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21_2024星島日報(紐約都會版)

C8 01.21.2024 星期日 廣東風情 上世紀90年代,流溪河是廣州最好 的飲用水源地,西部江村水廠、西村水 廠都從流溪河取水,兩廠生產的自來水 佔當時全市自來水生產量的一半以上。 為了進一步保護「母親河」,近年來,廣 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制定實施《廣州 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深入開展流 溪河流域治理保護工作。 截至2023年4月,流溪河飲用水 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流域內4個 國省考斷面全面達標並達到Ⅱ類水 質,89條一級支流氨氮污染物排放總 量和2016年底相比消減達90%以上。 同時,流溪河流域已建成碧道226公 里。如今,流溪河有了新「頭銜」——全 國美麗河湖。2023年10月,流溪河成功 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二批名單。 流溪河上游的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天藍水綠、白鷺成群。在流溪河的源 頭——桂峰山下的桂峰村係遠近聞名的 網紅村。每年秋冬,紅柿遍野,吸引了 許多遊客和攝影發燒友慕名前來。阿婆 六村海拔650米,是廣州最高的村落, 吸引天文愛好者們驅車前往賞星。良口 鎮溪頭村,土屋石屋錯落村隅,福田 里、金紫里、濟陽里,數百年的歷史建 築群隨處可見;南平村600年的歷史積 澱,留下「一門三進士、四代九鄉賢」的 歷史佳話⋯⋯每到周末,前往美麗鄉村 的道路排起了長長的「車龍」,當地的特 產水果、果酒、桂峰釀豆腐、呂田燜大 肉、水庫大魚頭、泥焗走地雞、香葉烏 鬃鵝等特色美食供不應求。 2023年元旦假期,流溪河良口鎮風 暴電音節,共吸引5萬名群眾同時在現場 享受電音視聽盛宴。一個多月前,「2023 廣東從化一百越野賽」火熱開跑,選手們 奔跑在鴨洞河徒步道、石門國家森林公 園和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欣賞山野美 景、感受鳥語花香。流溪河水域寬廣, 「廣東省戶外運動水上示範基地」揭牌 後,龍舟、皮划艇、溯溪、漂流、槳板 運動等水上休閒娛樂運動與水經濟的發 展迎來重要機遇。青山綠水是「文旅+體 育」的天然舞台,與流溪河親密接觸,一 條河一方人一座城的故事,仍在繼續。 從空中俯瞰,流溪河流域地理空間 形如一片芭蕉葉,自東北向西南分布。 《廣州日報》報道,「葉端」為呂田水、玉 溪水源頭區,「葉根」為南崗口與白坭河 合流段。 根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編制的 《珠江誌》記載:「流溪河發源於從化呂田 桂峰頂。」2005年冬,省市有關水利專家 到從化呂田踏勘流溪河源頭,在桂峰山 下名叫「墩坑」(又名「丁坑」)的地方,正 是「桂峰頂」的山麓,巨石下的泉水是桂 峰山無數泉水中的一股,於此為流溪河 源頭刻石立碑。華南師大教授、地理學 家陳敬堂和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家司 徒尚紀教授,以一句詩為「流溪源」的標 誌點一錘定音:「流溪河源何處尋,從化 呂田桂峰村。」 呂田鎮桂峰村邊,一條蜿蜒而上的 小道通往桂峰山山腰。一條蜿蜒溪流從 道旁流過,河道淺窄,水清見底。沿溪 行,水聲漸強,再穿過夾道的茂密草 叢,流溪河的桂峰源頭頓時躍然眼前。 只見一塊巨石立於淺水潭中,上刻著 幾個朱紅大字:「流溪河源頭」。奔流的 山溪水在巨石旁飛濺而下,水響不絕於 耳——很難想像,流溪河那廣達兩千多 平方公里的流域,就源自於這股靈動的 山溪。 