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01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本人不諳普通話,初相識的朋友因此猜出了 我的年紀。他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本地學校開 始設立普通話科,到了90年代,更成為中小學必 修科目,以我的普通話程度,他估計我是在80年 代度過學生生涯。 事實上,從1986年開始,普通話科正式設 科;到了1998年,成為所有中小學的核心課程。 自此,年輕一代中再難找到普通話比我說得更差 的。當然,我不是在找藉口,而是令我切身感受 到,中小學是年輕人學習的黃金期,學校提供甚 麼教學內容,的的確確十分重要。 近年,社會湧現與資料科技相關的議題—— 「電子加密貨幣」、「元宇宙」、「網上騙案」、「虛假 訊息」、「網上欺凌」、「ChatGPT」、「的士司機不 懂申請車輛貼」、「AI淘汰傳統行業」等,層出不 窮。 幸好,本港早在80年代引入了電腦科。自 1998年起,教育局制定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積極 鼓勵學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當中,學生更可 善用資訊科技提升自主學習成效。 課程中,除了重點教授資訊科技的技巧外, 教育局更在2018年制定了《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 習架構,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及運用態度的 教育,有助學生適當地面對及處理資訊科技衍生 出來的道德問題,減少網上騙案、網上欺凌等情 況的出現。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對個人、對整個 社會同樣重要,課程內容編排十分關鍵,為莘莘 學子提供合適的學習內容,當中必須包括前瞻 性。普通話及資訊科技教育同樣早在80年代開始 引入中小學課程內,這些策劃,不但幫助學生將 相關技能應用在學習及生活上,亦為他們日後適 應社會、發展事業、服務社群作好準備。 教育為未來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 周修略 校長有情 津中樂道 最近我買了一套4冊的《Thematic Vocabulary Builder》(Scholastic出版),全套書共有40個主題, 如「The body」、「Food」、「Society」、「People and professions」等;每個主題有3至40個相關的生字 (Vocabulary),而每個字附有解說,如該生字是 名詞還是形容詞,以及英語解譯和例句;最後, 每個主題有一篇相關文章和3個練習。 買這套書,本來是為了工作緣故,可是有天 突然想着,也許是時候讓女兒天恩多學些生字, 又可以試探一下她對這種練習的反應,每天給她 一個主題,那兩個月的時間,應該可以完成這4 冊書。 這兩年,天恩看了許多書,完全感受到她對 閱讀的自信心,這個時候可能最適合輸入一些 「有用但沉悶」的東西。我們開始了一周,一切順 利,天恩說她學到許多生字和用法,而她說那3 個練習的程度也合適,覺得應付得到。 我們要多想孩子在甚麼時候需要甚麼東西, 舉例說,年幼的孩子當然喜歡圖畫多於文字;孩 子長大後,他們的喜好又起了變化,可能開始喜 歡閱讀文字,通過文字想像豐富的畫面。 當孩子還在「需要圖畫輔助閱讀和理解」的階 段,我們給予他們文字,一大堆沉悶而對他們來 說沒有意義的文字,他們當然「入唔到腦」;當他 們對世界和生命充滿好奇時,我們要求他們死記 一堆資料,他們不可能提起興趣和學習動機。 孩子學英文的第一步不可能是死背死記,這 不可能學好英語,我們要為孩子不斷輸入畫面和 故事,而當他們對英語有一定的信心時,當他們 開始好奇生字的選項、句式的運用、文章的組織 等,我們才給予他們這些硬知識。 「Timing」太重要了,不適當的時候做正確的 事情,最後也會成為錯誤的事。 甚麼時候讀甚麼書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親子同路 芽芽學英語 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早受良師啟蒙,加上自 身愛與年輕人接觸,因此大學修畢會計專業後, 便投身教育界,以回饋社會為己任。陳校長認 為教育的一大理想——「以生命影響生命」是雙向 的,學生的言行亦在無形中影響着自己。 回想初執教鞭時,同學無心插柳的一句:「老 師通常教教吓,就無晒熱誠㗎啦!」