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 07.19.2024 星期五 特別策劃 涓涓東江水穿城而過,惠州文化傳承千年。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 會提出「煥發嶺東名郡時尚魅力」,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也 提出要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讓古城煥發多元文化與煙 火氣並存的新魅力。 追溯惠州文化之源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潘小笛 賀沁怡 圖 / 閆婷 尹紅 惠博新 近日,鵝城大橋順利合龍,以「天鵝之姿」 傲立於東江之上,「鵝城」文化有了新的 可視化載體;《1942穿越封鎖線》自「五一」假 期以來連演7場,場場座無虛席,觀眾通過演 員的精彩演繹,看到了那場驚心動魄的大營 救;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惠州市 博物館策劃了系列活動,旨在吸引更多的人 走進館內,讀懂惠州這座城⋯⋯透過這些事 件,追溯背後的文化基因,看看浪漫的惠州 人如何賦予惠州這座古城新的時尚魅力。 5月13日上午,隨著最後一段鵝塔合龍段 的精準對接,由中鐵廣州局集團承 建的惠州鵝城大橋主橋順利合 龍,標誌著大橋建設進入通車 倒計時。 鵝城大橋連接的是江北 中心城區和水口片區。從 惠州版圖看,水口區域緊 鄰江北和橋東兩個區域, 被三環路所貫穿,一直以 來都處於惠州市中心的核心 位置,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然 而,過往水口與市中心區的交通 連接不夠緊密,導致水口片區的城市化 建設比江北、橋東都要「慢半拍」。2019年隆 生大橋開通後,水口逐漸跟上市區發展步伐。 「一遇到周五或周日的下午,我都要掐著 時間避開高峰期。」市民朱先生出行路線均為 惠州道路高峰期的擁堵點,「期待鵝城大橋通 車後可以緩解一下交通壓力。」 據項目承建方介紹,鵝城大橋計劃今 年建成通車,全長1119.5米,為50米+180米 +180米+50米四跨連續斜跨異形系杆拱橋, 採用鋼樑鋼拱結構,按雙向6車道設計,橫跨 630米東江水域。建成後 不僅能極大 地縮短江北水口兩地的通勤 時間與路程,也可以減輕隆生 大橋、東江大橋的交通壓力, 打破南北片區通行的瓶頸,使惠 州城市版圖向東擴張效率迅速提升。 除了通勤作用外,鵝城大橋也承載了 滿滿的文化元素。 惠州,別稱「鵝城」,近千年前,北宋大 文豪蘇軾寓居惠州時在白鶴峰購地築房,提 筆創作了大名鼎鼎的《白鶴新居上樑文》,開 頭即為「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這是 惠州別稱「鵝城」見諸文字的最早記錄。 據了解,惠州「鵝城」之名相傳源於一美 麗傳說,相傳有一位仙人騎著木鵝從北方飛 來,看見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願 離去,木鵝化作一座山嶺臥於湖畔。雖然傳 說中沒有言明仙人名諱和到惠時間,但據專 家考證,此傳說是由南北朝謝靈運「夢游羅 浮」演變而來。仙人的原型其實就是千 餘年前的南朝詩人謝靈運。早在隋唐時 期,「鵝城傳說」就已在惠州廣為流傳,這一 傳說也於2018年被納入惠州市第七批非遺代 表性項目名錄。 鵝城大橋在設計上延續「鵝城」歷史文 脈,藝術造型蘊含「天鵝引頸高歌」的美好寓 意。項目承建方有關負責人成卓鵬介紹,鵝 城大橋以東江之「水」、惠州之「鵝」為主要元 素進行演繹設計。遠眺,猶如兩隻美麗的天 鵝在東江上曲頸遊曳,姿態輕盈優美,為東 江增添了獨特的美麗情調。近觀,由空間拱 肋和風撐描畫出的天鵝羽毛潔白如雪,為山 水優美的惠州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透過鵝城大橋,民眾看見「鵝城」文化、 記住「鵝城」歷史、留住「鵝城」鄉愁。近年 來,惠州也不斷增強「鵝城」文化的宣傳,在 花邊嶺廣場、惠州市會展中心等地,都打造 了「鵝」文化地標。合生大橋整體外觀採用大 寫意的手法呈現「天鵝塔」形式,全橋具有天 鵝在東江上振翅欲飛的動感⋯⋯「鵝城」文化 元素不斷滲透在惠州這座城市每一處。 日前,惠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組織 開展禮遇先進典型活動,邀請惠州道德模 範、身邊好人、志願者等代表在惠州鵝城大 劇院觀看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 「從五一小長假到現在,我們已經演了7 場,場場座無虛席。」惠州歌舞劇院相關負責 人尹紅介紹,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由市委 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共同指導, 惠州市歌舞劇院創排,以「省港大營救」為創 作背景,講述1942年春,惠州黨組織、東江 遊擊隊為營救文化人士付出艱苦卓絕努力, 借助東湖旅店等秘密交通點,成功營救文化 名人的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 舞台上,《1942穿越封鎖線》圍繞「誰救」 和「救誰」編排了四個章節,分別是「封鎖」「夜 奔」「周旋」「出路」,外加序幕和尾聲,運用 電影感敘事及蒙太奇式表現手法,多維度、 多形式表達出宏大的歷史敘事:1942年新 春,中共黨員盧偉如夫婦(化名羅衡夫婦)為 保護文化人士成功轉移,佯裝香港客商提前 入住惠州東湖旅店,慷慨為其他客人置辦年 夜飯。廣東惠州及東江縱隊地下黨組織為接 應愛國文化人士安全轉移築起了一道道「看不 見的安全防線」,他們為保證這一批批文化人 士的安全,一次次穿越封鎖線,一次次瞞天 過海卻無一紕漏⋯⋯ 大海邊,沙灘上,漁家姑娘在歌唱,文 化人士在東江遊擊隊的武裝護衛和漁民的幫 助下,趁著黑夜划著小艇安全登陸。