當地山民介紹 ,每年七夕凌晨頭 遍雞啼後,桂峰村民都會到源頭打水儲 藏,倒進瓦罐密封。這裏的源頭水存放 兩三年都不腐,還能解暑排毒,被稱為 「七夕水」。桂峰山地處廣府、客家文 化圈交融處,好山好水釀美酒,年復一 年,桂峰人堅持用桂峰山泉水、荔枝柴 明火燃燒和老師傅傳下來的古法配製美 酒,呂田頭酒也已成為廣府、客家文化 融合的一個符號。 考古遺址星羅棋布 2003年,一位畫家在呂田鎮獅象山 寫生時發現「可疑」陶片,經考古專家詳 細研究鑒定,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後的考古試掘發現,獅象岩遺址是廣 州當時已知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了一批灰坑、墓葬、柱洞等遺蹟, 以及陶器、石器等遺物,表明早在五千 多年前,便有古人類生活在流溪河兩岸。 十年後,考古專家又在從化流溪河 流域發現另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橫 嶺遺址。如今,廣州首個考古基地,即 橫嶺考古基地也落戶流溪河畔。 「廣州所在地從前是巨大的海灣,從 距今五六千年前起,隨西江、北江和東 江的泥沙淤積,珠江三角洲逐步形成。 先民們逐水而居,生活在河谷兩旁崗地 丘陵等地。位於廣州北部的從化流溪河 區域,是粵北山地和珠三角平原交匯 地,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時期的一 個主要的文化流動之地。珠三角與南嶺 以北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水路來往。 它與粵北乃至石峽文化的交流,也主要 通過從化一帶。」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院長易西兵說。 從化是粵北文化進入珠三角的「橋頭 堡」。流溪河流域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 先秦遺址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是探索 嶺南文化的重要源頭。近年的一次流溪 河流域文物資源考古調查中,發掘的文 物裏有一件戰國晚期至南越國初期的陶 牛,這件陶牛兩眼有神、栩栩如生,牛 鼻子上還精巧地穿了一個孔,專家解 讀,這或者表示當時的「廣州人」已能 駕馭牛來耕作了。 100 流溪河係唯一全流域在廣州的水源 清碧 澈水 山蜿 溪蜒 匯風 成物 河多 源起從化桂峰山 流域形似芭蕉葉 順流溪河而下約75公里處,廣從斷 裂帶讓地下的熱水湧出地面,早在明崇 禎年間編修的《從化縣誌》中便有「湯泉」 的記載。世界上僅有兩處珍稀含氡蘇打 溫泉,流溪河溫泉便是其中之一。 1933年,西南民航經理劉沛泉在一 次觀察地形的飛行中發現了一處瀑布。 他邀兩名好友共同探索,發現了一處 「熱水塘」。這處泉眼所處地帶古時山高 林密,人跡罕至,原名「青龍頭」。村落 旁有九處溫泉泉眼自然湧出,其大者積 水成塘。他們三人在泉眼邊立起了一塊 刻著「溫泉」二字的石碑;溫泉水樣經化 驗,發現有治療風濕、健體強身之效。 於是,他們在報上登廣告,又到處開宣 講會,還邀請名教授、中小學教師、醫 生、律師以及學生和群眾團體到溫泉實 地遊覽;成立「從化溫泉促進會」,一年 繳上十幾個銀圓的年費,就可以享受免 費交通和住宿。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末, 從化溫泉名聲大噪。 1949年後,從化溫泉以其優美的自 然環境,成為中國南方最有名的度假勝 地之一,正所謂「北有北戴河,南有溫泉 賓館」。在廣東溫泉賓館大門口,一塊兩 三米高、一米寬的漢白玉石上,刻著幾 個蒼勁大字「嶺南第一溫泉」。 