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13_2022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近年藝術科技(Art Tech)發展迅速,常見的如以擴增實境(AR)、虛 擬實境(VR)技術,以及利用 AI 繪畫工具自動生成美輪美奐的畫作,還有 NFT、元宇宙等的流行,香港跟隨全球步伐,這些都已漸被廣泛應用於藝術界 別及商業上,像現正於太古廣場舉行的《Orbstellar Metaspace》展覽,以及 有銀行邀來新媒體藝術家利用 AI 繪畫作推廣等,當中的策劃人如何在這股科 藝潮下,取得藝術及商業間的平衡? 撰文:Avis 圖:Gary Tsai、受訪者提供 激發創新思維 在太古廣場L1層的某大型鋪位內,正舉辦一場《Orbstellar Metaspace》沉浸 式藝術展覽,通過AR及VR裝置、聲音和影像等,引領參觀者在互動過程中, 進入充滿官能刺激的星空體驗。展覽由新媒體藝術團隊XCEPT策劃,該團隊 去年已在香港帶來首個沉浸式宇宙藝術展覽,他們過往的作品亦曾獲海內、 外多個設計大獎,包括德國紅點、意大利A' Design Award及DFA亞洲最具影響 力設計獎等,於本地新媒體藝術創作中,具有相當的知名度。 以科藝突破限制 走進充滿太空感的《Orbstellar Metaspace》展區,一台機械臂正忙於製作 NFT金幣,參觀者以手機掃描二維碼並填寫姓名和喜好,即可通過裝置建構屬 於自己的星球,並獲得你所設計星球的實體NFT金幣。旅程由進入中庭開始, 坐上太空椅,飛越星際,登陸在某星球上,操控機械人探索四周。繼而進入 重點區域Metaspace Galaxy,在各種科藝裝置、聲音和影像的營造下,身體彷 彿與宇宙融合,穿越配上激光效果的暗黑隧道Black Hole,到達由多組LED熒 幕與鏡子打造的銀河,看著物轉星移,最後由White Hole返回地球,盡頭的鏡 中藏有如無窮盡的懸浮球體⋯⋯整個旅程,就如一場科藝實力的展示場。 對於今次與太古廣場合作,XCEPT的創辦人及創意總監張瀚謙表示,展 覽取「Orbstellar Metaspace」為名,而不用時下流行的「Metaverse」或「元宇宙」, 是有感現時大家對這些概念的吹捧,又或對NFT的商業炒作,已有點過了頭。 他希望是次展覽能回歸藝術對人的探討:人與宇宙的關係,科技的採用只為 打破觀能上的限制,「今次展覽著重宇宙的美學,而不是科技的表現。」事實 上,他們的野心可能更大,想藉此帶出更深層次的內觀宇宙。不少研究已指 出,大腦錯綜複雜的神經元,跟宇宙所呈現的星系組成其實極相似,他們為 了是次展覽亦特意從NASA(美國太空總署)網站收集了大量數據,通過浸沉技 術,將人與宇宙連結,讓人回歸宇宙母體。 人類是創作靈魂 科藝發展的另一議題,便是AI人工智能繪畫程式的湧現。新媒體藝術 家朱力行及藝人陳凱琳,最近便獲中銀香港邀請,合作利用AI繪畫程式 「Midjourney」,製作了三幅畫。畫作先由陳凱琳配合「Beyond Digital數碼智 慧」、「Beyond Green綠色生活」及「Beyond Border跨境機遇」三個主題,將個人 對這些主題的想像,化作文字,「Midjourney」即會根據文字的描述繪製畫作的 初稿,再由朱力行為畫作潤飾及昇華,最終成為三幅分別名為《四時樹之晨》、 《四時樹之夏》及《四時樹之南》的畫作,當中的晨、夏、南,在四時、四季及四 向之中都象徵開始,有上升的意思。 「現時AI已強大到只要輸入文字形容,就可自動繪出畫來。」朱力行坦言最 初曾擔心需要與AI互相競爭,現時則會認為AI是好助手,包括可彌補他最不擅 長的繪畫工作,「例如指令AI以吳宇森、莫奈的風格描繪香港,它即可快速的 繪出一千幅畫,不會攰也不會投訴。」在這場人類與AI的競賽中,他認為人類 只要保持領導角色,便不怕被淘汰,「在創作過程中,也曾思考過AI是否會取 替人?其實不是,現階段AI只能模仿,人類始終才是創作的靈魂。」 朱力行稱,借助AI還可為藝術實踐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像今次他除使用 「Midjourney」繪畫程式,還借用了四元樹數據處理法「Quadtree」製作畫的邊 框,為畫作「增值」,帶出萬物自身的不斷演變、多元及無盡的理念。關於科藝 的大量應用,如何在藝術及商業中取得平衡?朱力行認為,像今次銀行主動 邀請他們合作以AI藝術作推廣,這將有助引領大眾踏足新的藝術領域,「藝術 本身沒有一套標準,加入不同人、物及想法,可衝擊出不同的新穎作品,而 每一項作品,都將會是一次新的驚喜。」 《Orbstellar Metaspace》通過AR及VR等科藝裝置,引領參觀者漫遊星際。 近三年的疫情肆虐,彷彿讓世界停頓,我們再不能自由 進出國境,甚至家園。可幸上帝關了你一道門,總會給你開 一扇窗,身體上的不自由,卻催生了各種網絡視訊軟件的發 展,讓大家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聯繫,當中的成功例子,便 是月前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演的大型舞蹈作品《無極》,也是香 港藝術節五十周年的焦點表演節目之一。 《無極》由澳洲著名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編創,於2018 年在墨爾本首演,大獲好評,去年6月則在巴黎 夏樂宮國家劇院上演,是次為亞洲地區的首演。 此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在不同地方上演時,都會 招募當地的舞者演出,成為獨一無二的《無極》, 像今次雷克便邀來香港演藝學院約六十位舞蹈學 生參與演出,包括專修芭蕾舞、現代舞及中國舞 的學生,為作品帶來不少新元素。受疫情影響, 雷克雖不能親身到港,整個排練卻在網絡遙距技 術的支援下順利進行,對此,雷克以「疫情下的 奇跡」形容,更為往後跨地域的演出找到新方向。 壯觀的集體動作演出是《無極》最吸引人的地方,據 雷克解釋,那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角力,「《無極》是有關 社會中的兩極拉扯狀態,以及群眾行為的美與醜,它關 注自然的大循環、自然世界的形態,而人類是當中的一 分子。」順應自然而活,也是人類得以長存下去的唯一法 則。 文:Rachel 圖:香港藝術節 壯觀的集體動作演出是《無極》最吸引人的地方。 遙 距 技 術 舞 動 疫 下 奇 跡《 無 極 》 藝術與科技和解 AI NFT Metaspace Galaxy地面鋪上 LED熒幕,讓參觀者如置身於 太空漫遊。 《無極》表現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角力。 史蒂芬妮.雷克會在上演地方招募 當地的舞蹈員演出《無極》。 未來人類仍能操控AI,或將被AI逐漸淘汰? 副刊 D12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四時樹之晨︾代表數碼智慧,朱力行在作品 上探索人類與電子在未來世界上的共融性。 ︽四時樹之南︾代表跨境機遇,以橋連繫,在 未知的未來中與相鄰地區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左︶ 及藝人陳凱琳 ︵右︶,最近合作利用 人工智能繪畫程式 製作了三幅畫作。 張瀚謙希望借展覽探討人與宇宙的關 係,科技的應用只為打破觀能上的限 制。 機械臂正忙於製作 金幣。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