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_29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7 03.29.2024 星期五 中國時事雜誌 68歲的韓大爺是河南開封人,自稱現在 是「候鳥式養老」,春天老家氣溫好的時候就 回去,冷的時候就到資國寺來。前年在這裏 住了幾個月,去年差不多住了半年時間。 每天早上4時多、5時就起床,在這裏種 種菜,打太極拳。寺院裏需要他值班的時 候,他就去做義工,給老人們分發快遞。韓 大爺的老伴也在這裏,平時也會去服務部幫 忙,撿撿垃圾,打掃衛生之類的。 韓大爺稱,自己以前是學校老師,還做 過十多年副校長。他有自己的修行方式,看 看經書,聽聽經。靜心、修身、養性,修行 就是做人,好好靜心,把晚年過得充實而有 意義就行了。 江蘇常熟的陸奶奶79歲了,她是2023年 5月份搬過來的。過去20多年,陸奶奶和兒 子、媳婦,祖孫三代一直住在一起,沒有甚 麼衝突,大家關係很親近。以前身體還好 時,陸奶奶會盡量幫兒孫們解決生活上的問 題,搞衛生、洗衣服、買菜。現在自己年紀 大了,做不動啥事情了,但因為兒子和媳婦 的工作很忙,她希望他們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用分神來照顧他。孫子上大學後,陸奶奶 也放心地脫身出來。她表示,自己一個人在 寺裏挺好的,也能夠自理。 陸奶奶表示,對她來說,在資國寺養老 最重要的就是有臨終關懷。她不希望在家裏 經歷世俗的臨終,在資國寺有生命關懷助唸 團,師父們會送自己最後一程。自從來了寺 裏以後,她休息了兩個月,明顯感覺身體好 了很多,就參加了生命關懷團隊,去送往 生,能夠盡力幫助到別人,哪怕是說一些愛 心的話,安慰的話,就足夠了。 隨著吉祥寺養老院的名氣越來越大,外 出務工的人開始把家裏「空巢」老人送到養老 院。「子女孝順誰會把老人送到這兒?」養老 院的醫生李來峰感慨。 跟李來峰一樣,農村裏絕大多數人的觀 念還是「養兒防老」「居家養老」。子女把父 母送到養老院被視為「不孝」,會「被人指指 點點」。曾經有個外出務工的女兒把母親送 到吉祥寺養老院,第二天便著急把母親接回 去,因為受不了村裏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這些年,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一年回 一次家,有的很多年都不回,也不那麼在乎 別人的眼光。在吉祥寺養老院照顧老人的黃 老伯要寬容很多:「大家過的都苦,要出去 打工,把老人送過來可以理解。」 沙縣以小吃聞名,根據沙縣同業公會公 布的數據,截止2014年,全縣外出經營小吃 的人數達6萬餘人,而整個沙縣的勞動人口 為9萬,換句話說,沙縣67%的勞動人口外 出做小吃生意,此外還有很多人外出打工。 吉祥寺養老院所在的鎮頭村只有過年才 熱鬧些,年初十一鑼鼓鳴天,村裏小孩舉著 旗子走在最前面,青壯年們從廟裏抬出菩薩 像走街串巷。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平 時村子裏只有老人和小孩,沒人張羅這些事。 鎮頭村有勞動力的老人都不願意去養老 院,村子裏每月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幾十元 錢的新農保,即便子女不給錢,老兩口搭伴 也能過下去。老人的另一筆微薄收入來自土 地,村裏把地賣了,錢拿去放高利貸,每月 分給每個村民幾十元利息。「高利貸多危險? 跑了怎麼辦?」一位60多歲的村民表示擔憂。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口趨嚴峻的同時, 由於現代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新型城 鎮化的推進帶動物質生活水準上升、計劃生 育引起家庭結構小型化現象口益突出、人口 流動導致留守老人比重大大增加等因素的影 響,傳統的養老觀念、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 現代社會的要求,高品質養老、社會化養 老、精神供養等需求逐漸被提出。 