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01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前陣子有事去了一趟佛山,第一 次,順道走訪幾個地方,自製「文化 遊」。 此行最期待的是逛園林。有人說 清暉園是嶺南四大園之首,我未全部 去過不敢妄斷,但園內景觀包羅萬 象,匠心獨具,確有其精妙之處。中 國園林講究以小見大,疊石曲水,亭 台樓閣,軒榭廊舫,不一而足。清暉 園布局豐富,做到了移步換景,目不 暇給,其巧思絕不遜於江南園林。 可惜它位於順德交通最繁忙的地 段,園裏園外遊人如鯽,眼前是打卡 人潮,耳邊是喧鬧之聲,無法靜心遊 覽,掃興。還好園內多塊清朝彩繪玻 璃,包括國寶級的「羊城八景」,沒太 多遊客注意,任我慢慢欣賞。 自古以來中國人不太喜歡用玻 璃,用器皿我們尚瓷,裝窗户我們用 紙。直到清初,康熙從外國傳教士那 裏了解到玻璃工藝,十分喜歡,便開 設了玻璃作坊,從全國找來最好的工 匠跟外國人學習。有國家扶持,這門 工藝飛速發展,才幾十年便足以製造 出珍品,「羊城八景」正是這高峰時期 所製。 清暉園內很多門窗都用玻璃,除 了著重工藝,也講究意境。這些玻璃 多數由綠、紅、黃、藍四色拼搭,對 應春夏秋冬,隔著不同顏色的玻璃外 望,就能看到四時景色:春日綠意盎 然,夏天紅日奪目,秋色黃葉蕭瑟, 冬季藍冰黯淡。這些用心,打卡旅客 恐怕無暇細味了。 看過明清時期興建的園林,穿越 四百年,我去了當代日本建築師安藤 忠雄設計的「和美術館」。和,既取和 諧之意,亦是館主姓氏「何」的諧音。 這民營美術館長期展出館主的私人珍 藏,包括齊白石和黃賓虹等人作品, 亦會安排海外藝術品輪番展覽,不過 參觀者似乎更愛流連在館內的旋轉樓 梯打卡。這算喧賓奪主嗎?也不算 吧,畢竟安藤的建築也是藝術品! 離開佛山前有一小時空檔,聽人 介紹去了垂虹路一家網紅書店,書店 名字,忘了,卻記住文藝氣息極濃的 路名。從地理上來說,這路名指的或 是順德陳村的垂虹橋,我很自然聯想 起更有名的蘇州垂虹橋,以及祝枝山 題字、唐伯虎作畫的《垂虹別意》。書 店也是咖啡室,我點了杯美式,隨意 在書櫃選了一本歷史書翻看,期間不 斷有專門來拍照的人擾攘,不勝其 煩,一杯咖啡未喝完,敗興而去。 所謂佛山文化遊,竟是三個打卡 勝地。算了吧,打卡不也是一種文化 嗎? 日本建築師安 藤忠雄設計的 和美術館。 繪畫光之旅程 清暉園內彩色 玻璃的四季。 印象派的出現,將自然光引入 畫中,為繪畫尤其是風景畫的創 作,展開新局。此後二百年間,不 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藝術家,或以 寫實、或以抽象筆法,持續關注光 影在繪畫作品中的呈現及表達。 正在日本東京國立新美術館(The National Art Centre, Tokyo)舉辦的 《光:泰特美術館藏品展》(《LIGHT : Works from the Tate Collection》), 展出的逾百件作品,從印象派旗手 莫奈到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透 納(Wi l l iam Turner),從德國當代 抽象表現主義名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到擅長以光線和色彩創作 的美國當代藝術家特瑞爾(J ame s Turrell),捕捉、展示、再詮釋光在 畫中的意涵,宛若一場綿延兩個世 紀的「光之旅程」。 英國著名畫家透納,以水彩畫 著稱,引起畫中光影萬千變化,被 譽為「光之畫家」。透納畫中的光, 一改古典畫作中內斂的表達,更注 重光與自然萬物的互動和對話。在 他的作品《光與色(歌德理論)》中, 光線不再是輔助或是陪襯,而是全 然地參與到畫面的整體布局和表達 中,以光之變化萬千寫意並抒情。 如果說莫奈、透納等畫家在風 景畫作中用光,意在為畫面增添動 感與生機,那麼李希特在他的抽象 作品中,不再仿照如光影於自然中 的即時變化,而是以想象描摹光, 在抽象的、超現實的世界裏,再造 一重光影奇觀。在此語境中,「光」 便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光,而成為 一種意象或符號,成為藝術家把 玩、揑塑並不斷重構的概念。於 是,為藝術創作的情景,更添新奇。 德國當代抽象表 現主義名家李希 特作品《抽象畫 (726)》。 英國浪漫主義風 景畫家透納畫作 《光與色(歌德理 論)》。 