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06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02.06.2025 星期四 中國時事雜誌 B4 彼時,常住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的熊竹 英,在接到《黑神話:悟空》製作團隊發來的 邀請時,同樣十分興奮。但這並非他與數字 新業態的第一次「觸電」。早在2017年,熊竹 英就曾接受過中國動漫《玄門之眾生無相》的 邀請進行跨界,但此番與遊戲融合,還是首 次嘗試。 熊竹英回憶,遊戲團隊給出的第一版唱 詞雖好,但一些長短、斷句可能不適合陝北 說書的唱法,他便主動聯繫團隊提出要改 詞,而且要改得「土」一點,「不要多麼『高大 上』的,一旦失去接地氣的特質,說書就沒 有靈魂了。」「團隊很尊重我的意見,錄音 過程中,我一邊根據無頭僧的動作設計對口 型,另一邊更要保持住陝北說書原有的味 道,兩方面權衡。」熊竹英說。 前後花費兩個月時間,熊竹英給《黑神 話:悟空》錄完音後,許久沒有收到回音。 直到兩年後的8月21日,熊竹英一覺醒來打 開手機,社交媒體帳號的未讀消息突然變 成了「99+」,「有『天命人』(遊戲玩家),後來 還有位荷蘭的外國友人聯繫我,要學陝北說 書。」熊竹英笑著說。 「且慢走,且慢走,再走怕你也無頭。」 脆生生前奏一響,身著黑色中山裝,回歸現 實後的熊竹英將遊戲中的說書選段都「搬」上 了各個社交媒體平台。在瀏覽量、點讚量最 高的一則作品中,熊竹英的「頭部」被AI技 術抹去,只剩下身體在隨著節奏律動。「這 回對味兒了!」「靈吉菩薩本尊嗎?」評論區 裏網友你一言我一語,幾乎清一色的正面評 價,讓這次「整蠱」變得饒有趣味。 熊竹英的社交媒體帳號,平時由「95後」 女兒熊婉汝和「00後」侄子熊貝貝運營。製作 「去頭」視頻的初衷,是兩位年輕人留意到經 常有網友留言:感覺現實中的陝北說書,好 雖好,但總覺得差了點甚麼。熊婉汝覺察 到,應該是熊竹英本人形象和遊戲裏的無頭 靈吉菩薩形象有所差距,所以網友會有此想 法。 怎樣和網友互動起來?熊婉汝找到熊竹 英,做了一通「說書要走向年輕人」的思想工 作,「本來有點抗拒,但想了想覺得偶爾玩 一次也沒甚麼。後來果然大家都愛看,還是 要多聽網友意見,相信年輕人的眼光。」熊 竹英笑著說。 匠心之作的遊戲平台,接地氣的民眾性 藝術內核,共同促成陝北說書從「爆火」到 「長紅」的現象。當人們通過遊戲這扇視窗, 扯出了陝北說書這一小眾曲藝的「線頭」後, 其內在的瑰麗奇觀便漸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前主 後動 花提 費出 兩要 個改 月詞 選段搬上各社交平台 「無頭」 作品最受歡迎 一邊是「陝北哥」扎著羊肚子毛巾,三弦 一撥攢勁彈;一邊是「江南妹」顧盼皆有情, 低眉信手續續彈。2018年,一曲雜糅南北的 《看今朝》亮相春節團拜會與中央電視台一套 元宵晚會。陝北說書與蘇州評彈,極具反差 感的兩種藝術形式,在演員輕鬆詼諧的對唱 中彼此呼應、過渡自然,彰顯出中華曲藝的 多元魅力。 創新表演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彼此借 鑒、優勢互補,是不少曲藝正在探索的新型 「打開方式」。比如重慶市評書藝術家袁國 虎,借用流行的劇本殺模式,增加與觀眾的 互動,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河南墜 子表演藝術家牛青蘭,墜胡演奏家、省級非 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慶林與搖滾流行樂手共同 打造的「墜美三部曲」,既保留河南墜子的古 韻,又融入搖滾樂元素,創造出獨樹一幟的 音樂風格;近幾年,各地曲藝院團還創演了 一批曲藝劇,即以地方曲種為主要串聯手 段,融合戲劇、歌舞、音樂等多種藝術手 法,在觀眾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融合新型業態,創新玩法,也是提高曲 藝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沉浸式體 驗、劇本娛樂、數字藝術、網絡直播等新興 業態的興起,為民眾帶去更豐富的文化消費 選擇,也為曲藝等傳統非遺的發展提供新動 力。 與彰 蘇顯 州出 評多 彈元 糅魅 合力 ■作品中,熊竹英的頭部被去除。 網上圖片 走進熊竹英在橫山區文化館七樓的辦公 地點——橫山說書傳習所,迎面牆壁上展示 著幾張照片,其中第一二張,是兩位說書前 輩韓起祥、張俊功與民眾其樂融融,圍坐一 圈的說書影像。