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28_2022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港聞 A10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有逾七十年歷史、位於上水古洞馬草壟 的「志記鎅木廠」因應新界東北發展,需被政 府收回土地,收地期限早於本月十三日已屆 滿,政府二十七日早派人圍封鎅木廠,禁止 木廠負責人進入及取回個人物品。鎅木廠負 責人王鴻權表示,二十七日早收到地政總署 人員來電,說會圍封木廠,他認為過於倉 卒,當局應給予足夠時間清理雜物,現時仍 有約七百噸木材、機器等留在木廠內,但不 能移走,希望政府能通融,給予時間清理, 重申配合政府發展,無意繼續佔用土地。 「志記鎅木廠」二十七日早七時許接獲地 政總署通知,指會即時圍封木廠。負責人王 鴻權到場後發現有五十多名政府人員正在圍 封,他亦被拒進入廠內取回個人物品,只 能領回廠內的三隻狗。負責人王鴻權對於 二十七日安排感到愕然,指政府早前已給予 兩年半寬限期,唯寬限期期間生意受疫情影 響,故未能在限期之前清走木材。他透露, 木廠現時仍有約七百噸木材及機器。 有傳政府會將木材運送至園林廢物回收 中心,他指木材不是廢料,能用於製造家 具,廠內的機器亦有近百年歷史,是數代人 奮鬥的結晶,若全部化為烏有,會是對文化 很大的侮辱,因此希望當局能再給予兩星期 時間,讓廠方自行處理。他強調廠方不會阻 礙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無意繼續佔用土地, 並會盡量遷出以作配合。 由一九四八年開始經營的「志記鎅木 廠」,因發展問題先後四度搬遷,現址上水 古洞馬草壟駐場時間近四十年。面積約一萬 方呎的加工木廠,逐漸轉型成為專門回收廢 木、經篩選開鎅後翻新成再生木材的地方, 近年亦開設木工班讓市民體驗化廢為材,親 手製作環保家具。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表 示,當局已按機制向木廠賠償一千四百多萬 元,地政總署已多次為廠方延遲搬遷限期, 再押後限期亦無意義,故不會再作任何寬 限。 本報記者高靖香港報道 志記鎅木廠被圍封收地 700噸木材機器未清理 ■權叔的鎅木廠被圍封,只能於廠外席地而坐。 溫文儀指需配合城規修例及保育 「北都」復修紅樹林 換郊園邊陲建屋 ■西營盤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項目二十七 日共收三十三份意向書。 ■溫文儀表示, 北都發展需與保 育並存,同時配 合修改城規條 例,為未來規劃 創造更好條件。 市建西營盤項目 蘭桂坊地產首度入意向 市區優質地皮新供應罕有,市建局隨即加 快推出重建項目,其中西營盤皇后大道西/賢居 里發展項目,將於二十七日截收意向書,市建 局指,合共接獲三十三份意向書,吸引多家大 中小型發展商入意向,包括首次參與的蘭桂坊 地產。 市建局西營盤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項 目,二十七日中午截收意向書,市建局表示, 共接獲三十三份意向書,該局指,董事會設立 的遴選小組,將會按照訂定的入圍準則,就發 展商的項目發展經驗和財政能力,從收到的意 向書中篩選符合資格的發展商;並據董事會已 批准的主要招標條款,邀請入圍的發展商,就 該項目提交合作發展標書。而成功取得本項目 的發展商,須按發展協議中列明的標準與品 質、可持續發展和智能系統的要求,興建新發 展項目,以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據現場及綜合市場消息指出,已遞交意向 的發展商,除首次參與由「蘭桂坊之父」盛智文 創辦的蘭桂坊地產外,其餘發展商包括長實、 新地、信和、恒基、永泰地產、華懋集團、建 灝地產、資本策略、英皇國際、遠東發展、富 豪酒店、其士國際、鷹君集團、中國海外、招 商局置地等,另有多家不知名財團。 