漸進,最好的全馬成績 是3小時28分鐘。 為了更好控制方向,四輪推車 被改裝成三輪,左手邊是抓在手上 防止溜車的防滑帶,右手邊是剎 車。小柏繫著安全帶,坐在車裏很 安全。羅書堅形容奔跑的感覺是「把 風撞開」,他也在單純享受著跑步帶 來的多巴胺。推車前插著一面小紅 旗,只要羅書堅跑起來,紅旗就會 隨風起舞,小柏就會高興地拍手。 有時,妻子張艷君和女兒露露 會在終點線處等著他們。在衝線人 群中,她們總能最快找到這對父子。 因為馬拉松,一家人一起去過 國內許多城市,張艷君還記得去蘭 州時坐了好久的火車,「第一次看 見沙塵暴,天一下子黑起來……」 他們一起在蘭州吃拉麵,在黃河邊 散步,在廈門看海,在成都看大熊 貓,在泰山腳下仰望山巔…… 小柏的身型遠小於常人。16歲 的他體重僅30多斤,仍然能坐進嬰 兒車裏。大多數時間,小柏單薄又 安靜。出生後,小柏在重症監護室 住了30天,接回家後哭鬧不停,送 到杭州檢查,被告知大腦損傷程度 很深,「用錢治不好」。 羅書堅將希望寄託在康復訓練 上。遵照醫囑,小柏每天要完成單 膝跪立、蹲位、雙腿跪立、站立各5 分鐘,彎腰拾物、下蹲30下,腹爬 300下,有些動作需要三個人輔助才 能完成。 在上海一家康復機構訓練半年 後,一歲的小柏開始出現微小的進 步,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會用手 拿東西、用勺子吃飯。出生後的第 818天,小柏學會了走路,那是2012 年4月22日,夫妻倆相擁而泣。 沒過多久,小柏經常突然大 哭,走路時會突然後仰摔倒,一摔 倒就笑。康復師說這是癲癇的前 兆,屬於腦損傷的併發症。有時小 柏一天摔倒二三十次,全身僵硬。 後腦勺淤青不斷,新傷疊著舊 疤,羅書堅不知所措,心痛不已。 他們給小柏戴上了頭盔。平衡車頭 盔加上面罩,一面保護小柏的頭 部,一面保護小柏的自尊。踮著腳 用前腳掌走路的小柏踉踉蹌蹌,看 上去像是一名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員。 小柏被確診為「蘭諾克斯綜合 症」,是兒童癲癇中最難控制的一 種,需要終身護理。康復訓練不得 不停止,這意味著小柏的發育水平 就此定型,甚至會有所倒退。 治療癲癇期間,小柏又忘記了 如何吃飯,智力停滯在10個月的水 平。羅書堅不再期待小柏能進步, 不再帶他做康復訓練,「不想再折磨 他了」,只期望小柏能盡可能開心。 快遞員堅持10年 帶腦癱兒看世界 推赤 車腳 突跑 然完 爆五 胎公里 ■羅書堅和小柏即將抵達馬拉松終點。 ■羅書堅家中的馬拉松比賽獎牌。 ■羅書堅下班後,先陪小柏玩一會。 ▍本報訊 ▍ 清風明月 文化視窗 記史惜今 古代軼聞 胖虎說史 史實探索 逆行人生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