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1月21日至2025年4月8日展出台灣藝術家董陽孜(1942年生 於上海,現居台北)創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 上,為大廳委約新作系列最新的作品。此次「對話」作品展是董陽孜在美國首次大型 展覽。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 讓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 董陽孜是當今以文字創作,最享富盛譽 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巨幅文字藝術聞名,讓 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拓寬書法作為藝 術形式在觀念和構圖上的侷限,同時不忘書 法之所以為「文字藝術」的意義。她堅信漢字 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深信文字藝 術的視覺、情感和社會影響力是能超越語言 壁壘的。 她在家中地板上創作,運筆如行雲流 水,展現書法氣韻生動、抑揚頓挫之精髓。 作品中巨大的文字形成身體、形式和概念上 的挑戰,融入了新穎的構圖方法,帶來嶄新 的觀賞體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arina Kellen French 館長兼執行長Max Hollein表示:「董陽孜透過 她開創性的文字藝術創作,重新詮釋了這新 聞發布稿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 董陽孜,「對話」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以文 化身份及表達方式開展對話,引人入勝。董 陽孜的作品把大廳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空 間,吸引觀眾探索藝術與語言的交融。藉此 機會,在我們博大精深的藏品中持續呈現多 元且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聲音。」 在「對話」中,董陽孜選擇寫兩句契會的 金玉良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 比喻採納他人意見,可幫助自己提升。另一 句,《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出 自宋朝文豪蘇軾之言,意指順勢而為,掌握 分寸。董陽孜結合了楷書與行書,讓字形 較易於辨識及閱讀,也讓她能在構圖上自由 發揮,兩件巨幅文字藝術作品展示於博物館 中,增添了社會參與的層面,讓書法不再只 純粹個人欣賞或修身養性。作品的震撼力, 不但因為尺幅巨大,也因文字藝術以及水墨 與紙的材料,都鮮少在大廳中展示,所以特 別引人注目。兩件作品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現當代藝術展廳中,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抽 象藝術,以及館內典藏的中國、日本、伊斯 蘭的書藝都開啟了有意義的對話,說明文字 藝術不僅是源遠流長,活力充沛的藝術形 式,也是現當代藝術中探討繪畫性的催化劑。 每個字大小不一,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 到飄逸的節奏。董陽孜將「玉」字中的最後一 點抽離,也就是作品中間靠向「石」的墨點, 藉此建立這兩個字之間的聯繫,強調玉石雕 琢的動態和聲響。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 策展人 馬唯中表示:「董陽孜選擇的名句,在博物館 及其周圍的文本中,強調了包容性,與觀眾 對話,探討知識的追求、產生與傳播應有的 態度。在視覺文化中,線條與文字具有漫長 且多采多姿的歷史,當觀眾踏入大都會藝術 博物館的大廳,董陽孜的作品便為他們提供 了全新的引導和啟發。」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委約新作 系列,除了大廳,尚包括主館正面外牆和屋 頂花園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新作: 董陽孜,「對話」個地點,邀請藝術家根據他 們自身的藝術實踐與大都會的館藏、實地空 間環境、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來創作及對話。 董陽孜自幼習書法,在台灣(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學士,1966 年)和美國 (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藝術學碩 士,1970年)受油畫訓練。在紐約短期從事平 面設計工作後,她回到台灣專事文字藝術, 1980年代成名,不因書法在當代藝術中式微 而改其志。她融會了繪畫和書法,發展出新 的構圖及觀賞體驗,在當代視覺文化的範疇 中重新定位文字藝術。她的作品曾展於國立 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M+、布 魯塞爾BOZAR藝術中心、紐約州綺色佳康乃 爾大學強生美術館等。