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09.22.2024 星期日 特別策劃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在老惠州人眼中,過中秋節,儀 式感滿滿。是夜,幾乎全城轟動,徹夜狂歡,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 日。惠州民間傳統的中秋活動異彩紛呈,光緒《惠州府志˙風俗》 有記載:「中秋,士民具酒饌會親朋,薦新芋,婦女則拜月卜 祥兆。」此外,還有扎燈籠、駁山歌、點孔明燈、祭祖等,這 些習俗承載著老惠州人的兒時記憶與濃濃鄉愁。 千年古城中秋月圓夜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李海嬋 中秋節歷史悠久,但來源不甚明 確。惠州民俗學者林慧文介紹, 遠在周朝,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 祭月的禮制,並出現「中秋」一詞。到 了唐代,民間已出現登台觀月、泛舟 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宋太祖時, 朝廷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玩燈籠對唱山歌熱鬧非凡 惠州民間過中秋節稱「過八月 十五」,客家話多稱「過八月半」, 博羅等地也有稱「接月華」的。當地 過中秋節有不少傳統的習俗:闔家 團圓、拜月賞月、吃月餅、扎燈籠 和玩燈籠等,也有對歌、點孔明燈 等大型公眾性的娛樂活動。 林慧文介紹,中秋之夜,一般 闔家團聚吃團圓餐。緊接著,便 迎來了最重要的儀式——拜月(祭 月)和賞月。待月出之時,在戶外 擺上祭物供品,月餅是當之無愧的 主角。民間常有一種用白糖糯米粉 做成的白餅,謂「月光餅」。除此之 外,瓜果類也是拜月光必不可少 的,風栗(板栗)、菱角、青欖、紅 柿、芋頭、柚子六大件,都是地 方特產美食,備受歡迎。 一切準備就緒, 便開始點香焚燭祭 拜月亮。舊俗中, 拜月光者多為女 性,且有卜巧之 習。拜畢,一家 人會在月光下邊 品味食物邊聊天, 或去參加公共娛樂 活動。 中秋之夜,全城燈 火通明,熱鬧非凡。惠州民 間常有中秋玩燈籠的傳統,普及程 度與規模甚至超過了元宵節,放 眼全國都較為罕見。「在惠州居民 的心目中,中秋節才是真正的燈 節!」林慧文介紹,月亮 初升,人們將燈籠 點亮,掛於壁 上,或由小孩 提著滿街跑, 燈籠則五彩繽 紛。 如 今 , 拜 月、玩燈籠等部分 習俗仍在流傳,也有 不少習俗早已淡化,甚 至消失。昔日,點孔明燈也是備受 青睞的活動,盛行於精於竹器製 作、扎紙的橋東一帶。林慧文說, 惠州人製作孔明燈時,先用竹子紮 製成高四五米,直徑2米的圓筒, 頂尖,之後用紙或布糊好,只留空 底層。再在底部置一燃料器,或放 油紙燃燒。點燃以繩所做的定時引 線。孔明燈升空不多時,鞭 砲便在空中爆響。2 0 世紀中葉為防止火災,才被明令禁 止。 20世紀50年代之前,還會上演 大規模駁山歌活動,全城矚目。當 晚,兩岸居民多聚於屋外河邊賞 月,燈籠點點,茶果飄香。這時, 有人撩唱起來,對岸就馬上駁接, 你敬一句,他回一句,一駁便不得 開交。 兩岸觀者如雲,隨著駁歌者 「鬥」得深入,詼諧的語言,往往引 發出陣陣笑聲。 2009年,珠海高新區雞山村 中秋對歌會被列入廣東省非遺名 錄。