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20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當我們談及中國傳統繪畫, 「禪」與「詩意」是頻繁論及的命題。 相較於西方傳統繪畫的寫實與具 象,中國古代畫家和文人更願意用 寫意的、詩性的筆調,呈示自然風 光與世態人情。 正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 的《畫與詩:中國繪畫中的詩意》 (《Vision and Verse : The Poetry of Chinese Painting》),便以數十幅不 同年代的繪畫名作,解釋所謂「詩 意」在中國藝術,特別是繪畫中扮 演的角色。詩意,可以意會難以言 傳。有人說,當走到語言的盡頭, 就是音樂開始的地方;同樣我們也 可以說,在文字的盡頭,便是繪畫 開始的地方。 常有人問,怎樣欣賞一幅中國 古代繪畫?我想,與其花費心力用 於分析和解說名家筆法和技巧多麼 出色,不如充分動用想像力,想像 彼時彼處的情景,將自己扮作畫中 人,融入畫中情景,從山川草木、 亭台樓閣之間,尋找日常生活中的 溫情與浪漫。 中國繪畫的美,並不晦澀,也 不艱深,反而是親切、生動、自然 而然的,宛若這不經意之間的靈犀 一點。 文:李夢 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身形圓潤的中年婦人、坐輪椅 的人、傷健人士⋯⋯你能想像以上 的與「美」有所關聯嗎?法國當代編 舞家謝洛姆.貝爾(Jérôme)的《歡 樂今宵》,曾在五年前於香港舞台 上演類似以上的畫面,運用與舞蹈 沾不上關係的素人形象,編排出一 幕幕猶如思想實驗的表演,每個舞 者在台上自信地表演獨舞,他們面 上的快樂,叫人神往。即使探討人 生以及整個社會嚴肅的話題時,亦 能哄得觀眾拍案叫絕,當年的觀眾 至今或許仍然對這演出記憶猶新。 貝爾的作品總滲透著對議題的 獨有見解,在創作外亦要求自己言 行合一。曾經常現身於國際頂尖 藝術場合的他,早在全球表演藝術 界因疫情而沒法往海外巡演之前, 已經因為減少自己團隊的碳足跡而 實行不再乘搭飛機巡迴演出,改用 網上排練的方式與創作隊伍保持聯 繫。 繼《歡樂今宵》於2019年應香港 藝術節邀請到港演出,其自傳式同 名作品《謝洛姆.貝爾》的粵語版本 亦將在今年香港藝術節上演,也是 其首次在華語區發表,講述這位在 當代舞蹈史上舉足輕重的編舞家, 在過去半世紀的真實人生經歷,剖 白其三十年編舞生涯的種種。 貝爾不再飛,也順勢將作品交 給當地藝術家代為演繹,是次由香 港多媒體跨界藝術家鄭得恩擔任文 本導演和翻譯,製作成粵語版本。 此外,還有長期探索表演本質 的黃大徽、對自傳式劇場創作富有 經驗的梅卓燕,將聯手演繹貝爾的 一生故事。 文:劉國業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某天晚上路經一家茶餐廳, 門前餐牌大字寫著一道久違的菜 式——「懷舊大馬站」。我當下不 禁拍下照片,放到社交媒體,「調 查」一下還有沒有朋友知道是甚麼 的菜式,果然大部分人都不甚了 了。 「大馬站」又稱「大馬站煲」,小 時候家母間中都會做這道菜,我一 直對其名字不明所以,長大後才知 道是源自廣州的一處地名,今天當 地就有條街叫「大馬站」。那裏昔日 鄰近衙門、書院,據說清末兩廣總 督張之洞巡視廣州期間,看見一群 苦力在吃著一道用蝦醬、火腩、豆 腐、韭菜等煮成的煲仔菜,香氣四 溢,便派部下上前查問。苦力以為 對方是問路,於是回答「大馬站」, 因而得名。 蝦醬是大馬站煲的靈魂,熱 辣辣的煲仔甫上桌,蝦醬味撲鼻 而來,韭菜、豆腐吸收了蝦醬的 鹹香和火腩的肉香,惹味非常, 很能下飯。其實這道菜不算複雜 難做,但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竟 在大排檔、飯店的菜單上消失。 如今有餐廳願意重新推出這道 菜,也算是一種「文化保育」,功 德無量。 