熊竹英著重介紹了這兩張圖 片的背景。 盲人說書大師韓起祥早年流落在陝北、 內蒙古一帶,「起初靠乞討為生的『書匠』並不 受人待見。韓起祥大師另闢蹊徑,說書才開 始『改頭換面』。」熊竹英說。他曾立誓:「我要 為八億農民編寫,為八億農民演唱,誓為農 民說唱一輩子,死而後已。」「張俊功是天才, 他是天生的藝術家。」熊竹英言語中對張俊功 滿是欽佩。在音樂上,張俊功博採眾長,創 造出曲調明快,適宜現代人聽感的「迷花調」; 表演上,將陝北說書由「坐唱」改為「站唱」, 且打破了唯有盲人才能說書的舊傳統。 「1978年,在各種文藝形式還在復興之 初,他就參演了電影《北斗》,錄製說書磁 帶,可以說憑一己之力,讓說書在20世紀的 陝北達到萬人空巷的奇觀。」熊竹英補充道。 好景不長,據熊竹英回憶,21世紀初, 年輕人在廟會上聽書,都是湊個熱鬧,聽十 來分鐘就一溜煙跑了。留下的都是戴白帽帽 的老婆兒老漢兒,坐在地上,稀稀拉拉地 聽。陝北說書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甚至熊 竹英本人,一度也曾想過放棄說書。 關鍵時刻,政策春風給熊竹英等說書藝 人帶來一線轉機。2006年,橫山說書被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橫山區組織特殊藝術人才招聘,放 寬招聘年齡限制,將熊竹英等一批非遺傳承 人招聘到橫山區文化館任職,文化館的崗位 讓熊竹英與家人擁有穩定的生活保障,也為 他和陝北說書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此後,他一方面進行公益教學,創編新 曲目,整理傳統作品;另一方面走出橫山, 彈著三弦去往更大的平台。在省級、國家級 等各項比賽中斬獲各項榮譽,還曾前往巴黎 中國曲藝節、烏茲別克斯坦首屆「巴赫希國際 藝術節暨民間口頭說唱藝術節」等,讓陝北說 書唱響國際舞台。 「小屏」時代,藝人經營自媒體帳號擴大 影響力,也有少數藝人在之後涉足直播、帶 貨等領域,以達到快速變現的目的。熊竹英 並沒這類打算:「我是『書匠』,不是『網紅』, 即便說書火了,也要保持平常心。我的很多 粉絲留言,讓我守好陝北說書這門藝術,不 要走偏路,這也和我的初心是一致的。」 說書改頭換面 兩位前輩功不可沒 結合遊戲大作 傳統非遺引發觀賞熱潮 「黃風嶺,八百里,曾是關外富饒 地。」三弦一撥,甩板一打,遊戲《黑神 話:悟空》中火遍中外的這段陝北說書, 前不久再度在視頻平台跨年晚會唱響, 讓無數網友「瞬間淚目」「全體起立」。 陝北說書,這種曾經偏居一隅的地方非 遺曲藝,如今已然實現從「爆火」到「長 紅」的蛻變。即便是高頻度、長時間的曝 光,陝北說書的人氣也依然不減,無疑 是2024年度曲藝界的「頂流」。 ▍本報訊 ▍ 遊戲《黑神話:悟空》中陝北說書的演唱 者——非遺傳承人熊竹英,從2024年8月 中旬遊戲發布,到現在的近半年時間裏,他 的生活被接連而至的活動填滿:接受高校、 地方文旅、漫展邀請,參加遊戲主題音樂會 巡演,2024年12月初還參與了中央電視台《開 門迎春晚》節目,並成功拿到春晚推薦卡。 「驚人的和諧」 一個是傳統非遺,一個是中國首款3A遊 戲,兩者間何以產生轟動一時的化學反應, 這要從遊戲的第二章「風起黃昏」開始說起。 2022年,《黑悟空:神話》遊戲團隊正在 為第二章的遊戲引導尋找合適的配樂,既要 符合無頭僧彈著三弦的氣質,又要是中國傳 統的非遺,「音樂負責人建議試試陝北說書, 於是我們便現找了一段,直接搭在角色上, 給了角色一段動畫。」《黑神話:悟空》製作人 馮驥說。 黃沙漫漫的戈壁灘上,枯枝孤樹,滿目 蒼涼。陝北說書的調子響起,如天地間一聲 絕唱。陝北說書與遊戲場景成功「混搭」,讓 整個團隊興奮不已,於是團隊為陝北說書重 新寫出唱詞,又邀請到業內名家熊竹英演 繹,再為他配上全身包括手指的動作捕捉, 整個作品被命名為《黃風起兮》,最終完整呈 現在玩家面前。 談到對《黑神話:悟空》遊戲團隊的印 象,熊竹英的評價是極致的用心;而當經過 一番磨合後的成果呈現給團隊時,馮驥也被 驚艷到,評價二者的融合是「驚人的和諧」。 「驚人的和諧」,這並非馮驥的個別感受,而 是萬千個遊戲玩家的共鳴。在中國知名的視 頻平台上,隨意點開一個熊竹英演繹的《黃風 起兮》相關視頻,彈幕區都會有「對味兒了」 「這段太有感覺了」等高度評價。 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 自從《黑神話:悟空》帶火了陝北說書, 他的社交媒體帳號也變成了宣傳說書的重要 陣地,全平台粉絲數達50餘萬。