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14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C6 07.14.2024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華州皮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 史,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 級非遺名錄。近年來,在保留傳統 技藝的同時,華州皮影不斷創新, 綻放新活力。華州皮影戲國家級傳 承人汪天穩表示,華州皮影的發展 經歷了「起承轉合」四個階段。 「1960年代,華州家家戶戶都看 皮影戲,戲班多、受歡迎。當時表 演皮影戲真是好營生。」汪天穩12歲 拜師學習皮影雕刻技藝,從雕刻技 法,到製皮、畫稿、雕刻、染色等 都遊刃有餘,皮影技藝獨具風格。 「1980年代,我一個月能製作15個左 右的皮影,非常受外國遊客歡迎。 自己徒弟眾多,收入也很可觀。」汪 天穩稱。 「直至電腦製作皮影的出現, 手工皮影開始了沒落,在華州仍跟 我學習的徒弟百不存一,再加上電 視、網絡的普及,華州皮影走入了 低谷。」汪天穩坦言。為讓華州皮影 重新煥發生機,非遺傳承人們共同 發力,將「古技」與「新潮」融合,使 其不斷「混搭出圈」。 「要傳承就必須『輸血』,增加 現代元素與高新技術,以此博得年 輕觀眾的認可和喜愛。」華州皮影 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薛宏權 表示,如將皮影做成家裝飾品、文 創產品,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讓 這項傳統技藝跟得上「潮流」,煥發 新生。2024年以來華州皮影先後赴 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國交流演出; 2024年6月5日,《王者榮耀》與華州 皮影戲合作推出新遊戲皮膚,帶來 了全新視覺體驗和文化感受。 此外,當地相關部門還建立 皮影藝人個人檔案,對老藝人的 精彩唱腔、唱段進行搶救性錄音、 錄影,培養能彈月琴、能唱皮影戲 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將皮影與 工筆劃結合,雕刻出更具動感和活 力的人物;增加卡通形象、動物形 象、現代人物等系列;在劇本創作 上大膽嘗試傳統劇目改編、吸納國 際元素等。「從『活』到『火』,華州 皮影正是在保護中發展、傳承中創 新,在現代理念與科技的『加持下』 光影流轉,燈火千載。」薛宏權稱。 劃著一根火柴,從容地點燃一 根蒙古香。一縷縷青煙,嫋嫋娜 娜,隨空氣流動,變換著方向。在 空中化開,又與空氣融合,不見了 形狀,卻有了它的味道。在內蒙古 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老香戶田 牧林將香品樣品仔細分類打包,通 過代理商發往法國、韓國等地,開 拓新銷路。 被多國客戶認可的蒙古香,其 製香工藝傳承已有300多年,田牧 林祖上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皇家侍香 老香戶,後被派往孝莊文皇后故 里——科爾沁草原達爾罕親王府, 成為固倫端敏公主侍香。 「蒙古香主要採用一種叫『密布 跳』的製作技藝,對香材進行『烘炒 熏煮泡,熬困淋喂吊』10種加工程 序,並結合蒙古高原的自然資源和 氣候條件,做出香品,俗稱蒙古 香。」田牧林介紹,蒙古香的品類 有154種,帶到草原上的清朝宮廷 藥香有28種。