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03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10 07.03.2024 星期三 特別策劃 作為惠州「官仕之家」與名門望族,惠東蔡屋圍蔡氏是聞名遐邇的 儒林門第和書香世家。三百多年來,蔡氏家族人文薈萃,人才輩出, 享譽一方,離不開其禮義隆昌、以義為先的家族理念的浸潤, 離不開其治學為基、興教育人的文教傳統的影響,也得益於其 世代相傳的保衛家園、安邦定國的家國情懷的涵育。 惠東多祝蔡氏:由商轉儒 以義為先 重教崇義懷家國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鄭艷利 包國滔 蔡屋圍蔡氏以經商起家,自第三 代起,家道開始興盛。伴隨 其經濟基礎日漸殷實,加之「萬般 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 影響日深,蔡屋圍蔡氏逐漸由商轉 儒。於是,儒家以義為先的價值觀 也成為蔡氏族人普遍遵循的家族信 條。 蔡氏起源於河南上蔡縣,後幾 經遷徙,自河南遷往福建又遷入廣 東。生於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 的蔡馥友是蔡屋圍蔡氏開基祖。蔡 馥友從小聰穎好學,略識堪輿之 術。因經商之需,他時常往來於 多祝與海陸豐之間,見多祝地處通 衢,水陸便利,商貿興盛,是有利 於子孫後代安身立命之所。於是, 在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僅 18歲的蔡馥友從陸豐大安軍寨圍遷 入多祝嶺崗頭(今多祝老城區東 片)。孤身一人落籍多祝 的蔡馥友,以從事商貿 為生,因經營有方、 漸入佳境,蔡氏家 族亦日益壯大。 積累漸豐的蔡 氏 家 族 , 置 田 購 地,家道中興。與 財富增長成正比的 是對蔡氏子弟教育的 重視,尤其側重對後代 道德人格的塑造和文化修養 的培育,並積極引導後輩成為滿腹 經綸的儒家學子。從如今流傳下來 的許多祖訓名言中仍然可以印證這 一點,譬如「讀書尚禮、交財尚義」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攻讀 詩書,功成名就」等。 對儒學的繼承 與踐行,讓蔡氏 家族禮義隆昌、以 義為先的家族理念 代代傳承。家族理念 的浸潤不僅僅局限於飽讀 詩書的族中男丁,識字不多、忙碌 於家庭內務的女性同樣秉承了家族 的良好價值觀。 多祝地區如今依然流傳著一 個故事——「塘頭蔡家,塘尾連陔 沙」。道光初年,連陔沙的一名農 婦在蔡家塘尾舀水澆田,蔡太祖母 見她艱難,心生憐憫,便將自家 的農具給農婦用。農婦說:「老爺 娘,你如此好心腸, 將來你的孩子一定能 夠金榜題名啊!」蔡太祖母應曰:「若 是應驗了你的金言,我家的池塘 尾,借你們用一百年! 」不久後,蔡 氏第五代的蔡應嵩金榜題名,進士 及第。 蔡家也爽快地將自家的池塘借 給連陔沙的農民使用一百年。蔡家 太祖母一言九鼎、重義守信是對蔡 氏家族以義為先價值觀的最佳詮 釋。 蓮花山下,西枝江畔,在優 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下,眾多古村 孕育而生,一處處獨具特色的古 村落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惠東縣各 地。