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28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A2 06.28.2023 星期三 要聞 龍舟盛會背後 宗族文化大釋放 今次是鄒至蕙第二次競逐多倫多市長之 職,選前已呼聲最高,結果得票率 37%(26.93萬多票),擊敗獲前多倫多市長 莊德利站台的前副市長貝安娜(得票率33%) 等百多位候選人,成為該市首位華裔市長, 也是歷來第三位女市長。2月,莊德利捲入 與下屬的婚外情醜聞辭職,觸發市長補選。 102人競逐 得票率37% 鄒至蕙發表勝選演說表示,明白多倫多 市民面對生活成本上升、樓價高企等問題, 但認為多倫多是充滿希望的城市,對未來有 信心,承諾會將推動改善公共服務:「我會 努力不懈地工作,建設一個更有愛心、(住 房)更負擔得起、更安全的城市,讓每個人 都有歸屬感。」她計劃於7月12日就職。 鄒至蕙出生香港,13歲隨家人移民多倫 多,1991年成為大多倫多市首位亞裔女性市 議員,2006年當選國會議員。 鄒至蕙主要政見是解決多倫多住屋開支 居高不下的問題,計劃在8年內興建2.5萬戶 管控租金的住宅,並撥款將其他住宅改造為 平價住宅。她在競選期間承諾增加房屋空置 稅、土地轉讓稅等,以籌資增建廉價住宅。 此外,鄒至蕙擬將多倫多租房銀行(Toronto Rent Bank)保障範圍擴大一倍,冀每年協助 5500人。她的政綱也包括改善「911」緊急服 務、改進公交服務並鼓勵使用單車等。 在競選日慶祝晚會上,鄒至蕙的支持者 狂歡高呼,大讚她真誠關心社區。多年好友 Stella表示很欣賞鄒至蕙的「精神與魄力」, 另一位支持者認為鄒至蕙的新作風會為多倫 多帶來新景象,稱社區很多人受過她幫助, 接觸過程中了解鄒是充滿人格魅力的人。 多倫多現有人口逾300萬人,是北美第 四大城市。市政府正面對新冠疫情後復蘇階 段的巨大財政缺口、住房可負擔性危機、治 安惡化等民生問題帶來的挑戰和壓力。 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26日舉行 市長補選,結果66歲的香港女移民鄒 至蕙(Olivia Chow),以約37%的得票 率當選,成為多倫多首位華裔市長。 鄒至蕙生於香港,13歲隨家人移居加 拿大。她承諾提高房屋空置稅,增建 廉租房、平價屋等,讓城市更加宜居。 瓌宑ꍗ蔸貔沖ꈹ㝂⡡㝂䉗ꩾ 華裔第一人 加拿大從政逾30年登上頂峰 ▍本報訊 ▍ 香港女移民鄒至蕙當選多倫多市長後, 加上香港移民第二代沈觀健(Ken Sim)去年10 月成為溫哥華市長,加拿大兩大城市均由與 香港有深厚淵源的華人主政。 去年10月,50歲出頭的沈觀健擊敗時任 市長斯圖爾特,成為溫哥華有史以來首位華 裔市長。他是行政會議前召集人陳智思的表 弟。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溫哥華有逾 16.7萬名華人,佔全市總人口27%,在所有移 民族裔中居榜首,如今選出一名華裔市長, 不少華人感到欣慰。 不同於鄒至蕙自香港移民加拿大,沈觀 健在溫哥華出生成長,父母是1960年代移民 到加的香港人。他曾說:「我們是很典型的 移民家庭。我未夠20歲便在餐館做夜班清潔 工,打掃廁所及清洗地板。」 在美國,父母來自台灣的女性吳弭 (Michelle Wu)2021年也當選波士頓市長。近 年各國政界湧現多名華裔代表,論者認為跟 祖輩相比,華裔新生代融入主流社會的程度 更深,更有機會在政壇發光。這也得益於華 裔人口教育程度提高、社會經濟地位提升等。 䫏湋딅㛶籮婾瓌宑ꀋꐨ㵶凾 鄒至蕙1957年於香港出生,1970年隨父 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她在自傳中披露經歷 移民辛酸生活,曾親睹不忠父毆母。 鄒至蕙2014年推出自傳《My Journey》, 披露她年輕時目睹有外遇的父親毆打母親, 她為母親擋駕。鄒至蕙到40歲左右才原諒父 親。自傳也提到鄒至蕙在十多歲時曾認識一 個幾乎把她殺掉的男友。她說,在加拿大經 歷家暴時是1970年代,當年沒有為華人而設 的相關服務,就算打911報警也沒有中文服 務,從政後就爭取911提供逾100種語言翻譯。 鄒至蕙高中畢業後曾到多倫多大學進修 哲學和宗教,又在安省美術學院學習雕塑, 畢業於貴湖大學藝術系。她在自傳中提到, 從政意識是由越南船民事件孕育,她1979年 參與越南難民事宜,開始明白參與社區和從 政的重要性。她1991年出戰大多倫多市議會 選舉,成為大多區首位華裔女性市議員。 