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俄語文學 翻譯家王智量於1月 2日在上海逝世,享 年94歲。王智量曾 任華東師範大學中 文系教授、上海比 較文學學會副會長 等,曾翻譯多部俄國文學經典,包括普希金的代 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以及 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把俄國文 學引入華文世界,譯作至今仍廣受歡迎。他對俄 國文學翻譯的貢獻備受業界肯定,於2019年獲中 國翻譯協會頒發「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內地:俄語文學翻譯家王智量逝世 澳洲著名文學獎「彼得.波特詩獎」(The Peter Porter Poetry Prize)早前公布結果,居韓 澳洲詩人丹.迪士尼(Dan Disney)的〈periferal, fantasmal〉從今屆逾千首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頒首 獎。評審團讚譽詩作「深掘出吉普斯蘭區在維多 利亞殖民歷史中被遺棄 的風貌,是運用語言隔 閡的傑作」。始於2005年 的「彼得.波特詩獎」是 澳洲享負盛名的詩歌比 賽,紀念現代澳洲詩人 彼得.波特得名,每年 公開徵集世界各地以英 語創作的詩歌作品。 澳洲:彼得波特詩獎得獎名單揭曉 英國著名文學獎「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 特詩獎」(T. S. Eliot Prize)早前公布結果,首獎 頒予拉丁裔英國詩人安東尼.約瑟夫(Anthony Joseph)的詩集《Sonnets for Albert》。評審團讚 譽作者「在矛盾中歌頌人性,以及為這種歷久不 衰的形式(14行詩),賦予新生 命」。「艾略特詩獎」始於1993 年,源自英國大文豪艾略特 創辦的詩書協會「Poetry Book Society」40周年誌慶,每年由資 深詩人評審選出在英國或愛爾 蘭出版的最佳詩集。 文:本報記者 圖:網上圖片 英國:艾略特詩獎公布得獎結果 閱讀角度 世界書訊 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2023年全 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香港有5所大學上榜,其 中4所更打入前10。港大排名第1,城大排第4, 科大排第5,理大排第6,中大排第17。從學術研 究與實質對社會、對國家,更重要的是對普羅廣 大的學生來說,都是以下的幾句評論,排名不可 不信,但也不可盡信。 這回主題是「大學的國際化」,按調查機構解 釋,因着該校收生的國際化、用英語授課、聘用 教師的國際化等各項比率,當是愈高愈好;以及 有無實質的遠景,向更國際化邁進,這些綜合的 結果,作為排名的指標。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各大學走「泰晤士高等 教育」的國際化標準,當有其重要性。但一連串 的問題,領着公帑辦學的各大學,必須同時要面 對,除了英語是國際語言之外,德、俄、法乃至 中文在全球使用的比率如何?國際上的重要性有 嗎?本土博士畢業的,理論上及實質了解本土大 學生的學習情況,更為掌握,而「本博」畢業生的 研究實力,從來不弱,較之留洋的,各有優劣, 但這些本土博士生能在香港各大學找到教席嗎? 所有學系都有這種現象,一把英美「國際化」的標 尺,仿似就量出香港各大學的成就,據聞就連中 國歷史的科系,都要以英語授課為尚,可謂一句 「國際化」功成,就能成就大學生的全面學習,大 學的收生與學能地位就萬事通,國際化的良性循 環是用之不盡的了。 但從教育現場看,崇高的大學辦學理念如 「明德格物」、「敬業樂群」、「開物成務,勵學利 民」、「博文約禮」等,通過國際化又能實踐多 少?抑或是束之高閣?而國際化對培育普羅大學 生愛鄉土、愛國家,又能產生多大的新生力量? 抑或這又與國際化排名無關,毋須深究? 一年容易,THE排名剛公布,香港各大學又 會沿着這個排名標準努力準備,又誠心祝禱,等 待主辦排名的機構,發出下一次的成績表。 香港各大學的國際化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何漢權 校長有情 教育現場 生於華人社會,不同家庭都會受到華人文化 影響,每個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而養育子女成材更成為家長的責任。家長很容易 將千斤重擔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渴望成為完美 的父母。