中秋對歌會,是雞山村最具 特色的民俗活動,對歌會上「唱山 唱海唱家鄉,唱人唱事唱歷史」, 不僅是雞山村最具特色、最具韻 味的文化標誌,更是雞山人心中 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雞山村地處伶仃洋西岸,背 倚鳳凰山麓,面朝大海。自古以 來,這裹崇文重教,中秋之夜對歌 的習俗,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中秋對歌會,源於明末,盛 於清中葉。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 縣誌》「風俗篇」記載,香山人有 「八月十五日,飲月下,曰餖中 秋」的風俗。唐家人在中秋節之夜 不僅有拜月賞月風俗,而且有對 歌的傳統。《唐氏子英房族譜》記 載,唐氏始祖居俊公自南宋開禧 二年(1206年)從南雄珠璣巷遷居 香山縣,至第八世祖隱翠公時分 支開族搬遷到雞山定居後,生產 有所發展,生活較為穩定,到第 十三世祖兆霽公時(明萬曆至清康 熙年間),文教逐步興旺起來。 中秋對歌會所唱之雞山牛 歌,原是牧牛人在田間閒時自編 自唱的一種民謠,後來得到村民 普遍喜愛,逐漸從民謠發展成為 一種小調,並在中秋之夜出現了 對歌的情景。而後,這種自娛自 樂的文化活動逐漸成為該村的節 慶民俗,成為村人慶豐收、賀團 圓的民間文化活動。 昔日鄉間的文娛活動相當貧 乏,牛歌的出現,無疑為鄉鄰們 提供了不少樂趣。中秋對歌會所 唱的牛歌均為當地方言詠唱,曲 調優美,以歌手對唱和群眾性的 民歌創作相結合,鬥歌喉、鬥文 采、鬥智慧,內容豐富,雅俗共 賞。這些時代傳承的牛歌,或讚 頌現實,或悲世歎命,或抒發情 感,或祝願未來,反映了當地的 歷史風貌和風土人情。 中秋對歌會於抗戰時期中 斷,1946年恢復,但到了1965 年,因無人組織對歌會而再度衰 落。然而,彼時的村民還是約上 三五知己自發進行對歌。2006年 中秋節起,在中秋對歌會代表性 傳承人唐貽程老人(二十一代傳 人)努力下,由唐家灣鎮文化中心 和雞山社區居委會牽頭,定時舉 辦「中秋對歌會」,重現歌會當年 風采;其後,逐步恢復並盛行。 如今,每逢農曆八月十五,唐家 灣雞山村民間遵循舊曆,在空地 或廣場開展「中秋對歌會」的習俗。 在中秋對歌會的影響下,牛 歌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流傳 於香山縣轄區(主要包括中山市、 珠海市、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 市、佛山市的部分地區),潛移默 化地影響了一代代人,成為珠海 本土民俗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逐 步成為香山文化的標誌之一。 文/ 鄭達 雞傳 山承 中三 秋百 對餘 歌年 惠州廣袤鄉村遍布著別具一格 的中秋習俗,如拜山祭祖、舞龍、 舞火狗等,從中也可一窺惠州民俗 文化中多種文化形態兼容的地方文 化特性。 每年中秋,惠東縣高潭鎮上空 明月高掛,村民手舞「長龍」穿街走 巷,鞭砲齊鳴,鼓聲大作,整個 小鎮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裹。 據悉,當地中秋舞龍已延續200多 年,其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 說法是承傳當地一個武舉人為慶祝 衣錦還鄉,召集族人在中秋之夜舞 龍,之後舞龍活動便相傳下來。 遠在200公里之外的龍門縣「北 大門」藍田瑤族鄉,則是上演獨具 特色的「舞火狗」。