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 07.14.2024 星期日 廣東風情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潮汕英 歌舞一度青黃不接。年輕人出門打工、 讀書,老一輩藝人又極少傳藝授徒, 有些曾全員練習英歌舞的村社竟湊不 出一支完整英歌隊。潮汕英歌舞國家 級傳承人陳來發此時出任南山英歌隊 教練。他大膽創新,將人數從8人增 加到72人,在動作套路中增加晃頭的 動作,演員上下擊槌時增加提腿的動 作,使得運槌更靈活表演更有英雄氣 勢。 在大家的努力下,潮汕英歌舞在 21世紀初重現繁榮氣象。英歌舞多 次亮相北京、香港、廣州等地,觀者好 評如潮。2008年,潮汕英歌舞亮相天安 門廣場為奧運加油,6分鐘的表演讓世人 驚艷。兩年後的上海世博會上,潮汕英 歌舞再次獲得滿堂彩。 被解散的西門女子英歌隊於2011年 重建,當時年僅19歲的陳坍鵬任隊長。 陳坍鵬借鑒武術、太極及現代舞蹈,在 英歌舞的槌法、服飾、裝束等方面大膽 改進,使之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如 今,普寧南山小學將英歌舞納入第二課 堂,全校2000多學生個個會跳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也隨著這些年輕人的腳 步,傳播到各地。今年春節期間,潮汕 南山英歌隊16名隊員在英國倫敦伯靈頓 擁有兩百年歷史的拱廊街上和鼓而舞。 現場吸引70多萬人次圍觀,這是潮汕英 歌舞首次與歐洲民眾「邂逅」。今年五一 期間,潮汕富美英歌隊30名隊員在泰國 曼谷等地展示英歌舞,再獲陣陣喝彩。 有華人華僑感慨說,他們從舞蹈中 看到了潮汕人當年在海外拚搏的艱辛與 勇氣。從古至今,潮汕人憑著不屈不 撓、團結拚搏的精神,在各個領域取得 了了不起的成就。在2023年福布斯泰國 前50強的富豪榜單中,有10位是潮汕 籍。2023年,登上胡潤全球富豪榜的潮 汕企業家就有56位之多。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人團結拚搏的生 動象徵,蘊含著嶺南兒女自強不息、奮 發向上的精神。側耳傾聽,英歌舞的鼓 點愈發鏗鏘有力。 在潮汕地區,英歌舞深入人心。《廣 州日報》報道,「從流傳至今的動作、寓 意、裝束來看,潮汕英歌舞是古代儺舞 文化的延續。」汕頭市潮陽區文化館原館 長翁木順說,儺舞是儺祭儀式的舞蹈部 分,是古代驅瘟避疫、祈求吉祥的舞蹈。 早期,潮汕地區有自己的祭祀禮 儀。秦漢之後,南遷而來的北方人日益 增多,儺舞文化隨之入潮,與本地風俗 融合,形成具有潮汕地區特色的祭祀禮 儀。今天潮汕英歌舞誇張的驅趕動作、 神秘的面具以及驅惡揚善的寓意都與古 代儺舞相似。很多學者認為,英歌舞就 是當時潮汕地區的祭祀舞蹈,只是過去 並不叫這個名字。 儺舞有宮儺、軍儺和鄉儺之分。宮 儺舞於朝廷,鄉儺走向民間,軍儺流行 於軍隊中。南宋末年,陸秀夫、文天祥 等護送皇帝一路南下潮州,鼓舞士氣的 軍儺由此傳入潮汕地區。同時,流行於 山東一帶的鼓子秧歌也隨之傳入此地。 元明時期,潮汕地區戰火多,又常 有倭寇騷擾,造就了當地尚武的習俗, 當地人開始以演練英歌舞的形式習武。 英歌舞漸漸出現了相對成熟的表演形 式,成為今天英歌舞的雛形。《潮陽縣誌》 記載:「從明代開始,潮陽始有英歌。」 翁木順介紹:「元明時期,英歌舞吸 收武術、戲曲等藝術元素,在內容上已 有歌頌英雄好漢的成分。到了清代,英 歌舞開始正式演繹水泊梁山的故事。」 