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 10.20.2024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出生於裁縫世家的王新元,是一 名「80後」,五六歲開始接觸 繡花,13歲便可在一塊白絹上繡出 自己喜歡的圖案。自第一次接觸廣 繡後,他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至 今學習廣繡二十餘載。王新元回憶 道:「2001年,退伍後我來到廣州, 尋找人生出路,在陳家祠看到恩師 吳玉珍的廣繡作品,那是一幅人物 肖像,在一塊白布上能夠繡出這麼 精美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 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 角洲地區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與 潮繡合稱「粵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又吸收西洋 的藝術風格,一度引領歐美社會時 尚。「傳統廣繡主要以嶺南畫派作品 為主,我一直想挑戰和突破自己, 2006年開始繡青銅器,希望利用廣 繡技藝讓這些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 活起來。」王新元說。 一塊黑色畫布,經過上千種顏 色層層疊加,被譽為「青銅時代的絕 唱」的春秋蓮鶴方壺在一針一線中逐 漸顯現,細膩的紋理和鏽跡斑斑的 器身呈現出歷史滄桑感,方壺頂端 的仙鶴仿佛引頸欲鳴,遠看像一幅 色彩飽滿、層次豐富的油畫。 這是王新元第一幅廣繡青銅器 作品。作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廣繡傳 承人,他在題材和繡法上從未給自 己設限,開拓性地以青銅器、動 物、漫畫等為主題,讓廣繡進入更 廣闊的藝術表達空間。 完成第一幅青銅器作品後,王 新元又開始繡獸面紋方罍、西周頌 鼎等系列廣繡青銅器作品。他表 示,每一幅青銅器作品的針法都不 同,繡法也不一樣,配色通常多達 上千種。 近來,王新元開始挑戰動物類 題材。他繡的最多的是馬,其毛色 光澤豐滿、漸變自然,眼神生動傳 神,似乎在與觀者對話。「繡動物最 難的是眼睛和神態,顏色過渡是否 自然以及配色是否豐富決定了一幅 作品的成敗。」王新元說。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位 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 量獨特精妙的珍貴文物,青銅神樹 無疑是其中極具特色的一類。數千 年前古蜀先民究竟為何鑄造青銅神 樹?學界普遍認為他們想利用「通天 神樹」溝通天上神明。 翻閱社交媒體上的三星堆打卡 攻略,幾乎都會提及青銅神樹,文 物介紹、拍攝角度、文創推薦等內 容不一而足。博物館工作人員透 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文創消費者 會「帶一棵神樹走」,並笑稱神樹屬 於「文物界明星」。成都市民張亦珈 就帶走了一棵「神樹」。「神樹」本體 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高達 3.96米的1號青銅神樹。而張亦珈帶 走的這棵,則是以其為原型設計的 文創書籤。 四川省考古學會會長霍巍此前 曾表示,神樹很可能刻畫的就是《山 海經》所載的上古三大神樹——扶 桑、建木、若木,是可以「絕地天 通」的宇宙樹、太陽樹的象徵,訴說 著古蜀先民對浩瀚宇宙的冥想。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 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在霍巍 看來,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 會出現一些相似的文化現象和表 現。正如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有 對神樹(太陽樹、生命神樹等)的崇 拜現象。但若無精湛的青銅鑄造技 藝支撐,上古神話的「現實樣本」則 只能停留在想像中。從目前研究來 看,古蜀人已熟練掌握青銅混鑄工 藝。 