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09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中國時事雜誌 B7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廣告。爆料。查詢 212-699-3800 今年30歲的黃蕊來自江西鉛山,如今和丈夫 在浙江義烏做文具電商。因為當年的留守 經歷,她堅持把兒子帶在身邊,成為「流動兒 童」的母親。寒假過後,學校開學,漂流的孩子 們又跟著父母從鄉村回遊城裏。 帶上孩子去打工——黃蕊的抉擇像一枚多 棱鏡,映射出新生代進城務工者社會心理的多 重伏線:關於兒時經歷的代償,關於富足物質 的追求,關於家庭觀念的重塑⋯⋯然而,當陌 生的城市把一道道生活難題擺在黃蕊們面前, 這些外來者又時常陷入「融入還是退出」的兩難 境地。 帶孩子、做生意佔據了黃蕊的生活。2014 年本科肄業後,22歲的黃蕊開始打工。一年 後,她和老家的對象結婚。2020年,他們帶著 不滿4歲的兒子小宇,到義烏經營電商小店。 義烏是中國外來流入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黃蕊家租住在義烏北苑街道的一個社區。「這裏 都是同行,賣玩具、健身器材、香水、外貿衣 服、飾品,把小商品放在電商平台上賣,貨就 放在地下室或一樓店面。」她說。 「父母熟悉我 卻不了解我」 風雨兼程,平淡細碎,但她一直堅定地認 為,把孩子帶在身邊是最好的選擇。黃蕊回憶 起在鉛山老家度過的學生時代,「那時候,爸爸 媽媽都到溫州的皮革廠打工去了,我成長的許 多重要時刻,他們都缺席,他們熟悉我,卻不 了解我。」 從留守兒童到流動兒童的父母,是黃蕊和 丈夫的軌跡。對他們來說,義烏相比老家擁有 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城市生活,但這只構 成自己走出去的理由,至於為甚麼要帶著孩子 走出去,是因為想從老家帶走「年少的自己」。 時間撥回到2008年,當時的黃蕊進入江西 鉛山縣河口鎮的致遠中學。若不是近期引發全 國轟動的「胡鑫宇事件」,這所縣中在大眾視野 裏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存在。 初中畢業後,黃蕊從鎮上的初中來到縣城 的致遠中學,在那裏度過了高中三年。住校 時,溫州務工的父母半個月回來一次,儘管兩 地相隔不算太遠,黃蕊已經比很多同學要更容 易見到父母,但她還是覺得,許多時候父母和 自己是疏離的。 「我從出生時,父母就一直在外,我跟著爺 爺奶奶在家,爺爺奶奶管吃飯和洗衣服,其他 的一概是自己獨立完成。」黃蕊常常不知道父母 下一次回來是甚麼時候、會帶甚麼東西,她只 知道,父母出去是為了賺錢給家裏。 留守的時光裏,同齡人是最好的陪伴。一 天,廚房裏的黃蕊心血來潮,憑記憶試著做了 老家的特色小吃——鉛山肉圓粿,結果差點燒 焦「翻車」。她只記得小時候放暑假,自己和村 裏的孩子們經常集結到親戚家的飯店,在後廚 幫忙搓肉圓粿,一個個由米漿製成的小劑子, 可以給孩子們換來幾根「七個小矮人」吃,這種 帶著淡淡奶香味的小雪糕,在孩子們那兒比肉 圓粿要甜。 現在,黃蕊怕孩子沒伴,有空就要帶小宇 出門遊玩。在植物園拍攝的一段視頻裏,小宇 和夥伴們人手一根雪糕虎裏虎氣地吃著,滿臉 笑顏。 「(胡鑫宇事件)讓我很震驚。」黃蕊談起這 件事,言語中難掩激動,「會想到自己啊,我自 己曾經就是留守兒童,不願讓自己的孩子成為 留守兒童。」 流動兒童是「現代化成本」 早在2011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 研究所副編審的譚深曾表示,留守的時間、留 守兒童的年齡、是母親還是雙親外出⋯⋯不同 條件對留守兒童造成的心理影響在程度上各有 差別。 