這些香的製作技藝, 是老香戶世世代代一脈相承的經驗 積累。他們在多年的實踐中,發明 了「密布跳」的製香方法。據介紹, 「密布跳」技藝以口訣的形式代代相 傳,歸納了各個香品類的選料、香 材前期備製和成香的特殊技術。 香材在前期備製時頗有講究, 「有的原料需要儲備3年才使用,困 料3年出好香。」田牧林說,根據具 體香品的需要,把所用香材混拌在 一起,在好的時間,選出好的場 地,或露天懸空吊掛若干時日; 或埋在地下很長時間;或封閉到罈 子裏,浸在水中養育香材。這種方 式,稱為納氣、困香頭,可以使各 種香材在大自然特有的氣息中得到 充分融合。「希望傳統蒙古香能給現 代人帶來溫馨,讓更多人使用後平 息心緒。」田牧林說。 沙埠窯位於浙江黃岩沙埠鎮,是始於晚唐、盛於北宋的一 處窯口,目前共發現古窯址10多處,出土了大量青瓷器,以精 緻的刻劃花為特色,是南方青瓷業從越窯向龍泉窯發展的過渡 窯口。「90後」瓷人謝振威是沙埠鎮人。他學習越窯、龍泉窯的 製作技藝,用當地泥料配製胎土和釉料,試圖重現沙埠窯瓷器 的光彩。目前,謝振威已經燒製出沙埠窯風格的香爐、執壺、 粉盒等器形,並成立自己的青瓷工作坊,全方位展示沙埠青瓷 文化。 「世界皮影看中國,中國皮影看華州。」在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 皮影博覽園觀影大廳,名為《懲惡揚善小哪吒》的皮影戲正在上演, 古老的技藝融合現代聲、光、電和多媒體藝術,令人耳目一新。 「一大盤子雞肉擺在面前, 紅辣皮子青辣椒,白蔥綠芹黃土 豆,滿滿當當堆一盤,能讓人胃 口大開,平添大吃大喝的豪氣 來。」新疆作家劉亮程筆下的大盤 雞,色彩鮮艷、配菜豐富;大盤 的使用,讓當地粗獷豪放的風土 人情「躍然盤上」。 劉亮程出生於新疆塔城地區 沙灣市,他的家鄉正是大盤雞的 發源地。在其記憶中,大盤雞發 明那些年,自己在沙灣城郊鄉農 機站當管理員,常被拖拉機駕駛 員拽去吃大盤雞,那些跑遠路的 司機,吃遍天山南北,還是覺得 大盤雞好吃。 大盤雞在沙灣誕生,因此被 稱為「沙灣大盤雞」。1980年代, 新疆貨物運輸頻繁,這道最早起 源於公路旁飯館的江湖菜,經過 南來北往長途司機口口相傳,沿 著漫長的公路線聲名鵲起,逐漸 成為新疆名菜。 從事大盤雞製作37年的廚師 李士林,對大盤雞的各種做法如 數家珍,但他堅持自己的烹飪風 格。「30多年來,我的大盤雞,味 道從未改變,堅守麻辣鮮香的風 味。」 整雞切塊,先炒後燉。雞塊 半軟時放入土豆塊燉煮,最後放 入青紅椒爆炒兩分鐘即可出鍋。 鮮紅油亮的雞塊混合著飽吸湯汁 的土豆,雞肉彈而不柴,土豆輕 輕一夾就斷,香辣鮮在入口的瞬 間即被激發。大盤雞出鍋不久, 大家都願意來一盤「皮帶麵」(亦稱 褲帶麵)作為主食。兩指寬的麵條 又長又薄,用新疆當地的優質小 麥製作,口感筋道。麵條裹著諸 多食材燉煮而成的豐潤湯汁,每 口風味都恰到好處。 光影流轉 燈火千載 ■遊客關注「蒙古香製作技藝」。 中新社 ■皮影戲後台,人們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表演。 中新社 ■沙灣大盤雞用整雞入菜。 中新社 ■謝振威正在給瓷坯上釉。 ■謝振威給小學生上陶藝課。 ■謝振威搬運配製的胎土。 ■謝振威燒製的青瓷作品。 ■謝振威正在教小學生拉坯。 ■謝振威在介紹古窯址結構。 ■謝振威在窯房整理素坯。 ■謝振威向前來研學的小學生介紹沙埠窯標誌性的香爐。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滿胃 滿口 當敞 當開 大豪 盤氣 雞來 青煙縷縷平心緒 蒙古香帶來溫馨 古技湧新潮 陝西華州皮影「混搭出圈」 垂「青」鄉土 用當地泥料配製 重現沙埠窯光彩 義不容「瓷」 ▍本報訊 ▍ ▍本報訊 ▍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