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成為解決中國養老問 題的必然選擇,近些年逐漸進入人們視野、 呈迅猛發展態勢的「宗教養老」,似乎是一種 有效的社會化養老模式。其中的「宗教景區 型養老」,更是迎合大眾需求,逐漸在現代 養老事業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宗教參與養老 是指宗教及其機構順應社會責任主體多元化 的發展趨勢,作為社會責任主體之一,以宗 教社會服務為基礎,以養老需求為依據,以 提高養老品質為目的,參與到養老之中,幫 助和支持養老事業的宗教社會實踐活動。 中國宗教界不僅可以通過道德戒律規範 生活習慣提供高層次的養老服務、通過宗教 活動豐富晚年生活追求社會化養老、通過教 義傳播給以精神慰藉實現精神供養,而且由 於其秉承善唸、慈悲濟世、扶危濟困、且信 眾眾多,從而可以在經濟援助、醫療保健、 臨終護理和終極關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提 供更為人性化、更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因 此,宗教參與養老具有可行性。 退休教師 「候鳥式養老」 老家寺院各住數月 年輕人外出忙務工 「空巢」 老人被送進寺 高品質精神需求提升 養老模式邁入多元化 近年來,網絡上流行一句話:「在上班 和上進之間,年輕人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 求己之間,年輕人選擇了求佛。」近年來,隨 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生活的焦慮湧向寺 廟,一些熱門寺廟確實在「擁抱」年輕人的嘗 試中獲得了成功,但放眼全國,這樣的寺廟 佔比還是極少數。 相比於大多數年輕人為情緒消費帶來的 「寺廟熱」,中老年人渴求的「歸屬感」與絕大 多數寺廟更能共同長存。隨著年紀的增長, 部分中老年人更加關注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 寄託,寺廟承載的宗教信仰、提供的清幽環 境,成為了這些中老年人的選擇。 除了祈福、修禪、認捐和做法事等常見 活動項目,現在一些寺廟還開始針對中老年 人提供養老服務。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琅口鎮鎮頭村,景色 清幽、流水潺潺,寺廟養老院吉祥寺就坐落 在這裏。據說寺廟住持照禪師父在1994年的 時候身患骨癌,輾轉各大醫院,醫生都束手 無策,病痛讓他深切感受到了晚年病魔纏身 的孤獨與絕望。於是他向佛祖祈願:如果 病好了,就辦一個養老院,收留那些孤寡老 人,讓他們頤養天年。 也許是照禪師父的誠心感動了佛祖,沒 過多久,他的病竟然奇跡般地轉好,為了還 願,他與能清法師一起,四處奔波,開始籌 建這座寺廟養老院。歷經千辛萬苦,這座寺 廟養老院終於在1999年正式落成,他們將寺 廟起名為「吉祥寺」,寓意「幸福的寺廟」。 2000年,吉祥寺正式接收第一批孤寡老 人,採用信眾捐助供養、信眾義工護理照 料、入住老人互幫互助、常住僧尼日常管理 的方式,為這些老人提供無償安老之處。 入住寺院只有兩個要求:第一,入住的 老人必須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畢竟寺院沒有 齊全的醫療設備和專業的醫護人員,無法接 納那些身患重症、需要專業照護的老人。第 二,必須信仰佛教,因為這裏需要吃齋唸 佛,需要有慈悲之心和普度眾生之心。 在這裏,老人們每天誦經唸佛,平時在 大坪上漫步、曬太陽,過著祥和平靜、有信 仰、有寄託的幸福晚年生活。許多老人入住 前體弱多病,住進來以後身體漸漸好轉,精 神抖擻。這種非商業化的模式下,吉祥寺養 老院早期主要由法師化緣、信眾捐資等方式 籌措資金艱難維持。 2007年,一位香港施主捐了大約300萬元 的大額善款,緩解了寺院養老院運營的艱難 處境,也改善了老人們的住宿環境。