在大氣典雅的松園一號別墅,外牆 一面金色牌匾上記錄著三十多位到訪的 党和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及知名人 士。關山月大師在此創作《詠梅意圖》時 頗有孩童般的頑皮,他畫完後每次到訪 都會再添上一筆,前後添了8筆;黎雄才 大師的《山快馬加鞭》,用國畫技藝畫出 了極豐富的立體感,會在不同燈光之下 呈現出春、夏、秋、冬四種景象;李可 染大師的巨作《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其 落款的「翠溪賓舍」被用來為溫泉賓館的 藝術館取名;作家楊朔那篇膾炙人口的 《荔枝蜜》,也是在溫泉賓館裏創作的。 《閃閃的紅星》《青春萬歲》都曾在這裏取 景,《廬山戀》裏中國電影石破天驚的第 一吻,就是在前面的翠溪大樓拍攝。 人跡罕至「熱水 」變「嶺南第一溫泉」 高官省親拓航道促古渡口繁榮 當地老人模糊的記憶中,當年流溪 河上的荔枝商販,就是乘竹筏從深山駛 到良口鎮,再乘船從沿岸的渡口碼頭來 到廣州城區;現在還能看到的麻村渡 口、龜咀渡口、魚梁尾渡口等。 從化的古渡口在宋朝已經出現,彼 時也已頗具規模。到了明朝則更加繁 盛,形成了墟市。流溪河在明朝時還只 是一條几米寬的小河。地方誌記載:「康 熙年間從化出了一名朝廷大員,回鄉省 親時流溪河兩岸的竹林擋住了船隊,於 是大員下令砍去竹林、清出航道後,才 使流溪河河面變得越來越寬、水位也跟 著加深。當年,四五十噸的大船從廣州 老城出發,往北可到達從化良口,水路 航運也成了從化當時的主要交通運輸方 式,河面船隻最多時達到500多艘。」 如今,在龜咀古碼頭後面,仍保留 著十分完整的墟市舊貌。古墟建築多為 騎樓式,從義興隆、謝友隆、穗豐興、 均益隆,一直到煙酒第一經銷店、木棉 村經濟聯社,每一個商號背後,都是一 段興衰迭起的歷史。1949年後,流溪河 上游築壩建水庫,流溪河上建起了一座 座大橋,古渡口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流溪河沿線具有眾多省級、市級文 物保護單位及歷史村鎮保護區,宋代的 梁氏祖墓、黃氏祖墓,明代的五嶽殿, 近代的呂田革命烈士紀念碑,木棉古 村、龜咀古渡、花東鎮歷史文化古蹟等。 永寬書室、寶珊書舍、文植公書 舍、致堂書舍、永堅書室⋯⋯這一步一 書齋的景象有別於其他古村落,在村南 還有謝廷鈞「進士第」;書室和民居被九 條古巷蜿蜒連接,民居、池塘、書舍整 整齊齊地排列在一片開闊平坦的土地上。 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時,在從化 流溪河流域發現了多個古村落群,包括 錢崗廣裕祠及古村落、屈洞防禦使鐘公 祠、木棉五嶽廟古村落、鐘樓古村落 等。這些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朝的古 村落,結構已經很完整,不僅有較完整 的水系,還有村牆,有砲樓和防禦設施 仍然保存完好的建築群,有不設尋常窗 戶、只有天窗的「船屋」⋯⋯其中的錢崗 古村落,當時已建有大小屋舍千餘間, 還有更樓、書院,東西南北甚至還各有 一個古門樓。錢崗古村裏的廣裕祠,被 建築專家認為是「嶺南地區古祠堂建築的 一把斷代標尺」。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一塊巨石立於淺水潭中,上刻著幾個朱紅大字:「流溪河源頭」;奔流的山溪水在巨石旁飛濺而下,水響不絕於耳。 ■米埗小鎮觀光列車。 ■木棉古村內的謝氏大宗祠。 視覺中國 ■從化溫泉鎮。 廣州的母親河——流溪河,發 源於從化山溪;匯入珠江、流向滔 滔大海;是全流域位於廣州境內的 唯一水源,也是廣州重要飲用水源 保護地和生態屏障。流溪河千百年 來如一條清麗的紐帶聯結孕育著廣 州城,滋養著流域千萬的居民。 共同守護母親河 文旅體育比翼齊飛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