曾六次參觀三星堆博物館的大 學生蘭雅婷說,每次看神樹都會被 震撼,感覺有種強大的生命力穿越 時空擊中了她。七旬老人付學珍則 說,神樹給自己一種在「傾聽」的感 覺,似乎對它傾訴的話語天上神明 也能聽見。 「通天」在古蜀人看來似遙不可 及,他們寄情於傲立天地間的神 樹,期盼對話蒼穹。然金烏負日, 光陰流轉,青銅神樹見證人類的探 索從天空直至太空。「通天夢」或已 實現,但對無垠宇宙的探索,仍在 延續。 退伍軍人轉行做「繡花郎」,這是首屆「傳統工藝大國非遺工匠」 獲得者、國家級非遺廣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新元的半生寫照。兩 種身分對於他來說,毫無違和之感。 放下鋼槍 拿起銀針 ■王新元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工作室繡「青銅器」。 中新社 古柚 樸罐 小清 巧香 伴飄 手全 禮球 青銅神樹立天地 古蜀先民有個 「通天夢」 退伍後尋找出路 成為「繡花郎」 彩色鋪陳配 著迷傳統技藝 拜師探索創新 染繪自然美 ■王丹鳳正在準備植物染料。 ■王丹鳳正在進行粗布印染。 ■王丹鳳在晾曬染好的布料。 ■王丹鳳製作的印染冰箱貼。 ■王丹鳳向小學生介紹技藝。 ■王丹鳳帶領徒弟整理竹葉。 ■王丹鳳採摘印染用的竹葉。 ■王丹鳳在位於洛陽欒川的一家染文化民宿內整理布染花朵。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王丹鳳自幼喜愛傳統文化,她在偶然間接觸到傳統手工印染 技藝,其色澤柔和、變化萬千的特點令她著迷。通過多年拜師學 藝,用心琢磨,她將洛陽欒川地區豐富的亦藥亦染的植物作為原 料,通過浸泡、捆紮、染色、洗淨、晾乾等步驟,將大自然的顏 色「搬運」到織物上,賦予染品一種獨特的自然美感和色澤變化。 作為欒川縣非遺代表性項目粗布印染技藝傳承人,王丹鳳不僅在 用料中創新,還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非遺與教育、旅遊等多領域 的融合。通過非遺課堂的開設,讓更多孩子體驗印染技藝的獨特 魅力;將手工印染的產品投入民宿的裝飾與布草使用中,讓遊客 「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 ▍本報訊 ▍ ▍本報訊 ▍ ■遊客們參觀1號青銅神樹。 中新社 ■王伯楊介紹柚罐製作工藝。 中新社 「改良之後的桂林柚罐,外觀 古樸小巧,又清香怡人,已成為 很多來桂遊客的伴手禮,還屢次 出口到美國、新加坡以及東盟等 國家和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級 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首 批鄉村工匠名師王伯楊說。 柚罐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明 代,「桂林柚罐是將青柚掏空柚 子肉,並經過晾曬、塑形等數十 道工序製作而成的茶罐。我們將 柚子固有形態改造成扁圓形,用 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尺徑小的沿 口,使其形態更加美觀。同時經 過長時間日曬使其『皮革化』,儲 存時間更持久。」王伯楊表示。 2020年,以桂林柚罐為代表的桂 林柚器製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 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三月柚子花,四月結果 果......阿爺要弄煙包殼,阿姐要弄 桂花盒⋯⋯」王伯楊說,他從小入 耳的這首童謠,其中傳唱的「桂花 盒」即桂林柚罐。他說,柚子自古 有辟邪正氣,吉祥如意的寓意, 而經過改良後的柚罐成品精緻古 樸、氣味清新,喜茶人士多用來 存放桂花、茉莉、普洱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柚罐、喜 愛柚罐,王伯楊將工坊對外開 放,每年接待遊客超1萬人。王伯 楊稱,這枚茶席雅物,已成為海 內外遊客來桂旅遊的伴手禮。 走進王伯楊在桂林市雁山區 柘木鎮設立的工坊,可以看到工 人們正在專心製作柚罐,格外安 靜。原來,王伯楊僱用的工人多 為聾啞人。「柚罐的製作周期短則 一周,長則一個月,工藝並不複 雜,但極其需要耐心。經過培訓 後,他們完全能勝任這份工作。」 他說。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