當夜色降臨,篝 火燃起,少女們全身插滿香火,唱 著古樸的歌謠,邁著矯健的步伐, 隊伍蜿蜒起舞,歡呼聲不斷⋯⋯神 秘獨特的「舞火狗」,吸引不少珠三 角遊客慕名而來。相傳,先祖靠狗 奶養大,要瑤民永記狗作為「再生 之母」的恩德,規定每年農曆八月 十五團圓節(中秋節)之夜,舉行舞 火狗活動。舞火狗既是一種瑤族對 狗圖騰的崇拜禮儀,又是瑤族少女 的成人禮儀,每個少女要參加2到3 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 已經成年,進入談婚論嫁的行列。 在惠城區橫瀝鎮,依著東江而 居的數萬客家人「八月都是節」,中 秋當天更是開懷暢飲。 在博羅鳳安圍,嫁進來的媳婦 在八月十五期間要為娘家人「送中 秋」。出嫁女在八月初一至十五期 間,一定要送完「中秋」,即中秋節 期間要到娘家去送月餅或者水果等 禮物。如果「送中秋」者未生過小 孩,娘家人要買一對燈籠給她帶回 婆家,把燈籠掛在門上,意指明年 要生小孩;如果是生了孩子的,娘 家人也要買一對燈籠送給女兒帶回 給小孩玩。在惠陽最大的圍屋—— 崇林世居內,每逢中秋便開展婦女 專屬的「伏三姑」活動。晚上,在禾 堂擺上四方桌,每桌邊坐一婦女, 在禾堂邊燒三支香。由一人在桌邊 請神,伏桌的人中有的就會唱,也 有其中兩個對唱或由桌旁其他人誘 唱。唱的內容有遊耍、讀書或 苦楚之類內容。伏唱者唱到興 奮時,會手舞足蹈,唱夠數 個鐘頭。 惠州作家苗理潔從小住在市區 北門街苗屋,是地地道道的老惠州 人。在她的記憶中,中秋節是兒時 嚮往的日子,是在困難時期難得盡 情吃喝玩樂的歡樂時光。一跨進八 月,幾乎每天都在掰著指頭數日子。 「過八月十五囉!」吃上一口月 餅,是她兒時的美夢。時隔數十 年,苗理潔仍能想起父母和叔伯嬸 娘們在老屋燈下做餅應節的情景: 將炒香的米磨成粉,炒香花生用瓶 子碾碎,又炒香芝麻,滿屋飄香。 緊接著,將糖熬成漿,把炒好的材 料攪拌均勻,壓上模子敲出來。待 餅子乾了之後,就是人們 稱之的「炒米餅」。困難歲月,炒米 餅就當作月餅。這種餅用的是粘 米粉,比較硬,芝麻花生餡料則香 甜,細嚼慢嚥頗有滋味。 「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節 日!」今年80多歲的惠州知名畫家 黃澄欽時常回憶起兒時中秋美好時 光,他記得節前有一段較長的準備 活動,就是「芭(粘)燈籠」。中秋月 夜,從街頭到街尾,三五成群的兒 童擔著燈籠邊走邊唱:「八月十五 食月餅,擔燈籠,擔到西來擔到 東⋯⋯」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當屬抗戰 勝利那年的中秋節。才剛6歲的黃 澄欽走在街上,看到燈籠式樣多姿 多彩,飛機型、坦克型、大炮型等 燈籠琳琅滿目,讓他應接不暇。雖 然年幼,但他深刻體會到了老百 姓經歷抗戰獲得勝利的喜悅,久 久難以忘懷。 民間風俗儀式感滿滿 ■惠東高潭中秋舞龍人頭攢動、 熱鬧非凡。 林志華攝 ■放孔明燈是惠州畫家黃澄欽的兒時 美好記憶,他繪畫留念。 受訪者供圖 ■惠州畫家黃澄欽描繪出古城八月 十五的熱鬧景象。 受訪者供圖 ■2023年雞山牛歌中秋對歌會 現場。高新區文化服務中心供圖 出嫁女「送中秋」 「舞火狗」「伏三姑」別具一格 抗戰勝利那年中秋節 飛機型坦克型燈籠琳琅滿目 ■惠東高潭中秋舞龍已延續200多年。 林志華攝 ■惠州博羅公莊月光餅是中 秋夜必不可少的食品。 受訪者供圖 ■月圓中秋夜,龍門藍田瑤鄉上演 神秘獨特的「舞火狗」。 林志華攝 溯源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