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09.04.2023 星期一 中國時事雜誌 「漂」在北上廣,房租足以壓彎年輕人 的脊樑。而「漂」在景德鎮,租房自由幾乎不 成問題。在「景漂」聚集的湘湖,300元(人民 幣,下同)就能租到一間臨山的單間,推開 窗就是滿眼的綠色;500元就能租下市區的電 梯房;而住上市區內獨棟帶院的3層4室大房 子,這種在大城市中,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的 生活,在景德鎮也只需要1000多元就能實現。 除了房租低廉,景德鎮的自由,是不被 「打卡」支配的工作時間。陶藝街上的店舖, 往往沒有固定營業時間,下午才開門營業是 這裏的常態。在景德鎮市生活了近5年的陶 藝手作人安娜,平時的工作狀態就是:睡到 自然醒,這有可能是上午9時也有可能是下 午,然後再開始工作。 更高的生活性價比和更閒適的工作節 奏,讓景德鎮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大理平 替」,最適合反「內捲」鬥士的躺平勝地。 但現實中,對於生活在景德鎮的「景漂」 來說,自由並不是躺平。跳出穩定社會體系 的「景漂」,告別舊生活來到景德鎮,是為了 實現一種看似理想化的職業期望:「做自己 喜歡的事情,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一個實 體,然後用自己的愛好養活自己。」在景德 鎮生活的一年半中,@新新青年對「景漂」生 活的理解是:如果有自己的事業,來景德鎮 可以獲得更自由的發展。但如果只是為了擺 爛,在這裏混日子,沒必要來。 五年前,安娜剛來景德鎮時,就在陶 藝培訓中學會了陶藝,認識現在的伴侶,也 步入了婚姻。當安娜成為母親後,考慮到 要平衡出照顧孩子和家庭的時間,決定轉做 一個傳統題材的畫師,計件收費,可以在家 工作,因此她又一次踏上學陶藝相關技能的 路。而這一次的學習,和五年前很不相同。 學習傳統題材繪畫,仍然保持著師傅 帶徒弟這種傳統的技術傳授模式。拜師,以 學徒身分學習起碼兩三年後,才能出師從事 這個行業。兩種授課模式的不同背後,其實 是景德鎮製瓷這門古老產業歷經十個世紀的 發展,製瓷業從傳統手工業走向工業化體系 後,又回到家庭作坊式手工業的一個發展剖 面。想要學習傳統題材繪畫的安娜,走了拜 師學藝的傳統路線。 剛到景德鎮的@十二交到的朋友都是 「景漂」,她感覺很難有和本地人接觸的機 會。而在景德鎮生活得更久一些的安娜,生 活中也多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為數不 多的、對當地人的觀察中,安娜發現,在更 早之前,其實年輕人在景德鎮留下來就業的 機會很是少的,因為這裏更偏向於傳統的瓷 器行業。很多當地「老作坊」,父親幹了一輩 子,小孩不幹,就後繼無人了。 租房自由不成問題 300元能住臨山單間 學習傳統題材繪畫 仍保持拜師模式 在網上,景德鎮被賦予了一層厚厚的濾 鏡。文藝範十足的工作室,精緻耐看的成 品,營造出一種詩與遠方的氣息。但現實生 活中的工作間,大多一地泥土,亂糟糟的。 真正的景漂生活,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閒適。 做陶是個慢功夫,極其繁瑣。要先拉 坯,等它自然風乾後,再進窯素燒。接著, 還要繪畫、噴釉、燒制,起碼要一兩周。因 為長時間低頭創作,很多陶瓷工作者都落下 一身職業病,腰肌勞損和頸椎病不可避免。 衣服上還會不時沾滿泥漿和釉料,就連袖 子、褲腳、指甲裏,全是泥巴。哪怕只是在 雕塑瓷廠泥濘的小路走一走,腳底也會沾滿 石膏。佳瑛就自嘲說:「再精緻的都市麗人, 到這兒都是灰頭土臉的。」 也因此,在景德鎮很容易分辨出新手和 老師傅。剛來的新手會激動地擺拍,老師傅 們則穿上工裝服,被泥點和粉塵弄髒了,也 不心疼。 製陶的過程,猶如開盲盒,充滿不確定 性。這個過程變數太多,前期泥巴的種類、 釉料的薄厚、燒窯的火候,都會對成品有影 響。可能是驚喜,但更多是驚嚇。佳瑛第一 次開窯時,出來效果就很不理想,有的裂開 了,有的顏色不對。 在景德鎮生活久了,佳瑛的消費慾變得 很低。以前她會跟風購物,但現在大多數錢 都花在「材料和泥巴」上。周圍星羅棋布著形 形色色的陶瓷店、模具店、泥店,如果需要 用料或是工具,電瓶車10分鐘內都能抵達。 每天工作超10小時 不比上班輕鬆 不知從甚麼時候起,逃離大城市去 學一門手藝,逐漸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 方式。景德鎮深厚的陶瓷藝術底蘊吸引 著大批年輕人湧來,成為「景漂一族」。 然而一時風潮過去後,有人愈發覺得靠 陶謀生不易,失望而歸。 ▍本報訊 ▍ 上海女孩佳瑛最近離開生活了兩年的景德 鎮。她曾是一名「景漂」,本想就去學一 個月陶藝,沒想到意外待了兩年,見證了景 德鎮從冷清到熱鬧的起伏。據虎嗅新聞網綜 合報道,2021年5月離職後,佳瑛一心想做些 能讓自己沉下心來的事,於是決定去景德鎮 看看,「當時的狀態就特別興奮,晚上經常刷 陶瓷帖子到兩三點。」 那會,景德鎮還不像現在這麼火。她 報了一門課,一個月3000多元(人民幣,下 同),提供4人間宿舍。她去了才發現,宿舍 都沒住滿。 佳瑛在景德鎮的生活很規律,每天9:30 到18:00上課,剩餘的時間自由練習。因為 工作室的泥巴可以無限使用,工具也免費, 所以她經常練到晚上七八點才走。她很喜歡 觸碰泥巴,揉得手指很累,但樂此不疲。有 時太忙,連飯也顧不上吃,一個飯團解決一 天的口糧。 