有人說完美的家長是為小朋友選擇一所 好學校;有人說完美的家長是能夠滿足小朋友的 要求;有人說完美的家長是經常陪伴小朋友。 眾人對於完美家長的想法芸芸,定義不一, 你又怎能要求自己完成以上所有的要求,以成為 一個完美的父母?這會否對於自己太過嚴謹? 台灣的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曾說: 「父母都希望自己成為完美的爸媽,給孩子最好 的一切,卻常常忘記自己並非全能,且是不完美 的人,同樣需要被關顧。」在子女的成長路上, 家長會為子女付出所有,但子女的行為或回應未 必如家長所期望的,如子女不肯完成功課、在學 校被老師投訴、發脾氣等等。漸漸地,家長會累 積了很多負能量,甚至將問題歸咎自己身上,情 緒影響了自己與子女相處質素,親子關係變差。 然而,家長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子女的 成長並不是所有部分都能夠控制的,父母可以控 制的只有自己,嘗試關顧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 的不完美,並放下「完美家長」的枷鎖。 曾有家長向筆者分享,每天用10分鐘去放鬆 冥想很花時間,她有很多工作還沒有完成,如要 為小朋友準備午餐、接放學等等。家長的生活圍 繞小朋友,這是正常不過的事,但筆者認為家長 也可以容許自己花上數分鐘時間去為自己放鬆。 不一定要冥想,家長可以聆聽一首喜歡的 歌、看一段有趣的短片或到公園散步等等,為自 己叉電放鬆,讓情緒有一個出口。放下不必要的 重擔,關顧自己的內心和需要,才能有足夠的力 量去與子女相處,親子關係才可以變得親密。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 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 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你是否對自己過於嚴謹?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實習社工王燕禎姑娘。 親子同路 家長教室 踏入農曆2023兔年,萬象更新,隨着社會邁 向復常,中小學亦開始有序地全面恢復全日課, 希望通過各界的努力,學生早日回復疫情前的正 常校園生活,學習與身心成長得以平衡發展。 兩年的疫情,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而 言,需要的支援會較多,相信學校亦會作出相對 應的支援;另外,教育局亦推出「校園復常.好 精神」專頁,期望幫助學生盡快重拾正常學習和 社交生活。低年級的學生需時適應校園生活,而 中六學生將面對應屆文憑試,加緊做好應試準備 的同時,亦須為升學的出路作規劃。 隨着人口下降,往年考生人數創出歷年新 低,在考生少、學額增的情況下,考生的升學選 擇再不只是單純希望獲得入讀大專,而是更多考 慮個人的理想及興趣,因此,不少學生服務機構 亦增強了生涯規劃的支援,務求與時並進,與學 生同行。 升學出路,除了本地大專院校外,近年前往 內地升學的學生創出新高,在國家教育部和教育 局攜手協作下,本港學生和內地高等院校,對 「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畫」反應 踴躍,參與計畫的院校數目增至132所,遍布內 地21個省份和直轄市及1個自治區,同時學科的 覆蓋範疇亦不斷擴大。截至2022/23學年,共有 超過38,000名本港學生,通過計畫報考內地高等 院校,當中超過17,000人獲得錄取。 學友社獲教育局邀請,於早前兩場「內地高 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畫」分享講座 中,為參與者解難。分享過程中,不少參加者向 本社代表及兩位內地在學港生熱烈提問,這些支 援都有助中六同學升學時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按 個人志趣,選取心目中理想的學府與學科,以便 潛能發揮及興趣能夠跟前途緊扣,學有所依,貢 獻社會。 新一年祝願各位同學:學「友」所成,同行展 翅創前程。 電郵:thinktank@hyc.org.hk 同行展翅創前程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學友社執行總監及資深教育工作者。 梁國成 學與教 學友智庫 D6 侷芎 08.18.2023 星期五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