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2025星島日報(洛杉磯版)

A11 07.01.2025 星期二 香港時事雜誌 現時非政府機構(NGO)或社會企 業可向地政總署提交申請,短 期租用臨時空置政府用地(包括空置 校舍)作社區、團體或非牟利用途。 本報翻查政府「地理資訊地圖」網頁所 表列的清單,截至上周五(27日)共有 467幅相關用地,唯大多遠離市區, 甚或標明「植物繁茂/叢生」,申請者 需自行平整土地。 近半「只可經行人通道到達」 就暢達性而言,大多用地有連 接車輛通道,唯有210幅用地標明「只 可經行人通道到達」,若要興建支援 長者或殘疾人士的社福設施,或有 不便;另有4幅用地標明「沒有通道到 達」,分別位於西貢馬游塘、堅尼地 城蒲飛徑、九龍城勝利道及清水灣中 心學校(上洋)。至於地型,有四分三 用地屬「平坦」(330幅地),其餘有31 幅地呈「階梯形/高低起伏」。 此外,有35幅用地「已接獲申請 並在處理中」,包括「近將軍澳工業 邨」用地早在2020年8月截止申請,另 一「粉嶺龍躍頭前龍山學校」用地亦在 同年9月截止,至今申請逾年仍未獲 批。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指,社 福服務隨著社會需要不斷進步,卻屢 受場地限制,舉例青少年中心擴展服 務範疇,唯未能租用空間擴充,只好 在現有地方撥出空間,「整體而言並 不方便,缺乏用地也影響服務質素。」 他指,社福用地需求向來殷切,政府 曾撥款推行「購置處所以提供福利服 務」措施,唯成效有限,而上述可租 用的臨時官地,也缺乏開發及使用條 件,「據過去經驗是用不到的。」 狄解釋,大部分列出的用地地理 環境欠佳,租用機構需自行平整地 盤、規劃通道及無障礙設施等,而且 租用程序繁瑣,普遍NGO不擅長處 理土地安排,在申請前已打退堂鼓, 「只有一塊空地、爛地也不會申請, 反而善用已棄置的建築物比較可行。」 據他了解,曾有機構欲租地營辦安老 院舍,卻因手續繁複,周旋近15年徒 勞無功。他認為,政府應更積極完善 用地配套,並預先與有關部門協商, 「用地在開放申請時便已符合法例規 範,並可即時使用,可減省行政程 序。」 程序繁複機構周旋15年無果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相信,有關列 表增加了透明度,雖然部分空置用地 偏遠、可用面積有限,或有遠足組 織欲申請租用作活動休憩處,「旨在 用地運用得宜,而非丟空。」唯他補 充,過去曾與NGO物色合適的橋底 空間,也有閒置土地附近的業主,擬 申請用地作園林用途,但有關部門接 獲申請後表示,須研究有否其他發展 用途,加上招標程序,導致申請人苦 候3至4年仍無結果。 除上述表列的空置官地外,過往 亦有在行車天橋底設立公園及機構會 址的實例 (見表) ,包括銅鑼灣摩頓台 橋底的「港灣婦女會」及東九龍走廊橋 底(近九龍城道)的「土瓜灣街坊福利 會」,兩處用地均以短期租約形式租 出。多區區議員也物色相關用地,擬 改劃作非牟利組織會址或其他用途緩 急,唯部分已遭有關部門婉拒。 九龍城區提供予非牟利機構的屋 邨舖位早已全數租出,有機構因而 「捱貴租」,租用私樓地舖或工商廈設 立會址。該區區議員黃文港指,培正 道天橋兩側橋底丟空多時,現時僅供 食環署擺設工具,而康文署及民政處 放置的海豚及熊貓雕塑亦早已風化褪 色,故提議善用空間,改作供市民休 息的場所或非牟利機構會址。 相關提案上月初呈交區議會討 論,九龍西區及九龍東區地政處聯合 回應指,扣除天橋底已用作道路設施 (如道路分隔欄、花槽、咪表停車位 等)、休憩處、政府設施(如九龍城道 垃圾收集站)等的空間,及考慮剩餘 未批租土地的局限性(面積過少或無 可供路人安全到達的途徑)後,現時 九龍城區的天橋底未有適宜發展為有 效益臨時或短期用途的未批租土地。 加入文藝元素帶動地區經濟 黃文港坦言,區內用地資源緊 張,地政處的回覆屬「意料之內」,但 仍希望處方參考外地例子,如倫敦 的橋底公眾劇院,活化及善用橋底空 間,「以新穎方式,讓市民使用及享 受當中好處」。 至於中西區,8年前時任區議 員、現民間公共政策智庫「香港公共 管治學會」理事長陳財喜已提出善用 鄰近海港政府大樓的橋底用地,並建 議將民吉街的垃圾收集站遷至橋底, 以騰出空間,最終因食環署無意遷站 而未能成事。他認為,善加橋底空 間是大方向,有關部門可考慮加入文 化藝術元素,如讓18區設有駐區藝術 家,帶動地區經濟及旅遊。 