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23_2024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7 11.23.2024 星期六 中國時事雜誌 父母研修班,有堂課教——不吼不叫, 如何讓孩子乖乖合作?許多家長在講座上聽 到這堂課,主動報名。沈爸爸班上的許老師 給出核心方法,「停止吼叫三部曲」。第一 步,自問;第二步,平靜自我;第三步,同 理心。 課堂上設定一個話題,例如孩子玩手機 怎麼辦?一個扮演學習前的家長,開始發 飆,語言辱罵,另一個扮演學習後的家長, 把手機給孩子,用婉轉的話問,「你是不是 遇到困難了?」 家長們第一次以這種視角觀看。「以 前只想著自己,根本沒有體會到孩子的想 法」,沈爸爸說。類似的吼叫演練在系列課 上隨處可見,找幾個最兇的家長上台罵人, 燈光熄滅,其他家長把自己想像成孩子,隨 著一句句「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不去死」, 很多父母哭了。 沈爸爸總是坐在第一排,是班裏哭得最 多的。「病根在於父母的言行舉止。」在紅色 筆記本裏,他一句一句記下需要改變的話 術:你腦子有沒有的?你不懂不曉得問啊! 我每天這麼是為了誰?你真讓我失望!不想 讀書你能幹嘛?——這些都不行,要缺點反 向看、反向說,給孩子「四顆糖」,多鼓勵, 挖掘孩子的優點。 發現兒子的優點,每天寫鼓勵貼,是父 母研修班留的作業。老師教過,從寫法到貼 法,都有講究——貼的位置越明顯越好,顏 色越醒目越好,還有50句超實用經典讚美、 52句彩虹屁精髓。 大曹寫了131張:「今天天氣很冷,但是 你沒有抱怨,而是從容面對,很勇敢!」「你 幾天都認真學習英語,爸爸看到你數天的堅 持!加油!滴水穿石的精神!堅持!堅持 的品質值得傳播哦!」水紅色、亮黃色、藍 色,貼在出租屋的牆上,上面還有四個大字 「扶你上牆」——按照研修班的說法,就算孩 子是爛泥,也可以扶上牆。 每天,他還要當著兒子的面讀《父母 規》,上面寫著1 2條大改變,4 5條小改 變——「從今天開始,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 情緒,不隨意沖孩子發脾氣……從今天開 始,如果我的孩子拖拉磨蹭,我絕不會再大 聲地指責、催促,一遍遍地在身後揮舞鞭 子……」 第一次讀到「揮舞鞭子」,大曹流下自責 的眼淚。他想到自己對兒子全是說教,講的 是偉人事跡,要麼是別人家孩子。兒子挑食 說一通,成績不好罵一通,下班回家看到遊 戲剛下線,手機直接摔到地上,抓過來打一 頓。「發現自己活得很失敗。」大曹說,自責 流淚時兒子就坐在對面,瞅著他笑,覺得他 很滑稽。 「停止吼叫三部曲」 角色扮演體會子女 每扶 天寫鼓勵貼 「爛泥」 上墻 你覺得媽媽有變好嗎?去年,在浙江東 陽一個飯桌上,周然被七八個家長問。她被 媽媽帶著參加研修班學員的飯局,每個家長 都帶了孩子,大多在上小學。在大人的目光 裏,17歲女孩硬著頭皮說,「應該有吧。」那 個場合不能說沒有,但真正的答案就是「沒 有」,周然心裏清楚。在她的回憶中,那段 時間,家裏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瞬間。 早上六七點鐘,媽媽就要「上課」,每天 在客廳裏大聲朗讀勵志故事,一定要四年級 的弟弟在客廳裏聽,還會說「我覺得我改變 特別大,會好好溝通,會鼓勵別人了。」這 種話,周然總覺得虛偽,「就是毒雞湯」。 最莫名的時刻是媽媽會突然說,「你要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在課上學過。」但在 周然的視角中,情緒最激動的是媽媽,午睡 起床就能聽見她的吼叫——弟弟在雲端關掉 了手機後台使用時間,媽媽覺得是背著她在 玩手機,逼他解釋,弟弟一句話不說,她就 開始吼。周然不敢點明,在這個家裏,她成 了旁觀者,觀看媽媽的演技。 她和弟弟也有策略。弟弟被要求上「早 安365」,把屋門反鎖,她猜是在掛機上課。 媽媽讓她到客廳聽自己讀勵志故事,她也把 房門關起來。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個發帖 人稱,媽媽被小學老師拉進研修班,上課內 容「就像花了1000塊錢買了一瓶礦泉水」。 自作 己為 媽女 媽兒 的不 改認 變可 ■鼓勵貼的模版。 網上圖片 一位研修班的同學認為大曹「走火入魔 了」,花了幾萬元,兒子還是沒有復學。大曹 自己感覺,難點在於被兒子反向拿捏。 暑假去了媽媽那邊,兒子回來很興奮聊 《黑神話:悟空》,大曹警覺,狀態返回去 了,但他不能發火,只能接納。