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於 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4月8日展出。展覽 地點:第五大道主館大廳,詳情可查www. metmuseum.org。 黃敏儀與華商會送500火雞 法拉盛華韓老人中心過感恩節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 Th e Great Hall Commission:Tong Yang-Tze, Dialogue)21日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幕,該 館特別在開幕舉辦「與董陽孜的藝術之夜」, 董陽孜與亞洲藝術策展人馬唯中對談,介紹 這次的展覽和創作過程。 董陽孜直言,接到大都會博物館的邀請 時感到驚喜,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機會作品 登上這間世界藝術的殿堂,她表示,自己年 輕的時候常來博物館,對大廳的空間感有熟 識的感覺。 為顧及非漢字文化背景的外族裔觀眾, 董陽孜的草書,有意地把它寫得比較易讀, 才能更好地點題「對話」。她說,創作這兩幅 巨型書法作品也考驗了她對毛筆的掌控能 力。每幅作品使用同一支毛筆完成,筆觸粗 細全憑手腕變化。 董陽孜表示,「對話」既是同他人溝通, 也是一種自省。她年輕時候來到美國,學到 了不少知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僅是她 對大都會博物館的感悟,更是對自身成長的 總結。而「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 則是她待人處世的信念。兩幅作品文字藝 術,也是內在情感的呈現。這兩句話正是其 一生的寫照。如果觀眾能讀懂她的心情,大 家也能成為朋友。 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伉儷特意從華盛頓 前來,與經文處長李志强一同參加展覽開幕 酒會,俞大㵢表示,座談及酒會的盛大,不 單是台灣人也是亞洲人的驕傲。 因為大都會博物館是世界一流博物館, 存放著古代至當代的精品,是人類文明歷史 的展現,能有台灣人展品在其中,是無比光 榮。 俞大㵢又說,兩幅大書法不單是文字藝 術,同時也兩句有意義的座右銘,以如此豪 氣放在博物館大廳中,充分展示了「書法無國 界」的藝術展現。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法拉盛市議員黃敏儀,法拉盛華人工商 促進會首席顧問杜彼得等延續感恩節回饋社 區的傳統,向社區送火雞,22日在法拉盛把 526隻火雞將分發給當地老人中心,社區團 體、非營利組織、食物分發處、NYCHA居 民,確保全區的家庭能夠享受溫暖的感恩節 大餐。 黃敏儀表示對贊助商的慷慨解囊致謝, 感恩節火雞能夠幫助面臨經濟困難的家庭在 寒冬裡過一個溫暖方感恩節。黃敏儀補充 說:「這些免費火雞是一個小舉動,但它們 帶來了一點心靈的平靜,在節日期間少了一 件需要擔心的事情。我非常感謝所有幫助我 們舉辦今年最大的贈品活動的人。」 黃敏儀說:「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相互支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感恩 節是一個反思我們所感恩的事情並向朋友和 鄰居伸出援手的時刻。我希望這一小小的善 舉,能夠在這個假期為我們社區的家庭帶來 安慰和歡樂。」 黃敏儀自上任以來每年都會舉辦土耳其 贈品活動,而且活動規模每年都在擴大。今 年的贈品活動得到了多個贊助商的支持,包 括法拉盛華商會、H Mart、美國華人房地 產協會 (CAREA)、紐約市木匠協會、Bronx Spreading Love、GrubHub 和Food Bazaar of Douglaston。 法拉盛華商會杜彼得指出,從15年前開 始分發火雞,但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非常 高興與黃敏儀市議員合作,向社區分發這些 火雞。 526隻火雞分發給當地的食品儲藏室、 華策會福壽老人中心、台灣會館老人中心、 羅森塔爾自助老人中心、友誼教會和聖保羅 莊哈桑羅馬天主教堂等。 本報記者陳裕光紐約報道 ■市議員黃 敏儀,法拉 盛華人工商 促進會等延 續感恩節回 饋社區的傳 統,向社區 服團體送火 雞應節。 ■董陽孜接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委約展21日 開幕,董陽孜與策展人馬唯中對談。 ■駐美代表俞大㵢伉儷、經文處長李志强、台 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與董陽孜在展品前合照。 為大都會博物館大廳創作大型作品 B3 11.23.2024 星期六 僑社 台灣藝術家董陽孜 「文字藝術」 展出 每個字大小不一,讓 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飄逸 的節奏。董陽孜將「玉」 字中的最後一點抽離,也 就是作品中間靠向「石」 的墨點,藉此建立這兩個 字之間的聯繫,強調玉石 雕琢的動態和聲響。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台灣藝術家董 陽孜創作的兩幅大型「文字藝術」作 品,分別置於大廳正門兩側的牆上。 對話策展人馬唯中 董陽孜介紹創作歷程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