同時,譚深認為,留守兒童面臨的不利條 件不僅是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所帶來的親情缺 失,導致一定的心理、教育、健康、安全的問 題,更在於各種不利結構的交織和可利用資源 的匱乏。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教育資源上 的差距,留在家鄉的兒童,通常被納入經費和 資源相對薄弱的邊緣化教育體系中。 黃蕊曾表示,進城務工就是想給小宇爭取 更好的教育環境,「如果把小宇留在老家,基本 上也是在縣城的這幾所寄宿制學校就讀,選擇 不多,環境不如城市,而且離我們很遠。就目 前情況來看,還是儘量把他帶在身邊讀書好。」 就這樣,一面是出於彌補兒時缺憾、重塑 家庭觀念的考慮,一面是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優 質的教育資源,黃蕊只能帶著孩子深度融入打 工地的城市生活,這是一個艱難但又必須嘗試 的方案。 小宇今年已經6歲,下半年就要上小學。黃 蕊擔心:如果小宇被戶籍門檻攔在義烏的校園 之外,那麼當初自己帶著孩子打工的決定將變 得沒有意義,小宇還面臨回鄉成為留守兒童的 尷尬。 她帶著居住證和社保繳納記錄去街道詢 問,松了一口氣,「問清楚了,有居住證就可以 在本地上學。」去年7月底,黃蕊給當月家裏的 開支算了一筆賬:兒子的幼稚園學費交了5000 元,房租單月交了2042元,保險交了333元⋯⋯ 林林總總,一個月花出12269元。靠著夫妻倆的 收入和存款,三口之家勉強支撐起來。談到收 入,黃蕊有些難為情,擠出一絲勉強的笑容, 「只能說夠用,城市裏消費高嘛,還帶著一個孩 子,花銷肯定要多點。」 儘管平時黃蕊和丈夫刻意不把生活的壓力 呈現給年幼的兒子,比如,只要有空就帶他出 去玩,但夫妻倆肩上的負重總是會不自覺地向 孩子傳導。雖然有點辛苦,但比起分居兩地、 互相牽掛要好。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 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委員會主席楊成鋼 教授指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是發展中國家 現代化進程的必經階段中產生的群體,有研究 者稱之為「現代化的成本」。「簡單來說,社會 變遷越是猛烈,對傳統的農村社會,尤其是農 村未成年人的衝擊就越大,包括他們的人格培 養、心理健康、生活保障,甚至是身體發育。」 據 第 七 次 人 口 普查數據,2 0 2 0年 中國0至17周歲兒童人口為2.98億 人,其中流動兒童規模約為7109萬 人,意味著每4個兒童裏就有1個流 動兒童。專家表示,流動兒童的社 區生活現狀中有一些不利於其成長 發展的因素,不僅是社會中的弱勢 群體,更是受到心理虐待的高危群 體,應該引起重視。 本報訊 卡在城鄉之間 被陌生感無助感包圍 北京同心未來學習中心是一所面 向北京務工人群子女的活動空間, 位於北京東五環外的皮村。這是北 京市最知名的城中村。這些兒童多 是 在北京工作的家政工、清潔工、保 安、建築工和個體商販的孩子。任文欣是協作 者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項目的負責人,這是一 個為打工子弟提供閱讀服務的公益項目。 流動人口被留在老家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 童」,而被帶在身邊的孩子被稱為「流動兒童」。 小姚是任文欣在工作中救助的一名流動兒 童。因為爸爸要在外面跑外賣,她和姐姐跟著 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於貧困,很多時候,小 姚的晚餐都以「喝水」解決。 小姚之前就讀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關停 了,幾經協調,她中途去了一個就近的公辦學 校就讀。