夢遊 世界 打卡佛山文化 文:李夢 圖: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文、圖:譚紀豪 圍爐 談藝 文:Wendy 圖:何健勇 《東亞綠色藝術節》始於2022年,由東 亞銀行聯同香港青年藝術協會舉辦,通過 「三部曲」的不同主題,向參加者灌輸保護 環境的理念。今年第二屆活動剛於7月4日 至9日舉行,並以「回歸自然」為主題,借藝 術發掘和欣賞大自然的美態。去年首屆藝 術節以「廢而不棄」為主題,鼓勵市民大眾由 自身做起,珍惜資源,減少產生廢物;明年 則以「氣候變化」為主題,通過藝術表達對地 球整體氣候和生態的關注。 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橋先生 在活動中表示,是次藝術節善用了銀行 資源和設施,將開會的場地變成表演場 地,與公眾分享綠色藝術,為社會帶來 更大價值。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暨環 境、社會及管治督導委員會主席李民斌先 生則指,銀行一向重視環境保育及可持 續發展,並已制定一個長遠、具體的ESG (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策略框 架,除日常業務,銀行將積極承擔社會責 任,《東亞綠色藝術節》便是銀行社會服務 旗下的計劃之一,旨在向下一代灌輸可持 續發展的環保觀念。 _宣揚和諧共生理念 因應年度主題「回歸自然」,今年藝術 節活動涵蓋戲劇、音樂、繪畫、手作等不 同藝術範疇,以多元的藝術語言表達自然 之美。精采活動包括原創短劇《野外自然 指南》,由四位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的專業 演員以生動有趣的演出,連繫觀眾與大自 然,與劇中角色一同探索自然的奧妙。音 樂方面則有由社區各界人士組成的《地球樂 聲》合唱團演出,該表演由專業音樂家洪樂 曦領銜,聯同擁有音樂天分的東亞銀行義 工、社區合唱團成員,以及才華洋溢的香 港青年藝術協會青年歌手演出,以合唱團 和諧的旋律,宣揚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 念。 除了精采表演,藝術節參加者還可免 費參與一個自選工作坊探索大自然,包括 「竹編自然」、「天然顏料植物彩繪」、「香港 留鳥掛飾」、「迷你乾花環」及「聽奏大自然 ──探索天然樂器」。工作坊由多位本地藝 術家帶領,讓參加者體驗運用環保物料與 大自然共同創作的喜悅,同時認識各種本 地動植物生態知識。活動期間,參加者亦 可欣賞八組以自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包 括水牛及牛背鷺木雕塑《仨生自然》、以植 物作為素材的《植物移印:節氣》、竹編作 品《竹杖芒鞋》等,以及在嘉道理農場暨植 物園拍攝的舞蹈錄像作品《與自然對話》和 早前舉行的「地景藝術體驗日」精采花絮。 活動過後,部分作品會轉移至中環的東亞 銀行大廈及總行等地方繼續展出,讓環保 藝術融入銀行日常業務之中。 大自然的創造是最美的藝術,也是 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隨著氣候變化問 題日益嚴重,保護美麗和創作的泉源向 來也是藝術界重要的課題。藝術與環保 的結合除了向社會大眾宣揚環保意識, 也能創作出別樹一格的作品,拓展多元 創作。 寓藝術於環保 感 受 回 歸 自 然 之 美 《東亞綠色藝術節》 香港著名劍擊運動員暨活 動大使張小倫到場為參加 者打氣,並展示竹編自然 工作坊的作品。 張小倫(中)與一眾嘉賓主持藝術節開幕禮。 一眾義工聯同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的團隊及本地藝 術家,合力呈獻《東亞綠色藝術節》。 場內展出的《香港原生花卉》,讓參加者 認識本地花卉品種。 D12 ⰶ⮜ 08.01.2023 星期二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 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 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 刊及網站。 譚紀豪,電影系畢業資深唱片人,古典音樂製 作人,愛讀萬卷書,愛行萬里路。筆耕多年,曾為 多份報章雜誌撰寫專欄及藝評。 由東亞銀行義工、社區各 界人士組成的︽地球樂聲︾ 合唱團,以音樂宣揚環保 理念。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