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04_2023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2月初,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不但是 跨境學生的喜訊,也是復辦境外交流考察團的契 機。中小學是重要的成長階段,除了要協助同學 建構知識之外,更要幫助他們建立國民身分及價 值觀,成為有質素、對社會有承擔,並且具國家 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遊歷海外、體驗民心可以增廣見聞,認識不 同的文化,放眼大世界,培養國際視野。參與教 育局、不同組織及具質素機構的交流活動計畫, 也是其中一個讓師生進行遊歷海外、體驗民心的 不二法門。 「全球境外學習體驗交流活動」是未來其中一 個學習趨勢,學生通過體驗當地歷史、文化、 民心、體藝等層面,而進行「政策溝通、設施聯 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大聯 繫。 通過不同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加深了解國 家、不同地域的現況及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繫,以 不同的價值方向引導及培育年輕人了解自己、國 家及世界的發展。 近年,敝校以「體育、藝術、科技、歷史文 化、領袖培訓、升學」等跨組、跨學科為主題, 配以「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沿綫地區為交流地 點,學生通過境外學習體驗交流活動,提升語文 水平及與人溝通的技巧。 在活動中,師生共同在網上搜尋資料、草擬 研習內容和行程路綫,設計交流學習手冊及設定 獨立專題研究等,強化師生的組織力、解難能力 及建立與不同地域的人際網絡。 師生通過交流計畫,讓年輕人親身體驗、感 受當地的文化,種下「夢想」的根,讓他們有機會 在當地可持續發展;通過交流活動的參觀,提高 他們認識自我及進行價值的澄清過程,發展個人 潛能,讓香港的年輕人有更大的體驗,在日後的 學習上,成為更有活力、擁有國際視野、具創 意、能領導、肯承擔的年輕新一代。 境外交流復常 擴闊學生視野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校長。 彭家強 校長有情 津中樂道 昨天和兩位媽媽談論學英文的事,其中一位 媽媽對孩子的學校沒有教授「Phonic」感到憂慮, 她的疑問是:「不懂拼音(Phonic),又怎樣能夠讀 字(sound words out)?」 「閱讀」這回事其實比我們想像複雜得多。很 多時候,我們以為懂「Phonic」就能讀字,懂讀字 就能直接建立孩子的閱讀信心,孩子繼而會喜歡 閱讀,並養成閱讀的習慣。孩子一旦愛上閱讀, 我們認定在學習上便安枕無憂了。 事實上,「Phonic」亦未必是如此神奇,也非 唯一的基礎,Mem Fox在其著作《Reading Magic》 這樣說:「When so-called experts shortsightedly extol a phonics-only approach to learning reading, I remind them of the fact that only 50 percent of English words are spelled the way they sound phonically. So what do we do about the other 50 percent? Ignore them? The craziness of English spelling knows no bounds, which is one of the great weaknesses of phonics. Meaning can't always come from turning print into sounds」。她舉 了個例子,「love」不能用「Phonic」拼到,孩子要知 道它們讀法,還得靠多聽多看。 個人而言,我認為在初學英文期間,「輸 入」比這種「sound out words」的「輸出」重要,當 然,有些孩子可以同步「輸入」與「輸出」,可是爸 媽要謹記,不要只着重學習「Phonic」(「輸出」), 而忽略聽故事、讀繪本。拼音只是工具,是沉 悶的工具,我們要孩子喜歡閱讀,還得要有 「餡」,即是內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拼音就像 刀刀叉叉、匙羹筷子般,它是進食時的工具, 我們的焦點不在工具,而是提供「有營養的食 物」。 囡囡天恩小時候也有學拼音,是丈夫拿着 Flash card教她的,她只學了兩個月左右,今天她 的閱讀能力不是靠當時學拼音而來的,而是故事 書。每天一、兩本,持之以恒,一點一點,奇妙 的事情,甚至奇迹便會發生。 