新建的 兩棟養老院,每間房配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陽 台,也有床舖、衣櫥、桌椅等傢具,配置相 對齊全,同時也設置了醫務室。隨著關注寺 院的人越來越多,寺院的香火越來越旺。 吉祥寺養老院很多老人是自己找過去 的,子女不願意照顧,自己又沒有收入。 86歲的石瓜子(音)到吉祥寺養老院已經 10年了。在「養兒防老」觀念盛行的農村,生 養了4個兒子的她理論上晚年應該很幸福,但 4個兒子沒有一個願意照顧她,老伴去世後, 石瓜子獨自一人到吉祥寺養老院。說到這 些,石瓜子很激動,眼淚奪眶而出,眼珠子 由於老齡像敷上了一層白膜。見石瓜子在吉 祥寺養老院有了安定的居所,姐姐也跟著她 一起過來。兩人住在一間屋裏,相互照顧。 有的老人在家住破敗不堪的老房子,溫 飽得不到保障,被接到吉祥寺養老院的第一 天晚上,蓋上棉花被後哭了,「從沒蓋過那 麼軟的被子」。「農村很多老人在病痛中孤獨 地活著。」能清法師回憶。鳳凰網報道,到吉 祥寺養老院的老人需要吃齋唸佛,吃素是他 們要習慣的。每天清晨4時30分起床,5時早 課,7時吃完早飯,上下午還有一次唸佛,下 午4時老人們穿上專門的衣服上晚課。晚上8 時前,老人們要臥床休息。 92歲的林生姬過年回家呆了兩個晚上就 回到了吉祥寺,她說回去已經不習慣了。林 生姬年輕時沒有生育能力,抱養了個女兒。 38年前老伴去世,獨自住在沒錢修葺的老房 子裏,早年有勞動能力時還能照顧自己,女 兒不願意養她,林生姬便到了吉祥寺養老 院。林生姬的身體很硬朗,口齒也很清楚, 被問道:「女兒對你好嗎?」林生姬低著頭不 說,撚著手裏的佛珠,搖了下頭。 這裏的老人習慣了用沉默或者搖頭來表 達否定的意思,而不是用語言,早年在家裏 沒有話語權,她們從骨子裏害怕稍不注意就 沒人贍養了。絕大多數的農村老人沒有退休 金,不能像城裏的老人一樣60歲退休頤養天 年。沒有收入,農村的老人很容易被當成家 裏的負擔,所以很多60、70歲的老人仍外出 工作,幾乎要勞作到勞動力喪失前。 能自理信佛教 入寺無償安老 遠離城市喧囂 吃齋唸佛 隨著中國老齡人口不斷增加,養老 問題越來越嚴峻。一些老人會選擇到養 老院安度晚年,此外也出現了一批養老 社區。而「養老寺廟」這種新型的養老方 式也引發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本報訊 ▍ 自去年開始,「寺廟養老」的概唸火了起 來。大多數寺院建在山水之間,遠離城 市喧囂,老人家在靜謐、平和的環境裏吃齋 唸佛,為寺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寺院 師父還會提供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讓老人 有事可做,也有所寄託。 福建省福鼎市資國寺的住持賢志法師, 從1990年代開始宣導寺院養老,並創辦了中 國首家經過民政部門批准的佛教養老院—— 資國彌陀村養老院,生活困難的老人家200元 即可入住。 資國寺建於唐朝,是有千年歷史的古 剎。1996年,賢志法師擔任資國寺的住持當 家,開始宣導在寺院裏建設養老院。據法師 表示,他們調研、走訪社會的養老院,碰到 很多老人,總會想起過去的功勞,對家裏的 奉獻,老是想現在別人能照顧我甚麼,我能 得到甚麼,所以心裏老是不平等。社會上 也覺得:「進入敬老院就是數日子曬太陽等 死」、「子女不孝順才進敬老院」⋯⋯這些言論 也給老人一種壓力。而在寺院裏修行唸佛, 很適合轉移這些妄唸。 據賢志法師介紹,資國寺面向的都是有 佛教信仰的老年人,現在養老院裏有300多位 老人,200多人是長住在這裏。和社會上的養 老院相比,寺院養老院的基礎設施可能沒那 麼精緻。不過城市化的發展其實也給不少老 年人帶來了很多不便。有些老人他們其實想 要的,是在山水之間怡情怡樂,終老一生。 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飲食上要偏於清淡和 簡單——寺院正好可以滿足這些條件。 寺院裏的作息很規律,早上4:30朝鐘,三 餐吃素,6:20吃早餐,11時吃中飯,晚上5時 吃飯,8時就睡覺了。每天固定時間寺院有早 晚課,老人們可以參加。