其中,位於多祝鎮多祝社區 老城區東片的蔡屋圍,糅合著客 家和廣府鄉土民居特色,且深具 人文底蘊,是目前惠州市在鎮區 中心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群之一, 於2012年9月被認定為第三批「廣 東省古村落」。 據了解,蔡屋圍古建築群發 端於蔡氏總祠,各建築沿「阿媽 嶺」山麓依山就勢而築,東、西、 南、北皆有建築。自建築總祠至 今,蔡氏後代一直嚴格遵守新建 房屋均不得侵佔和高出總祠的原 則,故後世子孫以總祠後的三條 河卵石巷道為主,各自往兩邊擴 展院落並最終構成環形蔡屋圍。 兩翼房屋的密集程度和延伸距離 相當,呈平衡之勢,形成整個院 落由一條正街相連,三條巷道互 相輔助,各類民居次第建造而成 的大圍屋。 沿著長約500米的主街漫步, 維新紀念堂、通奉第、大夫第、 奉政第、望樓居等古色古香的古 宅悉數入目,它們是相對獨立的 圍屋,均具有相對獨立的門戶, 但又緊密相連。細心留意,還可 以發現各個古建築門框上鑲嵌的 門栓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蝙 蝠狀、瓜棱狀、獅子狀等,精巧 玲瓏,各具特色;裝飾花窗有條 形、圓形、葫蘆形等,豐富多 彩,藝術效果顯著;室內的形、 彩畫有純黑色描繪和彩色描繪, 有海水、花鳥、人物、山水等題 材,形象寫實,用筆細膩⋯⋯ 而在蔡氏宗祠小廣場,一排 排中間打了孔的石桅杆引人注 目,而這正是蔡氏家族的功名 碑。據了解,蔡氏後人遵循祖 訓,先後建起養中書室、育德山 房、拜竹山房、魁星樓、文昌閣 等培育蔡氏子孫的學堂,讓他們 在學堂裹刻苦讀書以求經世致 用,考取功名,為家族爭光。如 今,育德山房、拜竹山房和魁星 樓已經拆毀,只餘留遺址。 歷經數百年風雲變幻,如今 在村內只見古道斑駁、小巷幽 深、宗祠肅穆、古宅古樸⋯⋯而 這些飽經滄桑的歷史遺跡,是蔡 氏家族輝煌時刻的見證者,也是 蔡屋圍古村百年歷史演變、發展 的承載者,至今仍能從中窺見昔 日的繁盛。 文/楊錦強 楊志敏 惠今 東朝 蔡古 屋韻 圍猶存 自第二代始建書屋、第三代由 商轉儒,儒式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逐漸浸潤蔡屋 圍蔡氏士林。在讀 書人的努力下,這 些情懷和理念的影 響逐漸擴大,漸及 蔡氏族老婦孺。於 是,深賾與樸素交 融,由鄉及國、愛 鄉愛國的理念逐漸 成為蔡氏子弟尤其 是蔡氏精英子弟們 為人為官的基本守 則。 據《惠東縣誌》 記 載 , 同 治 元 年 (1862年),多祝升 平約主,誥封奉政 大夫,蔡氏第五代 蔡應林為阻止當時 歸善縣宰隨意增收 苛捐雜稅,組織鄉 民抗爭,並請清朝 御封「附王」古隆賢 (惠東安墩人)到營盤 頭渡口協助抗爭, 迫使縣宰衙役棄船 逃走,最終平息事 件。不管是修建書 屋 , 還 是 抗 爭 苛 政,支撐蔡應林興 教育民、除暴安良 的,是一份愛鄉之 情。 蔡氏子弟的愛鄉不僅局限於自 己的家鄉,亦包括他鄉。 據光緒《惠州府志》介紹,蔡氏 第五代蔡應嵩進士及第後,即以安 義知縣身份赴任江西。在安義主政 期間,蔡應嵩「以德化民,不尚苛 刻,新文山書院」。重建後的文山 書院增加了小講堂、肄業所、傳經 堂等教育設施,又「增月課,立學 規」,使得安義人文蔚起,深得百 姓愛戴。 這份愛鄉愛國的家國情懷,世 代相傳。