其後她事業愛情兩得意,2006年在聯邦 大選中高票力壓余欣龍,與丈夫林頓(Jack Layton)、前新民主黨黨魁成為國會有史以來 第二對夫妻檔。林頓2011年61歲時因癌症病 逝。他在政壇聲望極高,被認為是加拿大總 理不二人選,但不幸英年早逝,無緣登頂。 鄒至蕙還是堅強的抗癌鬥士,2004查出 甲狀腺癌,做手術切除後又發現甲狀腺有癌 細胞,2005年2月做放射性碘治療。但她2012 年患上由病毒引起、可致面癱的二型拉姆齊 亨特綜合症(Ramsay Hunt Syndrome),因此 致力喚起公眾對有關疾病的關注。 加拿大兩大城市俱華人主政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過去了,回過頭 看,今年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龍舟盛 會超級熱鬧。中華大地,從南到北,從東 到西,有河流水系的地方,幾乎都有龍舟 活動。尤其是華南水鄉,許多多年未見的 傳統習俗,重新展現,讓人耳目一新。 在珠三角水網地帶,村民們從水底下 挖出的老龍舟,最老的已有591歲,百年 上下的龍舟則比比皆是。這些龍舟被修葺 一新,由一群群彪形大漢操控,在大河小 湧裏穿行,賽龍奪錦。 不過,這都不算是新鮮事。新鮮事 是,今年各處龍舟活動,儀式感特別濃 厚。像「龍舟起水」,端午前夕,珠江沿岸 的村鎮都會在埋藏龍舟的水邊擺好台案, 由宗親族群中輩分最高的村民朗誦祭文, 逐項進行祭龍、起龍、洗龍程式。然後開 動水泵,降低水位,讓沉睡一年的龍舟慢 慢浮起,重現江湖。鄉民也就跟著歡呼雀 躍,喜慶無比。 還有一種活動叫「龍舟探親」,意思是 劃著龍舟,沿著河湧,到附近村鎮拜訪。 出發之前,自然會通知對方。對方收到通 知,便會做好迎接準備。也有一些村子主 動邀請鄰村龍舟前來作客,用豐富多彩的 食品招待客人。這種主動邀請別人來訪的 做法,叫「龍舟招景」,主動探訪人家或接 受人家邀請的做法,叫「龍舟趁景」。無論 「招景」還是「趁景」,同屬「龍舟探親」範疇。 有些村子經濟好,與鄰村關係融洽, 附近水面又夠寬闊,就會主辦龍舟招景活 動。到了約定那一天,四面八方的龍舟, 會敲鑼打鼓,順著潮水,趕來趁景。而主 辦方的村民們,也會早早來到岸邊,等待 鄰村龍舟陸續到來。 每當一艘龍舟來到村邊,盛裝的村民 就會放起鞭砲,手持蒲扇擺出歡迎姿態, 招呼趁景的龍舟。主人們還會拿出代表本 村的紅色貼子,與龍舟來客交換,俗稱 「換帖」。友好的鄰村越多,趁景的龍舟就 會越多,換回來的「帖子」也越多,從而表 明村子的面子越大。 除了這些儀式,最多人參與的活動應 算「龍船飯」。「龍船飯」是泛指,端午期間 凡與龍舟有關的活動,村裏常會提供餐 飲,廣義上都列入「龍船飯」。 不過,最大規模的「龍船飯」,則是扒 完龍舟,全村聚餐那一頓。這頓飯的規 模,最大的可以達到一兩千桌,萬人同 餐。這頓飯固然是為了慶祝龍舟活動順利 結束,也是為了討一個好意頭。人們認 為,吃過「龍船飯」,未來一年就會風調雨 順。所以,全村上下都會去吃,甚至不是 村子裏的人也可以參加。這個時候,村民 們的身份都是平等的,不分長幼貧富,一 視同仁。 今年的龍舟活動比往年熱鬧,很多習 俗得以恢復,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除 了三年疫情終於結束,村裏經濟有所改 善,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族 關係的重塑。龍舟活動中,很多龍舟隊都 以宗族為單位組建。他們所用資金也是通 過宗親關係籌措。龍舟訓練和獎懲方式, 也與宗族密不可分。傳說中的「輸了就要跪 祠堂」,就是例證之一。就連吃龍船飯,也 多安排在祠堂門口,按宗親家庭排座次。 無可否認,龍舟活動中的宗族味道是 濃郁的。這在過去幾十年裏是不多見的。 如今重現,且日漸加重。政府對此能否接 受,會否干預,甚至叫停,目前還看不到 有什麼跡象。從保護傳統文化和增進村民 福祉的角度,政府也許不會過多干預。但 從制約宗族勢力過度擴張,保護村民自治 正常發展的角度,政府又似乎不會完全不 管。如此下來,未來將會何去何從,可能 還要看今後幾年的走勢。 我會努力不懈地工作,建設 一個更有愛心、(住房)更負擔 得起、更安全的城市,讓每個人 都有歸屬感。 多倫多當選市長鄒至蕙 ■當選多倫多市長的鄒至蕙出席勝選晚會,向支持者發表講話。 美聯社 電郵:overseas@singtaonewscorp.com ■多倫多大批支持者慶祝鄒至蕙勝選。法新社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