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潮州的歷史,是一部從史前星火到 文化繁榮的萬年史詩,在潮州這 片山海相擁的土地上,文明的星火早 在近萬年前便已點燃。 山水相擁孕星火 目光望向南澳象山遺址,新石器 時代先民打磨的夾砂陶片帶著海洋的 印記;穿越到陳橋貝丘,古越族人留 下的粗陶與漁獵痕跡訴說著潮州先民 的生存智慧;再凝視商周時期的浮濱 文化,原始青瓷與青銅器的微光映照 出嶺南文明的進階之路——這條從象 山、陳橋到浮濱的時光軸線,勾勒出 潮州大地萬年不息的人文根脈,也實 證了潮州作為「嶺南文明重要源 頭」的歷史地位。 韓山師範學院文學 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吳榕青向記者展示史 料依據:唐代《元和 郡縣圖志》記載:「今 (潮州),即漢南海郡 之揭陽縣也」。據考 證,潮州被納入中央 王朝管理體系的歷史實 逾兩千年。 史料與考古的發 現,揭示嶺南地區早在秦漢 時期便與中原文明初步交融的 歷史圖景,到了東晉以及南北朝時 期的義安郡,潮州則是另外的模樣。 《三陽志》記載:「郡左有溪,北自循、 梅、汀、贛下。溪之東,其地曰鴨 湖。」該書還表示《潮州圖經》中稱此地 為「古代郡治所在地」。但郡治的遺址 早已坍塌毀壞,逐漸湮沒難以考證, 唯有當地居民在耕作時,偶爾從泥土 中挖掘出古代磚 瓦,其形制與當時 之物不同。據吳榕 青考證,「鴨湖」應 是潮州隋唐以前的郡 治,且在韓江的東面,大 概為今天的東津(桃坑)一帶。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這片土地 正式得名「潮州」,「以潮流往復,因以 為名」,這個充滿動態意象的命名,預 示了這座城市與江河的不解之緣。吳 榕青介紹,最遲在唐貞元十二年(796 年),州治西遷至金山南麓,開啟了 「三山一水護城郭」的經典格局:北憑 金山為屏障,東借韓江通舟楫、與韓 山隔江相望,西倚葫蘆山(西山)作倉 儲,南拓平野利農耕。這種將中原營 城智慧與嶺南地理特質完美融合的範 式,歷經宋元明清而城垣輪廓不改, 在《永樂大典》收錄的潮州城圖中凝固 成永恆。 A9 06.23.2025 星期一 特別策劃 從文明火種到「嶺海名邦」 回溯潮州古城發展之路 三山藏古韻 韓江奔流,三山環抱,潮州古城靜臥於粵東山水之間。這座有著 兩千年建城史的嶺南重鎮,既是中原文明南遷的見證者,亦是海洋 文化交融的活態博物館。從新石器時代的文明火種,到唐宋文脈的 薪火相傳,再到當代的涅槃重生,潮州始終以獨特的方式守護著嶺 南文化的基因密碼。 穿過廣濟橋的十八梭船,踏過宋 磚明瓦鋪就的太平路,潮州古城的街 巷如同一部攤開的線裝書;開元寺的 晨鐘暮鼓裹回蕩著唐宋梵音,甲第坊 的嵌瓷厝角頭凝固著明清煙雲,大街 小巷的騎樓商鋪封存著民國往事。這 座古城,用2.36平方公里的土地,承 載著兩千餘年的人間煙火。 唐學武介紹,隨著宋朝中期中原 大量百姓南遷,潮州人口激增,從原 來唐朝的「萬戶小州」,發展成為南宋 末年近14萬戶的人口聚集地。宋代的 潮州城市建設得到空前發展,是明清 潮州全盛時期的雛形。唐學武介紹, 在宋代時,「大街」已是潮州全城的中 軸線,也叫官街,是如今太平路的前 身。宋時街上行鋪林立,商業繁榮。 城內街巷體系更是充滿智慧。以 太平路為中軸線,56條街巷呈魚骨狀 分布,形成「三橫四縱」主幹網絡。巷 道寬度嚴格遵循規制:除了可容四馬 並馳的大街之外,巷陌寬4尺,適應 嶺南濕熱氣候的通風需求;排水系統 暗合「四水歸堂」理念,每條街道下設 磚砌暗渠,最終匯入韓江。