清代中期,廣東貿易發達,戲曲興 旺。英歌藝人就將《水滸傳》中梁山好漢 攻打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故事納入英 歌舞,表達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從此, 潮汕英歌正式成為讚頌英雄的文化藝 術。《廣東百科全書》記載:「因歌頌這些 英雄好漢,故名『英歌舞』。」 清末民初,英歌舞演出有了前 棚、中棚和後棚的固定搭配,前棚 為男子群舞,中棚為小 戲、唱段,後棚為壓軸 的武術表演。不過,前 棚最吸引眼球,也最能 表現陽剛之氣,故而越演越 火,形式與內容也不斷豐富。中 棚和後棚漸漸弱化,部分內容融入前棚。 英歌舞起初邊舞邊唱,由於其剛猛 有力,唱與舞同演,不僅難協調,也影 響舞者用誇張動作來展現英雄鬥志。因 此,唱詞部分後來漸漸被捨棄,留下舞 蹈部分,就是今天的英歌舞。 從元末明初出現「歌頌英雄」的成分 開始,潮汕英歌舞讚頌英雄的歷史至少 已有五六百年。翁木順說,千百年來, 潮汕人也多以俠肝義膽、不屈不撓、團 結拚搏行走世界。英歌舞演繹英雄好漢 的故事,正好契合了潮汕人的這一特質。 潮汕人濃郁的英雄情懷,源自這裏 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潮之州,大海 在其南,群山擁其北。」潮汕地區位於東 南沿海,面朝大海、三面環山,主要包 括今潮州、汕頭、揭陽等。北部蓮花山 脈將其與梅州隔開,東邊的鳳凰山脈橫 亙於潮汕與福建漳州之間。 潮汕到處都有紀念英雄的廟宇宗 祠,崇拜英雄的文化民俗無處不在。汕 頭潮陽區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 鄉」,最有影響的四大民俗文化分別是 雙忠文化、元帥文化、媽祖文化和大 峰文化。現在,這些文化精髓都已融 入英歌舞。 「英雄之舞」致敬梁山好漢 嶺南兒女多矯健 英歌威猛頌英豪 英歌舞源於儺舞 明代始有「學名」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英歌舞表演中,男子群演頗為吸睛。 視覺中國 ■南山英歌隊在倫敦拱廊街和鼓而舞。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英歌舞是剛 勁勇猛的男子舞;英姿颯爽的女子英歌 隊走的是剛柔並濟的路線,僅汕頭潮陽 一地就有5支女子隊。其中,成立於1952 年的西門女子英歌隊歷史最長。它是在 潮汕地區成立的第一個女子英歌隊,打 破了英歌舞「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說起這支女子英歌隊的故事,隊長 陳坍鵬如數家珍。20世紀50年代,西門 社區有很多生產隊,其中有一個是女子 生產隊。有一次,大隊要搞演出,每個 生產隊必須出一個節目。女子生產隊該 表演甚麼呢?大家有點犯難。最後有人 提議,男子可以演英歌舞,女子為何不 能?「當時很多人不相信這些柔弱的女子 可以演好剛猛的英歌舞。」陳坍鵬說,但 她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紮起馬尾 辮,跳起了英歌舞。 沒有女子套路,就照著男子的動作 比劃;不好畫臉譜,就化個淡妝⋯⋯讓 人沒想到的是,當她們登上舞台,面容 端莊大方,招式英氣靈動,令人眼前一 亮。原來,女子也能跳英歌舞! 在此基礎上,西門女子英歌隊很快 成立。英歌舞「傳男不傳女」歷史由此終 結。男子演繹梁山好漢的故事,女子則 演繹花木蘭和穆桂英的故事,同樣展示 潮汕人的英雄情懷。