此外,工聯會團隊於今年2月聯 同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與文 體旅局副局長劉震實地視察青衣青荃 橋橋底空地,研究撥出用地作為龍獅 運動訓練場地;粉嶺繞道東段工程預 計今年完成,有北區區議員提出善用 橋下空間,興建停車場、運動及休憩 設施,一地多用。 狄志遠同意善用橋底空間,但 指出政府目前未把該些空間視為社 會資源,未積極探究怎樣活化和善 用,「往往天橋底下空間就荒廢, 或者放置物件阻礙露宿者等佔據, 實屬浪費。」他認為,地政總署應進 行全港審視,了解哪些橋底用地相 對完整,且地底沒有複雜渠管,適 合善用,「在空地放置幾組組合屋, 已經可以成為辦公室或舉辦工作坊 的場地。」他指,當有關部門完成審 視,可把用地交由區議會統籌,了 解地區團體或非政府組織的申請意 向,進行分配。 只有一塊空地、爛 地不會申請,反而善用 已棄置的建築物比較可 行。 狄志遠 立法會議員 ■有區議員提倡善用行車橋底空間,改劃作非牟利組織會址緩急。圖為銅鑼灣堅拿道天橋底的「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 會總部」。 外地橋底活化成功例子 值得借鏡 外國有不少活化橋底空間的成功 例子,值得香港參考。 英國東倫敦哈克尼維克(Hackney Wick)充滿藝術氣息,有設計師曾在 天橋下推行「Folly for a Flyover」計劃, 於橋底空間設置大型屏幕,播放電影 及舉辦音樂表演,成功在9個星期內 吸引4萬人次參與。 荷蘭贊河公路成社區「分界線」 荷蘭政府跨越贊河(Zaan)興 建高速公路,卻成為社區的「分界 線」,有建築師與市民攜手,善用高 架橋下空間,開設花店及雜貨店, 甚至建設籃球場及滑板公園,重新 連結社區。 台灣亦有善用橋下空間,根據 當地通用電子地圖地標,截至2022 年8月,共有307個設置於橋下的公共 空間,位列前4的用途依次為停車場 (40.4%)、活動中心(33.2%)、公園 (8.1%)及體育場館(7.2%),後者包括 鄰近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新生高架橋 下,設有滑板場及籃球場。 至於日本,「高架橋下空間」更是 該東京都或大都市內商圈的常見光 景。東京秋葉原「神田萬世橋」於2013 年改成嶄新商業空間,向舊萬世橋站 及歷史致敬,橋上電車往返行駛,場 內開設多間主題餐廳;東京中目黑車 站高架橋下於2016年開設商場,集合 多間書店、咖啡廳及服裝店,成為近 年新興的文青勝地。 ■灣仔體育總會會所於2015年落成。 ■香港汽車會辦事處設於灣仔馬師道 橋底。 ■九龍城區區議員黃文港建議善用培 正道天橋兩側橋底空間。 ■培正道天橋底僅供食環署擺設工 具。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促有關部門加快 處理申請租用官地程序。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籲政府審視全港 可用的橋底空間,善用社會資源。 社福設施需求殷切,政府列出逾460幅閒置官地供短 期租用,唯大多地點暢達性低、植物叢生,乏人問津。多 區區議員提倡善用行車橋底空間,改劃作非牟利組織會址 緩急。有立法會議員指,社福機構不擅長處理土地安排, 上述用地尚未平整闢路,已令申請者卻步,曾有機構欲 租地營辦安老院舍,卻因手續繁複,周旋近15年徒勞無 功。他籲政府完善用地配套,積極協調,並審視全港可用 的橋底空間,善用社會資源。 記者 仇凱瑭 善用橋底用地的例子 灣仔區 銅鑼灣堅拿道天橋底(鵝頸橋)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總部 灣仔區 銅鑼灣摩頓台橋底 灣仔體育總會 灣仔區 馬師道橋底 香港汽車會辦事處 九龍城區 東九龍走廊橋底(九龍城道) 土瓜灣街坊福利會 深水埗區 欽州街西26號 賽馬會長春社綠滿林廊 深水埗區 西九龍走廊橋底(近通州街184號) 香港建造學院-通州街訓練場 觀塘區 觀塘繞道橋底 觀塘海濱活動空間 荃灣區 荃灣路高架橋底 海盛花園 北區 粉嶺公路高架橋橋底 大頭嶺遊樂場 資料來源:本報記者整合 議員籲完善配套 積極協調活化橋底空間 閒置官地偏僻凋敝 社福團體申請卻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