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22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C7 09.22.2024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袞雪』相傳是曹操留下的唯 一墨寶,而今蠟染版『袞 雪』上的冰裂紋,自帶故事感,仿佛 與千年前的風雲歷史產生了奇妙聯 結。」在秦巴腹地陝西漢中的非遺研 學課堂上,李鵬偉身著蠟染服飾向 孩童們講解著。 漢中境內的褒斜棧道見證了「明 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楚漢相爭歷史 時刻,當地鐫刻的十三方摩崖石刻 又稱石門十三品,是研究中國古代 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也是研究漢 魏書法的實物標本。 現藏於漢中市博物館的石門十 三品,是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符 號,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書 法愛好者前來一睹石刻原跡。 為何選擇蠟染展示?李鵬偉講 解到:「蠟塗厚些,一折就會出現冰 裂紋,塗薄則後期顯現淡藍色,依 據疊加次數製造層次感。錯落的油 菜花田、由遠及近的秦嶺山景⋯⋯ 蠟染的靈活性和自由感,造就其不 僅可以定格風景,亦可以染出古人 墨寶的靈氣。」 「『藍布上的書法別有典雅風味』 『蠟竟能運用得如此靈動』⋯⋯不少 國際友人對蠟染色澤與書法元素讚 不絕口。」李鵬偉說,當石門十三品 蠟染作品展開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動 上,總會「吸睛」無數並引發眾人好 奇心。「『蠶繭版』秦嶺大熊貓,『摩 崖石刻風』鈦製茶具⋯⋯在不斷碰 撞中產生新創意,讓傳統文化深度 融入生活。」除了蠟染,李鵬偉帶著 頗具秦巴風格的創意作品前往俄羅 斯、韓國、日本等國進行文化交流。 談及近期新作,李鵬偉與邵華 小心翼翼地一同展開長達130餘米的 蠟染長卷,以漢江為軸延伸,80餘 處漢中地區歷史名跡、代表性景觀 錯落其中。「我們為『長卷』準備了專 屬行李箱,想帶著它去世界各地赴 約。展開的不僅是一幅作品,更是 漢江沿岸古往今來的故事,希望帶 給觀者『一步一景』的浪漫。」 「人間遊樂無雙境,天下雜技 第一鄉」。吳橋縣隸屬於河北省滄 州市,至今當地流傳著「上至九十 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雜技,人 人有一手」的民謠。河北吳橋雜技 藝術學校偌大的訓練廳裏,一張彩 繪中式八仙桌在傑克的腳上旋轉、 騰翻,令人眼花繚亂。當地包括傑 克在內,共有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 的65名雜技學員正在進行為期兩個 月的學習訓練。 「來這裏學習感覺進步特別 快,從掌握不了蹬物的平衡到得心 應手,每一個動作都需要極大的耐 心和毅力,直到讓它成為你身體的 一部分。」來自美國的雜技學員傑克 正在吳橋練「蹬技」。 今年21歲的琳達是塞拉里昂雜 技馬戲團的一名雜技演員,對於聞 名世界的吳橋雜技很早就心生嚮 往。她說,這裏有非常棒的雜技 學校,每個人都有詳細的培訓方 案,用新學到的中國話說叫「因材 施教」,「當然(訓練)也很嚴,但我 知道,他們想要我們學到最好的東 西」。 來自老撾的紅姆對中國「柔術」 特別感興趣,這是她第5次來到吳 橋。不同的是,今年紅姆的身分從 學員變成了教練。跟她一起來此的 還有15名老撾雜技學員,翻跟頭、 頂技、柔術、晃圈,每一項紅姆都 會認真監督。 「雜技不僅僅只有艱辛,它是 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和打磨,相信回 國後,這些孩子都可以成為技藝高 超的雜技演員。」紅姆說,除了中國 雜技,他們還學過越南雜技、俄羅 斯雜技,現在老撾的雜技表演大部 分是在中國學習的節目,非常受歡 迎。 已學習近兩個月的海外學員把 吳橋雜技的精髓項目練得愈發純 熟。忙中偷閒,65名「洋學生」齊聚 一堂,提前舉辦了一場聯誼會,共 敘友好之誼。