蘭桂坊地產集團物業發展總監王國基表 示,是次為集團首次參與市建局項目,認為上 述項目地理位置優越,市場對港島區住宅需求 大,具吸引力;他透露集團目前處於起步階 段,未來會積極參與本地住宅發展,日後不論 政府賣地表地皮、港鐵或市建局項目集團均會 考慮競投,其他市場地皮亦會考慮。他說,集 團夥拍遠東發展等購入的西貢蠔涌的項目,未 來將發展洋房項目。 英皇物業經理蔡宏基指出,港島區地皮新 供應罕有,而且該項目距離港鐵西營盤站約三 分鐘步程,加上集團在同區亦有數個發展項 目,故先遞交意向書取得「入場券」,相信日後 出價會考慮加息等因素。 該項目位於皇后大道西一二九至一五一號 (單數),鄰近港鐵西營盤站,步行前往約其中 一個出口約三分鐘步行程。地盤面積約一萬 六千八百方呎,可建總樓面約十二萬一千五百 方呎。綜合市場估值約十五億至十六億,每方 呎估值約一萬二千三百至一萬三千二百元。 本報記者地產組香港報道 溫文儀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未來發展 北都需要考慮如何保育,他建議香港 創造約一千公頃紅樹林,並納入郊野公園 範圍,以發展生態旅遊,吸引各地旅客, 為將來會在北都大量增加的居住及工作人 口,及早規劃提供生態康樂及旅遊設施。 未來北都將成香港房屋供應及經濟發 展的兩大引擎,溫文儀為北部都會區發展 建言獻策,並從多角度探討北都未來的規 劃及布局,認為需要做好城市規劃工作, 為下一代創造開開心心的生活,是社會應 該要做的事,唯現時在土地規劃上社會有 太多爭拗,是「好無必要,十分無必要」。 取消高限需符合「兩條例」 溫文儀強調,北都是香港未來一個 好清晰的城市計劃,未來發展佔香港三 分之一人口,故必須設立Economic index assessmen(t 經濟指數評估),日後需要跟時 間表交數,社會才會有希望,不再蹉跎歲 月。另外,亦需設立一個統籌委員會,由 政府、私營機構及社會人士擔任,共同商 議。 現時整個北都發展計劃中,溫文儀 透露,有四十二個地區已有分區計劃大 綱草圖(OZP),涉及一萬八千八百公 頃,上述OZP可居住約二百萬人口,目 前亦達上限,只有約六成至七成人口居 住,而未來北都可容納二百五十萬人, 換言之,未來將有約一百萬人口將進行 大遷徙,由香港不同地方搬遷至北都。 他建議在北都大規劃下,應該正著手 檢視不同法例,如修改《城市規劃條例》, 包括取消現行建築物高度限制,據洪水橋 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大部分用地設有建築 物高度限制,而且政府收地有約兩成土地 用於興建道路基建,他個人認為比例過 多,應不超過百分之十五用於道路基建, 以更多土地用於宜人設施,令土地收回有 實質用途。 溫文儀認為,只有兩個情況才可設高 度限制:第一是保障飛機安全;第二禁止 遮天蔽日,即類似以往的街影法(以確保 街道有足夠日光照射和空氣流通),不過 此限制於一九八七年已取消,當時認為取 消是一件好事,唯現時回想起取消街影法 並不是一件好事,目前亦要受其惡果, 即使在狹窄的街道上,樓宇仍然可以 起到好高,令街道變得昏暗, 對社會造成好大影響。若果 有人要興建一幢特別高的樓 宇,屆時可以再討論,否則除 上述情況外,不應再設高限。 建議不超過15%作道路基建 另外,規劃難度高的綜合發展區 (CDA),他建議相關制度在修訂地契時由 地政總署與發展商商討,屆時決定是否加 入休憩用地和其他配套設施,並不是由城 規會去決定。 資料顯示,當局早於一九七六年把綜 合發展區納入分區計劃大綱圖內,以促使 市區重整,以及逐步淘汰互不協調及不符 合規劃意向的用途。發展「綜合發展區」 用地,發展商須先向城規會申請發展許 可,過程中需要一併呈交「總綱發展藍圖」 (MLP),申請人需要擬備有關環境、社 區、交通、排水/排污和古跡文物影響評 估的報告,並需交予各專家部門審批,難 度高於一般規劃申請。 倡綜合發展區交地政處理 據政府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文件,建構總面積達三萬公頃的都會區, 溫文儀指,據資料整個元朗及北區合共有 三萬一千二百三十公頃土地,兩者面積不 同,後者多出一千二百三十公頃土地,認 為「計錯數」,相信多出的面積正正符合土 地供應專責小組需要尋找的用地;從中可 見政府規劃零亂,強調一千二百多公頃是 重要土地來源。 