此前,小姚在打工子弟學校成績可以 排到中上等,但在公立學校,她成了「差生」。 「很多孩子會因此很受挫。我們就會幫他 們制定學習計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班裏的事 情。差不多要大半年,他們的學習成績才開始 一點點往上追趕。」任文欣說。 2018年,何冉所在的新公民計劃公益組織 開啟了一項流動兒童返鄉追蹤計劃,通過實地 觀察、訪談和問卷,追蹤記錄北京一所九年制 民辦打工子女學校新希望學校43位六年級畢業 生在未來幾年裏發生的故事,了解他們在畢業 後的去向和變化。何冉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從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開始,何冉和同 事每周都去給學生上課,從辯論賽,到性教育 課、電影課,何冉希望這些輕鬆有趣的內容能 讓孩子們有所收穫,同時也能拉近他們彼此的 關係。2018年暑假過完,這個43人的小學畢業 班裏有25人返鄉了。曹玉是何冉跟蹤的學生之 一。2022年4月從中職學校輟學後,他在餃子 店、火鍋店、烤鴨店都做過侍應,但沒有一份 工作幹滿半個月。 近兩年,受大城市戶籍和教育政策的影 響,很多長居城市的流動兒童紛紛回老家就 讀,以便提前適應本地教育和升學考試,這類 兒童被稱為「回流兒童」。2015年以來,流動兒 童的教育政策由「兩統一」轉為2019年的「推進隨 遷子女待遇的同城化」。從表面上來看,流動兒 童的處境正在好轉。但眾多學者近年來的研究 又表明,對於這些兒童來說,「離開」城市依然 是主流選擇。 已經輾轉入讀公立學校的小姚最後還是迫 于現實,返回了老家。除去教育政策的變動, 在此前的疫情管控下,父母的生計是更大的難 題。儘管家裏人都希望能把孩子留在北京讀 書,方便照顧,但小姚爸爸所在的公司不給他 繳納社保,小姚也就失去了繼續在公立學校就 讀的資格。全家人在商量過後還是把小姚送回 了老家。有學者分析,許多流動兒童一出生就 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一旦回到老家,「可能被 巨大的陌生感和無助感包圍」。對於一年回一次 老家的他們來說,家鄉並不是親切溫暖的。 ■這個為流動子弟提供閱讀服務的公益項 目,已堅持了數年。 網上圖片 觀察 特別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同屬外來人口眾多的 一線發達城市,但流動兒童教育政策的包容性卻呈 現較大的差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教授熊易寒認為,產業生態通過兩種機制對流動兒 童教育政策施加影響:一是城市群的競爭機制,周 邊城市與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越接近,城市之 間的經濟競爭越可能刺激地方政府善待流動人口以 及他們的孩子;二是流動人口的「用腳投票」機制, 流動人口尋找替代性工作的機會成本越低,越有能 力在跨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獲得職位,那麼地方政府 越有可能採取友好的流動兒童教育政策。 北京是大政府、弱責任,對農民工子弟學校以 取締為主;上海是大政府、強責任,對農民工子弟 學校以替代為主;廣州、深圳是小政府,弱責任, 對農民工子弟學校以放任為主。這三種模式的差別 在於:首先,北京市政府僅承擔有限責任,將政府 責任下放給區縣負責及鄉鎮執行,呈現市一級政府 責任弱化的現象;上海市政府積極承擔政府責任發 揮了主導及關鍵因素;廣州市政府從不作為到採取 有限的政府責任的轉變。 