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06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7 01.06.2025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Pen So 漫畫家 新生代漫畫家蘇頌文(筆名Pen So)近年成績突出,過去兩部作品《回 憶見》及《達利書店》均獲中外獎項,成 為「港漫」新動力。與其他創作者一樣, Pen So亦會擔心作品不夠好,加上全 職漫畫家收入不穩定,經常處於自我懷 疑狀態,自言因這些挫敗感鞭策前行, 追逐希望。今年出道第10年,他願為 推動「港漫」成為流行文化而出力,亦堅 持漫畫家要「入世」反映社會現況,正如 他一直堅持小眾的黑白線條畫風。今年 夏天他將出版新作,探討青少年壓力問 題,盼為青年提燈引路,助他們找到人 生方向。 記者關英傑 「80後」的Pen So說話不慍不火,是有想 法的人,從小愛看日漫及港漫,由 《龍珠》到《龍虎門》、《風雲》,以及日本校園 愛情漫畫等,但他獨鍾愛港漫黑白線條分 明,在自學畫畫時亦受到影響。他慶幸全職 做到自己喜歡的事,已是小成就。近年屢次 獲獎的《回憶見》,是他全職創作的首部長篇 漫畫作品,亦是他對首5年創作的回顧。 他於2015年出道,當時正職做設計,業 餘畫漫畫,2021年參加首屆「港漫動力」香港 漫畫支援計劃,便決定全職投身漫畫創作。 喜愛香港舊事物的他,早年畫了不少相關題 材的畫作,但他不想創作停滯,加上看不過 一窩蜂的懷舊潮,「若人人懷舊不創作,10 年後豈不是可能會面臨作品真空期?」他遂 編繪《回憶見》,訴說一個告別回憶、追尋未 來的故事,提醒自己勇敢前行,繼續創作。 這個極為地道的香港故事,除獲本地關注, 亦先後獲得被譽為「漫畫奧斯卡」的「日本國 際漫畫獎」銀獎,及意大利「博洛尼亞拉加茲 獎」的「新視野獎」。 收入不穩面對財政壓力 《回憶見》至今已出第3版,早前出版烏 克蘭語版,未來再出版西班牙語及美國的英 語版;去年面世的《達利書店》亦延續佳績, 除獲第3屆「港漫動力」金獎及最佳漫畫故事 大獎,亦獲「中國動漫金龍獎」銀獎,近日 該書亦已再版。然而令他糾結的是,即使漫 畫已賣得不錯,可以翻印再版,亦獲獎項肯 定,但他發現事件彷彿到此為止,無以為 繼,頗感失落。 有人說,創作是作者的孤獨盛宴,他不 諱言每次構思下一個作品題材,都為尋找突 破點而苦惱,更令他憂慮的是,全職漫畫家 收入不穩定,現時需兼顧商業插畫工作,才 能應付日常支出,唯近月商業插畫工作減 少,只能見步行步,「在逆境及自我懷疑的 挫敗感下,繼續鞭策自己前行,不停追逐希 望。」 他續稱,《回憶見》及《達利書店》兩書都 參加「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於政府 資助下完成,可以專心創作,但日後其他項 目不申請資助,便面對財政壓力的考驗。 港漫曾經輝煌,高峰期引入工廠生產模 式,至1998年時馬榮成的連載漫畫《風雲》, 其中一期更創出逾20萬本銷量,那年頭印漫 畫書如印「銀紙」。時移世易,港漫末落不復 產業化,他指,包括他在內的新生代漫畫 家,都是獨立出版,身兼作者、編輯、設 計、排版,甚至出版後的派書工作,再加上 經營社交媒體及商業工作,確實分身不暇。 外國出版制度下,作者及編輯分工明確,故 早前到日本及意大利領獎,當地出版界便對 他身兼多重身份嘖嘖稱奇。 大黑大白、線條分明,近似電影分鏡及 橫格構圖,是Pen So只此一家的獨門風格, 出道以來他一直堅持。多年來,他算是做 出成績,但他指,漫畫本是流行文化,「現 時港漫卻不夠流行」。流行文化,離不開動 畫、漫畫、遊戲、小說及相關改編劇集或電 影,他以日韓為例,當地盛行網路漫畫,每 年有過百個新漫畫故事面世,不少被改編為 電影、劇集或動畫,當改編作品爆紅,便吸 引觀眾追看原著漫畫。 倡推長期資助培養長篇漫畫 在「港漫動力」資助下,現時每年增加10 多本劇情類港漫,但他指數量仍然不夠。他 建議政府推出長期資助,培養更多漫畫家創 作長篇漫畫,長遠增加產量。