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 04.20.2024 星期六 特別策劃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李旭 珠海文史專家何志毅長期研究珠 海地方歷史,他認為,鮑俊在 官場上的失意,卻造就其成為嶺南 傑出的書畫家、詩人、學者。 崖山一戰,南宋政權灰飛煙 滅,但趙氏並未從此湮滅,在香山 始終活躍著這個皇族的身影。何 志毅介紹,清道光年間,趙氏第二 十六世,舉人出身的趙允菁「詩書 世其業」,培養了兩個非常出色的 學生:曾望顏、鮑俊。前者官至總 督,後者以書畫名世。 鮑俊出身香山縣山場鄉(今珠 海山場村)的一個書香世家,據 考,鮑俊的始祖是南宋時流落香山 縣的名士鮑允瑜,其有《無題》詩流 傳於世:雲來山有鳳凰名,羅列群 峰聳翠屏。從此煙霞棲息穩,雲礽 後裔出公卿。 何志毅告訴記者,鮑 俊長相醜陋,腦扁駝 背、露齒歪腮,但從 小酷愛讀書,聰穎 過人。 儘管因容貌醜 陋 受 族 人 鄙 視 奚 落,但是在名師趙 允菁的勸解下,鮑俊 一反常態,自己把衣服 整理得非常整齊、乾淨, 到書塾專心讀書,「怠惰農攸 戒,辛勤學不虛」。天生聰穎,加 之學習非常用功,當時村塾通常所 用的教材《三字經》《千字文》《幼 學瓊林》《心牘》《千家詩》等,別 人用三年時間才讀完,鮑俊用了不 到兩年時間就通讀了,並且以優秀 的成績考上了當時香山縣的最高學 府——石岐學宮。 入讀學宮的鮑俊醉心於書法。 因其師趙允菁的「能上寺廟大殿之 書,絕非凡品」一句話,令鮑俊不 顧他人非議和側目,日 夕描摹石岐學宮 裹那些飄逸灑脫 的名家匾額書法, 稍有空閒便遍訪各地 寺廟,專門搜羅碑帖。 為了練習書法和節省紙張,他 每回到家,就用瓶子裝滿水,找來 毛筆,蹲著身子,在地面的階磚上 一筆一畫地臨摹諸名家的字帖,直 到用完瓶子裹的水為止。何志毅介 紹,其作品頗具姿態,筆法生動, 興酣下筆,均字字精到、鉤深入 微,於飛舞中具饒勁挺拔之氣。可 謂靜如菩提冥思,動則如游龍出 海,形成既清新又古樸,既遒麗豐 潤又意蘊醇厚的獨特藝術風格。 清道光二年(1822年),鮑俊 參加鄉試,考中文舉第二名。次 年,參加會試。臨行前,他還曾來 到山場城隍廟,進香 祝禱。鮑俊來到京城 後,於春季二月貢院應考,禮部會 試主考官出題「山雞舞鏡(原句『山 雞舞鏡,自形其美』)」賦。鮑俊未 審清試題,即以「山雞有五德」作題 意,用錯典故,但作文甚佳,斐然 成章,仍被選入殿試十卷之列。這 是自明代香山學子應試以來,首位 進入科舉殿試及第者。 何志毅介紹,當天道光皇帝至 養心殿西暖閣升坐,為小金榜御 覽讀卷官奏上的十份殿試卷一一進 行欽點。當他拆開鮑俊密封的試 卷,看了又看,覺得他的試卷不 但文章寫得有文有質,而且行書俊 秀飄逸、瀟灑出群,愛不釋手。當 即握筆提腕,用朱筆在鮑俊的試卷 上御批「書冠全場」四個字,欽點 二甲第二名(即殿試第五名),賜 「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庶吉士。 何志毅還告訴記者,在這屆殿試 中,鼎元及第者為廣東吳川人林召 棠,是粵西地區歷史上唯一的狀 元,因同為粵人且同榜而與鮑俊結 為摯友,煮酒論詩文。 鮑俊的書法被皇帝御批為殿試 十卷之上,一時聲名鵲起,享譽京 城,史載「遠近求書者踵相接」。鮑 俊也曾作詩感慨:「年來不為浮名 絆,字債猶能累此身。」 