其次,北京市明確規定區縣財政經費投入的政 府責任,投入僅限於公辦學校;上海建立區/縣及 市一級政府分別承擔經費的保障機制,對農民工子 弟學校提供經費支援;廣州從無到有建立有條件的 經費投入機制。廣州從沒有出台相對應的政策檔, 直到2010年以後才建立有條件的經費投入機制。 再次,北京市流動兒童進入公立學校的門檻很 高,不透明的程序與規定並存;上海市公立學校逐 步落實非戶籍流動兒童免費入學政策;廣州市採取 區別對待與優先次序原則的積分制的入學條件。 漂亮女生成剁魚行家 凌晨殺魚7萬網友圍觀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中國兒童人口狀 況:事實和資料》,從兒童人口的長期變動趨勢 來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轉變,特別是受 19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長期保持低生育 水準的影響,中國兒童人口規模和佔總人口的比 例自1980年代以來不斷減少,但在2010-2020十 年間保持了相對穩定。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20年 中國0-17周歲兒童人口為2.98億,佔總人口的 21.1%。1970年代之後,世界兒童人口增長趨勢 出現轉折,增長速度越來越低於總人口增長速 度。 與此同時,2020年中國總人口仍位居世界首 位,佔世界總人口的18.2%;兒童人口位居世界 第二,佔世界兒童人口的12.7%,明顯低於其總 人口份額。 據報道,中國的少兒撫養比(0至14歲人口與 15至64歲人口之比)在1980-2020年間下降了近六 成,目前已成為全球少兒撫養比最低的國家之 一。 2020年,留守兒童繼續表現出低齡化特徵, 平均年齡為7 . 7歲;流動兒童平均年齡相對較 大,為9.5歲。也就是說,低齡兒童留守的可能 性更高,大齡兒童流動的可能性更高。 從魚尾處,沿魚背一側上拉,兩刀剁下魚頭, 一條魚就成了兩條。每條再剁5刀成6塊,每塊再 按訂貨顧客要求剁成小塊。一條2公斤多重的白鰱 魚,張潔收拾乾淨的時間是30秒。 今年35歲的張潔,身材纖細,長相甜美可人。 1988年7月出生的張潔的網名叫「飄搖的草」。她的 父母很早就從湖北洪湖來武漢打拚,先後在漢陽區 和東西湖區養魚,後帶著4個孩子來姑嫂樹市場賣 魚。「我們是流動人口嘛,小時候就經常搬家,沒 有那麼安穩的生活,就感覺一直在漂泊,希望自己 要像野草一樣風吹不倒,雨淋不壞。」 張潔在姑嫂樹農貿市場有一個2平方米賣魚的 檔口,做的是批發生意。每天凌晨1點多,她就要 與丈夫李豐一起開上商務車去漢口北的水產批發市 場進貨,再拖到姑嫂樹市場殺好、剁好。每天的 貨,五分之四是客戶頭一天定好的,他們通常會在 清晨到市場買菜的時候一起拿走。剩下的五分之 一,賣給早晨零星來的沒有預定的客人。 「好多粉絲進了直播間!」凌晨4點,有4000多 人在直播間觀看她殺魚。這令張潔很是感動:「這 個時間,大家都還在睡覺,他們為甚麼要來看我殺 魚呢?」張潔的直播從凌晨4點殺魚時開始,直到早 晨七八點殺完最後一條魚時結束。這段時間裏,她 要全神貫注地殺四五百斤魚。 看她直播的,有剛下夜班的人,也有剛起早床 準備去上班的人。最近的一周,張潔每天要殺300 斤到400斤白鰱魚。她 的進貨數據顯示,她 平均一天要殺500斤 魚,一個月就是15000 斤,一年就是18萬斤。 張潔開直播時, 她視頻帳號的粉絲數 剛到1萬人,現在她帳 號的粉絲數已超過7萬 人。 ■30秒,張潔就可以收 拾好一條魚。 網上圖片 出生率降 中國成全球少兒撫養比最低國之一 北上廣深競爭機制不同 流動兒童教育政策迥異 ■圖為一個為流動兒童家庭送關愛活動中,家長孩子一起製作沙畫。 中新社 流動兒童7000萬 成長環境複雜 弱勢高危群體 「自己曾是留守兒童」 不願讓孩子再過一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