為下一代建構宜居城市 目前有約四千七百公頃土地並未有規 劃,若將其中四百公頃發展一個如同天水 圍的新市鎮,以容納三十萬人口,而餘下 四千三百公頃土地並不急於規劃,留待日 後由下一代自行規劃,認為不需要「明日 大嶼計劃」。 溫文儀指,現時社會需要引導年輕人 把握機會,同時亦需要為輕年人創造更多 發展機遇,其後年輕人亦會自己創造機 會,才可以令社會一直延續發展,認為是 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 土地房屋政策是歷屆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未來政府 將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熟悉房地產及城市規劃政策的資深 測量師溫文儀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與保育並存,建議修 復約一千公頃紅樹林以換取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屋,同時配合 修改城規條例,為未來規劃創造更好條件,以便為下一代年輕人建構宜居 城市。 本報記者地產組張日強、羅其軍香港報道 ■香港有約二千七百公頃魚塘用地,需以 新保育方式修復及保育濕地。 ■政府全力開拓北部都會區的基建及配 套,以建設宜居宜業社區。 未來北都將會大規模收地作保育區發展,溫文儀指,香 港有約二千七百公頃魚塘用地,當中有不少魚塘荒棄,濕地 旱化,甚至受到違例發展破壞等,需要以新保育方式修復及 保育濕地。 溫文儀說,據分區計劃大綱草圖(OZP)顯示,香港有 約二千七百公頃魚塘,當中約一半用於保育即有約一千三公 頃,不過現時香港不少魚塘,有人非法棄置建築材料及廢棄 車輛等,亦有人用麵包、公仔麵養魚等,並不是保育,亦難 以符合《拉姆薩爾公約》保育要求。 另外,甩洲及南生圍濕地面積等於米埔面積約四成,原 來早年候鳥最多曾達約九萬隻到港過冬,而現時香港跌至四 萬隻,反而台灣升至九萬隻,可見香港保育政策失敗,認為 只要將甩洲等地的濕地泥灘修復,未來會吸引更多候鳥到 港。 候鳥到港過冬按年遞減 溫文儀指出,保育是指植物群及動物群,而動物利會用 植物作生境,而政府在二○○四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存有 漏洞;他強調,保育應該是尊重自然、科學修復,遵循紅樹 林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和內在機理,科學評估確定紅樹林適宜 恢復區域,採用自然恢復和適度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實施 生態修復。 溫文儀表示,在內地部分省份需於二○二○至二○二五 年的約五年內需要建立約一萬九千公頃紅樹林,當中約九千 公頃現時屬紅樹林需要修復,另有一萬公頃屬魚塘需要移除 及恢復紅樹林生態。 由於紅樹林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生態系統,紅樹落 葉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同時這高生產量的系統也為各 類幼魚、蟹、蝦、軟件生物、海馬和海星等提供棲息、交配 和育幼的場地。 早年曾實地了解世界自然基金會如何為生態保育工作, 其中持續的泥灘生態普查,對保育紅樹林有一定指標,他們 會於泥灘抽樣作統計,如利用工具量度泥灘中的蟲重量及其 他生物數量的,以了解該地的生態,統計出泥灘中有多少食 物可供候鳥進食,這就是保育。 ■洪水橋 及厦村分區 計劃大綱圖顯 示,絕大部分用地 均設有高限。 2700公頃魚塘 新保育方式修復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