民國初年,出任廣東國民 政府議員的蔡氏第七代蔡國鑫,順 應革命潮流,力主維新。抗日戰爭 時期,黃埔軍校畢業生、時任少校 的蔡氏第八代蔡炳德在戰鬥中壯烈 犧牲。 無論是除暴安良、保衛家園, 或是興教鎮亂、安邦定國,還是為 國捐軀、保家衛國,時空雖異,但 理念傳承。 這份家國情懷,源於蔡氏子弟 們生命的自覺,更源於蔡氏家族世 代家教的傳承。無論身處太平盛 世,或是硝煙亂世,蔡氏族人始終 積極順應歷史潮流,奮發向上,維 新圖強。 家運與國運緊密相連,交織出 一幅幅悲歡離合、波瀾壯闊的歷史 畫卷。 蔡屋圍蔡氏一門書風鼎盛,禮 義隆昌,其留於後人的文化遺產是 十分寶貴的。其重教崇義、懷鄉憂 國的傳統和理念值得傳承、賡續。 蔡屋圍蔡氏之家道興盛與由商 轉儒,是一個歷經其前三代先祖持 續努力的漸進過程。早在第二代, 蔡氏先祖便在族內創建書屋,為本 族及鄉鄰子弟提供就讀之所。 作為蔡氏族史第一間書屋, 「養中書室」便是由其第二代先祖蔡 輝芝於清朝雍正年間創建。根據族 老世代相傳之說,「養中」意為「保 養心中之精氣」,取《孟子》「善養 吾浩然之氣」的句意,寄寓了蔡氏 先人對後輩讀其書而養其氣的深切 期望。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蔡輝 芝兒子蔡步蟾考取拔貢,之後任府 學教授,領教諭銜,敕授文林郎。 獲取功名後的蔡步蟾不忘致力儒 學,興教鄉閭。他將養中書室擴建 完善,一連五間,又禮聘名師教育 子弟。受蔡步蟾的影響,其兩個兒 子蔡德新和蔡維新勤奮好學,先後 成為貢生,均致力儒學,從事儒學 訓導、教諭、教授等職務。嘉慶年 間,兄弟倆繼承父志,建「育德山 房」書屋於多祝阿姨嶺右側,還修 建了寓意「魁星點鬥直步青雲」的 「魁星樓」,參建了供奉主宰文運神 袛的「文昌閣」,將蔡氏及多祝地區 的崇文重教之風推上一個新高度。 道光年間,蔡維新之子蔡應 林,又於多祝吳家祠左側建「拜竹 山房」書屋,且聘請師儒傳道授 業,讓族中及鄉鄰子弟專心攻讀。 詩書傳家,文教家風世代傳承,經 過幾代人的努力,至道光年間中 期,以蔡屋圍為中心,加之周邊的 多祝候龍山、阿媽嶺、阿姨嶺山 麓,書室林立,亭臺樓閣,翠竹掩 映,詩書唱和,人 文薈萃。 山房書室的薰 陶和濡養,使蔡氏 家族科甲聯第,代 出儒賢。一人進士 及第,舉人、貢生 十多名,監生、庠 生等數十名,多人 榮進仕途。代表功 名的旗杆碑於蔡氏 祖祠外一字排列, 氣派盡顯,家聲顯 赫。時至今日,依 然能從蔡屋圍一座 座「大夫第」「通 奉第」和「政奉第」 中,找到絲絲痕跡。 如今,雖然許 多 建 築 因 年 代 久 遠,不復存在,但 崇文重教的傳統仍 然以其他形式流傳 下來。儘管,不同 時代要學習的「經 綸」不盡相同,但通 過重文興教、重教 育人來培養後輩的 方式,是蔡氏乃至 所有家族,歷久常 青,人才輩出的秘 訣。 家風延綿愛家愛國 詩書傳家 興教育人 家風家訓代代傳 ■從古宅依然能窺見蔡氏家 族昔日的歷史光輝。 ■蔡屋圍至今已有300多年歷 史。 多祝鎮供圖 ■蔡屋圍於2012年9月被認定為第三 批「廣東省古村落」。 多祝鎮供圖 ■蔡氏家族科甲聯第,代出儒 賢。 多祝鎮供圖 ■「蔡氏總祠」馥友公紀念堂。 多祝鎮供圖 ■蔡氏家族重視後代的教育,將 期盼書寫在家族宗祠門聯上。 王小虎攝 ■古色古香的維新紀念堂。王小虎攝 ■如今蔡屋圍古道斑駁、小巷 幽深、古宅古樸。 多祝鎮供 走訪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