「這一批學員最小的14 歲,最大的53歲,他們回國後將進 入藝術團體,或者從事雜技教學工 作。」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教務科 科長陳健稱。 「蠟染是中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通過此技藝,石刻上 的文字變身輕盈的文化使者,主動擁抱世界。」陝西青年李鵬偉談 道,經千年積澱的蠟染技藝蘊藏著古老的智慧與中式美學。 在有「中國廚師之鄉」美譽的 廣東肇慶廣寧,雲吞店隨處可 見,還有穿街過巷的流動攤檔。 逢年過節,街頭巷尾的雲吞店座 無虛席。一碗溫熱鮮香、爽口彈 牙的雲吞給人帶來溫暖和滿足。 當地人說,幾乎每個人的記 憶中,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廣寧 雲吞,海外僑胞也會經常回來 吃。廣寧雲吞承載著幾代人的 記憶和情感,通過品嚐這一道美 味,他們能感受到來自家鄉的親 切感。廣寧雲吞是廣寧民間延 續傳承逾百年的傳統手工技藝食 品,以皮薄餡鮮、飽而不膩、湯 鮮甘醇的特點聞名。2010年榮獲 「中國粵菜名點」稱號。 傳統上,雲吞師傅會選用高 筋麵粉,按比例以新鮮土雞蛋液 和麵,搓揉成光滑麵糰。然後挑 選粗大的竹竿,師傅騎坐在竹竿 的一頭,用腳蹬地,反復碾壓麵 皮至厚度約1毫米,全程不沾一滴 水。而雲吞餡則按照「三分肥七分 瘦」的豬肉分別切碎攪拌,加入 蠔油、生抽等調味料混合均勻而 成,再配以豬筒骨、大地魚乾等 熬製的湯底,一碗碗爽滑鮮嫩的 雲吞新鮮出爐。 如今,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 味,廣寧雲吞生產和銷售的商家 推出麻辣鮮筍餃、鮮蝦蟹籽雲 吞、鮮蝦雲吞、大肉雲吞、手工 水餃、三彩鮮蔬麵等產品。為了 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廣寧雲吞這一 非遺,當地相繼出台多項措施, 為當地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雲吞製 作人才,還推動產業的標準化和 規範化發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中 華美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 升,廣寧雲吞也開始積極探索海 外市場。 蠟染與石刻奇妙聯結 ■傑克正在練習「蹬技」。 中新社 ■陝西青年李鵬偉展示其蠟染作品。 中新社 ■演職人員正在排練節目。 ■二人轉所用道具油燈碗。 ■遊客們正在梨樹縣遊覽。 ■演職人員在演出前走台。 ■演員在展示轉手絹技藝。 ■2011年被授予「中國二人轉之鄉」。 ■演員為觀眾表演二人轉。 ■在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劇院,演員通過網絡直播表演二人轉。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溫爽 熱口 鮮彈 香牙 撲是 鼻雲 來吞 吳橋雜技名遠揚 引人漂洋過海學絕藝 非遺助力 跨越千年和世界相遇 唱腔不走樣 中國二人轉之鄉深耕曲藝沃土 梨樹花兒旺 ▍本報訊 ▍ ▍本報訊 ▍ ■廣寧雲吞商家推出多種口味。 中新社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被譽為「中國二人轉之鄉」,「梨樹二人 轉」也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多年來,當地的吉林省二人轉藝 術劇院深耕鄉土曲藝沃土,堅持創新,傳承發展二人轉藝術。 在多年的表演中,演員們始終堅持只唱正戲,堅守藝術底線, 保持動作、唱腔不走樣。劇院通過以老帶新、業務集訓、名家 授課等方式,培養出越來越多二人轉青年演職人員。劇院先後 多次受邀赴法國、德國、愛爾蘭、新西蘭、坦桑尼亞等20餘個 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讓二人轉藝術走向世界。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