至今仍常在陳 校長心中,每當工作得疲倦不堪或稍有氣餒時, 這句話都能給予他力量重拾初心。 英華書院創校至今逾200年,不僅培育出各領 域的專業人才,畢業校友更是人才輩出。對於自 己年紀尚輕便搖身一變,由老師的身分晉升為英 華書院的校長,陳校長認為領導一所學校成長更 能實踐教育理想,角色縱有轉變,只是不同崗位 有不同的承擔,擔任校長之職,相信能擁有更大 的平台和空間實踐理想。 訪問期間,陳校長多次強調「溝通和共識」, 他相信管理層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協作,能為拓展 學校發展空間奠定良好的基礎。他以「傳承創新」 為信念,在保留英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亦憑個人 經驗,為學校注入新想法和活力;並以開創在新 教育環境下的道路為目標,助學生豐富學習經歷。 相對於官立和資助學校,直資學校享有較大 的自主權,尤其在政策、教法和資源等方面。面 對學齡人口結構性下降帶來的衝擊,為確保學生 福祉和教育質素,陳校長認為可善用直資學校的 優勢推動可持續發展。「在課程編制上,除了本地 課程外,我們有計畫提供外國課程,讓學生有更 多選擇,同時亦可吸引外國學生入讀。」 隨着社會轉變,教育行業亦須調適,甚至超 越。陳校長相信,面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教 師會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師資培訓以提升競爭 力,追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直資教育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教學有心人》,由鍾傑良、何玉芬博士主持,逢周一晚上在港台第五台播出。 學與教 教學有心人 閱讀角度 藝文薈 陳偉邦 李歐梵是中國文學教授、作家、文化評論 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中 西現代小說和電影;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 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文 學教授,先後任教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 學、芝加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 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的 浪漫一代》、《中西文學的回想》、《西湖的彼岸》、 《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及《人文文本》等。 今日介紹的是李教授的作品《人文文本》。讀 他這本書,較他之前的作品更為輕鬆易讀,而 且寫作特色有如散文式的藝評、段段寶貴人生點 滴,和他本人身處香港所見所聞等的感觸雜文。 全書的結構分為4部分:「文本建築」、「文本閱 讀」、「文本電影」及「文本記憶」。現在抽取一篇我 很有共鳴的文章來介紹一下。 「文本建築」其實內容都是評論香港、中外城 市建築的美學哲學及其文化價值;其中一篇講 到「再織城市肌理」。李教授指出,所謂的「肌理」 (Texture)並非指身體,亦非指高雅的離地口號, 而是「雅俗早已熔為一爐的日常生活文化」。他觀 察到,遊客最喜歡香港旺角「又逼又動」的活力及 欣賞中上環的古風,又喜歡出入世界最長的行人 扶手電梯通道,連結去到蘇豪區和蘭桂坊的酒 吧餐館活動。這种自然「再織」表現,就非依賴功 能、功利主義,或用新樓和古迹保育作某種百分 比分配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聖彼得堡、巴塞隆拿、檳城、馬六 甲、京都、澳門、倫敦、台北、布拉格等都具備 這種「富肌理」文化魅力。例如台北尋常巷里的生 活(如永康街的鼎泰豐小籠包、牛肉麵、非洲餐 廳、衣服禮品小店等),都是 混亂無序,更無刻意規劃, 但遊人流連進出不絕,樂此 不疲;最主要原因,就是這 些自然拼貼的文化建築「肌 理」,最能夠自然直入人心, 早已變成城市生活必經的一 部分,這是「任何豪華酒店都 無法取代」的貼身文化經歷。 電郵:w_bchan@yahoo. com.hk 李歐梵《人文文本》 作者為本地著名藝術教育家/畫家,曾在 本地多所中學及大專院校任教及統籌繪畫、 藝術史及美學欣賞等課程達30年之久。 陳東紅 D6 侷芎 08.01.2023 星期二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