這種科學 的城建規劃,使得古城歷經千百年仍 保持完好的人居功能。 黃金水道韓江,自宋代起便成為 閩粵贛邊區的經濟大動脈。明代宣德 十年(1435)起,潮州府知府王源重修 過江通道,逐漸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 格局,「廣濟橋」也在此期間正式得 名,成為世界橋樑史上的活化石。這 座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跨江 長龍,在化解江流湍急帶來的建造難 題的同時,也促進經貿繁榮。橋西形 成的「橋市」延展數里,《東里志》記載 「閩鹽贛米、潮瓷廣帛,晝夜交易不 息」,江面上往來的大小船隻,將潮 州陶瓷、潮繡、茶葉輸往海外。 這種江海聯運的商貿傳統,塑造 了獨特的城市格局,並延續至今。「南 富北貴、東財西丁」的民間諺語,揭 示著古城功能分區:南門街聚集商賈 貨棧,北隅府衙官邸林立,東廂韓江 畔碼頭櫛比,西門手工業作坊雲集。 步入近代,潮州歷經滄桑巨變。 1860年汕頭開埠,古城經濟中心地位 轉移;1991年潮汕分治,潮州升格為 地級市。1986年,潮州躋身國家歷 史文化名城;2003年,耗時7年的廣 濟橋修復工程啟動,十八梭船廿四洲 重現江面;2022年,鎮海樓在原址複 建,古城中軸線再度貫通。 在太平路牌坊街,23座明清石牌 坊如歷史豐碑巍然矗立。狀元坊、四 進士坊、七俊坊⋯⋯每一方石刻都在 訴說科甲鼎盛的往昔。而今的坊下, 潮繡非遺傳承人指尖翻飛,金銀絲線 勾勒出鳳凰牡丹;手拉壺匠人腳踏轆 轤,朱泥在旋轉中化作茶道載體;百 年藥鋪的銅秤旁,年輕人正直播介紹 老香黃製作技藝⋯⋯站在筆架山上俯 瞰,古城牆與韓江新城隔江相望。開 元寺晨鐘暮鼓應和著韓江潮汐節律, 韓文公祠的香火、牌坊街的市聲、廣 濟橋的燈光秀,交織成傳統與現代的 二重奏。當前潮州正啟動申遺程序, 推動潮州古城獲評世界文化遺產。 潮州的歷史離不開一個閃亮的名 字——韓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 正月,受到貶謫的韓愈踏上這片瘴癘 之地。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學宗 師,在短短八個月任期內掀起了一場 涵蓋社會治理、經濟改革與文化啟蒙 的深刻變革。 甫一抵任,韓愈便著手破解困擾 潮州百姓的鱷患,為民眾注入一劑 「強心針」;更為人矚目的是其人權改 革,刺史府釋放官奴,《昌黎先生集》 中「以庸代役」的政策,使潮州成為唐 代嶺南最早實現奴婢制度改革的地區 之一。 「自公之來,潮士皆篤於文行」。 蒞潮不久,韓愈破格起用當地名士趙 德代理海陽縣尉兼州學教授,開創「以 士治士」的治理新模式。潮州文化研究 中心特約研究員唐學武介紹:「結合 多方史料分析,可以推斷出韓愈當時 捐出了自己任職潮州八個月所有的俸 銀,表示了對潮州文教事業的大力支 持。」韓愈首開潮州官學體系,其「不 拘資序,唯才是舉」的辦學理念,直接 催生了嶺南文化史上的奇觀——宋代 進士數量較唐代激增數十倍。 當韓愈離任時,「州人請留不 得,乃建祠祀之」的場景,演化成「江 山易姓」的文化圖騰——筆架山改稱 韓山,鱷溪易名韓江,北宋陳堯佐為 此賦詩:「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 山都姓韓。」 這場始於公元8 1 9年的文明覺 醒,仍在續寫著新的傳奇。