在衣錦榮歸時,鮑俊到家鄉城 隍廟燒豬還神,為該廟題額「風雲 變幻」四個大字。從此,本鄉和外 鄉的學子赴試都先到城隍廟裹祭 拜,祈福登科。 ■香洲山場村「太史第」(鮑 俊故居)。 珠海博物館供圖 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的「嶺南大才子」鮑俊不僅一度成為香山文壇領 袖,更是取得了有史以來珠海科舉考試最好成績,試卷獲道光皇帝御 批「書冠全場」。辭官回鄉後,他的書法真跡遍及廣東及周邊 省份,乃至港澳地區的廟宇祠堂都有他的真跡,更是在珠海石溪 效仿蘭亭雅集,留下摩崖石刻的文化瑰寶。 「鳳凰山下石溪生」鮑俊 「嶺南大才子」詩詞書畫樣樣精通 精研驚御眼 珠海市香洲區山場村的後 山,林翠松青、奇石橫陳,一條 溪水自山上流下,飛瀑四濺,水 聲終年汩汩不息。儘管海拔不過 百米,但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 則名」,鮑俊在這裹題下「石溪」二 字,從此人們也便稱此地為「石 溪」。後來,此地更是一度成為清 代文人雅士以文會友,傲嘯山林 之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 廣州蟄伏十年的鮑俊終於選擇歸 里,並講學於鳳山書院與豐湖書 院。從省城歸來的鮑俊與好友林 謙同遊石溪,遂萌發了營構石溪 摩崖石刻群的想法。 書聖王羲之的傳世佳作《蘭亭 集序》,讓人們至今神往浙江 紹興的蘭亭,鮑俊不僅有意地 將石溪比擬羅浮,他甚至將石 溪與名垂千古的紹興蘭亭相提並 論。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上 巳日,以鮑俊為代表的一批文人 齊聚石溪,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 的「亦蘭亭」活動。 這次「亦蘭亭」雅集,靈感直 接來源於東晉的永和之會,主題 圍繞王羲之《蘭亭序》而展開。今 石溪有「亦蘭亭」的柱石遺跡,而 且一石柱上刻有一上聯:「昔之人 娛情水曲寄興亭陰因觴詠自暢天 懷豈同浪跡」,落款云:「集楔字 題亦蘭亭」,可惜下聯尚未發現。 當年名士聚於石溪,豪飲放 歌賦詩懷古,留下累累筆墨石 刻,因年代久遠,現存僅三十餘 處,以行書為主,也見楷書和隸 書,大者如「石溪」「鵞」等近一米 大,小則幾釐米見方。石溪摩崖 石刻群大多取意於環境、石貌, 如「茂林修竹」「樵徑」等,遊人至 此如臨一座書法展覽館,趣 味橫生。 入翰林院庶吉士的鮑俊不久後 便調任刑部山西司主事,任期以 不挾私仇、秉公執法在官場嶄露頭 角。但不久後發生的事情和他開了 一個大玩笑,也讓鮑俊的仕途之路 戛然而止。 何志毅介紹,道光十年(1830 年)十一月,皇帝批下步軍統領一 奏本,著令嚴查發生在廣東香山縣 的一樁兇案。奏報稱,在前年八 月,山場鄉發生一起宗族械鬥。鮑 俊同宗的鮑仰聘恃朝中有人,召集 100多人,拿著鳥槍器械洗劫了古 氏家族,搶掠毀房,私行拷打,傷 人、殺人,數罪並罰。 這本與鮑俊無關,卻硬生生把 鮑俊給扯上了。奏本寫道,鮑仰聘 「勾串主事鮑俊,倚恃熟識衙門, 賄通吏役,以致案懸二載未結⋯⋯ 何以鮑仰聘串通刑部主事鮑俊、赴 官囑託即不傳審。如果屬實,殊屬 大幹法紀」。軍機處指令「該主事實 有干預公事、賄通吏役情弊,及該 地方官聽囑偏袒。並不秉公究辦, 著一併據實嚴參,毋稍徇隱」。 就這樣,鮑俊的仕途剛剛起步 便戛然而止。