文:曾肇弘 圖:作者提供 ╚㏔⺜沃 瞊䍑觧骯 ┯⫙낗溸紮薍㵶 䧁蕥㝕뉉皭 Culture 17 今年香港藝術節將上演謝洛姆.貝 爾同名作品《謝洛姆.貝爾》粵語 版本。(攝影:Laurent Philippe) 雖然拉雜成軍,但憑著團隊之間 迸發的化學作用,全情投入,自 有妙計生。 一班夥伴為著同一目標同心協 力,熱血情節十分精彩。 近年不少泰國青春小品,叫電 影迷眼前一亮,由泰國新銳導演阿 塔咸華迪(Atta Hemwadee)首執導 演筒的《第151個朋友》,便是一齣 不一樣的校園電影,把哭與笑、死 和生、《天能》與《職業特工隊》、遺 忘和記得、欺騙與承諾、背叛和秘 密、內疚與愧歉、守護和犧牲、愛 和夢想等,既巧妙又有條不紊的拍 進這部一百三十分鐘的影片裏,道 盡關於朋友之間的情感,美麗又動 人。 《第151個朋友》英文片名《Not Friends》,開宗名義,戲中的他們不 是朋友,至少一開始不是。受了情 傷也傷了別人的柏(Tony飾),被趕 了出校,轉到一所新校園,坐在活 潑開朗的祖(Jump飾)旁邊。面對頹 廢厭世的柏,祖多次主動伸出友誼 之手,一有機會就打開話匣子,但 柏起初只感到煩厭沒有領情,十問 九不應或敷衍了事,祖每次都是自 顧自的笑笑鬧鬧,卻不覺沒趣。二 人的友誼,是從祖因車禍離世後才 正式展開。 在誤打誤撞、機緣巧合下,柏 決心製作取材自祖的短篇小說的改 編電影,表面上為了紀念亡友,實 際上欲消費死者遭遇以感動評審, 為自己贏得一紙大學入場券。寶琪 (Baipor飾)雖識穿柏的計劃,逼於 無奈下還是成了他的攝影師,隨著 其他同學陸續加入,組成拍攝團 隊,電影正式開鏡。 雖然拉雜成軍,柏更對電影拍 攝零認識,但憑著團隊之間迸發的 化學作用,全情投入,自有妙計 生,整個拍攝過程居然無驚無險順 順利利,熱血情節十分精彩。假戲 真做的柏,隨著搜集資料素材日 久,對祖其人其事越來越了解,且 開始欣賞對方,通過創作給予他新 生命,祖彷彿再一次在他們眼前活 過來;柏跟寶琪等人的關係也越來 越好,一班夥伴為著同一目標同心 協力。 正當電影快要殺青之際,柏和 寶琪卻發現祖的短篇小說竟然抄襲 自患病同學作品,柏頓時感到被背 叛,十分憤怒,揚言要把事情公 開,寶琪反對,更以退出團隊為威 脅,柏陷入進退兩難,二人關係再 度變差。 柏最後臨急拍了一個「山寨」電 影,被全校同學恥笑,大學入場券 更是換不成。這當然是他的選擇, 但守秘密不正正是朋友應為嗎?犧 牲自己也是無可避免。 電影到了最後,各人都展露了 良善一面,原諒彼此,同時救贖彼 此,雖然發展不盡如人意,卻是一 場叫人釋懷的青春告別禮。 《第151個朋友》大概喚起觀眾 那些值得緬懷的校園、青春和夢想 的故事。如果當不成一生的朋友, 就當第一百五十一個朋友吧,新認 識也好,重新認識也好,只要不後 悔、不遺忘,是朋友或損友又何 妨? 夢 遊 世 界 李夢 李夢,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 碩士,專欄作者,譯者,藝評 人。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多 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曾 幾 何 時 曾肇弘 曾肇弘,中文系畢業,文化 與電影研究者。現為電影文化中 心(香港)主席、香港電影評論學 會副會長。 圍 爐 談 藝 劉國業 熱愛音樂,追求真實再現現 場演奏,無止境尋覓最接近完美 的重播系統。 流 水 帳 黃子翔 藝文記者,自由撰稿人及 編輯。IG:@watermoonone. waterflow 大家通過電影 創作,就像給 了祖新的生命。 D12 ⰶ⮜ 04.20.2024 星期六 泰國青春小品 ⢳✘劆䕁溸劗⹵ 文:黃子翔 圖:安樂影片 董其昌的︽山水詩畫︾冊頁。 ︵ 世紀初︶ 近日偶然發現有茶餐廳重推一 道久違的菜式﹁懷舊大馬站﹂。 柏︵左︶轉校後坐在活潑開朗的祖︵右︶ 旁邊,祖多次主動對他伸出友誼之手。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