據熊竹英的 侄子、帳號管理人熊貝貝介紹,熊竹英的粉 絲群體中,35歲以下年輕人佔了約70%的比 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黑神話:悟空》的 引導與遊戲的二次傳播中,關注到陝北說書 這門曲藝。 張程鑫,南開大學大四學生,也是熊竹 英的徒弟。受師父「光環」影響,他最近成了 學校各項活動的「座上賓」,還經常為身邊同 學教唱說書。因為癡迷說書,彼時還在上高 中的張程鑫便決定拜熊竹英為師。「我第一次 聯繫熊老師時,他對我想學說書的想法特別 驚訝,還問我是不是不準備上學了,可能當 時很少有像我這樣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去 主動求學。」張程鑫回憶。 2024年5月,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鮑震培 在南開大學組織了一次曲藝沙龍,邀請張程 鑫參與,「本來以為很小眾的活動,到現場才 發現全是年輕人的面孔,頓時會覺得『傳承』 這兩個字並不沉重,而應是充滿熱血的。」張 程鑫說。 「頭枕黃河面朝天,陝北的水來陝北的 山……」背靠毛烏素沙漠,縱橫肆虐在陝北土 地上的風沙,吹皺了大地,吹出了原梁峁川 織就的禿山黃丘。此時再聽熊竹英唱起《颳大 風》,會由衷感歎生於斯、長於斯的不僅是 一方民眾,還有凝結出的精神文化產品。它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相伴而生,是 獨特鮮明的精神標識,在時代一遍遍的沖刷 磨洗中,陝北說書仍將不斷書寫新的時代故 事,淬煉出更為強勁的文化韌性。 陝北說書從爆火到長紅 ■熊竹英參加遊戲《黑神話:悟空》主題音樂 會。 網上圖片 憑藉《黑神話:悟空》中的驚艷表現「出 圈」後,陝北說書迅速廣為人知,這是否標誌 著陝北說書已從偏居一隅的「小眾」曲藝越來 越走向社會大眾?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鮑震 培認為,陝北說書誕生在農村地區,深受農 民喜愛,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所以它的本體 是大眾的;但因為受舊時陝北較為封閉的地 理環境,較為單一的傳播管道等因素影響, 在全國範圍屬於小眾;如今通過「第九藝術」 遊戲的傳播,「小眾」曲藝重回大眾視野,受 到大眾歡迎,足可見它本身的藝術價值。 從地域性的角度看,似乎「小眾」;但從民 眾性的立場看,其實「大眾」。立足地域性, 陝北說書誕生在榆林、延安一帶,由窮苦盲 人運用陝北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 後吸收眉戶、秦腔、道情、信天遊等的曲 調,逐漸形成了陝北說書。 《榆林府志.藝文志》中記載了清康熙九 年,榆林堡同知譚吉璁的同僚陳文道在聽書 後稱讚:「劉第說傳奇,頗靡靡可聽。聞江南 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遊王公間。」說明在三 百多年前,陝北說書已經風靡一時,被王公 貴族所知,甚至江南地區也有所傳播。 清代以來,陝北說書在榆林一帶生命力 依然旺盛,且作為一種職業由盲人專門從 事,從屬「七十二行」之一。如今,走進陝北 民俗博物館,一進門的照壁上,栩栩如生地 鏤刻著「七十二行」的形象,「說書匠」位列其 中,扎著羊肚巾的頭部高高揚起,一邊彈奏 三弦,一邊腳踏竹板,仿佛在講述著榆林這 座「九邊重鎮」的傳奇。 深受農民喜愛 其實很「大眾」 ■廟會上的陝北說書表演。 資料圖片 ■一個三人說書團隊在延安表演說書。 中新社 本來以為很小眾的活動,到現場 才發現全是年輕人的面孔,頓時會覺 得「傳承」這兩個字並不沉重,而應 是充滿熱血的。 張程鑫 藝術特色與表演特徵 語言風格:陝北說書使用陝北方 言,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貼近 民眾生活。 表演形式:通常由一名說書人手持 三弦或板胡,邊彈邊唱,同時輔以生 動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講述故事。 內容題材:多取材於歷史故事、民 間傳說、英雄事蹟以及日常生活,既 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生活氣息。 音樂伴奏:以三弦、板胡等傳統樂 器為主,音樂節奏明快,旋律優美, 與說唱內容緊密結合。 1 2 3 4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