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28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總量驚人 南極大陸的冰川總量約佔地球上所 有冰川總量的 90% 以上,這些冰川是 由地質歷史時期的降雪不斷積累而成, 所以是淡水,南極冰川所擁有的淡水總 量約佔了全球淡水總量的 72%,如果人 類可以加以利用,將完全解決當前的淡 水資源缺乏問題。 最長冰川 南 極 洲 的 蘭伯特冰川是世 界上最大最長的 冰川,總長度約 為 514 公 里, 填充在長度約為 400 公里,寬度約為 65 公里,最大深 度超過 2500 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其 移動速度大約為每年 230 米,雖然速度 慢,但由於體量巨大,每年約有超過 35 立方千米的冰被搬運走,最終到達大陸 邊緣,崩落在海洋中形成冰山。 最大淡水湖 沃斯托克湖 是目前已知被 覆蓋在南極洲龐 大冰蓋下的 150 個冰下湖中的一 個,但它是目前 已知最大淡水湖。該湖由俄羅斯科考站 30 多年前發現,但直到 1990 年代初期 才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震測量法證明其存 在。據估計它約有 500 米深, 可源源不斷地為倫 敦提供 5000 年全部的 淡水。 2019年12月,智利空軍一架運輸機在飛 往南極基地的途中未啟動任何求救信號,卻 突然消失,軍方猜測可能因為迷航,燃料耗 盡而迫降或墜落。智利是最接近南極的國 家,因此建了最多的南極基地。失聯事件發 生後,很多分析人士認為與南極惡劣的氣候 環境有關,而這也是飛機飛不過南極的原因 之一。 南極洲是白茫茫的一片,放眼望去全是 冰川雪峰,雪會反射光線,眼睛接收太多光 線後會眩暈,看不清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 機師幾乎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執行駕駛任務。 而飛機在南極洲發生故障後,沒有完整平滑 的地面可供迫降,一旦出現故障很容易發生 機毀人亡的慘劇。 除了氣候環境的影響外,兩極地區的地 球磁場也異於低緯度地區。地球磁場收斂於 地磁南北極,這使得兩極地區的磁傾角很 大,磁場水平分量很小,磁羅盤很難準確測 量磁航向,而且由於磁經線迅速收縮,磁差 變化比較大,加之地磁風暴、宇宙射線等影 響,磁極經常出現漂移。這就造成了羅盤定 向誤差,甚至無法正確定向。而GPS等衛星導 航系統由於星座分布原因,在兩極也會導致 精度降。 但飛機的航向需要靠地磁場來導航,南 極上空地磁場複雜,無法完成導航工作,飛 行會出現很大危險。另外,宇宙射線以及太 陽的周期性活動對電磁波的干擾在兩極也比 較明顯,可能引發無線電通訊不穩定甚至中 斷。而衛星通訊同樣不可靠,由於絕大多數 通訊衛星位於赤道上空的地球靜止軌道,無 法完全覆蓋兩極地區。再加上極地飛行備降 機場少、地面導航設施少,都為飛行帶來了 不便。 目前雖然不少航空公司開設了極地航 線,特別是通過北極航線可大幅縮短歐洲和 亞洲或北美洲和亞洲之間洲際航行的路程, 從而降低運行成本。但南極航線主要用於支 援科考活動或旅遊,因為南極不像北極那 樣,北極附近還有城市和機場,所以飛機可 以從北極很高的緯度上空飛過。但是南極附 近只有冰天雪地南極洲,在南半球生活的人 基本上都居住在緯度偏低的地方,兩個不同 城市之間的距離不用經過南極最高的地方就 是近的。如果飛機從南極上空飛過,反而是 繞路了。 南極洲的緊急機場也很少,除麥克默多 科考站外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處理帶輪子著陸 的B747飛機。在一個冬天有20至40人的車站 裏,如何用B747為300多人提供住所和食物也 是個難題。即使是一架B787飛機也會嚴重超 載,而且可能沒有足夠的燃油供飛機爬升回 合適的高度,因為飛機已經進行了重要的改 道以到達機場。天氣會關閉南極洲為數不多 的機場,那裏幾乎沒有空中交通管制的支持。 環繞南極海岸飛行的航班,如從約翰尼 斯堡到雪梨的航班,都會試圖利用急流加速 向東飛行,但在向西飛行時會飛得更遠,以 避開急流。還有其他的天氣偏差,但它們往 往不會推動飛機進一步越過南極洲。因此, 出於安全、監管、經濟和實際原因,定期穿 越南極大陸的航班很少。偶爾會有供觀光的 包機,但不會降落。 遊客增多 廢棄物帶來嚴峻挑戰 ⻄甦對及㛇ⲇ晧攤 在沒有船之前,人們只知道在遙遠的南 方有一座未知的大陸,與北極遙相呼 應。南極的發現史撲簌迷離,法國、英國、 俄國、美國都認為是自己先發現了南極,因 此紛紛想在南極上劃分領土,把南極據為已 有。1908年,英國政府第一個提出對南極洲 擁有主權,隨後新西蘭、澳洲、法國、挪 威、智利、阿根廷也緊隨其後提出對南極的 主權要求。 這場主權爭奪的鬧劇,在1959年12個國 家簽訂《南極條約》才落下帷幕。根據條約規 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洲 地區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 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 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領 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 作。