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01.10.2025 星期五 港聞 醫管局醫療人手變化 2019/20年度: 961人 2023/24年度: 1305人 增減: 344人 高級/副顧問醫生 2019/20年度: 2071人 2023/24年度: 1991人 增減: 80人 顧問醫生 對檢討報告建議是否意味著管理層是醫管 局目前最大「短板」,曾親歷多次醫療改 革的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表示,香 港醫療系統相當複雜,也面對全球共通的人口 老化問題、慢性病患增加,加上醫療知識和資 訊進步,整個醫療架構和需求也發生很大變 化,「要協調不同專科、不同檢查和治療方式 非易事,與我當日擔任前線醫生時的工作已相 距甚遠」。 楊永強坦言,醫療事故全球均有發生,「醫 管局是否多(事故)?是不多,甚至是少的」。唯 事故少不等於不用處理制度問題,他認為醫護 必須了解一般人的看法,即使醫療程序上「點啱 都好」、「是會有併發症發生」,市民是不會接受 的。而當醫療服務越專門、越複雜,出錯機會 自然更高,「而醫療事故很少是疏忽,很多時候 屬失誤(lapse),因人為程序難以確保每分鐘同 樣謹慎,最重要是有制度去規避,並徹底分析 嚴重事故發生的因素」。他憶述1997年在任醫管 局行政總裁期間,曾連續數周爆出醫療事故「頭 條新聞」,經檢討後最深刻和需要做的一點,便 是檢視醫生訓練是否足夠。 應簡化行政工作減前線工作量 而目前公營系統最大問題,楊永強認為是 醫護工作量太大,醫管局需確保員工做事不用 「太急太忙」,才能降低風險。比起單純增聘人 手,第一步應要簡化行政工作,深入了解哪些 做法能最大地減低前線工作量,「否則加多數 千人,但工作越來越複雜也是沒有用的」。另 需分析「受診中醫生」參與診症程度,「某 些專科服務應由專科醫生去看,才能保 證服務質素」。 認同檢討報告倡減省臨床指引 楊永強指,醫管局有很多優秀的風險 通報和跟進制度,唯市民有時難以理解, 「為何10年前發生的事故,10年後仍會再發 生」。他認同現在部分事故根源分析做得不夠 深入,難以找出真正成因,且慣有做法亦未必 通用,「像鼻胃喉未必適合由初級醫生判斷是 否插啱,亦是否真箇有必要插?若減少不必要 者,已可減出錯風險」。另要探索改良儀器, 「如麻醉過往是很高風險程序,但儀器現已先 進至不會發生出錯」。 對檢討報告建議減省臨床指引,楊永強認 同「太多程序反會箍死晒」,且純粹「跟足程序」 不等於「做到最好」,公院應建立「不停去改」的 文化,持續提升品質,以迎合社會挑戰。至於 醫管局擬引入賞罰制度,他認為非每次出事便 要人下台、減人工,亦非追求「要贏」,而是 要鼓勵「做好啲」,否則將會「人人怕負責任」。 楊永強倡定期醫療改革非有事才改進 醫管局架構龐大 安全管理要「整團隊去做」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出席澳門新政府 就職禮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中 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9日於研討會解讀習講 話精神,既談及對澳門新要求,同時藉澳門 發展向香港放話,特別是他兩度提及北部都 會區發展,須與前海、南沙、河套區等加強 建設,逐一細化重點任務。有熟悉國情人 士指,中央認為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不夠 快,預料中央未來會加強統籌,掃除「思想障 礙」,減少三地各自行動。 習近平對澳門提出的四點希望,即著 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升特區治理效 能、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以及維護 社會祥和穩定。夏寶龍指四點希望同樣適 用於香港,強調要把這4點重要論述「落到實 處」。有與會建制中人指,夏主任說法反映過 去工作仍有不足,例如提升治理效能方面, 如何就公務員體系改革、提升效率,是中央 重視的問題之一。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認為,站 在中央角度,港澳政府治理工作永遠有進步 和改善空間。他指習講話是歷來對港澳的公 開講話中,說得最為具體,例如橫琴開發需 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便利居民生活 就業,不能發展與這個定位不一致的產業項 目,這同時是在警醒香港,「領導人講得越具 體,日後就越容易去衡量兩個特區的表現。」 他認為,夏寶龍進一步提出港澳要將這 些期望「落到實處」,是希望這些政策方向可化 為實在、具體措施及成果,「全部有標準可衡 量,到底未來有否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河套 區發展可推動產業上新台階呢?『對外開放平 台』建立了甚麼?這些事中央以前不會看得太 緊,但現在不同,你要做出成績給中央看, 否則中央就會更多行使其監督權、問責權。」 