凌晨兩三點 醒來,兒子還在玩遊戲,說爸爸你打呼嚕 了。他忍著說了句,「你繼續玩,爸爸繼續打 呼嚕了。」 對大曹來說,這都是耗電的過程。兒子 玩遊戲,要當作沒看到;不洗頭,要鼓勵他 洗完頭「帥」。只有進入研修班的圈子,他才 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正能量」,自己才能被充 電。 圈子裏的家長,有兒子初一就輟學的, 有學霸休學一兩年的,還有一個媽媽學了5 年,孩子認為她被騙錢了。大曹佩服她們, 「每天狀態都很好,能量很足」。他每天打開 APP,看大家曬出的鼓勵貼和提香式微笑。 沈爸爸越來越覺得自己在打游擊戰—— 上班的時候,兒子打電話問,你還有多久到 家?這不是在關心他,是在關心手機還能玩 幾分鐘。出去應酬兒子問,幾點回來?也不 是在關心他,是在關心手機甚麼時候能到家。 兒子玩遊戲超過約定時間,沒有絲毫改 變,他第一天忍住不發脾氣,告訴自己,「表 情和語速要延遲一兩秒,講約定的《手機協 議》」。第二天還這樣,他會提醒,「你昨天怎 麼跟我保證的?」第三天變成,「你說話不算 數,我說話要算數嗎?」第四天電量耗盡,沈 方竹直接把手機搶過來開罵。 他感覺到兒子好像在試探他作為一個「智 慧父母」的底線。去博物館研學,兒子晚上10 點打來電話,說要iPad,幫同學拍照記錄。 沈爸爸想到研修班說要鼓勵,送了過去,很 快接到老師電話,「iPad是誰給他的?」 「敢明目張膽違反規定,是因為自己這段 時間太好說話了」,他火冒三丈,但又忍下 來,趁跟兒子吃炒粉乾的時候說,要感謝舉 報你的同學啊,他可幫你免了年級處分。 沈爸爸越來越發現,一味鼓勵,對孩子 來說,就表示這樣的行為能被接受,「如果沒 有原則、沒有底線,反倒被兒子拿捏住了, 這時候,藥效就過期了。」他開始懷疑,一味 地改變自己,真的能改變孩子嗎?學了這麼 久,還是「走不到兒子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我對不起孩子。」今年四月,正值 杭州的春天,沈爸爸在父母研修班的講台前 流下眼淚。說到為甚麼要來這裏上課,他的 發言引起共鳴——「第一是想挑戰自己,改變 自己,第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第三想在孩 子面前做一個示範,讓他知道爸爸也能行。」 加上旁聽的,台下100多家長,大部分把選舉 班長的票投給了他。 這是一群正在跟青春期過招的父母。家 長之間流傳一種說法,叫「初二病」——休學 的,二胎糾紛的,和父母一言不合就炸毛的, 甚至拿起刀,「就像一個正常運行的機器,突 然斷電了」。家長們找到這裏,求一劑解藥。 研修班的綱領是「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 己」。這裏有一套激勵機制,設有8個班委, 8條班規,每周布置作業,還要去「傲爸媽」 平台累計學分,每次上課前,積分前10和優 秀作業都會表彰。在班裏,沈爸爸是個人積 分第一名。老師說學半小時,他學一兩個小 時,必須超額完成。卷到後來,積分也通貨 膨脹,起初每周學300分鐘就是第一名,後期 要學600、700分鐘才行。在家時間不夠了, 上班的時候也學。一開始用耳機聽,同事說 他有病,沈爸爸回,「我這是教育孩子,你 要不要教育?」兒子今年14歲,他整天焦慮, 「怎麼控制病情?不要再惡化。」 被兒子反向拿捏 一味鼓勵是否合適引反思 孩子問題頻發 家長感到迷茫無助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父母與孩 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變得尤為重要,尤 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然而,許多家 長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助。面對青少年心 理問題的頻發,一群渴望改變的家長們 彙聚於獨特的研修班,試圖學習如何以 更智慧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本報訊 ▍ 一個父母研修班,聲稱八堂課教人開啟父 母智慧。來聽課的學員,白天是國企領 導、法官、電商職員、醫生、公司高管,下 班後從單位趕來,戴上紅領巾,互相約著不 要遲到。教育理念似乎在這裏被重塑,「給孩 子治病,不如先治自己。」講課的許老師白天 是醫務工作者,晚上走進社區和學校。