無奈,道光十一年 (1831年),鮑俊脫下六品文官鷺鷥 補服辭官,「歸來隱作民」,這年, 鮑俊只有34歲。中山大學教授陳永 正在《嶺南文史》中評價,「鮑俊一 生,仕途蹭蹬」。 中年歸鄉的鮑俊並沒有回到香 山縣,而是選擇先「隱居」於廣州 城內芳草街。芳草街是歷史上有名 的文化街,番禺縣學宮就建於街 東,明末諸生陳虯起、梁佑輔、黎 邦瑊、區懷年等曾結「芳草精舍」以 詩唱和,詩人羅賓王所築的哭斯堂 亦在街南。陳永正介紹,鮑俊在街 畔建園,名曰也園,園中築有別 墅,名曰榕堂,又名庸堂。園中有 池,名曰榕塘。榕塘上築有樓有亭 有室,並有橋廊相通。在榕堂中有 小軒,顏曰「守庸」。春秋佳日,置 酒邀朋,吟詩讀畫,故此詩人黃爵 滋稱之為「詩隱」,讚美其「撫松桂 以長往,謝軒冕而不事;雖身處市 闤,而志成幽壑」的品格,榕堂也 被稱為「榕塘吟館」。 如今的廣州芳草街並沒有留下 榕堂別墅的絲毫痕跡,亭台樓閣已 全部變作民居。 清咸豐元年(1851年),清文 宗愛新覺羅.奕 登基。鮑俊在 朝堂翰林院時曾是咸豐的老師, 現已改朝換代,便欲意重返仕 途,再建功名,別出心裁地撰寫 了一副對聯,呈送給咸豐皇帝以 表示祝賀。 賦聯曰:「咸歲雙春逢好雨, 豐年盛世兩中秋。」何志毅解釋, 適值咸豐稱帝那年有兩個「立春」 和「雨水」,並且那一年農曆閏八 月,又有兩個中秋節,「鮑俊巧妙 地將皇帝的年號『咸豐』及雙春、 雙雨、雙中秋季節嵌於聯中,既 對仗工整,又入時景,真是妙聯 解頣」。咸豐閱後龍顏大悅,遂詔 命恩師「入都補官」。 正當鮑俊走馬上任途中,不 幸背癰突發,「遄歸而歿」,葬於 羊城,享年54歲,後遷厝在家鄉 山場墓群蛇地。至1988年春,珠 海市博物館又將其夫婦合葬的骨 罈,移葬於鳳凰山南麓的石溪, 豎碑立墓。其原作多流佚港、 澳、穗、滬,在鄉間尚存有山 石、祠廟的題墨。 至此,一個曾經滄海的人、 以書法稱雄的才子,終未能等到 面聖這一刻的到來就離世了。無 論如何,鮑俊的一生,最為稱道 的是他潛心學問的精神,尤其是 那些刻在石頭上的藝術品足以掩 蓋他的俗世志向,彰顯的是他千 古傳誦的詩篇還有登峰造極的好 書法 。 巧取 出悅 對新 聯皇龍顏 石溪題字營構摩崖石刻 仕途蹭蹬以致中年歸鄉 廟堂知倦還鄉梓 晚望西樵 插天七十二芙蓉,朵朵都歸夕照中。 煙火萬家團遠樹,樓台山界動寒鐘。 似從空際尋瑤島,不辨岩邊走玉龍。 藤杖芒鞋明日事,振衣同上大科峰。 湣義祠謁霍岐山先生像 一望靈幡動,英風通紫霄。 先生名不朽,壯士節同標。 匣影思長劍,江聲咽暮潮。 重陽剛到此,風雨尚瀟瀟。 鵞 名署亦蘭亭,誰作蘭亭記? 敢說溪鵝書,只學古鵝字。 海角亭晚眺 天南地盡海溟蒙,海角亭高鎖遠空。 素色連雲圍郭綠,波光浴日射橋紅。 清歌漁叟驚沙鷺,終古人才感雪鴻。 安得坡仙瞻萬里,同敲鐵板唱江東。 詠東山寺 紅塵飛不到禪關,有客扶筇憩此間。 風送梵鐘喧上界,雨余貝葉滿東山。 清聲嘹亮鳴蟬靜,枯坐跏趺老衲間。 鎮日論詩頻擊缽,白雲深處不知還。 鮑俊詩作選登 ■鮑俊石溪摩崖石刻「一筆鵝」。 李旭攝 ■鮑俊書法作品。 珠海博物館供圖 ■鮑俊書法作品。 珠海博物館供圖 ■鮑俊及其書朋詩友在石溪創建 「亦蘭亭」。 李旭攝 ■鮑俊在珠海白蓮洞公園題寫的 「大士閣」三字。 李旭攝 ■鮑俊家鄉的北帝城隍廟。 李旭攝 ■鮑俊與文人名仕相會雅聚之 所「惜字社」遺址。 李旭攝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