閒暇時分,佳瑛會和朋友去周邊的山裏 野炊,自己撿石頭生火,在火堆旁對酒當 歌。他們聊天的話題,基本圍繞著「這個是用 甚麼泥」、「那個得燒多少度」,偶爾交流下手 藝人生存現狀。短短30天,她嘗試著做杯、 碗、盤、壺,一點點解鎖新手藝。 課程結束後,佳瑛捨不得離開。景德鎮 手藝人身上的專注,深深吸引著她。一次, 她晚上10點多回去,發現瓷廠的後門亮著一 盞燈。屋內擺設很簡單,一張四方木桌,桌 邊堆著大大小小的模具。一位中年人坐在木 桌旁,用手機的光照亮面前的泥巴。她在門 口站了許久,男子絲毫沒有被影響。佳瑛也 想像他那樣,沉浸在熱愛的事物中。 從去年開始,佳瑛發現身邊年輕人肉眼 可見地多起來。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僅是 2022年,景德鎮就有超過30000名「景漂」。其 實在過去10年,景德鎮的人口一直是淨流入 狀態,只是這兩年增長趨勢愈發明顯。 佳瑛把自己的學陶經歷發在網上,沒想 到竟收穫了上千點讚。對話方塊私信不斷, 甚至有網友因為她的文章跟風而來。但新鮮 勁一過,很多人又走了。最開始和她一起學 陶的2個室友,都已經離開了。 深圳女孩宋弦就是「閃走族」中的一員。 去年7月,她裸辭後去景德鎮散心,結果剛落 地,就發現身邊每個人似乎都很忙。此前, 她去過很多城市:在大理可以無所事事地躺 平,在三亞可以慵懶地曬太陽,但景德鎮不 一樣,「這裏更像是遊學,而不是旅遊。」 宋弦按照網上的攻略,按部就班報了 班,結果卻發現要是沒點藝術細胞,很難做 出一個合格的陶瓷,要賣出去更是難於上青 天。她每天早起晚歸地聽課,讀書時都沒這 麼刻苦過。她覺得自己就像個沒有感情的和 泥機器,從早到晚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不 比上班輕鬆。 宋弦特意去了解前輩們的生活,發現哪 怕是做了助教,剛開始時薪也很微薄,還沒 有社保和雙休,只是換種形式「搬磚」而已。 除非真的熱愛,否則很難熬出頭。 天氣,成了打敗宋弦的最後一根稻草。 景德鎮夏天動輒40℃,每個窯裏還在不知疲 憊地散發著熱氣。走在路上,就像身處一個 大蒸籠中。一個月的課程還沒學完,宋弦就 打包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 佳瑛在這裏生活了兩年,愈發覺得靠陶 謀生不易,再加上想跟家人一起生活,於是 下定決心離開。其實,無論是去還是留,他 們都只是選擇了一種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已。 謀生不易 「景漂」離去 做陶繁瑣 灰頭土臉是常態 ■在景德鎮一家藝術瓷廠,畫師為陶器補水,以便進行畫瓷等藝術創作。 新華社資料圖片 ■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攤主在擺放自己的陶 瓷作品。 新華社資料圖片 按照網上的攻略,宋弦按部 就班報了班,結果卻發現要是沒點 藝術細胞,很難做出一個合格的陶 瓷,要賣出去更是難於上青天。 手工製瓷技藝 行業分工細緻 宋代 景德鎮手工製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 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 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 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製作瓷 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 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 明清時期 景德鎮這個時期的製瓷業進一步 發展,「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 也」,製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採 礦、每道工序都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 度。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 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 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製瓷效 率,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 景德鎮手工製瓷業至此達到了歷史的最 高峰。 元代 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 「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 景德鎮手工製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 分工極其細緻,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 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