頭銜 有6個,頂頭的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理論加實踐 不智慧的父母,給走在沙漠裏的孩子使 勁塞壓縮餅乾,智慧的父母知道孩子缺的是 水。許老師常用這個例子。她說有三種類型 的父母:保姆型,沒有原則;裁判型,天天 罰黃牌;智慧父母要做孩子的教練,鼓勵孩 子,沒關係,還有下一次。 第一招,學會示弱。說得難聽點,就是 當孫子,大曹這麼理解。他希望休學的兒子 多動動,就說,「爸爸工作一直忙,肚子很 大,有點胖了,我想到樓下去跑一跑,能不 能監督爸爸?」這一招果然奏效,兒子跟他一 起夜跑。更欣慰的是,兒子邊跑邊反思,在 家休息了很長時間,體力跟不上了,在學校 跑得更快。大曹解讀為,兒子想念學校了。 玩手機的問題,在「智慧父母」的理念中,尋 找一個替代品即可。大曹提早布局買的一副 象棋,派上用場了。 兒子說王者榮耀玩膩了,無聊了,他就 把象棋遞上去。兒子下十盤贏不了一盤,「示 弱」技能又出場了。5局3勝,贏兒子兩盤,輸 他三盤,大曹控制輸贏,為了讓兒子找到價 值感。偶爾他控制在3比2,「留個懸念,明天 他還想跟我下。」 睜開眼睛,打開耳朵,還原客觀事實, 杜絕主觀演繹,都是研修班教的一些心法口 訣。還要做孩子的充電寶——孩子本來快沒 電了,你對他的愛就是充電。 在電商做客服的蘇諾很努力學習這一 點。兒子是班裏的「差生」,多動,說髒話, 和她吵架會上手掐脖子。她寫了七八十張鼓 勵貼——要無條件愛孩子,把優點放大,讓 他覺得自己是最棒的。但是每周上一次課, 回去信心滿滿,但接下來的一周,就是不斷 「耗電」的過程。 兒子要玩手機,她有一次沒給,七八十張 鼓勵貼全被兒子撕了,扔進垃圾桶說,「你去 上了研修班,也沒有變得多好,你讀《父母規》 也很虛偽。」蘇諾氣哭了,她現在也不理解, 「同一種藥,為甚麼對有些孩子就是不管用。」 蘇諾花2900元購買了會員,可以免費聽 一系列課。還買了「扶小鷹」學習機,3998 元。她被吸引的點是,裏面只有學習的課 程,不像iPad有五花八門的後台。現在,這 台學習機被兒子拿來當鬧鈴。 講師會推薦深造 研修班是理論加實踐,播放主講人王金 海的視頻,加上講師指導,課程免費。還提 供一系列免費的周邊,數據袋、學員手冊。 成功案例是課程的目標,休學的復學了,自 殘厭學的成了佼佼者,夫妻關係變好了。下 課後,尋找許老師的聲音也是迫切的。不會 做的功課,遇到難解的題,都可以問她,講 師會推薦一系列課程深造。 深造分成兩部分,線上有針對父母的共 情營、說話之道;給孩子講勵志故事的「早安 365」等。線下分成家長參加的「智慧父母實 踐班」、孩子參加的「二階」「三階」等,大都 需要付費,培訓一次幾百至幾千。先上研修 班,再參加實踐班,之後成為會員,購買學 習機,這是目前了解到的大致售賣模式。 今年6月,大曹帶兒子去上「二階」。從封 閉式酒店回來後,兒子問了一個問題,「爸 爸,我覺得我沒有甚麼人生目標,我喜歡象 棋,我要不當一個棋王?」大曹很欣慰,一 個禮拜後,給兒子報了象棋夏令營,甚至看 到了復學的希望——兒子居然說不想玩遊戲 了,打算把沒聽的課補一補。 有一天,兒子在看《鬥羅大陸》,他試探 問,打算甚麼時候回學校?兒子說,不想談 論這個話題。大曹難受起來,回了一句,「你 不想談論這個話題,但總要面對這個話題。」 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措辭不當,又把象棋拿 出來,主動示弱,輸掉一局。 事後反思,大曹覺得自己還沒有把這一 套智慧方式訓練成肌肉記憶,回饋在表情和 狀態上,「就是表演我理解你」。8月中旬,大 曹穿著白色Polo衫,剛上完第三期父母研修 班,講起這些理念像在給人上課。 焦慮父母上起研修班 激勵機制下 家長為了學分拚命 ■為了應對孩子的問題,許多焦慮的家長走進了父母研修班。 網上圖片 ■一位學員獲得優秀畢業生證書。 網上圖片 ■筆記本上記錄著如何做孩子的教練。 網上圖片 給孩子治病,不如先治自己。 許老師 孩子最不喜歡 家長說的內容 快去學習 你看看別人 真沒用 不許看手機 快寫作業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笨 不許看電視 不許玩遊戲 同齡比較 直接否定 娛樂限制 催促學習 《青少年藍皮書: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 網運用報告 (2019)》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 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其他 舉例 類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