他們住的樓裏也有 24小時的唸佛堂,老人們隨時可以去做功課。 寺院的面積比較大,除了做功課,老人 們也可以散步鍛煉,寺院還派了一位師父教 他們打太極、八段錦。飯後也會有師父帶著 老人家唸經、繞佛,走至少半個小時。 每個月農曆中旬,寺裏還會給老人家做 一個生日會,讓他們覺得受尊重,有存在 感。特別的節日也都會做活動。而在寺裏養 老的老年人也很積極地參與到寺院的義工活 動中,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掃地、拔 草、打掃衛生都會做。 據賢志法師介紹,不少老年人很愛種 菜。寺院前面有一片荒地,所有的老人都參 與了開荒,或者在後山的空地上種菜,吃不 完的就拿到齋堂來一起吃。這樣他們也會覺 得自己還能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至於覺得老而無用。很多身體健康的老人 還會服務別人,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會令 人對晚年會更加樂觀。這裏的老人都自己有 課程,規定自己一天要唸多少佛,看多少 經,妄念和負擔沒有了,每天有事情做,癡 獃、癌症比較少,久病臥床的也比較少,超 過百歲的長壽老人都有兩三位。 寺院養老院和社會養老機構還有一個最 大的不同,就是臨終關懷。按照寺裏的經 驗,很多老人恐懼死亡,其實是害怕身邊沒 人。一生病就送醫院,一往生就到太平間, 不到半個小時已經運到殯儀館去了,等待子 女擇日火化。老人們也很遺憾,一輩子到最 後還是在醫院裏面搶救,除了醫生以外就是 食品的聲音。所以寺裏有生命關懷助唸團, 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唸佛、聊天,子女也圍 繞在床前,令老人在臨終時感覺溫暖,走得 也很安詳。 還有些人早早就寫下遺書,交代以後往 生,葬禮要怎麼簡單地做,剩下的錢拿去做 貢獻、做慈善等等。這些的交代是一種釋 懷,是一種放下。 搬進寺院養老正興起 子女眾多無人願照顧 老姐妹相伴養老 ■資國寺始建於唐咸通元年,長年宣導寺院養老,舉辦重陽老年文化節等活動豐富老年文化生 活。圖為老年人象棋邀請賽對弈情景。 中新社資料圖片 ■隨著中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養老需求 也逐步擴大。圖為浙江省嘉興市的老人在社 區長者食堂購餐。 新華社資料圖片 和社會上的養老院相 比,寺院養老院的基礎設施 可能沒那麼精緻。 盤點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 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情 形。喜歡過群體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 孤寡老人居住於養老院,或組建大型的 老年社區,組織大量的老年人自願前來 入住,社區內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 方面專門化服務。 居家養老 老年人選擇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 入住在養老機構內,安度晚年生活的傳 統養老方式。 鄉村養老 鄉村的空氣新鮮,生態環境優越, 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眾多的退休老人 前往養老。整日與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 一大樂趣,所以催生鄉村養老這一養老 模式。 異地養老 鑑於不同地域的房價、生活成本和 生態環境的巨大差異,從生活成本高, 居住環境惡劣的大城市移出,遷移到生 態環境優越,生活成本較低的城鎮養老 居住。 旅遊養老 一些候鳥式的老人,分別在青島、哈 爾濱、杭州、海口、昆明等名勝景點購買 住宅,一年四季作觀光遊覽式的養老。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