夏寶龍強調聚焦發展要堅定不移,並 兩度提到北都,指推進大灣區建設,包括橫 琴、前海、南沙、河套及北都,是具有一國 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和一般經濟技 術開發區模式完全不同,須謀定而後動,「算 大帳、算遠帳」,實施戰略留白,切忌急功近 利。另一方面要瞄準目標,按大灣區規劃綱 要積極推進河套、北都等建設,逐項細化重 點任務,一件事一件事加以推進。 有熟悉國情人士指,過往大灣區發展圍 繞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 今次是首次將北都並提,認為香港要融入 國家發展大局,河套香港園區固然是其中一 個重心,但香港目前與前海、南沙對接、合 作不足,未來政府應有專人或辦公室負責相 關工作,推動科研產業發展。劉兆佳亦指, 中央認為粵港澳市場一體化進程不夠快,相 信中央會加強統籌,減少三地各自行動,但 大灣區發展涉及不同制度、稅務、資格互認 等,打破不同障礙不能急就章。 值得注意的是,夏寶龍多次強調「一國兩 制」是好制度,指習提出「一國兩制」蘊含的和 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極大彰 顯「一國兩制」的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建制中 人指,這顯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已 達相當高度,透過在港澳成功實踐,已有足 夠理據向全世界廣泛宣傳「一國兩制」精神、反 駁惡意的抹黑,甚至成為當今世界複雜氛圍 中,解決矛盾衝突的好制度。 聶風 大棋盤 北部對接內地 且看四個落實的運作 針對公營醫療系統醫療事故頻發, 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日前作出 31項改善建議,包括要求醫管局強化管 治、讓高層管理人員對病人安全承擔責 任等。曾是醫管局首任行政總裁、現任 中大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的楊永 強向《星島》指出,醫管局架構龐大,統 領逾40間醫院、近10萬名員工,管理上 的確面臨很多挑戰,「過去20多年不是 沒有改革,只是改了以後,問題好像永 遠解決不了」。他認為局方未來需要建 立定期改革制度,做到「不斷檢視、持續 改進」(continuous review、continuous improvement),而非出現事故後始作改 進,才能應對不斷變遷的社會挑戰、科 技及環境。同時,在安全管理上應強調 「整個團隊去做」,責任不能過於分散, 「醫管局總部、醫院總監、主管及前線員 工一定是一條船,不然會失去互信」。 ▍本報記者脫芷晴香港報道 ▍ 檢討報告提及高質醫療服務,有賴足夠的 人手應對,而資深中層人員流失正是加劇問題 成因之一。對於該缺口短期內是否難以彌補, 楊永強認為須發揮管理智慧,「像伊利沙伯醫 院早年沒有監督制度,每逢周末管理層放假, 很多時候由初級醫生自己打骰,很難保證質 素。故我上任顧問醫生後,即以身作則,收完 症夜晚會去巡房,周末也輪流當值,高級醫生 見狀不敢不巡,文化就是如此建立」。 高層有責任檢視活用資源 楊永強續指,作為高層也有責任檢視如何 活用資源,不能因沒有中層便撒手不管,「像 手下有10個初級醫生,是否所有人要高度監 督?有些人做一、兩年已很聰明,不用太多指 導」。而局方近年雖然不斷補充人手,唯以高 層人員為主(見附表),「如他們能分攤前線工 作便無問題」。 另醫管局須認真檢視流失原因,楊永強表 示,現時除了移民,不少人手也流向私營市 場,「有些是為搵錢,有些是覺得在公院沒滿 足感」。他指出,留在公院的人員很多重視 進修,唯若在試行新技術、新科技上要花 很多時間說服管理層,且有太多行政程序 要處理,便成阻力。 對醫管局擬用「發言人」制更好地解說 醫療事故,楊永強認為亦需改善媒體關 係,如定期有交流會解說,非遇事才開記 者會,「有了背景,媒體問題才會聚焦在 根源,而非單單重視個別事故」。且主動 公布事故也是較佳做法,「能表達自己知 道有問題、有計劃去改進,在此基礎上表 述,我認為可更好地與市民建立互信」。 楊永強謂,很多時政府會出現「政策正 確、執行不好」問題,認為應做好「實施科 學」(implementation science),即設計好政策 後,也要做好執行方案,「應用時發生問題是 可用科學方式預測的,政府值得研究」。 ■公院內不少影像檢查輪候需時,楊永強認為 管理層有空間去協調及簡化程序以減前線壓力。 ■楊永強認為處理醫療事故與分析飛機事故相 若,需剖析根源成因,檢討在操作或儀器上能 否作改進。 何健勇攝 ■楊永強指現時 的公院醫生「忙 到一隻嘢」,而 越忙出錯機會便 越高。 中層流失須發揮管理智慧 主動公布事故爭取信任 醫生/駐院醫生 2019/20年度: 3148人 2023/24年度: 3499人 增減: 351人 高級護士長/顧問護師 2019/20年度: 226人 2023/24年度: 328人 增減: 102人 普通科註冊護士 2019/20年度:16521人 2023/24年度:16209人 增減: 312人 資料來源:醫管局年報 醫管局如此大的架 構,永遠是要不斷檢討, 須持續提升品質,不是說 有事才去改進。 中大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 楊永強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