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 02.08.2025 星期六 香港財經 金管月底推人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 內媒7日報道指,有傳阿里巴巴(9988) 擬斥10億美元,入股內地人工智能公司深度 求索(DeepSeek),對應估值達100億美元, 其後阿里公開否認。不過,炒作氣氛一度受 假消息刺激,帶動美股阿里盤前曾升7%, 見過107.5美元,其後升幅收窄至104美元附 近,期間仍升近3.5%,較港股收市價高水 約1%。阿里集團公關負責人顏喬表示,「同 為中國杭州企業,我們為DeepSeek鼓掌, 但是外界流傳阿里投資DeepSeek的訊息是 假消息。」 另一方面,阿里旗下通義千問團隊亦 推出新式大語言模型,聲稱整體性能幾乎 優於DeepSeek-V3等,又出招「搶AI人才」, 包括吸納華裔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出任集 團副總裁。在港股市場,阿里股價7日曾升 至100.9元,見去年10月中以來高位,收市 升1.4%,報100元,不偏不倚重返紅底股地 位。有內媒分析指,阿里此舉是為了在未來 建立大模型人才團隊,相信將支撐起阿里AI To C在多模態Agents等方向的探索歷程,未 來甚至可構建面向用戶的AI應用平台。 近期,DeepSeek號稱低成本高效率, 間接令美股圖像晶片板塊的估值被市場血 洗。此外,見及DeepSeek火熱,一眾內地 科企亦正積極謀劃「搭便車」,包括阿里巴 巴、百度(9888)旗下百度雲、華為、騰訊 (700)旗下騰訊雲、360等大型科企已紛紛宣 布,已與DeepSeek達成合作,令用家能在 自家平台上部署DeepSeek旗下模型,或以 其他形式合作。 否認投資DeepSeek 阿里股價照升 太古地產(1972)發盈警,預計去年全年 轉盈為虧約8億元,主要由於投資物業公平值 虧損63億元引致。太地指,整體財務狀況保 持強勁,呈報虧損並不會削弱每年股息以中 單位數幅度增長的能力。 該集團預計,單計核心業務,預計去年 經常性基本溢利約65億元,按年少11%,主 要反映財務支出淨額上升和香港辦公樓租金 收入減少。 另外,基本溢利預計約68億元,按年少 近41.4%,主要是2023年曾完成出售港島東中 心9個樓層予證監會所獲得的一次性溢利約33 億元,而去年沒有相關收益,以及去年出售 香港停車位的溢利有所下跌。 至於計及物業估值因素,太地預計轉盈 為虧,料期內錄得虧損約8億元,2023年則賺 26億元,主要是投資物業公平值虧損約63億 元,而2023年公平值虧損為44億元。 余偉文表示,香港銀行有很強的意願去提 供人民幣融資,然而,目前離岸人民幣 流動性和市場結構仍存在一些掣肘,包括資 金池的增長未足以滿足需求、人民幣供應的 穩定性有待提高,以及離岸人民幣利率普遍 高於在岸,對於一些可選擇通過在岸或離岸 進行融資的企業,香港的融資成本有欠競爭 力。 具體而言,他表示,整項安排的總額度 為1000億元人民幣,是香港人民幣資金池的 10%左右,具備相當的規模。其次,銀行可 借取資金的期限為一個月、三個月、六個 月,相對於金管局目前針對人民幣短期流動 性、最長七天的安排,很大程度地保障了資 金來源的穩定性,也基本上足以涵蓋大部分 貿易融資所需的期限。另外,銀行提供貿易 融資的對象不限於香港企業,也可以向海外 企業貸款。該局還會按照銀行的業務需求和 計劃,分階段分發配額予參與銀行。 另外,近期國際金價屢創新高,環球央 行持續增持是其中一個推動因素。人行公 布,1月底黃金儲備7345萬盎司,為連續第三 個月增持黃金,按月增加了16萬盎司,增幅 0.22%。去年12月底,人行黃金儲備為7329 萬盎司,11月底則為7296萬盎司。人行又公 布,截至1月底,外匯儲備規模為32090億美 元,較2024年12月底上升67億美元,升幅為 0.21%。香港金管局同日公布最新外匯儲備數 字,1月底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4215億美元, 與去年12月底持平,按年略減0.3%。 太古地產發盈警料去年轉蝕8億 人民銀行上月宣布了6項深化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的新舉措,措施之一是推出金 管局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支持銀行向企業提供人民幣貿易融資。金管局 總裁余偉文最新在網誌撰文稱,有必要提供較長期、較穩定、較低成本的人民幣流 動性,於7日向香港銀行發出通函,闡述人民 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的具體內容, 包括決定運用金管局與人行的貨幣互換協議,整體額度為1000億元人民幣、借取資 金的期限最長達半年、利息按照在岸人民幣市場利率加0.25%等,並在2月28正式啟 動安排。 期限最長半年 息率按在岸市場加0.25% 港交所新股改革正進行 諮詢至3月19日,有證 券界人士表示,業界幾乎一 面倒反對新建議,因為未來 散戶抽新股會一手難求, 「抽10隻新股可能只中3隻, 連頂頭槌飛都可能要抽」, 令散戶參與度下降,從而本 地券商新股收入亦大減,將 很難生存,現時已有很多 客戶反映憂慮。該人 士補充,現有回撥 機制最高50%,原 意是令股份分配 更公平合理,但新 建議將降至最高 20%,散戶權益 受到剝削。 港交所目前 建議,要求發行人將至少一半的發 售股份分配予「建簿配售」,即基石投資者未 認購的國際配售部分,意味「大戶」必然獲派 大部分新股。陳翊庭解釋,在新股定價流程 中,「參與建簿配售的投資者是新股的關鍵 『砍價』者,對最終發售價享有最充分的議價 權」,而提高建簿配售的新股比例,讓機構投 資者、專業投資者等最有議價能力的買方, 與賣方進行充分博弈,可最大限度反映市場 需求,避免股價大起大落。 