花木蘭和穆桂英是 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花木蘭代父從 軍,流傳千古。穆桂英掛帥出征,屢建 戰功。 1988年8月,永豐英歌隊45位農民 專程到北京舞蹈學院,參加全國藝術院 校第二屆中國舞「桃李盃」。他們在傳統 上下擊槌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和運用 了其他村鎮的打法,在群舞中插入自由 變化的領舞,加入更多的面部表情變化 等。在北京舞蹈學院展演舞台上,這支 英歌隊服飾鮮艷、臉譜粗獷、動作誇 張,演出跌宕起伏,給觀眾留下深刻的 印象。當時,新華社以「進京獻藝贏得滿 堂喝彩」為題報道:「場面壯觀、氣勢雄 渾、變化多端,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演繹穆桂英花木蘭 女子英歌媲美男兒 「時遷」舞蛇引路「宋江」擊鼓發令 與其他南方舞蹈迥然不同,潮汕英 歌舞獨樹一幟,洋溢著旺盛的荷爾蒙與 無盡的力量。鑒於舞蹈本身對 隊員的體力要求極高,因此 參與者多為年輕力壯的小夥 子,盡顯陽剛之氣。 華南師範大學潮汕歷史 文化學者陳椰說,讚 頌英雄是英歌舞的靈 魂。在潮汕,一場激 情澎湃的 英 歌 舞 表演, 無 論 是 動 作,還 是角色、服 飾、臉譜、陣 形等,都蘊含了潮汕人英勇拚搏的精神。 英歌舞市級傳承人陳坍鵬介紹,英 歌舞主要演繹《水滸傳》梁山泊英雄好漢 的故事。戴尖頂帽,手執布蛇道具的「耍 蛇者」是小說中的「鼓上蚤」時遷。他一 般畫黑白相間蛇花臉,在隊伍中穿梭騰 躍,引導隊形調整。 小說中的時遷與蛇並沒有關係,但 在英歌舞中,蛇被視為神秘的象徵,猶 如古代儺舞祭祀者所持的茅葦長鞭,有 鳴鞭驅惡的寓意。 陳坍鵬說,《水滸傳》中有108將,英 歌舞的實際表演人數卻要視情況而定, 一般最多為107人,也有少數英歌隊伍有 108人,那便是梁山好漢「全家福」了。 演《水滸傳》時,英歌舞隊員化裝成 梁山好漢的形象,分兩列前行。每列的 領隊呼作「頭槌」,扮演李逵和關勝,相 當於「指揮員」。「李逵」畫黑臉掛黑須, 突出其性格魯莽;「關勝」畫紅臉掛紅 須,表現其赤膽忠心。緊跟其後的是「魯 智深」和「武松」。女將「孫二娘」「扈三娘」 均為男扮女裝,系圍裙、穿繡花鞋。 隊伍最後一位演員戴元帥冠,畫丹 紅英秀臉譜,便是英歌樂隊司鼓(擂鼓 者)宋江。英歌舞的樂器有大鼓、小鑼、 小鈸、螺號等,大鼓猶如古代戰鼓,一 般放在行於樂隊中間的鼓架車上。宋江 高坐於車上,以誇張的動作、激烈的鼓 點,指揮整個隊伍舞蹈的節奏。 隊伍行至觀者眾多的地方時,「頭 槌」或吹起哨子,或舉起雙槌,在頭上 方雙擊,發出開路信號;眾隊員蹉步撩 槌,邊舞邊進,在簇擁的人群中開出一 條通道。隊伍到達表演場地後,宋江擊 鼓發令,隊伍變換著多種令人眼花繚亂 的圖形,如麥穗、田螺圈、雙金線、八 字圈等,整個表演充滿動感,氣勢磅礴。 ■女子跳英歌舞,講究剛柔並濟。 潮汕英歌舞近年「火爆出圈」, 被譽為「中華戰舞」、「英雄之舞」。 有人驅車千里一睹英歌舞真容;也 有人遠渡重洋尋求精神慰藉。英歌 舞濃縮了潮汕人的豪邁熱情以及不 屈不撓、團結拚搏、勇往直前的精 神,也給嶺南文化增添了陽剛生猛 的力量。2006年,潮汕英歌舞被列 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亮相國際舞台 華僑感慨傳承團結拚搏 124 ■「耍蛇者」時遷的角色很討喜。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