優美的 漁歌悠悠傳來,由遠而近,數十個漁家姑娘 跳起了竹笠舞,伴著麒麟舞的雄渾節奏變換 著舞段和造型⋯⋯在這部劇中,觀眾們不僅 可以看到水東街、東湖旅店等耳熟能詳的惠 州地標性招牌,還可以看到國家級非遺惠東 漁歌、舞麒麟等具有惠州特色的非遺文化。 現代舞劇結合傳承百年的非遺文化,再 加上水東街等佇立在城市歷史長河中的歷史 建築,一幅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 住鄉愁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市民劉先生表 示,若舞劇能夠成功走出惠州到外地演出, 不單單可以喚起在外工作惠州人的鄉愁,還 可以宣傳推介惠州,讓更多人認識到惠州這 座生態與文化交相輝映的城市。 據悉,該劇於去年11月上演,已獲得第 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大型舞台藝術作品三等 獎、廣東省委宣傳部2024年文藝精品扶持項 目,是惠州重點打造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 工程」優秀文藝作品。 近年來,惠州大力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工 程,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與文 化自覺,以火熱的文藝創作融入並記錄壯闊 時代,創作了一批批文藝精品。2021年以來 惠州市各類文藝作品獲廳級以上獎項62項, 取材本地,精益求精,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文 藝精品,為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軟實力。 透過舞劇看城市記憶 洞見古城時尚魅力 ■鵝城大橋「鵝首」 合龍。 讀懂一座城, 從博物館開始。走 進博物館聆聽歷史 故事,通過沉浸式 展覽與文物「親密 接觸」,將新奇有 趣的文創產品帶 回家⋯⋯近兩年, 「博物館熱」持續升 溫,特別是暑假、 節假日期間,不少 熱門博物館客流爆滿、一票難求。 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8天裹接 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遊客已成為「博物館 遊」的主力軍。如國家博物館2023年累計 接待遊客675.7萬人次,其中35歲以下遊 客占比61.81%。「沉浸式」打卡是年輕人遊 玩的主要方式。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快 速發展,博物館以全新的展陳方式:全息 投影技術讓「文物」懸浮在櫃中,使遊客 觸手可及;AR、VR體驗裝置複現古代場 景,讓人身臨其境,仿佛穿越時空⋯⋯ 翻閱「活化」文物的篇章,早在2016年 就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文物修復過程 和修復者的故事,2017年有《國家寶藏》敘 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而後的《如果國寶會 說話》《文物戲精大會》讓文物走進百姓 生活、與百姓拉近距離,使文物逐漸不 再「高冷」。「博物館可以很古,也可以很 潮。」掀起了「博物館熱」,創造了不少溫 情佳話。在惠州市博物館,市民拿起手機 掃二維碼,通過文圖讀懂文物背後故事; 觸摸文物數字互動魔牆,3D投影技術讓 靜態的展品動了起來;逛文創產品展櫃, 購買一件由文物衍生而來的手信⋯⋯惠州 博物館近年推出的新技術的應用、沉浸式 的體驗,拉近了文物與人們之間的距離。 遇見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近年 來,惠州博物館舉辦的每一個展覽、每一 場活動都與社會全方位互動,如舉辦音樂 會、文藝演出、讀書會、親子活動、寫生 活動、非遺展演活動等,都吸引了不少市 民走進博物館參加。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 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 惠州市博物館緊扣該主題,籌劃了2024年 「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包括教 育與研究主題演講、展覽,文物免費鑒 定、非遺文化傳承活動以及配合展覽舉辦 的文藝展演等。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鏡 藏萬象:銅鏡與「她」詩意展》於5月18日開 展,展覽時間持續至9月30日。惠州市博 物館相關負責人鐘雪平介紹,從古至今, 「鏡」與女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歷代詩 詞中也有大量用鏡子作為媒介,將女性情 感通過照鏡梳妝表達出來,「我們覺得, 也可以通過銅鏡中看到的歷史,創造屬新 時代女性的新世界、她力量。」 走進博物館讀懂惠州 ■一家四口在藏品前 久久駐足。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劇照。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劇照。 ■舞劇《1942穿越封鎖線》劇照。 ■「志善不居,饋贈有 聲」——2021-2023年度社會捐贈文物展。 ■博物館成為閒暇時光親子遊的好去處。 「 」見惠州 「鵝首」合龍彰顯「鵝城」文化 「 」見惠州 「 」見惠州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