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08.01.2023 星期二 特別策劃 梅州梅縣「水車窯」 唐水車窯青釉八足獸瓷硯 唐水車窯青釉鏤孔圈足瓷洗 唐水車窯青釉葵瓣口瓷碟 唐水車窯青釉七連杯瓷茶盤 唐水車窯青釉雙耳瓷壺 唐水車窯青釉瓷灶 唐水車窯青釉瓷罐 唐水車窯青釉雙耳瓷執壺 唐水車窯青釉四花瓣瓷碗 水車窯,以出土地梅縣水車鎮而命 名,經鑒定年代定為唐代,至今 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水車窯燒製的 品種繁多,有碗、碟、杯(盞)、壺、 鼎、灶、硯等類別,包括生活用瓷、 文房用瓷、明器和祭祀器等。水車窯 因其器體造型豐滿、胎質堅硬厚實、 釉色青瑩溫潤而著稱,極富文物價值 和藝術價值,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 家均有發現,是唐代外銷瓷的主要品 種之一。中國古陶瓷研究專家、故宮 博物院研究員馮先銘先生認為:「梅縣 窯在已發現的廣東地區唐代瓷窯中以 質量精、造型豐富而名列首位。」 在梅縣區博物館展館裹,一件件 精美的水車窯安靜地陳列,仿佛唐朝 女子穿越千年的時空來到世人的面 前,美麗而神秘。梅縣區博物館副研 究館員徐建文告訴記者,目前收 藏的水車窯大多為生活器具 和文房用瓷,也有部分 祭祀器。其中一件出土 自唐墓,形如圓盤、 下有八足的「青釉八 獸足瓷硯」尤為獨 特,其形體碩大,造 型厚實,作為「明器」 實屬罕見。 那麼,水車 窯是如何被發現的 呢? 據介紹,20世紀70年代,梅 縣水車、佘江就陸續發現一些瓷片, 開墾農田時又發現一些墓磚,引起考 古收藏愛好者的興趣。1979年,廣東 省博物館考古專家曾廣億到梅縣徵集 文物,當地把收集的青瓷標本交給曾 廣億。這些青瓷標本被其帶回省博物 館,經初步鑒定 為唐代文物,引起 了省博物館的重視。 同年,在上海召 開的首屆國際古外銷陶 瓷學術討論會上,泰國專家 帶來的九塊中國外銷瓷瓷片中,有兩 片精美的碗片竟與國內的許多窯口對 不上,現場專家對此迷惑不已。而這 兩片碗片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國古陶瓷 學泰斗馮先銘先生的腦海中。 1982年冬,應廣東省博物館邀 請,馮先銘先生來到梅縣考古。在梅 縣水車鎮瓦坑口古窯址現場,一件件 精美的瓷片被發掘出來。馮先銘先生 將出土的瓷片與泰國專家帶回來的兩 塊碗片進行比對,竟然相差無幾。至 此,謎團終於解開。 馮先銘先生綜合梅縣佘江鎮唐墓 出土的青瓷器物和唐代古窯址的考古 發現,把古窯址命名為梅縣水車窯。 欣喜之余,他把梅縣水車窯錄入了《中 國陶瓷史》,從此中國陶瓷歷史上多了 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梅縣水車窯。 梅縣水車窯的生產者 梅縣博物館原館長朱迪光認 為,依現有考古發掘和新發現的窯 口表明,梅縣水車窯距今已有約 1300年的歷史。而客家民系的形成 則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發生的 「靖康之難」的「宋室南渡」之後,客 家人才經閩、贛入粵抵達梅州,並 在梅州反「客」為「主」,距今只近 900年的歷史。 梅州民間國寶——青釉瓷「四 系罐」,專家評審團評審時也認為 「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交融一體 的有力見證」。因此,晚唐梅州水 車窯的生產者究竟是誰?是早期遷 入梅縣的客家先民帶來了中原先進 的制瓷燒瓷技術,還是百越(粵)族 人早已從事製瓷燒瓷業?抑或客家 人與當地土著互相交流,共同從事 製瓷業和交流燒瓷技術的結果?還 是當地佘族或瑤族的傑作?有待今 後的考古發現後作進一步的研究, 才能下科學的歷史結論。 梅縣水車窯的文化價值 原貴州省收藏家協會會長認 為,梅縣水車窯興盛於唐代中晚 期,由於歷史原因和保護不好,千 年的水車窯在元初期早已消失無蹤 了,現只能從梅縣原水車窯遺跡發 現的青瓷碎片堆層和梅縣博物館 及民間收藏家中,可看出水車窯 將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合, 演變成今天客家文化歷史痕跡。 從今天的考古和研究來看, 梅州青瓷是唯一能證明客家先民 古文化中的物證,所以研究梅縣 水車窯青瓷系以及對琴江流域、梅 江流域、韓江流域所生產的青瓷的 發展,將對梅州客家歷史文化名城 的宣傳及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有著 深遠的意義。 梅縣水車窯的活化利用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博士周雲 水認為,創造水車窯已是一個近乎 神話的史實,而水車窯青瓷外銷東 南亞,參與唐朝對外文化技術大交 流之舉更是一項偉業。