該條約出爐後,不斷有更多國家加入, 截至2022年8月,簽署國數量已增至55個。 而繼《南極條約》後,協商國又多次出台 保護南極的協議。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 《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規定,50年內禁 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 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 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不過隨著經濟水平、交通、通訊技術的 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從紀錄片中窺 探這片美麗的凍土,而是選擇親身前往感受 南極的魅力。2018年全球共計有51000多名遊 客到訪南極,近三年來的年均增長率均保持 在15%以上。南極上還有超40個國家建立的 150餘個科考站,這也讓南極日益「吃不消」。 儘管《南極條約》為南極設定了很多強制 性保護措施——包括限制500人以上的郵輪靠 岸、每次登陸遊客不得超過100人、距離企鵝 不得少於5米,禁止旅遊者進入南極特別保護 區等,但南極生態的脆弱和不可修復性,仍 然受到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一種來自格魯吉亞的搖蚊已經開始在南 極大量繁殖,對當地土壤環境形成威脅。此 外,條約對人類在南極使用的物品,如防曬 霜、沐浴露等化工製品也並沒有明確的限 制,這些都可能會對南極的生態造成影響。 不過南極正在面臨的頭號敵人是全球溫 室效應和海洋垃圾。南極是全球升溫最快的 地區之一,過去28年南極的冰雪覆蓋減少了 四成,而企鵝面對冰雪融化也只能尋找新的 棲息地。除了冰川融化,海洋垃圾也開始漂 到南極。在2018年初,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海 域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 微塑膠難以降解,可在海洋裏存在 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稱「海洋裏的 PM2.5」,如果被南極海域附近生活的 海豹或者企鵝誤食,這些美麗生靈也 將會消逝。而南極除觀賞功能外, 也是全人類的空調,它對全球 氣候和海洋環流都影響深 遠,因此保護南極生態 環境刻不容緩。 南極位於地球最南端,面積1400 多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 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那裏被 冰川與海洋包圍,有憨態可掬的企鵝, 在浮冰上慵懶曬太陽的海豹,還有躍水 而出的巨鯨。那裏被人們稱為「地球上 最後的淨土」,早在60年前各國就簽署 條約同意保持這個大陸無戰爭、無武 器、無核廢料,並規定任何國家不得對 之提出主權要求。但隨著近年來遊客增 多,廢棄物等污染的壓力加劇。 ■南極是地球上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常年被冰川與海洋包圍。 資料圖片 羅盤易現誤差 飛機不敢來 ■南極上空地磁場複雜影響導 航,飛行容易出現危險。資料圖片 淡水資源豐富 眺望 極地 南極除觀賞功能外,也是全 人類的空調,它對全球氣候和海洋 環流都影響深遠。 2 臭氧層空洞有望40年內修復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上 空10至50公里的大氣平流層中,臭 氧層在地球上形成一個保護 層,吸收來自紫外線的輻 射,沒有它地球上就 不可能有生命。 1985年,英 國南極勘測局首 次證實南極臭氧 層上有空洞,並認為與氯氟烴的 排放有關。之後各國政府採 取前所未有的合作措施 來保護臭氧層,今年1 月專家評估表示,南 極臭氧層有望在40年內恢復。 據BBC報道,英國南極勘測局 1950年代首次開始測量南極上空的 臭氧濃度,1974年科學家指出氯氟 烴可能破壞地球平流層的臭氧,但 產業界堅稱氯氟烴產品是安全的。 氯氟烴被用作冰箱和空調的冷卻 劑、氣溶膠噴霧罐和工業清洗劑, 英國南極勘測局1985年證實南極臭 氧層上的空洞與氯氟烴有關。 臭氧被破壞對地球造成嚴重威 脅,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發病率上 升,植物生長、農作物和動物都會 受到危害。1987年通過的《蒙特利爾 議 定 書 》提 出 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各國都簽署該議定書。根據模型測 算,議定每年幫助預防多達200萬例 皮膚癌,並避免了數百萬例白內障 病例。 今年1月9日,聯合國發布評估 報告顯示,全球2000年以來逐步淘 汰了近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若 當前的政策保持不變,預計南、北 極上空、世界其他地區臭氧層 將分別於2 0 6 6年左右、 2045年、2040年恢復 到1980年水平。 B9 06.28.2023 星期三 特別策劃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