自韓愈在 潮州開啟社會變革之後,歷代賢才名 人的接力傳承,一步步將潮州推向興 盛繁榮:曾汪、丁允元、陳宏規、王 源等潮州知州(府),接續修建過江通 道,終於讓「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石 橋」成為了潮州的文化地標;北宋陳 堯佐名臣重建所創州學,擴大學舍 規模,鼓勵文教科舉,進一步 祛除鱷患,其詩「海濱鄒魯 是潮陽」的讚譽,使潮州 「鄒魯之鄉」美名遠播;清 朝藍鼎元整頓州縣學宮並 推行教育普及,編撰書籍 批判陋俗、倡導禮教讓「潮 俗為之一變」⋯⋯ 千年府城肌理如一 新城燈火續華章 潮起韓江傳文脈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曾柯權 書院發端於唐而勃興於宋。 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教育機 構,書院的性質、功能及內涵在 不同時期是有差別的,不同類型 的書院也呈現出各自的特色。 南宋以前,潮州尚未見有書 院的記載。程朱理學在理宗朝獲 得合法地位且成為國家的正統思 想後,由於朝廷的提倡,地方 遍設書院,一時蔚為風氣。1243 年,潮州第一所官辦書院——韓 山書院應運而生,幾年後,元公 書院接踵興起,稍後又增一所私 立的京山書舍。元代,兩所官辦 書院被繼承下來並得到發展,再 添置一所官辦的得全書院。 從南宋理宗朝(1224—1264) 開始,全國各地由地方官員倡辦 或受政府干預的眾多書院,被納 入官學系統中來。成書於南宋後 期的方志一般都在「學校」條後附 「書院」,每個州(府)有一至幾所 官辦書院(其中有縣辦的)。宋元 潮州的韓山、元公二書院皆由知 州創辦,歷次修建也都經地方官 倡導,屬僚響應,其作為州學輔 助及補充形式的特徵非常明顯。 縱觀省內其他地區的書院, 如廣州的番山書院(始建於1244 年)、韶州的相江書院(始建於 1246年)、惠州的豐湖書院(始建 於1254年)等大部分從祠堂發展而 成為有教學活動的書院,都後創 於韓山書院。 宋末擁兩所官辦書院 宋末潮州同時擁有兩所建制 齊備的官辦書院,尤為矚目。《三 陽志》稱讚曰:「潮二書院,他郡 所無,文風之盛,亦所不及也。」 在嶺南中的地位確實如此,其發 展勢頭一直延續至宋祚終結。 元代書院一般興廢不常,潮書院 卻興時多而廢時少。如韓山書院 早在朝廷力倡書院之前即重建起 來,它兩次荒廢的時間合算起來 不過二十年。元公書院更是碩果 獨存,百餘年間從未輟置。 南宋理宗以後潮州書院無論 從教職員、教學內容及組織、教 育經費等幾方面都顯示了官學特 徵,與州縣學差別不大。另外, 私立書院有向官辦書院看齊的傾 向。其他如書院職事中的司計、 司書、齋長等名稱首見於南宋後 期潮州書院中,尤對書院制度史 研究有所裨補。 節選於《宋元潮州的書院》 吳榕青(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 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宋教 元育 潮省 州內 書領 院先 ■《永樂大典》收錄的潮 州城圖。受訪者供圖 一水寫春秋 ■韓江畔的明珠。 王麗攝 ■圖為「十八梭船廿四洲」。 ■廣濟橋橫臥韓江之上。 潮州文廣旅體局供圖 ■牌坊街成為文化地標。 受訪者供圖 ■夜幕下的潮州古城。 受訪者供圖 眾議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