唐代水車窯 青瓷滲透著中原文化的豐富元素, 是客家文化遺產中的「稀有文物」。 梅州市擁有世界上一流質量的 瓷土資源,更有歷朝歷代積累的製 瓷基礎,復興唐代瓷業、打造新的 水車窯陶瓷城並非難事。 注:以上觀點摘自《首屆中國 (梅州)唐宋客鄉青瓷高峰論壇論文 集》 整理/危健峰 水車窯面面觀 千年青瓷 唐風古韻 「我第一次看到水車窯,非常震撼,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製瓷工藝 就這麼精湛高超了。」李先生在線上展館看到水車窯時驚歎道。日前,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202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 式舉行,很多市民通過梅縣博物館文物數字化傳播平台欣賞到3D藏品。 1991年,馮先銘先生在訪問日本 時發表《中國陶瓷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中提到:「唐代曾銷往海外, 泰國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 片,除越窯、長沙窯外, 還有廣東梅縣窯和高明窯 碗片,這是目前所知廣東 最早銷往海外貿易瓷的實 物例證。」 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 距離印尼勿里洞島海岸不足4海浬、深 度約17米海底,發現滿載貨物的唐代 沉船,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所 打撈上岸的中國陶瓷器達67000多件, 主要是燒製於9世紀的湖南長沙窯、浙 江越窯、河北邢窯和廣東窯系窯,其 中有700餘件廣東窯系燒造的青瓷。 廣東窯系的青瓷當中,以一類胎 骨厚重、整體施罩綠青色調透明開片 亮厚釉的作品最為精良,所見器式除 了少數壺罐類之外,以百餘件的呈敞 口、斜弧壁的圈足或壁足碗的數量居 多。圈足碗口沿切割成四花口,花口 以下器身外壁飾凹槽,內壁對稱外有 出戟,滿釉,底有三外團狀支燒痕; 壁足碗亦施滿釉,僅於足上留下三塊 狀墊燒時的澀胎,頗具特色。認定是 來自唐代水車窯區所生產。由此可 見,唐代中後期水車窯青瓷器已經遠 銷印度洋海域的西亞阿拉伯地區。 手作之陶,熊熊窯火,施釉紋 理,成就了水車窯的唐風古韻。 造型上,水車窯追求實用性與生 活藝術意趣性的相互統一。如水車窯 所製罐、壺品種,絕大部分都有耳 系。罐有雙系的、四系的、六系的; 壺亦有雙系的、四系的,個別大耳柄 的執壺也毫不例外地加配耳系,這是 水車窯一大特色。 在紋理上,水車窯分為有開片紋 和無片紋的兩個品系,但歷經深入埋 藏1000多年,由於地下與地表氣壓、 溫濕度不同,出土時這些條件瞬間發 生變化,使原本無片紋的青瓷釉面新 增加了裂紋。層層紋線互相交疊,極 富自然美感。 釉 色 上 , 水 車 窯有湖水綠色、豆綠 色、艾色、翡翠綠色、 嫩綠色、黃綠色、青白色。 技藝上,除了水車窯本身瓷土上 乘以外,不僅燒製溫度要在1200到 1300攝氏度之間,還運用匣砵裝燒, 用一個盒子把器物套住來燒製,讓瓷 器受熱均勻。此外,水車窯青瓷採用 的墊燒方式,器皿底部呈現「品」字形 的墊燒痕,是水車窯燒製的獨特之處。 遠銷海外 成為文化符號 製作精美 風格鮮明獨特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危健峰 朱日暉 圖 / 梅縣博物館(除署名外) 圓形,直口、圓唇、淺盤、硯 面微凸,且有6個墊痕,低稍凹,有 21個藍褐釉斑,明顯可見的結點有9 個,馬蹄足8個,對稱分布;硯面露 胎,其餘均施青綠釉,釉面有小裂 紋。 口 微 斂 , 圓 唇,硯心微突凹, 幾乎于盤沿平行, 盤沿與硯心間有周 淺凹槽。盤座圈足 外撇,鏤四對雙圓孔,施青黃釉,釉 面開片,硯心露胎。 撇口、圓唇淺 斜壁、圈足,器內 蓮瓣口有四出筋, 器底有三個墊痕, 內外施青綠釉,釉 面開片。 古代茶具或酒 器。青釉茶盤杯, 圓唇、淺腹、平 底,盤內環置七個 小盅,內外施釉。 侈口、短頸、 溜 肩 、 長 圓 鼓 腹、平底,肩部 塑一對稱豎耳, 一短流。內外施 釉,底無釉,釉 面開片。 三 角 形 , 前 有半圓拱灶口, 自後收成圓形煙 窗翹起,灶面火 口置敞口平底小 鍋,鍋上放一個圓筒形盅,盅底內 有五個圓孔,施青釉。 直 口 、 唇 微 移 、 短 頸 、 溜 肩 、 鼓 腹 、 平 底,內外施釉。 敞口、高頸、 溜肩、鼓腹、平 底,內外施青釉, 釉面有冰裂紋,肩 部飾對稱雙豎耳, 不規則的九角短 流,另一則是三條 形把。 四 花 瓣 大 碗,花瓣口,矮 圈足,全身施綠 釉,釉面開片, 內底心微凹,底 有三個墊痕。 ■梅縣博物館展出的水車窯展品。朱日暉攝 ■水車窯展品。 朱日暉攝 ■唐水車窯青釉八足獸 瓷硯。 / 鏈接 水車窯精品賞析 眾議 整理危健峰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