別把時間都放在「工具」上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親子同路 芽芽學英語 隨着近年STEM教育急速發展,虛擬實境 (VR)在教學層面的應用漸趨普及。賽馬會「觸境 生情」虛擬實境中國語文教學計畫,自2018年開 展為期4年的首階段工作,利用中文大學學習科 學與科技中心研發的VR教學平台,讓同學安坐 課室都能親歷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場景,從而提升 觀察及寫作能力。 主要協同研究員陳志堅指計畫參考外國教學 研究,發現VR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 構思以VR呈現真實地區面貌去配合文章閱讀, 加深同學對社區的認識。「不少在港島上學的同 學從未踏足深水埗區,對於地攤、劏房、二手物 品買賣等都只是略有所聞。通過VR能夠將這些 地區真實的情景帶到他們面前,尤其疫情下校外 考察活動減少,科技正正彌補這些限制。」 節目主持鍾傑良問VR教學對中文寫作有甚 麼具體成效?「過去學生在命題寫作時大多憑空 創作內容,可是計畫除了帶同學『落區考察』,在 老師的引導下,更可以比照作家於同一地區的觀 察和感受,激發他們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對他們 身處的地方有更多的情感連結。」陳志堅表示開展 計畫後,不少同學的敍事技巧有明顯改善,對事 物及情感的刻劃也變得細膩。除了考試成績有進 步,語文表達能力也增益不少。 另一主持何玉芬博士想知道VR能否取代實 地考察活動?陳志堅記得有兩位港島同學在課堂 後相約到深水埗區走訪:「VR是教學工具,最終 目標是同學主動走進社區跟那裏的人和事互動; 同學認為VR能夠帶她們看和聽到深水埗,但無 辦法嗅和嘗,因此她們特地走到文章介紹的豆品 廠吃豆花。」 陳志堅提到第2期計畫的目標:「我們會邀請 作家走進課室,跟學生一同使用VR遊覽社區, 各自創作文章後再一同分享他們的成品;另外也 會將香港18區的教材套全部完成,並開發其他華 文文學地區的教材,期望將計畫帶到更多學校。」 虛擬實境學中文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逢周六晚上播出,由鍾傑良、何玉芬博士主持的《教學有心人》節目。 學與教 教學有心人 閱讀角度 STEM視窗 黃秉華 「容許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空 間,甚至容許孩子有時犯錯」,這是內地最近走 紅的一套教育方法。這是甚麼來頭?原來是網絡 科普老師李永樂最近在其視頻推介的愛因斯坦教 學法,看來不是很深奧但是知易行難,因為大 部分家長對孩子施予的期望,都是家長本身的主 觀意願,經常以「這些是我的經驗、是我走過的 路,所以我要孩子不要走歪路,要走一條正確的 捷徑」,結果你連觀察孩子的天分、興趣是甚麼 也省掉了,就一味向他們推動你的想法。 愛因斯坦談到其科學研究的成就時,總是很 簡單地回答︰「好奇心比知識更重要。」甚麼是好 奇心?就是不斷地問問題,還要着手去找答案。 《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兩位 作者以不同的真人故事為題材,用心分析被訪者 的內心世界及其成就,從而得出一個深層次的解 讀︰「好奇心能深刻轉變事業與工作成果,進而 鼓勵更多人擁抱內心的好奇小孩」,重點是通過 「發問」過程去學習、創造、管理與領導。 原來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如假包換的笨小孩, 他比起同齡的小朋友顯得遲鈍得多。你可能懷 疑,這位幾乎解開宇宙之謎的曠世科學奇才,怎 會不是一直從起跑綫贏到終點的人呢?不是, 的確不是這樣,他到了3歲還不能講出完整的句 子,更是到了10歲才上學。 坊間流傳這樣的小故事,有一次學校主辦工藝 課堂,內容之一是要大家DIY做一張木凳,所有同 學都完成了,作品擺出來,老師一眼發覺不對勁, 吓!怎麼有一張那麼難看又糟糕的凳子,還加上了一 句評論︰「恐怕全世界也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 原來這是愛因斯坦做的,不過,故事的高潮 是愛因斯坦很理直氣壯地告訴老師,有兩張做得 更差的凳子,他拿出來給大家一看,果然如是! 原來這兩個糟糕的作品都是出 自愛因斯坦之手,第3張凳其 實已經有進步了。 看完故事後,你覺得愛 因斯坦是不是笨小孩?不過,無論如何,愛因 斯坦最幸運是他有個人自由空間,能夠尋找自己感 好奇的發現。可見天才不是大家想像那麼簡單。 電郵:pingwah@gmail.com 好奇心 作者為STEM家教專家,《STEM for Parents 你懂的!》作者。 陳東紅 D6 侷芎 09.04.2023 星期一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