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22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筆者喜歡聽香港電台葉國華先生的《五十年 後》,8月26日的一集,葉老先生問家長們是否準 備好開學?對!筆者沒聽錯,讀者沒看錯,對象 是「家長」,不是「學生」。節目中,葉老先生提到 兩點,筆者願與讀者們分享: 1.新世代的教育着重過程:以體育活動為 例,不但是讓孩子長身體,而是在過程中,孩子 的意志、情商、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等會被發 展。參與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回應,更是孩子發 展綜合能力的表現產出。 2.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重新認知世界走向: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把自己接受教育的經歷再一次 在孩子身上上演是可預期的做法,問題是世界變 得太快。虛擬世界和人工智能對傳統知識為本的 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至今可以預見的是知 識教育會被放輕,資訊太多,知識太多,甚至超 越孩子能承載的地步。因此,孩子需要學習的是 如何研判、組合和總結知識。家長和教育工作者 要知道世界往哪裏走,網絡和媒體是不可抗的力 量,要懂得把握和創造不同的社會、國家甚至世 界大事為不同的教育場景,實踐全人的教育。 無獨有偶,暑假期間筆者讀了一份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關於「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一起重新 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因 為全球化、氣候挑戰和數碼革命等相關變化,報 告建議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方法都要改。人權和文 化的多樣性是基礎教育不可迴避的議題;環境教 育逼在眉睫,學校課程責無旁貸;新數碼時代到 來,傳統教育對數碼工具的傳授只有技能,資訊 素養和批判精神如何讓孩子掌握和善用。 這兩項資料促使筆者思考在學年之初應該如 何部署學校的發展?如何教育家長和老師?一言 以蔽之,就是回歸「教人」。2500多年前,孔子已 教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筆者認為「未來 教育」其實就是還原基本步,Simple is Beautiful。 未來教育 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鄭家寶 校長有情 教評心思 做父母每年最期待的開學,被一場風雨搞砸 了,無論你期盼的原因是「孩子升了班可以學到 更多知識」,還是「我可以甩難」,都被打亂部署 吧!雖然我毋須送仔返學已久,還是很記得那種 開學前的心理狀態,除了期待,還有彷徨。 「開學先嚟打風」,9成小朋友都會很開心, 因為可以遲起身一日,但父母們必定憂心忡忡。 好一個颱風「蘇拉」,8月底才在沿岸龜速橫移而 至,到底來不來?吹正、擦邊還是掉頭走?要返 學嗎?會停課嗎?要留家照顧孩子嗎?要冒風雨 送孩子上學嗎?假如中午突然掛8號風球,誰有 空接孩子?已經沒心思想想自身返工的問題。 天有不測風雲,有太多可能性,身為負責任 的家長,心裏必然「囉囉攣」,但又必須冷靜地作 多手準備。幸好我不用擔心兒子上學問題,因他 要籌備大學迎新,一直待在宿舍沒有回家。最 後颱風來了,雖然掛上10號風球,但勢頭並不強 勁,而且當局一早宣布停課,開學日延至星期 一,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以為順利度過一場颱風,怎知隔幾天來一場 世紀暴雨。 那夜是交計劃書的死線前一晚,剛決定留宿 公司趕工,大雨便來了。我一邊努力在電腦前畫 圖打字,一邊聽着窗外的風雨聲慢慢奏起,由淅 瀝淅瀝滴答滴答到最後砰砰澎澎,不到半小時便 下起「貓狗雨」來。抽空看看天文台網站,原來暴 雨警告級別已由黃轉紅再變黑,難怪外頭盡是隆 隆水聲,就像置身瀑布旁邊。 白噪音特別誘人萌生睡意,拼搏到半夜捱不 住,準備到沙發躺下。臨睡前到窗邊一窺雨景, 看到眼前景象,心裏「哇」一聲叫了出來:遠處一 條由山上伸延下來的馬路變了急流,雨水像山洪 暴發般洶湧而下!三更半夜竟然有個男人撐着傘 欲渡河?是幻覺嗎?還是去睡吧! 閉目前一刻一個念頭湧至:「明天阿仔會停 課嗎?」噢,忘了已經事不關己了。 夜來風雨聲 作者為資深兒童傳媒人,《親子王》前主編,分享如何做個快樂孩子的快樂父親。 親子同路 父中作樂 最近香港接連出現風災和雨災,對市民日常 生活造成相當嚴重的影響。