時至今日,經 典漫畫如《龍虎門》仍然盛行,他指除反映該 漫畫深入民心,亦顯示市場欠缺新漫畫作 品。 如何讓港漫復興,他朝精品化進發, 要求出版紙質精美的硬皮書,以《回憶見》 及《達利書店》為例,兩書每本售價近300 元,希望打造港漫具品味及收藏價值的形 象,「讓看港漫成為有型的事」。內容上, 他引入新體驗,如《回憶見》中提到女主角 看畫集,他便另製一本女主角所看的書, 帶領讀者以女主角視角看畫集。他指,近 年港人欣賞漫畫的口味大大提高,他的漫 畫內容較文靜仍有讀者支持,盼打造不一 樣的港漫。 新作盼助青年找到人生方向 Pen So喜歡微觀城市,他強調記錄當下 事物就是其「創作魂」。他舉例,疫情暗地改 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友人由過去每晚在 外吃飯,變為「住家男人」,這個微妙轉變連 友人亦不察覺,他受到啟發而創作《達利書 店》,繼續記錄城中人和事。近年學生壓力 問題備受關注,他指今年夏天將出版的新作 《Guiding Light》,便希望為學生提燈引路, 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 筆名「食音」「食義」雙重效果 對Pen So這個筆名,他十分滿意,指 除了「食字」,當中亦有故事。 他說,最初以中文筆名「筆之所謂」於 網上創作「搞笑漫畫」,並以此名參加第一 屆漫畫大師班。他稱,因自學漫畫,憂心 能力不足,故最初不打算露面,以簡單筆 名代表自己。不過,其後要起英文筆名, 便想到要呼應「筆之所謂」的「筆」,於是取 了「筆」的英文「pen」,加上與其姓氏「蘇」 符合的英文拼音「So」,便取名Pen So。更 重要是,他一直堅持用鉛筆及鋼筆的原 始工具作畫,而「Pen So」亦與鉛筆的英文 「pencil」讀音近似,達到「食音」及「食字義」 的雙重效果。 直至2016年,有出版社跟他洽談出版 首部作品《香港災難》,他憶述當時出版社 職員問他要用甚麼名字,他想到該書內容 沉重,若用「筆之所謂」有欠莊重,便用上 「Pen So」作筆名,從此行走江湖,沿用至 今。 在逆境及自我懷疑的挫敗感下,繼續鞭 策自己前行,不停追逐希望。 Pen So 小眾黑白線條畫風「入世」反映社會現況 Pen So堅持重推港漫成流行 ■《達利書店》去年獲港漫動力「最佳漫 畫故事獎」,Pen So從馬榮成手上接過 獎項。 ■《回憶見》去年奪得意大 利博洛尼亞拉卡茲圖書獎。 ■Pen So經營多個社交媒體 帳戶,與讀者互動。 ■《回憶見》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銀 獎。 ■Pen So視《回憶見》為早期創作生涯的總 結,勉勵大家要勇往直前。 ■Pen So以《達利書店》記錄港人生活。 ■Pen So經常到學校,跟中學生分享創作 經驗。 ■Pen So指,漫畫家要留意身邊事,亦有社 會責任。 分享大師馬榮成贈言 「要用正職養住興趣」 在社交媒體大爆發的年代,Pen So指新生代漫畫家既要創作,亦要好 好經營社交媒體,並分享港漫大師馬 榮成的贈言,「要用正職養住畫漫畫的 興趣。」 他現時經營Facebook、Instagram 及Threads等多個帳戶,累積逾6.7萬 粉絲。在日常工作外,他近乎每天更 新動態及上載畫作。多年前他亦憑得 獎而入行,他指得獎無疑是新人入行 的捷徑,但往後維持人氣及增加公眾 認識,還得靠經營社交媒體。他指, 社交媒體大大拉近讀者跟漫畫家的距 離,當讀者市民覺得漫畫家的作品「說 中我的心事」,就會產生共鳴感,追隨 成為粉絲,互相取暖。 他又分享早年參加漫畫大師班 時,擔任導師的港漫大師馬榮成提醒 眾人要有正職工作,工餘繼續發展畫 漫畫的興趣,「要用正職養住畫漫畫的 興趣。」當打開知名度,作品成功了, 再嘗試把興趣發展為全職職業。 ■新生代漫畫家蘇頌文(Pen So)近 年成績突出,成為「港漫」新動力。 人 誌 物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