她指出,過去部分熱門新股最終分配予 散戶比例高達50%,建簿配售部分只有10至 20%,令機構投資者喪失積極性,「這批『專 業砍價者』的缺席讓新股定價的效率大打折 扣」,令新股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的風險增 加。港交所亦建議,為回撥機制提兩種修改 方案,包括回撥上限從50%降至20%,初始公 開認購比例定為5%;或不設回撥機制,而初 始公開認購比例可定於10%至50%。陳翊庭直 言,在1998年設立回撥機制「是為了照顧散戶 投資者對於新股的強烈認購需求」,但香港散 戶已從1997年佔市場成交額的53%,降至目前 已不足15%。 她指,回撥機制只有香港實行,不符合 國際市場慣例,亦容易讓議價能力不足的公 眾投資者為偏高的新股發行價埋單,容易出 現新股上市後「潛水」。她又認為,新機制最 終會讓散戶受益,也讓整個市場受益,解釋 指新股申購的最終收益不僅與中籤數量有 關,更與股價有關,如果有更多投資者參與 配售的「砍價」,可助散戶「砍」出更優惠的價 格,降低新股發行價過高甚至「潛水」的機率。 她認為,是次改革是為了推動新股市場 的長期健康發展,並且充分兼顧了散戶和機 構投資者在內的買方,以及新股發行人的賣 方利益。 陳翊庭:降IPO回撥比例最終有利散戶 業界反對聲音大 罕見諮詢期內解畫 港交所改革新股市場建議 項目 現行規定 建議 基石投資 禁售期 6個月 或允3個月後出售50%, 其餘50%上市6個月後解禁 配售部分 沒有要求 佔發售股份至 少一半 公開 認購部分 回撥上限 為最高50% 新發行人可選擇將公開認購佔比設為5%, 並最多可回補20%;或公開認購佔比設為至 少10%,上限為50%,而沒有回補機制 靈活 定價機制 只可下調招股價 下限最多10% 毋須延遲招股時間表下, 招股價上限上調不多於10% 中國人工智能(AI)企業DeepSee(k 深度 求索)的爆紅,吸引全球加大對中國科企的 關注,中證監7日公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 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意見》), 表態支持中國科企發展,從發行上市、收 併購等方面力撐科企。 優化科企併購重組 《意見》共分為8個部分、18項措施。其 中提出,將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 技術的包容性,加大對新一代資訊科技、 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 產業支持;及進一步健全精準辨識科技型 企業的制度機制,並且更強大支持新產業 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 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持優質未獲利 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引導科技型企業 合理用好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 源」,支持境外上市優質科技型企業回歸A 股。 《意見》還提出,要優化科技型上市公 司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包括,支 持上市公司收購有助於強鏈補鏈、提升關 鍵技術水準的優質未獲利資產;支持科技 型企業合理進行跨國併購,高科技型企業 併購重組估值包容性等。《意見》還要求, 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早、投入小、 長期、投硬科技 ,及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 對科技創新的支持等,從金融多方面更滿 足高品質發展對優質金融服務的需求。 中證監新聞發言人周小舟對《意見》的 發布解構稱,該《意見》是中國資本市場 「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 本市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將提出更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政策舉措, 中證監將制訂細化落實工作方案,實際抓 好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中證監公布《意見》提多項措施支持科企 港交所(388)早前建議改革新股認購機制,但據悉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質疑厚此薄 彼,側重機構投資者的利益。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罕有在諮詢期內發文解畫,指 出降低散戶的分配比例,是可讓機構投資者扮演「關鍵砍價者」,對最終發售價享有 最充分的議價權,減少新股「潛水」機率,最終會讓散戶受益。 降低散戶的IPO分配比例, 可讓機構投資者扮演「關鍵砍價 者」,減少新股「潛水」機率,最終 會讓散戶受益。 港交所行政總裁 陳翊庭 ■余偉文在網誌撰文稱,有必要提供較長 期、較穩定、較低成本的人民幣流動性。 港銀有很強的意願去提供 人民幣融資,然而目前離岸人 民幣流動性和市場結構仍存在 掣肘。 金管局總裁 余偉文 ■阿里7日在港股收升1.4%,報100元,不 偏不倚重返紅底股地位。 ■陳翊庭表示,是次改革是為了推動新股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