尤其是最近的雨災, 淹浸了港鐵站、商場、行人隧道等等,這些景象 都是筆者前所未見的。全球環境污染帶來的問 題,似乎已經滲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極端天氣頻生,不禁讓筆者再次反思學習中 國歷史文化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實在中國 文化傳統之中,也有不少與環保觀念暗合的地 方。《禮記》提到:「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鬻 於市。」現時,過度開發的情況可謂相當普遍, 《禮記》此話似乎也有一定的現代意義。荀子也曾 經提到:「聖主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 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此話反 映出荀子眼中的「聖主之制」其實是一種可持續的 生產方式,大概意思是只要管治者讓草木自然生 長,不去破壞草木的生長循環,就能通過保障資 源的供應,達到理想的「聖主之制」。 除了在思想層面,中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反映 出古人環保意識的法律規定。早在周代,當時的 政府就有制訂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周文王頒 發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 木,毋動六畜」。秦朝的律法也有規定在個別時 段不能在山林伐木、不可焚燒植物作肥料等等。 研讀歷史者不能只耽溺於故紙堆,反而要以 歷史文化經驗,觀照當下的國際時事。筆者對於 日本政府罔顧國際社會輿論,執意將核污水排放 至太平洋一事也作出了一些反思。由於筆者並非 環保專家、無法客觀準確地評估核污水所導致的 潛在影響,因此,筆者在此先不深究,因為這要 留待相關專家學者作深入分析。 可是,作為一個具備基本分析能力的歷史學 生,筆者認為日本政府排放核污水一事是不負責 任、忽視生態平衡和人民福祉的行為。雖然可持 續發展等環保概念是起源自近代的西方社會,但 從事件引起的國際爭議可見,現在正是向國際社 會強調中國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的最佳時機。 可敬可畏的大自然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現就讀劍橋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中國研究)碩士課程。 張瑋宗 學與教 青史劄記 閱讀角度 開卷樂 我們每一天都穿梭於不同的街道。街道上的 每個行人,都有不同目的——有些人是為了以最 近的距離由一點走到另一點,有些人就只是為了 在路上走走。即使在同一條路上,不同的人自然 感受各異,就讓《來一場文學散步》作者可洛告訴 你,為甚麼要來一場文學散步。 可洛是一位創作種類多元的作家,筆下有新 詩、劇本、兒童文學、科幻小說等,能駕馭虛幻 和寫實的作品。這一次,他選擇以平實的手法呈 現香港各個社區的面貌。可洛說,他想呈現如大 家衣食住行般生活的一面,不想「加鹽加醋」,如 果寫成科幻故事或魔幻小說,可能便會搶了焦 點。 因此,他形容男女主角之間,也只是一種淡 淡的感情,兩人散步途中遇上的事物,才是小說 的「主菜」。對於這道「主菜」,作家和編輯都非常 認真地對待。作者完成初稿後,編輯還按着書中 路線走了一次,告訴可洛哪些地方或小店原來已 經不復存在了,再研究應該更新內容還是留為紀 念,或是在書中添加註腳解說。 心態影響了眼界,而眼簾下的物事,也會倒 過來,影響我們的心境。身為助理教師的王莉, 在工作體制上受到不少限制。她選擇了這一份相 對穩定的工作,同時卻被這個穩固的框架牢牢地 困住,未能實踐心中的教育理想,內心只能在困 惑與挫折中,反覆地掙扎、氣餒。 有一次,他們來到土瓜灣的雜貨店,說起詩 人飲江的詩〈玄奧〉——「你隨便捧起一把米 /(在 隨便一間雜貨舖吧)/ 那把米一粒一粒漏下 / 在 你幼嫩的指縫間 / 噢,你蒼老了的指縫間」,飲 江兒時買米,感慨一生匆匆。兩人受到觸動,也 令王莉決心不要變成雜貨 店中其中一隻乾蝦米,希 望自己即使在一潭死水 中,仍能做一隻能跳能游 的鮮蝦。 可洛希望,一場文學 散步,不但能讓讀者以 新的視覺去看待社區, 亦能從不同文學作品中 得到啟發,以不同的視 覺看待生活。 以文學視覺在街道步行 笨泥爸爸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 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 周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D6 侷芎 02.22.2024 星期四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